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社会
一摔就裂 质量堪忧!保命的头盔你买对了吗?
2021-11-21 18:54:55 稿源: 央视新闻  

  骑电动自行车为什么要戴头盔?是因为头盔能保护头部,能使头部受重伤的危险系数减少85%。广东省消费者委员会日前专门针对电动车头盔进行了比较试验,测试的是目前销量靠前的十款产品,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广东省消费者委员会新闻与公共事务部副主任 凌远昌:第一是2款电动自行车头盔样品吸收碰撞能量性能不佳,加速度峰值偏高;第二是6款电动自行车头盔样品在(测试时)出现了头盔从头型上脱落、连接件撕裂或系带过度伸长等情况;第三是有2款电动自行车头盔因为缺少发泡材料缓冲层结构,可能没有办法有效保护消费者的头部。

  10款样品中有4款不耐摔

  这次比较试验,工作人员模拟消费者实际消费习惯,通过线上线下渠道选取销量靠前的10款电动自行车头盔进行检测。比较试验委托深圳市品质消费研究院、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头部防护用品实验室,依据地方团体标准,从物理安全性和使用舒适性等方面共计6项指标对10款头盔样品进行检测。

  吸收碰撞能量性能反映了头盔在受到撞击时吸收冲击能量、减轻对头部伤害的能力,是头盔产品最为核心的安全指标。

  检测工程师用一款缺少缓冲层的电动自行车头盔给记者进行了跌落试验演示:将样品固定在头模上,然后将其拉升至规定高度后释放,试验过后这款头盔被摔裂了,裂开的缝隙几乎贯穿了整个头盔外壳。

  随后,检测工程师对另外一款粉色头盔也进行了吸收碰撞能量性能检测。记者看到,粉色头盔虽然装有一层缓冲层内衬,但试验过后头盔边缘处裂开了一个长约5厘米左右的大洞。仪器上显示的重力加速度峰值达500G以上,远超过了人体可承受的安全范围。

  比较试验结果显示,10款电动自行车头盔中,有2款头盔缺少缓冲层内衬,起不到有效保护头部的作用,存在质量安全隐患。另外有2款缓冲层质量不佳的头盔,试验后重力加速度峰值超过了人体可承受范围,也不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轻化事业部 黄凯旋:吸收碰撞能量性能是跟壳体和缓冲层的质量直接相关的,如果是外壳坚硬的头盔如果没有缓冲层,当遇到外力冲击的时候,外力可能会通过坚硬的外壳直接作用到我们的头部,使头部受到伤害。如果使用了质量不太好的原材料来加工壳体或缓冲层,最终来测试吸收碰撞能量性能时结果也可能是不太理想的。

  10款样品中有6款束带质量差

  在接下来的佩戴装置检测中,10款电动自行车头盔中有6款被检出不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佩戴装置是头盔的重要组成部分,头盔佩戴装置质量不过关,在发生事故时,无法将头盔固定在使用者的头上,对头部的保护就会失效。

  可以看到,这款粉色的样品在进行固定装置稳定性检测时一直固定在头模上,没有发生变化。而另一款黑色的样品在试验刚一开始,就在外力作用下被甩飞,掉落在地上。

  在佩戴装置强度检测中,束带强度质量不佳的头盔在拉伸过程中被拉脱,失去了对头部的保护。在对全部头盔样品进行技术分析后检测工程师发现,佩戴装置质量不过关的头盔在材质和设计上都存在缺陷。

  至此,经检测比较试验发现,10款电动自行车头盔中,有2款吸收碰撞能量性能不符合标准要求;6款佩戴装置强度和稳定性不符合标准要求,1款样品可见光透过率不符合标准要求;另外有2款样品缺少发泡材料缓冲层,可能无法有效保护头部。

  目前我国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已经超过了3亿辆,是摩托车驾乘人员的三倍多。据统计,2019年,驾驶电动自行车致死人数达8639人,受伤人数超过4万人。电动自行车伤亡人数占到非机动车伤亡人数的70%,是道路交通事故中伤亡人数上升速度最快的群体。有研究显示,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致死案中,超过80%为颅脑损伤导致死亡。

  2020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组织开展电动自行车头盔风险监测,风险监测发现近七成样品存在质量安全隐患。广东省消委会消费调查问卷显示,66%的消费者不清楚所使用的头盔能否做到有效防护。

  许多企业标准未规定关键性安全指标

  目前电动自行车头盔没有国家标准,也没有行业标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规范生产经营,一些地方出台了电动自行车头盔团体标准,但团体标准不具强制力,企业采用率不高,无法全面规范行业产品质量。

