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
一把伞600元,排队半个月才能买到!杭州90后小伙这手绝活太惊艳,火到国外了
2021-09-01 09:58:04 稿源: 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祝瑶

  一把伞有多特别?也许你会和我一样好奇。

  时间退回到2016年1月,在巴黎Maison Objet家居装饰博览会上,一把直径达3米的大型户外纸伞惊艳亮相,参展的10把伞当即就被巴黎的一家设计店铺全部预订。

  正当众人称赞之时,万里之外的浙江杭州,来自余杭的90后“非遗技艺的守护人”刘伟学,和一群年近花甲的老师傅们,在一个小山坳里琢磨着他们的"纸伞王国"。

  当纸伞缓缓撑开,随着纸伞转动,桃花纸上纹理与质感,仿佛流淌了岁月。

  几代人的“纸伞情结”:

  90后小伙辞职返乡创业,成为余杭纸伞的守护人

  “90后”刘伟学和“40后”刘有泉是两代人,但是身上又有一种共通之处——对余杭纸伞的热爱。

  2014年,刘伟学从杭州师范大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工作一年后,他辞去了设计公司的工作。返乡回到爷爷刘有泉身边,刘伟学接过了纸伞技艺传承的衣钵,也有了瓶窑镇塘埠村余杭纸伞的第三代传承。

  刘伟学

  刘有泉是余杭纸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30年前,他徒步几十里山路,挑回来100多把伞骨。2006年底,他召集了四位制伞老师傅成功恢复了复杂的纸伞制作技艺,并在村内传授。2007年6月,余杭纸伞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刘有泉常年与油纸伞为伴,刘伟学便从小看着爷爷制作纸伞:山中刚毅挺拔的毛竹,变成了铮铮伞骨;一张张桃花纸,化成了模样清丽的伞面……“纸伞情结”也在心中生根发芽。

  爷爷刘有泉

  一把伞至少要经过锯竹、刮青、平头、劈骨、锯槽、削骨、排伞骨、穿伞、糊伞、装柄等70多道工序。以桃花纸为伞面,在柿子漆里浸透,一张一张黏贴在伞骨上。用发线扎好,伞面糊好后绘上图案,涂上熟桐油,然后在室内吊起阴干,再到制作完成,整个过程急不得,还要有耐心。

  纸伞

  刘伟学听爷爷提起过余杭纸伞的辉煌。据说,余杭纸伞已经有230年的历史。但这辉煌,随着新工艺新产品的到来戛然而止。有了机器生产的钢骨伞,余杭纸伞的生产逐渐式微,到了上世纪70年代彻底停产。

  看着爷爷日复一日悉心传承着纸伞技艺,精良制法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仍然改变不了传统手工艺师傅们面临的传承难继的窘境,他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

  米蓝

  直到2016年,脱胎于余杭纸伞工艺,“米蓝”、“西坞红”、“深空黑”等新纸伞“出世”。他制作的一把名为“米蓝”的油纸伞在米兰设计周展出。伞面是中国传统色中被称为“春蓝”的颜色,像极了春天浅浅的灰蓝色。“那一刻,老底子的余杭纸伞终于出圈了。”

  米兰设计周现场

  在淘宝上延续非遗技艺的生命力:

  一年卖1000把纸伞,买家收到后天天等下雨 

  距离瓶窑镇大约10多公里,在“西坞村”这个小村落,刘伟学在保留老宅原貌的基础上,设计并改造了一家“余杭纸伞展示馆”。走进其中,仿佛置身于“纸伞王国”,眼前的老师傅提起竹刀,关于纸伞的记忆都呼啸而回——

  位于西坞村的“纸伞之家”

  劈篾制骨,裱伞面、崩花线、上绘花、刷桐油,余杭纸伞,在这群老师傅们的手中复活。

  但对刘伟学来说,所有的尝试都是在为了不让油纸伞止步于工艺品,“非遗技艺更需要生命力。”

  “什么样才算有生命力?”“用到生活中去。”刘伟学的脑海中浮现出这一幕,“下雨天,有人撑着纸伞,对我来说,这大概就是生命力。”

  做伞

  “一开始我们做伞,只是作为一个传承保护,但这只能做到让纸伞存在,却没办法让它发展得更好。”2017年,刘伟学开出一家淘宝店,上架了第一件“宝贝”——纯白色古典工艺油纸伞。

  “淘宝为非遗技艺的传承与保护找到了更多的可能性。”带着余杭纸伞,刘伟学受邀站上“淘宝造物节”。看到章丘铁锅的展台就在旁边,刘伟学更坚信,“淘宝是一个手艺人施展拳脚的平台”。

