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宁海竹编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维炉:让传统竹编成为时尚新宠
2021-09-29 07:36:46 稿源: 中国宁波网  

  杨维炉在给学生们上课。(缪军摄)

  9月22日,在宁海县前童古镇的一家竹器店里,宁海竹编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国家高级技师杨维炉手拿花纹菊竹编,正在给前童镇中心小学的学生们上一堂竹编的非遗课。课堂上,杨维炉围绕编织材料、作品欣赏、竹编技法等方面,边讲解边示范,学生们在短时间内学会了竹编的“一挑一编”技法,同时感受到了竹编技艺的乐趣。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承数百年的手工编织竹器具,在当今工业化生产的塑料替代品冲击下,日趋式微,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39岁的杨维炉仍坚守着这门非遗老手艺,他不仅想把竹编技艺传承下去,到学校开设竹编非遗课,教孩子们制作,还想方设法把这一传统技艺与时尚元素结合起来,让竹编老树开花,成为时尚的“弄潮儿”,成功“出圈”走向更为广阔的市场。

  “光有手艺,缺了文化,老底子的东西很难传承下去”。不久前,在宁海县黄坛镇弘杨村的一块空地上,杨维炉和当地村民一起打造了一个宽5.2米、高9.8米的竹编“大篮子”,他试着把竹编手艺用在乡村造景上,希望能以此唤醒乡村传统手艺人。

  从玩竹编到醉心其中

  杨维炉是宁海前童镇上杨村人,祖上五辈都是篾匠,他是看着堆满屋子的竹子、竹器长大的。杨维炉的父亲杨启韶是一位干了50多年竹编的老篾匠。一开始,杨维炉“很看不起”这门祖传手艺,忙着跟朋友合伙做生意,开店贩销土特产。后来,看到父亲一直为招不到徒弟而发愁,杨维炉心软了,答应继承这门祖传手艺。2008年,26岁的他开始学习竹编,起初,只是抱着玩玩的心态,后来渐渐地迷上了竹编。短短几年,他就学会了父亲所有的编织技法,且深深喜欢上了这门“山里人的艺术”。

  天赋极高的杨维炉开始自己设计、创作,尝试走出一条与祖辈不同的竹器编织之路。他曾用数千根细如发丝的竹丝,编织临摹国画大师潘天寿的《墨竹图》,并把宁海的山水、人文融入竹编画,令同行赞叹不已。“这件以‘福寿’为主题的挂屏是我创作的第一件作品,由2000多根篾片编织而成,不能编错一根,不然整幅图案就毁了。”杨维炉指着墙上的大件挂屏说,“这是我送给外婆80大寿的礼物”。

  自此,杨维炉一发不可收拾。禁塑令后,竹制品市场一度回暖,曾经有个订单,一个月就要做1000只竹篮。杨维炉接到的订单不少,产品也做得很精致,但他总觉得传统的竹制生活用品市场小、价格低、利润薄,很难做大。于是,心思活络的他萌生了转型升级的想法。

  没有一件事是一蹴而就的。杨维炉将学习作为捷径,翻阅各种书籍查找竹编资料,逐渐掌握更多的技法和图案。他远赴四川、贵州,甚至到韩国、日本等地搜罗各种竹制老物件,学习器型、花纹,挖掘竹制品背后的工艺、寓意。“红妆、永春、拔丝……竹编技艺区域性强,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杨维炉表示,跟竹相关的非遗就有10多项。在各地探访时,他沉醉于古人精湛的技艺,可调节高低的竹枕头、榫卯结构的筷子筒等一件件老物件让他惊叹不已。

  这些年,痴迷收藏的他从各地购买的老物件有4000多件,自己也博采众家之长,变成了行走的“竹编样式百科全书”。

  杨维炉和他的作品。(缪军摄)

  从文创产品到潮流新品

  凭借丰富的知识储备,杨维炉厚积薄发着手文创产品开发。“你看,这个竹香囊,编法参照古时的蝈蝈笼,里面装有松树精华,小巧玲珑、十分讨喜。”他向记者展示的竹香囊还散发着阵阵木香。随后,他又指着茶桌上的杯盖托说,“这个产品可以说是无中生有,灵感来自竹菜罩的把手。但相较传统的竹把手,杯盖托的价格高出十几倍。”杨维炉还开发出竹戒指、竹手镯、竹挂件等,一些产品走出国门,出口到日本等国家。

