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建设民生幸福标杆城市!《宁波市公共服务发展"十四五"规划》发布
2022-01-06 06:41:01 稿源: 甬上  

  岁末年初,在宁波第12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喜讯后,甬城市民再收获一个升级版的“幸福礼包”。

  日前,宁波市发布《宁波市公共服务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宁波将加快打造高质量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民生幸福标杆城市的奋斗目标——

  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弱有众扶、军有优抚、文旅乐享、体有强健、住有宜居……《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25年,就上述10方面民生公共服务领域进行了细致描绘。

  《规划》提出,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着力改善公共服务短板弱项,着力推动公共服务优质共享,着力构建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居民需求结构相契合、地方财力保障相协调、供给主体多元化的高质量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为争当浙江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提供有力支撑,争创民生幸福标杆城市。

  一起来看《规划》的具体内容吧。

资料图 

  NO.1

  幼有善育

  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优化儿科医疗服务资源布局,推进危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症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的标准化建设。到2025年,全市孕产妇及7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保持在95%以上,孕产妇产前筛查率达90%。

  提升家庭科学育儿能力,鼓励社会培训机构开设母婴幼照护培训科目。支持发展互联网直播互动式家庭育儿服务,开发婴幼儿养育课程、父母课堂等数字化产品。推动高职院校设置护理、婴幼儿照护等相关专业。到2025年,婴幼儿家长科学育儿知识普及率达90%以上。

  加大婴幼儿照护服务供给,推动婴幼儿服务设施与邻里中心、文化礼堂、社区活动室等其他设施共建共享。支持用人单位和产业园区为职工提供福利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有条件的可向附近居民开放。到2025年,普惠性托位占比达到60%以上,培育一批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单位。

  NO.2

  学有优教

  推动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每个乡镇(街道)在办好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的基础上,常住人口5万以上的乡镇(街道)至少建有2所公办幼儿园。

  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逐步推进城区学区连片学校集团化办学或组成办学联盟。到2025年,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县(市)比例达到60%以上。完善普通高中多元录取机制,实行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到2025年,优质示范普通高中学校定向分配比例逐步达到70%。

  发展一流高等教育,加快宁波大学“双一流”和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双高”建设,支持宁波诺丁汉大学“卓越灯塔”计划,推动宁波工程学院、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浙江万里学院等高校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筹建新型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中外合作大学。到2025年, 独立设置的本科高校达到10所以上,高等教育机构数达到26个以上,在甬大学生、研究生分别达20万人、2. 5万人。

  NO.3

  劳有厚得

  完善就业创业政策体系,优化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促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村转移劳动力和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充分就业。推进城乡就业困难人员托底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优化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体系,实施新时代“宁波工匠”培育行动,完善技能人才激励机制和技术工人收入分配机制。到2025年,高技能人才达到78万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00万人次以上。

  提高劳动者待遇和权益保障,引导企业工资分配向高层次人才、技能人才倾斜,健全最低工资标准与经济增长及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的联动机制,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实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加快打造“无欠薪城市”。

  NO.4

  病有良医

  加强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到2025年,全市疾控机构标准化全达标,传染病暴发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原因查明率达100%,打造公共卫生最安全城市。建设宁波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打造省级重大疫情救治基地,推动市县两级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发热门诊等建设,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监测哨点全覆盖。

  加大优质医疗资源供给,高标准创建一批具有较强临床诊疗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区域辐射能力的省级区域医疗中心,鼓励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国际医疗部。优化整合市级三甲医院资源,按照“一院多区”的模式,将市级优质医疗资源延伸覆盖到城市新兴区域。

  到2025年,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达到6. 6张,力争3家市级医院达到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A 等级,2家市级医院综合竞争力进入全省医院前10位。

  全面提升县域医疗服务水平,到2025年,力争每个区县(市)有1家以上三级综合医院,县域就诊率保持在90%以上,基层就诊率达到65%以上。

  建立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法定人群全覆盖、困难人群应保尽保,到2025年,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00万人。

  NO.5

  老有颐养

  优化养老服务设施布局,增加中心城区嵌入式、多功能、综合性养老服务设施,完成县、乡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敬老院)设施改造提升。对未达到配建标准的已建成住宅小区,以社区为单位推进整改,推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与社区邻里中心、文化礼堂、社区活动室等共建共享。

