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而多样的城市,是人们安居乐业的基础。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谁能从经济、社会、科技等维度脱颖而出,面向全国火速“出圈”?
11月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发布《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9》(以下简称“报告”),全方位评估中国内地和港澳台地区291座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可持续竞争力。宁波这两项排名分别位居全国第13、第22,既有值得点赞的“加分项”,又表现出一定的短板和进步空间。
宁波综合经济竞争力稳居全国TOP15
从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榜单看,宁波的排名与去年相同,稳居全国第13位,超越东莞、佛山、长沙、青岛、郑州、沈阳、重庆、西安、天津等“新一线”城市。和宁波一样处于全国TOP10-15区间的,还有西南重镇成都、同为长三角主要城市的杭州和无锡、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佛山和澳门。
值得注意的是,这份榜单排名前15的城市,除了上海超越深圳、香港荣登第一名,实现“状元、榜眼、探花”的位置互换外,和去年相比几乎没有变化。可见全国头部城市的格局已基本稳定,而宁波也凭借雄厚的经济基础、良好的营商环境,在这一综合实力版图中站稳脚跟——
我们不妨回顾宁波最新的经济数据:今年前三季度,宁波实现GDP10332.9亿元,居全国第12位;以45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根据全国工商联最新发布的《2021万家民营企业评价营商环境报告》,宁波的营商环境跻身全国各大城市第一方阵……
同时,全国综合经济竞争力头部城市的分布,呈现出“南高北低、南升北降”的趋势,而“东高中西低、东降中升”的趋势也开始出现——TOP30城市基本位于东南沿海,中西部内陆地区仅有6城上榜,北方则仅有4城。特别是宁波所在的长三角城市群,在全国TOP15中独占6席,表现出高端要素的加速聚集。
宁波的可持续竞争力排在全国第22
从可持续竞争力看,宁波的排名位居全国第22,较去年下降了一位。在全国排名前10的城市,分别是名次稳定的香港、深圳、台北、上海、北京、广州,以及“几经沉浮”的武汉、苏州、南京、厦门。
那么,宁波和这些“第一梯队”城市的差距在哪?记者了解到,报告衡量可持续竞争力,主要考察人才密度竞争力和人才增量竞争力,宁波分别排在第25、第19位。其中,人才密度指的是地均人才数量,如果单位区域内的高层次、高学历、高收入人才比重较高,将为一座城市带来更多科研成果产出和经济效益。
近两年,宁波在人才增量方面有着不俗的表现。2019年,全市新增常住人口34万人,即便是在去年疫情期间,宁波也累计新引进16.6万名大学生,同比逆势增长20.3%。然而,目前宁波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数为167.75万人,尚未达到全市常住人口的五分之一。要想“更上一层楼”,宁波有必要加强高端人才的引入,并优化人才结构。
报告还有经济活力竞争力、环境韧性竞争力、社会和谐竞争力、科技创新竞争力、全球联系竞争力等5个分指标,宁波的分项排名分别是第15、第17、第24、第25、第16。作为一座“港通天下”的开放型经济大市,拥有100余万家民营企业的宁波,在全球供应链中表现出十足的活力,但在科创方面却有待提升——
和高校云集的兄弟城市武汉、南京相比,宁波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力量显得有些“先天不足”。即便是在全市102家上市公司、龙头企业中,登陆科创板的数量仅有3家,在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方面,较苏州、杭州差距悬殊。但宁波正在迎头赶上,通过引进大院大所、增加R&D投入、支持创新创业,弥补相关的短板。
此外,如果宁波积极挖掘历史文化的富矿、加强医疗健康建设、维持适当的房价收入比,都将对提升报告中的“社会和谐竞争力”带来助力。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博士、报告主编徐海东向记者表示:
“在这份报告中,综合经济竞争力评价当前实力,可持续竞争力衡量长期发展潜力。总体来看,宁波这两方面的竞争水平还是非常强的。接下来,宁波可以侧重在科技创新、营商环境、全球联系等方面重点提升,从而带动整体发展潜力的提升。”
东南商报记者 严瑾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13736009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