  “互联网平台也非常适合把我们这样传统技艺,推荐给更多的年轻人。”一场“造物节”,刘伟学店铺的粉丝猛增到3万多人。

  据统计,淘宝上非遗类活跃手工艺铺超过25000家,截止至今年6月底,有近5000家非遗相关店铺加入淘宝平台原创保护计划。据统计,其中非遗商品消费达亿级,“85后”和“90后”成非遗商品主力军。

  刘伟学的淘宝店

  淘宝成了刘伟学与这届年轻人的交流平台,并让余杭的小山村与外界产生了从未有过的交集。

  “有年轻人特意找来淘宝店,想买把余杭纸伞当作婚伞,它不仅是功能性的产品,还是一种情感的承载物。”刘伟学说,有买家雀跃地购买了一把西坞红竹木伞,收到后天天等下雨,就为了听一听“雨落在纸伞上的声音”;自称“古装半永久”的国风女孩,专门定制了一把纸伞,在评价区好评了数百字,感谢小店圆了自己“走天涯的侠女梦”;甚至还有人从新疆长途而来,不光是买伞,更是为了一睹余杭纸伞背后的精美技艺。

  天马行空的想象,不断诞生在这间“纸伞之家”设计工作室,刘伟学和团队也进行着一次次地创新探索。

  纸伞

  谁说老底子的东西一定就是“暮气沉沉”的?刘伟学对传统油纸伞进行设计和改良,让它们变得更加符合年轻人的审美,“变成了在年轻人流行的潮牌。”

  为了让纸伞更好用,刘伟学做过许多尝试:传统桃花纸透而薄,使用时稍不留心容易划破,换上软硬适中的手工皮纸;为了减轻油纸伞的重量,多方对比后最终选用压缩竹,代替稍显沉重的实心木头,年轻女孩拎起来也不费劲;在检测之下,刘伟学的纸伞可以达到1000次开合。

  纸伞

  坚持保留手工制作传统工艺,刘伟学和老师傅们一年最多只能做1000把纸伞,产量是普通造伞厂的万分之一,纸伞的定价在300元—600元。“一把纸伞,从制作到交付,一般需要7天到半个月。” 

  乡村非遗传承人的等待:

  希望更多年轻人能拿起余杭纸伞

  几十年来,护伞是爷爷的初心。“爷爷喜欢画画,以前经常也会在伞上画画,展厅有些伞都是爷爷画的。”看着年迈的爷爷,刘伟学总记着老人家常挂嘴边的这句话——“文化遗产需要年轻人来继承,而我只是开了个头。”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刘伟学说,做伞的每道工序需要“严丝合缝”的协作,现在团队里有4位老师傅,平均年龄已近花甲之年。

  “纸伞之家”合影

  “就拿劈伞骨来说,先要找到上好的毛竹,锯成大小合规的竹筒,再用定制的刮刀‘刮青“,刮至滑溜光净,再劈开做伞骨。一般而言,一根竹筒将被劈成50根左右的伞骨。”刘伟学说,这是真功夫,杭州会做这一工序的师傅非常少了。

  所有传统手艺都面临着手艺失传的窘境,余杭纸伞也一样。据公开信息显示,中国73%以上的非遗项目保存在传统乡村。像刘伟学的“纸伞之家”一样,非遗技艺在淘宝上走出新的传承之路,能为更多人提供回乡就业的途径,带动当地的文化产业升级。

  保护乡村非遗,在某种意义上可能是乡村振兴的抓手之一。刘伟学说,近些年,不少村民加入到纸伞的制作工序中来,余杭纸伞也融进乡村建设。

  展馆

  “糊伞面、排伞骨、穿花线、修边等,以前不会,也没关系。村里的阿姨们,也是从基础纸伞工艺开始,一样样学起来。”刘伟学为余杭油纸伞带来新的活力,并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2019年,“余杭纸伞瓶窑馆”在瓶窑镇老街上正式开馆。

  “我不想只做一个卖伞的人。”刘伟学走进学术研讨会、学生假日学校、开设面向国际友人的文化课堂等,不断用多样化的方式展示着余杭纸伞的魅力。“至少余杭纸伞的制作工艺在自己的手里,还能通过这样的方式留下来,不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纸伞被年轻人所喜爱

  重新诠释油纸伞的过程中,他也一直在找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光我一个人,不可能做纸伞。”

  在刘学伟心目中,希望更多年轻人能拿起余杭纸伞,它们不止是雨具,而是与汉服国风一样,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仪式感,“一个既传统又时髦的仪式感。”

  “相较于销量,我更愿意推动余杭纸伞作为一种文化元素走向未来。”他也期待着,余杭纸伞制作技艺继被列为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后,还会越走越远。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1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一把伞600元,排队半个月才能买到!杭州90后小伙这手绝活太惊艳,火到国外了

