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点睛之笔”绘就“全域文明之城”
2022-01-19 08:25:28 稿源: 中国宁波网  

道德银行,将善行义举变成“真金白银”,改变村民的精神面貌(资料图片)。

  2021年12月27日,余姚市临山镇邵家丘村的官微“美丽邵家丘”里,“邵家丘村2021年12月份发票公示”如约而至。

  自2015年12月开通以来,这个“史上最无可读性”的官微坚持每月推送“发票公示”,包括当月的每一张发票和每一笔往来账目。

  以近乎“苛刻”的方式实行财务公开,正是邵家丘村“以德立村,诚信致富”的写照。

  这也成了宁波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中的一个最典型缩影。实现城市文明和农村文明一体发展、相互促进,是宁波文明创建的“大局观”。在打造“全域文明之城”的过程中,宁波有哪些“点睛之笔”?

村晚,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资料图片)。

  深挖道德力量

  2012年,邵家丘村作为余姚市“道德银行”首个试点村,为每户家庭建立道德积分档案,并列出“遵纪守法”“热心公益”等一系列规则,实行“道德积分”。

  每年通过自我评分、村民小组评审和联评小组评分,“道德积分”达到一定标准,可获得银行免担保贷款、利率下浮等优惠,有效解决村民创业“融资难”的问题。

  当勤劳致富、敬老爱幼、邻里和睦、夫妻恩爱、助人为乐、热心公益……这些原本“无形”的善行义举变成“真金白银”,村民们的积极性被激发,精神面貌也随之得到改善。

  通过各种形式的道德信用建设,来推进乡风文明,在宁波乡村已经遍地开花。

  在鄞州区云龙镇上李家村,实施不到两年的“道德红黑榜”收效颇丰:通过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地奖励“文明”,惩罚“不文明”,使得“文明”成为村民的一种习惯。

  基于“道德红黑榜”总结而来的“乡村德治20条”,目前已经在宁波得到推广。

  无论是“道德银行”,还是“道德红黑榜”,将党委政府的政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成村民听得懂、愿意听的村规民约,是推进乡风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举措。

宁海葛家村,艺术照进生活,给村民带来的除了物质富裕,还有精神富有(资料图片)。记者 崔引 摄

  激发文明素养

  先来看一个数据:2021年“十一”长假前,网络平台上“葛家村文化体验游”预订量超过一万单。

  从名不见经传到“顶流”,位于宁海大佳何镇的葛家村只用了短短不到3年。2019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丛志强带领团队来到葛家村,开展“艺术振兴乡村”实践。

  葛家村仅仅是一个开始。在过去3年里,借助“艺术振兴乡村”模式,宁海各地值得“打卡”的“网红村”,像竹文化村、武术文化村、爱情村等,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

  如何避免“昙花一现”,将“网红村”变成“常青树”,让村民真真正正有所收获?

  葛家村作为先行者,通过艺术家驻村,充分挖掘村民的“隐藏技能”,让他们充分参与到乡村改造和建设中来。

  因为“功夫奶奶”而被外交部新闻发言人赵立坚在社交媒体发布、点赞的宁海大佳何镇涨坑村,则从一开始就尝试将“产业植入艺术”,把整个村庄作为一个IP来打造。

  当艺术“照进”生活,给村民带来的不止是物质富裕,还有精神富有。

  丰富精神家园

  临近农历新年,看一场“村晚”,已经成为宁波农村不少村民的习惯。

  以2021年为例,尽管“村晚”从线下搬到线上,但在中央、省市、区县20余家媒体矩阵的“技术支持”下,由宁波11个区县(市)、园区等30多家农村文化礼堂进行准备的节目,把原本只有一地一村才能看到的“小欢喜”演绎成了“大联欢”。

  宁波从2013年正式启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到目前,已实现500人以上的行政村全覆盖。

  通过整合部门力量,统筹社会资源,通过“送文化”与“种文化”结合,这些矗立在田间地头的文化新地标“活”了起来,不仅是村民休闲娱乐的去处,更被打造成为集思想道德教育、文体娱乐、知识普及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成为展示文明宁波的亮丽名片。