  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基本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法定人群全覆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适龄参保人员应保尽保,稳妥做好被征地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工作,推进灵活就业人员、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和进城务工人员等依法依规参加社会保险。到2025年,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20万。推进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基础养老金标准保持省内领先水平。

  建设“甬易养”智慧养老平台,创新“子女网上下单、老人体验服务”等消费模式,加快破解老年人“数字鸿沟”。

  NO.6

  弱有众扶

  完善分层梯度的大救助体系,健全以基本生活救助为主体、专项救助为支撑、急难救助为辅助,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社会救助新格局,健全救助标准与消费支出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到2025年,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达到14000元/年。推进困难群众救助“一件事”集成改革,实现救助服务“码上办”。

  加强重点人群保障与服务。到2025年,每个区县(市)至少建有1个具备集中托养功能的儿童福利实体机构并实现实体化运行, 每个镇(街道)和万人以上乡都建有1家规范化残疾人之家。

  大力发展现代慈善事业。到2025年,慈善组织总量达到130家,力争枢纽型、行业性慈善组织达到11家。

  NO.7

  军有优抚

  加大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支持力度,扩大就业岗位供给,实现计划分配军转干部和由政府安排工作的退役士兵(退出消防员)全员安置。到2025年,实现有就业意愿的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率95%以上,累计完成职业技能订单式培训1000人、职业技能项目制培训1. 8万人次。

  建立健全优待制度,修订完善《宁波市军人抚恤优待实施办法》,构建抚恤优待量化保障标准,制定实施优待目录清单,落实困难退役军人帮扶援助机制。加快提升优抚医院、光荣院设施水平,为符合条件的优抚对象提供集中供养服务。

  NO.8

  文旅乐享

  高水平建设天一阁博物馆新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河海博物馆、文化馆新馆、新音乐厅等文化设施,打造新时代宁波文化地标。到2025年,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达到4565平方米。

  深入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谋划打造一批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办好中国开渔节、宁海徐霞客开游节等活动。打造具有宁波辨识度的标志性文艺作品,常态化开展精品剧目、音乐会等演出活动。

  推进大运河(宁波段)国家文化公园、诗路文化带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康养旅游等融合型文旅模式,打造“跟着考古去旅游”“顺着运河来看海”系列文旅融合品牌,打造具有宁波特质的标志性文化旅游目的地。到2025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0%,旅游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接待国内过夜游客达6000万人次。

  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或错时开放,推广“文化家园”“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便民公共文化服务。到2025年,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量达到1.5册,全民艺术普及综合参与率达83%。

  NO.9

  体有强健

  加快宁波奥体中心二期、市体育发展中心整体提升改造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基本实现区县(市)“一场两馆”全覆盖,完成中国·浙江海洋运动中心(亚帆中心)建设。

  实施全民健身便民惠民工程,有效利用城市空置场所、高架桥下、公园绿地、郊野绿道等空间,建设健身步道、健身中心、体育公园、百姓健身房等场地设施。落实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学校体育设施、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到2025年,打造城市社区“10 分钟健身圈”,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平方米以上。

  打造城市品牌体育赛事,打造地域特色鲜明的品牌项目,重点培育打造水上运动、山地户外运动、时尚极限运动等特色体育赛事。到2025年,落户国际高水平体育赛事2项、全国知名品牌赛事10项,每年举办国际国内大赛不少于50项。各区县(市)重点打造1-2个有影响力的品牌体育赛事。到202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45%以上。

  NO.10

  住有宜居

  大力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探索发展共有产权、公共租赁房等,统筹推进城镇棚户区改造和老旧小区改造,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到2025年,新增受益住房保障家庭约2. 8万户,新增租赁住房13万套(间),试点建设共有产权住房,城镇住房保障受益覆盖率达到23%左右。

  高质量打造社区“15分钟生活圈”。提升城市新型社区品质,鼓励配套知识技术共享型设施,完善体育活动、公园绿地、文化娱乐等生活和休闲设施,加快形成“青年友好型” 社区居住环境。

  高水平建设未来社区,以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为导向,重点推进“邻里、教育、健康、创业、建筑、交通、低碳、服务、治理”九大场景应用,创新具有宁波特色的场景应用,把未来社区打造成为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推动未来社区建设理念贯穿城中村改造、城市有机更新全过程,有效提升居住社区精细化治理和集成化运营水平。到2025年,建设城市未来社区20个。宁波晚报记者 滕华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1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建设民生幸福标杆城市!《宁波市公共服务发展"十四五"规划》发布