稿源: 钱江晚报 2021-09-01 09:58:04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祝瑶

  一把伞有多特别?也许你会和我一样好奇。

  时间退回到2016年1月,在巴黎Maison Objet家居装饰博览会上,一把直径达3米的大型户外纸伞惊艳亮相,参展的10把伞当即就被巴黎的一家设计店铺全部预订。

  正当众人称赞之时,万里之外的浙江杭州,来自余杭的90后“非遗技艺的守护人”刘伟学,和一群年近花甲的老师傅们,在一个小山坳里琢磨着他们的"纸伞王国"。

  当纸伞缓缓撑开,随着纸伞转动,桃花纸上纹理与质感,仿佛流淌了岁月。

  几代人的“纸伞情结”:

  90后小伙辞职返乡创业,成为余杭纸伞的守护人

  “90后”刘伟学和“40后”刘有泉是两代人,但是身上又有一种共通之处——对余杭纸伞的热爱。

  2014年,刘伟学从杭州师范大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工作一年后,他辞去了设计公司的工作。返乡回到爷爷刘有泉身边,刘伟学接过了纸伞技艺传承的衣钵,也有了瓶窑镇塘埠村余杭纸伞的第三代传承。

  刘伟学

  刘有泉是余杭纸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30年前,他徒步几十里山路,挑回来100多把伞骨。2006年底,他召集了四位制伞老师傅成功恢复了复杂的纸伞制作技艺,并在村内传授。2007年6月,余杭纸伞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刘有泉常年与油纸伞为伴,刘伟学便从小看着爷爷制作纸伞:山中刚毅挺拔的毛竹,变成了铮铮伞骨;一张张桃花纸,化成了模样清丽的伞面……“纸伞情结”也在心中生根发芽。

  爷爷刘有泉

  一把伞至少要经过锯竹、刮青、平头、劈骨、锯槽、削骨、排伞骨、穿伞、糊伞、装柄等70多道工序。以桃花纸为伞面,在柿子漆里浸透,一张一张黏贴在伞骨上。用发线扎好,伞面糊好后绘上图案,涂上熟桐油,然后在室内吊起阴干,再到制作完成,整个过程急不得,还要有耐心。

  纸伞

  刘伟学听爷爷提起过余杭纸伞的辉煌。据说,余杭纸伞已经有230年的历史。但这辉煌,随着新工艺新产品的到来戛然而止。有了机器生产的钢骨伞,余杭纸伞的生产逐渐式微,到了上世纪70年代彻底停产。

  看着爷爷日复一日悉心传承着纸伞技艺,精良制法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仍然改变不了传统手工艺师傅们面临的传承难继的窘境,他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

  米蓝

  直到2016年,脱胎于余杭纸伞工艺,“米蓝”、“西坞红”、“深空黑”等新纸伞“出世”。他制作的一把名为“米蓝”的油纸伞在米兰设计周展出。伞面是中国传统色中被称为“春蓝”的颜色,像极了春天浅浅的灰蓝色。“那一刻,老底子的余杭纸伞终于出圈了。”

  米兰设计周现场

  在淘宝上延续非遗技艺的生命力:

  一年卖1000把纸伞,买家收到后天天等下雨 

  距离瓶窑镇大约10多公里,在“西坞村”这个小村落,刘伟学在保留老宅原貌的基础上,设计并改造了一家“余杭纸伞展示馆”。走进其中,仿佛置身于“纸伞王国”,眼前的老师傅提起竹刀,关于纸伞的记忆都呼啸而回——

  位于西坞村的“纸伞之家”

  劈篾制骨,裱伞面、崩花线、上绘花、刷桐油,余杭纸伞,在这群老师傅们的手中复活。

  但对刘伟学来说,所有的尝试都是在为了不让油纸伞止步于工艺品,“非遗技艺更需要生命力。”

  “什么样才算有生命力?”“用到生活中去。”刘伟学的脑海中浮现出这一幕,“下雨天,有人撑着纸伞,对我来说,这大概就是生命力。”

  做伞

  “一开始我们做伞,只是作为一个传承保护,但这只能做到让纸伞存在,却没办法让它发展得更好。”2017年,刘伟学开出一家淘宝店,上架了第一件“宝贝”——纯白色古典工艺油纸伞。

  “淘宝为非遗技艺的传承与保护找到了更多的可能性。”带着余杭纸伞,刘伟学受邀站上“淘宝造物节”。看到章丘铁锅的展台就在旁边,刘伟学更坚信,“淘宝是一个手艺人施展拳脚的平台”。