  弘扬尊老美德

  尊老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提升乡风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

  位于奉化区西坞街道的蒋家池头村老龄化程度很高,800多人中老人占了近三分之一。从2017年7月开始,村里办起了老年食堂——孝膳堂,解决75周岁以上独居老人、残疾人及80周岁以上老人的中餐和晚餐。

  自孝膳堂成立以来,由70余名女同志组成的和美志愿者服务队承担了“买汰烧”的日常工作。同时,为了让老人们吃得更健康,她们还到处搜罗养生菜谱,每天三菜一汤荤素搭配,菜品3天不重样。

  运行至今4年多,孝膳堂早已形成一套完善的“五个一”运作模式:一个管理小组、一套工作流程、一块菜地、一支志愿者服务队、一本明细账本,不仅提升了老人的日常饮食品质,也保证了农村老年食堂的长期运转。

  目前,该运作模式已逐步在奉化推广,成为奉化农村居家养老的一大品牌。

  创新示范线建设

  路面的垃圾、河面的漂浮物、田间的废弃物、庭院的堆放物……曾几何时,这样的场景在农村习以为常,且屡禁不止。

  改变农村的环境面貌,归根到底,要改变人的精神面貌。

  2016年,宁波创新提出农村文明示范线创建,把一定区域内地域相邻、文化相近、生态相似、经济相融的村镇连起来,将文化、文明、生态、产业、旅游等要素融于一体,连点成线、以线带面。

  大家看到的是“步步有风景”,事实上,农村文明示范线建设的“大目标”是“处处有文明”。

  举个简单的例子,随着农村文明示范线创建的推进,河埠头被取消了、志愿劝导跟上了、“不在河道洗衣物”也被纳入村规民约了……村民的环保意识自然加强了。

  如今,67条文明示范线,串起了400多个如珍珠般散落在山区、平原、海滨的文明村落,宁波乡风文明建设从“盆景”变“风景”,有力助推了乡村振兴。宁波晚报记者 石承承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2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点睛之笔”绘就“全域文明之城”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2-01-19 08:25:28

道德银行,将善行义举变成“真金白银”,改变村民的精神面貌(资料图片)。

  2021年12月27日,余姚市临山镇邵家丘村的官微“美丽邵家丘”里,“邵家丘村2021年12月份发票公示”如约而至。

  自2015年12月开通以来,这个“史上最无可读性”的官微坚持每月推送“发票公示”,包括当月的每一张发票和每一笔往来账目。

  以近乎“苛刻”的方式实行财务公开,正是邵家丘村“以德立村,诚信致富”的写照。

  这也成了宁波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中的一个最典型缩影。实现城市文明和农村文明一体发展、相互促进,是宁波文明创建的“大局观”。在打造“全域文明之城”的过程中,宁波有哪些“点睛之笔”?

村晚,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资料图片)。

  深挖道德力量

  2012年,邵家丘村作为余姚市“道德银行”首个试点村,为每户家庭建立道德积分档案,并列出“遵纪守法”“热心公益”等一系列规则,实行“道德积分”。

  每年通过自我评分、村民小组评审和联评小组评分,“道德积分”达到一定标准,可获得银行免担保贷款、利率下浮等优惠,有效解决村民创业“融资难”的问题。

  当勤劳致富、敬老爱幼、邻里和睦、夫妻恩爱、助人为乐、热心公益……这些原本“无形”的善行义举变成“真金白银”,村民们的积极性被激发,精神面貌也随之得到改善。

  通过各种形式的道德信用建设,来推进乡风文明,在宁波乡村已经遍地开花。

  在鄞州区云龙镇上李家村,实施不到两年的“道德红黑榜”收效颇丰:通过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地奖励“文明”,惩罚“不文明”,使得“文明”成为村民的一种习惯。

  基于“道德红黑榜”总结而来的“乡村德治20条”,目前已经在宁波得到推广。

  无论是“道德银行”,还是“道德红黑榜”,将党委政府的政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成村民听得懂、愿意听的村规民约,是推进乡风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举措。