  浙江方圆检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程力:由于电动自行车头盔目前没有统一的国家、行业标准,很多企业参照摩托车头盔国标GB811制订了自己的企业标准,参照B类半盔结构的要求,把它的参数指标大幅度降低。有一个企业标准里根本没有设置吸收碰撞能量性能这个项目,也没有固定装置稳定性指标。而它的耐穿透性能它的冲击高度只有20厘米,目前要求最低的团体标准钢锥的落高也是50厘米,一般团体标准要求钢锥落高都是1米的高度,冲击能量的差别是指数级的,符合这种企标的标准真的不敢说有什么安全性。

  采访中,检测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市面上主流品牌的电动自行车从车座到地面的落高一般在70厘米左右,对于一名成年电动自行车骑行者来说,其头部到地面的高度一般为1.5米左右,也就是说,仅满足20厘米耐冲击高度的头盔将很难达到消费者日常骑行所需的安全保护要求。

  头盔没能有效保护驾驶人案例屡见报道

  调查中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因电动自行车头盔质量不过关导致事故中没能很好保护消费者的案例屡见不鲜。

  2020年6月,江苏南通一名女子在骑电动自行车过马路时被侧方驶来的汽车撞飞,事故造成女子头部外伤、颈椎骨折。监控画面显示,这名女子虽然佩戴了头盔,但是在撞击瞬间头盔被甩飞,没能起到应有的保护作用。事故现场照片显示这顶头盔没有缓冲层,撞击过后,头盔壳体破了一个大洞,佩戴装置也被甩脱。

  今年1月,广东中山一名女子骑电动自行车与汽车发生剐蹭后摔倒,造成多发颅骨骨折、左眼睑裂伤。交警现场勘察后发现,这名女子戴的头盔质量不佳,没有缓冲层,碰撞时不仅没能起到有效保护,破裂的头盔碎片还扎伤了女子的眼睛。

  调查中,记者了解到,2020年11月,国家标准委下达了《摩托车、电动自行车乘员头盔》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在现有的摩托车强制性国标中增加了电动自行车头盔产品标准要求。

  制定中的国家标准将划定安全底线

  今年6月,市场监管总局网站发布对《摩托车、电动自行车乘员头盔》拟立项强制性标准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记者注意到,征求意见稿中规定电动自行车头盔应具备缓冲层,吸收碰撞能量性能理论落高为1.6米。行业专家呼吁尽早出台电动自行车头盔强制性国家标准,为电动自行车头盔产品生产划定质量底线。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13736009897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1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一摔就裂 质量堪忧!保命的头盔你买对了吗?

稿源: 央视新闻 2021-11-21 18:54:55

  骑电动自行车为什么要戴头盔?是因为头盔能保护头部,能使头部受重伤的危险系数减少85%。广东省消费者委员会日前专门针对电动车头盔进行了比较试验,测试的是目前销量靠前的十款产品,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广东省消费者委员会新闻与公共事务部副主任 凌远昌:第一是2款电动自行车头盔样品吸收碰撞能量性能不佳,加速度峰值偏高;第二是6款电动自行车头盔样品在(测试时)出现了头盔从头型上脱落、连接件撕裂或系带过度伸长等情况;第三是有2款电动自行车头盔因为缺少发泡材料缓冲层结构,可能没有办法有效保护消费者的头部。

  10款样品中有4款不耐摔

  这次比较试验,工作人员模拟消费者实际消费习惯,通过线上线下渠道选取销量靠前的10款电动自行车头盔进行检测。比较试验委托深圳市品质消费研究院、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头部防护用品实验室,依据地方团体标准,从物理安全性和使用舒适性等方面共计6项指标对10款头盔样品进行检测。

  吸收碰撞能量性能反映了头盔在受到撞击时吸收冲击能量、减轻对头部伤害的能力,是头盔产品最为核心的安全指标。

  检测工程师用一款缺少缓冲层的电动自行车头盔给记者进行了跌落试验演示:将样品固定在头模上,然后将其拉升至规定高度后释放,试验过后这款头盔被摔裂了,裂开的缝隙几乎贯穿了整个头盔外壳。

  随后,检测工程师对另外一款粉色头盔也进行了吸收碰撞能量性能检测。记者看到,粉色头盔虽然装有一层缓冲层内衬,但试验过后头盔边缘处裂开了一个长约5厘米左右的大洞。仪器上显示的重力加速度峰值达500G以上,远超过了人体可承受的安全范围。

  比较试验结果显示,10款电动自行车头盔中,有2款头盔缺少缓冲层内衬,起不到有效保护头部的作用,存在质量安全隐患。另外有2款缓冲层质量不佳的头盔,试验后重力加速度峰值超过了人体可承受范围,也不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轻化事业部 黄凯旋:吸收碰撞能量性能是跟壳体和缓冲层的质量直接相关的,如果是外壳坚硬的头盔如果没有缓冲层,当遇到外力冲击的时候,外力可能会通过坚硬的外壳直接作用到我们的头部,使头部受到伤害。如果使用了质量不太好的原材料来加工壳体或缓冲层,最终来测试吸收碰撞能量性能时结果也可能是不太理想的。