  “互联网平台也非常适合把我们这样传统技艺,推荐给更多的年轻人。”一场“造物节”,刘伟学店铺的粉丝猛增到3万多人。

  据统计,淘宝上非遗类活跃手工艺铺超过25000家,截止至今年6月底,有近5000家非遗相关店铺加入淘宝平台原创保护计划。据统计,其中非遗商品消费达亿级,“85后”和“90后”成非遗商品主力军。

  刘伟学的淘宝店

  淘宝成了刘伟学与这届年轻人的交流平台,并让余杭的小山村与外界产生了从未有过的交集。

  “有年轻人特意找来淘宝店,想买把余杭纸伞当作婚伞,它不仅是功能性的产品,还是一种情感的承载物。”刘伟学说,有买家雀跃地购买了一把西坞红竹木伞,收到后天天等下雨,就为了听一听“雨落在纸伞上的声音”;自称“古装半永久”的国风女孩,专门定制了一把纸伞,在评价区好评了数百字,感谢小店圆了自己“走天涯的侠女梦”;甚至还有人从新疆长途而来,不光是买伞,更是为了一睹余杭纸伞背后的精美技艺。

  天马行空的想象,不断诞生在这间“纸伞之家”设计工作室,刘伟学和团队也进行着一次次地创新探索。

  纸伞

  谁说老底子的东西一定就是“暮气沉沉”的?刘伟学对传统油纸伞进行设计和改良,让它们变得更加符合年轻人的审美,“变成了在年轻人流行的潮牌。”

  为了让纸伞更好用,刘伟学做过许多尝试:传统桃花纸透而薄,使用时稍不留心容易划破,换上软硬适中的手工皮纸;为了减轻油纸伞的重量,多方对比后最终选用压缩竹,代替稍显沉重的实心木头,年轻女孩拎起来也不费劲;在检测之下,刘伟学的纸伞可以达到1000次开合。

  纸伞

  坚持保留手工制作传统工艺,刘伟学和老师傅们一年最多只能做1000把纸伞,产量是普通造伞厂的万分之一,纸伞的定价在300元—600元。“一把纸伞,从制作到交付,一般需要7天到半个月。” 

  乡村非遗传承人的等待:

  希望更多年轻人能拿起余杭纸伞

  几十年来,护伞是爷爷的初心。“爷爷喜欢画画,以前经常也会在伞上画画,展厅有些伞都是爷爷画的。”看着年迈的爷爷,刘伟学总记着老人家常挂嘴边的这句话——“文化遗产需要年轻人来继承,而我只是开了个头。”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刘伟学说,做伞的每道工序需要“严丝合缝”的协作,现在团队里有4位老师傅,平均年龄已近花甲之年。

  “纸伞之家”合影

  “就拿劈伞骨来说,先要找到上好的毛竹,锯成大小合规的竹筒,再用定制的刮刀‘刮青“,刮至滑溜光净,再劈开做伞骨。一般而言,一根竹筒将被劈成50根左右的伞骨。”刘伟学说,这是真功夫,杭州会做这一工序的师傅非常少了。

  所有传统手艺都面临着手艺失传的窘境,余杭纸伞也一样。据公开信息显示,中国73%以上的非遗项目保存在传统乡村。像刘伟学的“纸伞之家”一样,非遗技艺在淘宝上走出新的传承之路,能为更多人提供回乡就业的途径,带动当地的文化产业升级。

  保护乡村非遗,在某种意义上可能是乡村振兴的抓手之一。刘伟学说,近些年,不少村民加入到纸伞的制作工序中来,余杭纸伞也融进乡村建设。

  展馆

  “糊伞面、排伞骨、穿花线、修边等,以前不会,也没关系。村里的阿姨们,也是从基础纸伞工艺开始,一样样学起来。”刘伟学为余杭油纸伞带来新的活力,并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2019年,“余杭纸伞瓶窑馆”在瓶窑镇老街上正式开馆。

  “我不想只做一个卖伞的人。”刘伟学走进学术研讨会、学生假日学校、开设面向国际友人的文化课堂等,不断用多样化的方式展示着余杭纸伞的魅力。“至少余杭纸伞的制作工艺在自己的手里,还能通过这样的方式留下来,不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纸伞被年轻人所喜爱

  重新诠释油纸伞的过程中,他也一直在找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光我一个人,不可能做纸伞。”

  在刘学伟心目中,希望更多年轻人能拿起余杭纸伞,它们不止是雨具,而是与汉服国风一样,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仪式感,“一个既传统又时髦的仪式感。”

  “相较于销量,我更愿意推动余杭纸伞作为一种文化元素走向未来。”他也期待着,余杭纸伞制作技艺继被列为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后,还会越走越远。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