  在探索创新中,杨维炉闯出了一条新路。在2020顺德设计周暨DWE广东工业设计产业博览会上,国内一所高校的一位院长对杨维炉的竹编品很感兴趣,并建议他做“独具中国元素的时尚产品”。这句话点醒了杨维炉。“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千年根脉,竹文化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将传统做成时尚,大有可为。”杨维炉觉得,从近几年各地掀起的国学热、博物馆热、汉服热可以看出,传统文化背后的价值理念历久不衰。

  杨维炉将主攻方向放在了女士的包上,定位“小众、时尚、高端”。他用精湛的技艺将一根厚度只有0.3毫米的竹篾编织成传统纹路,再根据设计师的设计,选用最好的牛皮,制作成一款国风手提包。“根据传统纹路的含义,我还给每个包起了名字。”杨维炉指着手机中的图片说,这是包罗万象系列,这个包采用的是万字纹,叫一本万利;这个包采用的是鱼鳞纹,叫鱼跃龙门……一个个名字不仅赋予手提包美好寓意,更让每个包有了灵魂。

  这些包上市后,售价普遍在3000元以上,尽管价格不菲,仍受到消费者青睐。近期,在广州举办的第10届广东设计周上,杨维炉带着几十件包和饰品亮相,受到举办方和客商的一致好评,包罗万象系列竹编包获评绿色设计奖,“竹与皮的碰撞,传统与时尚的融合,这十分契合展会的主题——设计赋能产业。”他说。

  竹子品种繁多,竹编千变万化,设计独具匠心,这给竹编产业发展带来了更大的空间。面对未来,杨维炉满怀信心。眼下,他正与简物心选等线上平台洽谈,准备将这些国风潮包搬上更大的平台。“一方面,通过线上销售以及众筹、私人定制、DIY等多种模式,进一步做大手提包系列;另一方面,计划进军装修行业,将竹制品运用到吊顶、墙面、屏风等家装区域。”

  记者孙吉晶

  通讯员周韵健

  宁海县委报道组徐铭怿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1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宁海竹编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维炉:让传统竹编成为时尚新宠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1-09-29 07:36:46

  杨维炉在给学生们上课。(缪军摄)

  9月22日,在宁海县前童古镇的一家竹器店里,宁海竹编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国家高级技师杨维炉手拿花纹菊竹编,正在给前童镇中心小学的学生们上一堂竹编的非遗课。课堂上,杨维炉围绕编织材料、作品欣赏、竹编技法等方面,边讲解边示范,学生们在短时间内学会了竹编的“一挑一编”技法,同时感受到了竹编技艺的乐趣。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承数百年的手工编织竹器具,在当今工业化生产的塑料替代品冲击下,日趋式微,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39岁的杨维炉仍坚守着这门非遗老手艺,他不仅想把竹编技艺传承下去,到学校开设竹编非遗课,教孩子们制作,还想方设法把这一传统技艺与时尚元素结合起来,让竹编老树开花,成为时尚的“弄潮儿”,成功“出圈”走向更为广阔的市场。

  “光有手艺,缺了文化,老底子的东西很难传承下去”。不久前,在宁海县黄坛镇弘杨村的一块空地上,杨维炉和当地村民一起打造了一个宽5.2米、高9.8米的竹编“大篮子”,他试着把竹编手艺用在乡村造景上,希望能以此唤醒乡村传统手艺人。

  从玩竹编到醉心其中

  杨维炉是宁海前童镇上杨村人,祖上五辈都是篾匠,他是看着堆满屋子的竹子、竹器长大的。杨维炉的父亲杨启韶是一位干了50多年竹编的老篾匠。一开始,杨维炉“很看不起”这门祖传手艺,忙着跟朋友合伙做生意,开店贩销土特产。后来,看到父亲一直为招不到徒弟而发愁,杨维炉心软了,答应继承这门祖传手艺。2008年,26岁的他开始学习竹编,起初,只是抱着玩玩的心态,后来渐渐地迷上了竹编。短短几年,他就学会了父亲所有的编织技法,且深深喜欢上了这门“山里人的艺术”。