稿源: 甬上 2022-01-06 06:41:01

  岁末年初,在宁波第12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喜讯后,甬城市民再收获一个升级版的“幸福礼包”。

  日前,宁波市发布《宁波市公共服务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宁波将加快打造高质量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民生幸福标杆城市的奋斗目标——

  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弱有众扶、军有优抚、文旅乐享、体有强健、住有宜居……《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25年,就上述10方面民生公共服务领域进行了细致描绘。

  《规划》提出,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着力改善公共服务短板弱项,着力推动公共服务优质共享,着力构建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居民需求结构相契合、地方财力保障相协调、供给主体多元化的高质量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为争当浙江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提供有力支撑,争创民生幸福标杆城市。

  一起来看《规划》的具体内容吧。

资料图 

  NO.1

  幼有善育

  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优化儿科医疗服务资源布局,推进危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症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的标准化建设。到2025年,全市孕产妇及7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保持在95%以上,孕产妇产前筛查率达90%。

  提升家庭科学育儿能力,鼓励社会培训机构开设母婴幼照护培训科目。支持发展互联网直播互动式家庭育儿服务,开发婴幼儿养育课程、父母课堂等数字化产品。推动高职院校设置护理、婴幼儿照护等相关专业。到2025年,婴幼儿家长科学育儿知识普及率达90%以上。

  加大婴幼儿照护服务供给,推动婴幼儿服务设施与邻里中心、文化礼堂、社区活动室等其他设施共建共享。支持用人单位和产业园区为职工提供福利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有条件的可向附近居民开放。到2025年,普惠性托位占比达到60%以上,培育一批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单位。

  NO.2

  学有优教

  推动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每个乡镇(街道)在办好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的基础上,常住人口5万以上的乡镇(街道)至少建有2所公办幼儿园。

  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逐步推进城区学区连片学校集团化办学或组成办学联盟。到2025年,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县(市)比例达到60%以上。完善普通高中多元录取机制,实行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到2025年,优质示范普通高中学校定向分配比例逐步达到70%。

  发展一流高等教育,加快宁波大学“双一流”和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双高”建设,支持宁波诺丁汉大学“卓越灯塔”计划,推动宁波工程学院、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浙江万里学院等高校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筹建新型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中外合作大学。到2025年, 独立设置的本科高校达到10所以上,高等教育机构数达到26个以上,在甬大学生、研究生分别达20万人、2. 5万人。

  NO.3

  劳有厚得

  完善就业创业政策体系,优化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促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村转移劳动力和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充分就业。推进城乡就业困难人员托底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优化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体系,实施新时代“宁波工匠”培育行动,完善技能人才激励机制和技术工人收入分配机制。到2025年,高技能人才达到78万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00万人次以上。

  提高劳动者待遇和权益保障,引导企业工资分配向高层次人才、技能人才倾斜,健全最低工资标准与经济增长及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的联动机制,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实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加快打造“无欠薪城市”。

  NO.4

  病有良医

  加强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到2025年,全市疾控机构标准化全达标,传染病暴发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原因查明率达100%,打造公共卫生最安全城市。建设宁波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打造省级重大疫情救治基地,推动市县两级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发热门诊等建设,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监测哨点全覆盖。

  加大优质医疗资源供给,高标准创建一批具有较强临床诊疗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区域辐射能力的省级区域医疗中心,鼓励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国际医疗部。优化整合市级三甲医院资源,按照“一院多区”的模式,将市级优质医疗资源延伸覆盖到城市新兴区域。

  到2025年,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达到6. 6张,力争3家市级医院达到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A 等级,2家市级医院综合竞争力进入全省医院前10位。

  全面提升县域医疗服务水平,到2025年,力争每个区县(市)有1家以上三级综合医院,县域就诊率保持在90%以上,基层就诊率达到65%以上。

  建立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法定人群全覆盖、困难人群应保尽保,到2025年,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00万人。

  NO.5

  老有颐养

  优化养老服务设施布局,增加中心城区嵌入式、多功能、综合性养老服务设施,完成县、乡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敬老院)设施改造提升。对未达到配建标准的已建成住宅小区,以社区为单位推进整改,推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与社区邻里中心、文化礼堂、社区活动室等共建共享。