  10款样品中有6款束带质量差

  在接下来的佩戴装置检测中,10款电动自行车头盔中有6款被检出不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佩戴装置是头盔的重要组成部分,头盔佩戴装置质量不过关,在发生事故时,无法将头盔固定在使用者的头上,对头部的保护就会失效。

  可以看到,这款粉色的样品在进行固定装置稳定性检测时一直固定在头模上,没有发生变化。而另一款黑色的样品在试验刚一开始,就在外力作用下被甩飞,掉落在地上。

  在佩戴装置强度检测中,束带强度质量不佳的头盔在拉伸过程中被拉脱,失去了对头部的保护。在对全部头盔样品进行技术分析后检测工程师发现,佩戴装置质量不过关的头盔在材质和设计上都存在缺陷。

  至此,经检测比较试验发现,10款电动自行车头盔中,有2款吸收碰撞能量性能不符合标准要求;6款佩戴装置强度和稳定性不符合标准要求,1款样品可见光透过率不符合标准要求;另外有2款样品缺少发泡材料缓冲层,可能无法有效保护头部。

  目前我国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已经超过了3亿辆,是摩托车驾乘人员的三倍多。据统计,2019年,驾驶电动自行车致死人数达8639人,受伤人数超过4万人。电动自行车伤亡人数占到非机动车伤亡人数的70%,是道路交通事故中伤亡人数上升速度最快的群体。有研究显示,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致死案中,超过80%为颅脑损伤导致死亡。

  2020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组织开展电动自行车头盔风险监测,风险监测发现近七成样品存在质量安全隐患。广东省消委会消费调查问卷显示,66%的消费者不清楚所使用的头盔能否做到有效防护。

  许多企业标准未规定关键性安全指标

  目前电动自行车头盔没有国家标准,也没有行业标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规范生产经营,一些地方出台了电动自行车头盔团体标准,但团体标准不具强制力,企业采用率不高,无法全面规范行业产品质量。

  浙江方圆检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程力:由于电动自行车头盔目前没有统一的国家、行业标准,很多企业参照摩托车头盔国标GB811制订了自己的企业标准,参照B类半盔结构的要求,把它的参数指标大幅度降低。有一个企业标准里根本没有设置吸收碰撞能量性能这个项目,也没有固定装置稳定性指标。而它的耐穿透性能它的冲击高度只有20厘米,目前要求最低的团体标准钢锥的落高也是50厘米,一般团体标准要求钢锥落高都是1米的高度,冲击能量的差别是指数级的,符合这种企标的标准真的不敢说有什么安全性。

  采访中,检测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市面上主流品牌的电动自行车从车座到地面的落高一般在70厘米左右,对于一名成年电动自行车骑行者来说,其头部到地面的高度一般为1.5米左右,也就是说,仅满足20厘米耐冲击高度的头盔将很难达到消费者日常骑行所需的安全保护要求。

  头盔没能有效保护驾驶人案例屡见报道

  调查中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因电动自行车头盔质量不过关导致事故中没能很好保护消费者的案例屡见不鲜。

  2020年6月,江苏南通一名女子在骑电动自行车过马路时被侧方驶来的汽车撞飞,事故造成女子头部外伤、颈椎骨折。监控画面显示,这名女子虽然佩戴了头盔,但是在撞击瞬间头盔被甩飞,没能起到应有的保护作用。事故现场照片显示这顶头盔没有缓冲层,撞击过后,头盔壳体破了一个大洞,佩戴装置也被甩脱。

  今年1月,广东中山一名女子骑电动自行车与汽车发生剐蹭后摔倒,造成多发颅骨骨折、左眼睑裂伤。交警现场勘察后发现,这名女子戴的头盔质量不佳,没有缓冲层,碰撞时不仅没能起到有效保护,破裂的头盔碎片还扎伤了女子的眼睛。

  调查中,记者了解到,2020年11月,国家标准委下达了《摩托车、电动自行车乘员头盔》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在现有的摩托车强制性国标中增加了电动自行车头盔产品标准要求。

  制定中的国家标准将划定安全底线

  今年6月,市场监管总局网站发布对《摩托车、电动自行车乘员头盔》拟立项强制性标准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记者注意到,征求意见稿中规定电动自行车头盔应具备缓冲层,吸收碰撞能量性能理论落高为1.6米。行业专家呼吁尽早出台电动自行车头盔强制性国家标准,为电动自行车头盔产品生产划定质量底线。

编辑: 陈捷

纠错:171964650@qq.com/13736009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