  天赋极高的杨维炉开始自己设计、创作,尝试走出一条与祖辈不同的竹器编织之路。他曾用数千根细如发丝的竹丝,编织临摹国画大师潘天寿的《墨竹图》,并把宁海的山水、人文融入竹编画,令同行赞叹不已。“这件以‘福寿’为主题的挂屏是我创作的第一件作品,由2000多根篾片编织而成,不能编错一根,不然整幅图案就毁了。”杨维炉指着墙上的大件挂屏说,“这是我送给外婆80大寿的礼物”。

  自此,杨维炉一发不可收拾。禁塑令后,竹制品市场一度回暖,曾经有个订单,一个月就要做1000只竹篮。杨维炉接到的订单不少,产品也做得很精致,但他总觉得传统的竹制生活用品市场小、价格低、利润薄,很难做大。于是,心思活络的他萌生了转型升级的想法。

  没有一件事是一蹴而就的。杨维炉将学习作为捷径,翻阅各种书籍查找竹编资料,逐渐掌握更多的技法和图案。他远赴四川、贵州,甚至到韩国、日本等地搜罗各种竹制老物件,学习器型、花纹,挖掘竹制品背后的工艺、寓意。“红妆、永春、拔丝……竹编技艺区域性强,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杨维炉表示,跟竹相关的非遗就有10多项。在各地探访时,他沉醉于古人精湛的技艺,可调节高低的竹枕头、榫卯结构的筷子筒等一件件老物件让他惊叹不已。

  这些年,痴迷收藏的他从各地购买的老物件有4000多件,自己也博采众家之长,变成了行走的“竹编样式百科全书”。

  杨维炉和他的作品。(缪军摄)

  从文创产品到潮流新品

  凭借丰富的知识储备,杨维炉厚积薄发着手文创产品开发。“你看,这个竹香囊,编法参照古时的蝈蝈笼,里面装有松树精华,小巧玲珑、十分讨喜。”他向记者展示的竹香囊还散发着阵阵木香。随后,他又指着茶桌上的杯盖托说,“这个产品可以说是无中生有,灵感来自竹菜罩的把手。但相较传统的竹把手,杯盖托的价格高出十几倍。”杨维炉还开发出竹戒指、竹手镯、竹挂件等,一些产品走出国门,出口到日本等国家。

  在探索创新中,杨维炉闯出了一条新路。在2020顺德设计周暨DWE广东工业设计产业博览会上,国内一所高校的一位院长对杨维炉的竹编品很感兴趣,并建议他做“独具中国元素的时尚产品”。这句话点醒了杨维炉。“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千年根脉,竹文化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将传统做成时尚,大有可为。”杨维炉觉得,从近几年各地掀起的国学热、博物馆热、汉服热可以看出,传统文化背后的价值理念历久不衰。

  杨维炉将主攻方向放在了女士的包上,定位“小众、时尚、高端”。他用精湛的技艺将一根厚度只有0.3毫米的竹篾编织成传统纹路,再根据设计师的设计,选用最好的牛皮,制作成一款国风手提包。“根据传统纹路的含义,我还给每个包起了名字。”杨维炉指着手机中的图片说,这是包罗万象系列,这个包采用的是万字纹,叫一本万利;这个包采用的是鱼鳞纹,叫鱼跃龙门……一个个名字不仅赋予手提包美好寓意,更让每个包有了灵魂。

  这些包上市后,售价普遍在3000元以上,尽管价格不菲,仍受到消费者青睐。近期,在广州举办的第10届广东设计周上,杨维炉带着几十件包和饰品亮相,受到举办方和客商的一致好评,包罗万象系列竹编包获评绿色设计奖,“竹与皮的碰撞,传统与时尚的融合,这十分契合展会的主题——设计赋能产业。”他说。

  竹子品种繁多,竹编千变万化,设计独具匠心,这给竹编产业发展带来了更大的空间。面对未来,杨维炉满怀信心。眼下,他正与简物心选等线上平台洽谈,准备将这些国风潮包搬上更大的平台。“一方面,通过线上销售以及众筹、私人定制、DIY等多种模式,进一步做大手提包系列;另一方面,计划进军装修行业,将竹制品运用到吊顶、墙面、屏风等家装区域。”

  记者孙吉晶

  通讯员周韵健

  宁海县委报道组徐铭怿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