  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基本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法定人群全覆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适龄参保人员应保尽保,稳妥做好被征地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工作,推进灵活就业人员、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和进城务工人员等依法依规参加社会保险。到2025年,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20万。推进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基础养老金标准保持省内领先水平。

  建设“甬易养”智慧养老平台,创新“子女网上下单、老人体验服务”等消费模式,加快破解老年人“数字鸿沟”。

  NO.6

  弱有众扶

  完善分层梯度的大救助体系,健全以基本生活救助为主体、专项救助为支撑、急难救助为辅助,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社会救助新格局,健全救助标准与消费支出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到2025年,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达到14000元/年。推进困难群众救助“一件事”集成改革,实现救助服务“码上办”。

  加强重点人群保障与服务。到2025年,每个区县(市)至少建有1个具备集中托养功能的儿童福利实体机构并实现实体化运行, 每个镇(街道)和万人以上乡都建有1家规范化残疾人之家。

  大力发展现代慈善事业。到2025年,慈善组织总量达到130家,力争枢纽型、行业性慈善组织达到11家。

  NO.7

  军有优抚

  加大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支持力度,扩大就业岗位供给,实现计划分配军转干部和由政府安排工作的退役士兵(退出消防员)全员安置。到2025年,实现有就业意愿的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率95%以上,累计完成职业技能订单式培训1000人、职业技能项目制培训1. 8万人次。

  建立健全优待制度,修订完善《宁波市军人抚恤优待实施办法》,构建抚恤优待量化保障标准,制定实施优待目录清单,落实困难退役军人帮扶援助机制。加快提升优抚医院、光荣院设施水平,为符合条件的优抚对象提供集中供养服务。

  NO.8

  文旅乐享

  高水平建设天一阁博物馆新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河海博物馆、文化馆新馆、新音乐厅等文化设施,打造新时代宁波文化地标。到2025年,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达到4565平方米。

  深入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谋划打造一批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办好中国开渔节、宁海徐霞客开游节等活动。打造具有宁波辨识度的标志性文艺作品,常态化开展精品剧目、音乐会等演出活动。

  推进大运河(宁波段)国家文化公园、诗路文化带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康养旅游等融合型文旅模式,打造“跟着考古去旅游”“顺着运河来看海”系列文旅融合品牌,打造具有宁波特质的标志性文化旅游目的地。到2025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0%,旅游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接待国内过夜游客达6000万人次。

  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或错时开放,推广“文化家园”“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便民公共文化服务。到2025年,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量达到1.5册,全民艺术普及综合参与率达83%。

  NO.9

  体有强健

  加快宁波奥体中心二期、市体育发展中心整体提升改造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基本实现区县(市)“一场两馆”全覆盖,完成中国·浙江海洋运动中心(亚帆中心)建设。

  实施全民健身便民惠民工程,有效利用城市空置场所、高架桥下、公园绿地、郊野绿道等空间,建设健身步道、健身中心、体育公园、百姓健身房等场地设施。落实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学校体育设施、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到2025年,打造城市社区“10 分钟健身圈”,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平方米以上。

  打造城市品牌体育赛事,打造地域特色鲜明的品牌项目,重点培育打造水上运动、山地户外运动、时尚极限运动等特色体育赛事。到2025年,落户国际高水平体育赛事2项、全国知名品牌赛事10项,每年举办国际国内大赛不少于50项。各区县(市)重点打造1-2个有影响力的品牌体育赛事。到202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45%以上。

  NO.10

  住有宜居

  大力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探索发展共有产权、公共租赁房等,统筹推进城镇棚户区改造和老旧小区改造,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到2025年,新增受益住房保障家庭约2. 8万户,新增租赁住房13万套(间),试点建设共有产权住房,城镇住房保障受益覆盖率达到23%左右。

  高质量打造社区“15分钟生活圈”。提升城市新型社区品质,鼓励配套知识技术共享型设施,完善体育活动、公园绿地、文化娱乐等生活和休闲设施,加快形成“青年友好型” 社区居住环境。

  高水平建设未来社区,以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为导向,重点推进“邻里、教育、健康、创业、建筑、交通、低碳、服务、治理”九大场景应用,创新具有宁波特色的场景应用,把未来社区打造成为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推动未来社区建设理念贯穿城中村改造、城市有机更新全过程,有效提升居住社区精细化治理和集成化运营水平。到2025年,建设城市未来社区20个。宁波晚报记者 滕华

编辑: 杜寅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