宁海葛家村,艺术照进生活,给村民带来的除了物质富裕,还有精神富有(资料图片)。记者 崔引 摄

  激发文明素养

  先来看一个数据:2021年“十一”长假前,网络平台上“葛家村文化体验游”预订量超过一万单。

  从名不见经传到“顶流”,位于宁海大佳何镇的葛家村只用了短短不到3年。2019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丛志强带领团队来到葛家村,开展“艺术振兴乡村”实践。

  葛家村仅仅是一个开始。在过去3年里,借助“艺术振兴乡村”模式,宁海各地值得“打卡”的“网红村”,像竹文化村、武术文化村、爱情村等,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

  如何避免“昙花一现”,将“网红村”变成“常青树”,让村民真真正正有所收获?

  葛家村作为先行者,通过艺术家驻村,充分挖掘村民的“隐藏技能”,让他们充分参与到乡村改造和建设中来。

  因为“功夫奶奶”而被外交部新闻发言人赵立坚在社交媒体发布、点赞的宁海大佳何镇涨坑村,则从一开始就尝试将“产业植入艺术”,把整个村庄作为一个IP来打造。

  当艺术“照进”生活,给村民带来的不止是物质富裕,还有精神富有。

  丰富精神家园

  临近农历新年,看一场“村晚”,已经成为宁波农村不少村民的习惯。

  以2021年为例,尽管“村晚”从线下搬到线上,但在中央、省市、区县20余家媒体矩阵的“技术支持”下,由宁波11个区县(市)、园区等30多家农村文化礼堂进行准备的节目,把原本只有一地一村才能看到的“小欢喜”演绎成了“大联欢”。

  宁波从2013年正式启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到目前,已实现500人以上的行政村全覆盖。

  通过整合部门力量,统筹社会资源,通过“送文化”与“种文化”结合,这些矗立在田间地头的文化新地标“活”了起来,不仅是村民休闲娱乐的去处,更被打造成为集思想道德教育、文体娱乐、知识普及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成为展示文明宁波的亮丽名片。

  弘扬尊老美德

  尊老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提升乡风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

  位于奉化区西坞街道的蒋家池头村老龄化程度很高,800多人中老人占了近三分之一。从2017年7月开始,村里办起了老年食堂——孝膳堂,解决75周岁以上独居老人、残疾人及80周岁以上老人的中餐和晚餐。

  自孝膳堂成立以来,由70余名女同志组成的和美志愿者服务队承担了“买汰烧”的日常工作。同时,为了让老人们吃得更健康,她们还到处搜罗养生菜谱,每天三菜一汤荤素搭配,菜品3天不重样。

  运行至今4年多,孝膳堂早已形成一套完善的“五个一”运作模式:一个管理小组、一套工作流程、一块菜地、一支志愿者服务队、一本明细账本,不仅提升了老人的日常饮食品质,也保证了农村老年食堂的长期运转。

  目前,该运作模式已逐步在奉化推广,成为奉化农村居家养老的一大品牌。

  创新示范线建设

  路面的垃圾、河面的漂浮物、田间的废弃物、庭院的堆放物……曾几何时,这样的场景在农村习以为常,且屡禁不止。

  改变农村的环境面貌,归根到底,要改变人的精神面貌。

  2016年,宁波创新提出农村文明示范线创建,把一定区域内地域相邻、文化相近、生态相似、经济相融的村镇连起来,将文化、文明、生态、产业、旅游等要素融于一体,连点成线、以线带面。

  大家看到的是“步步有风景”,事实上,农村文明示范线建设的“大目标”是“处处有文明”。

  举个简单的例子,随着农村文明示范线创建的推进,河埠头被取消了、志愿劝导跟上了、“不在河道洗衣物”也被纳入村规民约了……村民的环保意识自然加强了。

  如今,67条文明示范线,串起了400多个如珍珠般散落在山区、平原、海滨的文明村落,宁波乡风文明建设从“盆景”变“风景”,有力助推了乡村振兴。宁波晚报记者 石承承

编辑: 杜寅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