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港区夜景。(蒋晓东摄)
加快建设浙江自贸区宁波片区,是提升“港产城文”融合的有力举措之一。(蒋晓东摄)
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今后五年,宁波要加快“港产城文”融合发展,推进“六大变革”,打造“六个之都”,奋力开创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新局面。
“这是对历届市委提出的‘以港兴市、以市促港’以及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国际港口名城等目标举措的赓续传承、深化拓展。”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彭佳学的解释掷地有声。
关于“港产城文”融合发展,宁波进行了哪些探索?又该如何继续深化?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
“港”“市”互促,四十余载探索路渐明
1979年6月1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宁波港对外开放。从海防前哨到开放前沿,宁波开始把港口的开发建设融入全市发展的大盘子中,实现港口、产业、城市互动发展。
1980年召开的中共宁波市第五次党代会,首次提出“逐步把宁波建成一个现代化的港口城市”,这是宁波“以港兴市”战略的萌芽。
1992年5月,宁波市委召开七届六次全会扩大会议,正式提出“以港兴市、以市促港”的发展思路,作为建设东方大港的远期战略目标的主线,指出“争取通过九十年代和更长时间的努力,把宁波港建设成为全国国际深水中转枢纽港之一,把宁波市建设成为华东地区重要工业城市、对外贸易口岸和浙江的经济中心”。
宁波制定的“以港兴市、以市促港”发展战略中,“港”“市”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围绕这一发展战略,我市着力进行了港口建设和以港口为中心的集疏运网络建设,大力发展以石化、能源、造纸、钢铁、修造船、汽配为代表的临港工业群,与港口发展相关的仓储、运输、物流、加工、贸易、金融、代理、信息、口岸服务等产业迅速崛起,推动城市工业化、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和港口国际化发展。
在“以港兴市、以市促港”发展战略的框架下,我市对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完善。
2012年召开的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今后五年要全面实施“六个加快”战略,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努力成为发展质量好、民生服务好、城乡环境好、社会和谐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区。
2017年召开的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今后五年要大力推进产业高新化、城市国际化、发展均衡化、建设品质化、生态绿色化、治理现代化,加快建设国际港口名城。
40多年来,宁波围绕“以港兴市、以市促港”“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主动服务‘一带一路’”等主线,坚持港、产、城联动,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港口发展之路。2021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首破12亿吨,连续13年位居全球第一;集装箱吞吐量超3100万标准箱,继续位居全球第三。
港口的大开发大建设,为提升我市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奠定了基础。如今,宁波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城乡发展加速融合,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数据显示,2021年宁波GDP规模稳居全国第12位,外贸进出口总额居全国第6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进入全国城市十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国城市第8位。宁波以全国0.1%的陆域面积,创造了全国1.3%的GDP;以全省9%的陆域面积,创造了全省19.9%的GDP。
融合不足,港口贡献度有待提升
随着经济全球化,港口在全球贸易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也是连接全球贸易的重要枢纽。特别是在疫情影响的这两年,“世界第一大港”宁波舟山港对于全球物流链、供应链和产业链稳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成为“硬核”力量。
不过,对于港口城市宁波而言,如何进一步发挥港口在城市中的作用,使两者相互促进联动发展仍是一个大课题。根据市党代会提出的目标,宁波要成为一座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是指经济社会发达,现代化水平和城市综合环境质量较高,具有优良的港口资源和较高利用水平,港口设施完善配套齐全,外向型经济和港口服务业发达并成为主要支柱产业的城市。”专家解释说。
“当前,港口对宁波经济的综合贡献度大概为8%。同样的数据,新加坡是13%、香港是20%、荷兰的鹿特丹港是40.5%。”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商学院执行院长林承亮告诉记者,“这是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的港口主要是作为一种货物集散的通道,但是港口跟城市、产业、文化怎么相互融合,一直没有很好地进行破题。”
产业发展还不够高端。以毗临港口的北仑为例,虽然临港产业规模体量大,但是“集而不群”“链而不精”,龙头配置能力还不够强,产业链跨链协同不足,核心竞争力不强,关键技术创新能力较弱,没有千亿级的航母型企业,低散乱污企业量大面广,环境、能耗的压力较大。
要素配置还不够高效。一方面,产出效率、投资强度密度、创新密度、容积率不高;另一方面,优质项目一地难求,资源配置效率是短板。根据统计部门数据,目前宁波每平方公里所产出的GDP为1.56亿元,这个地均产值在国内是较高的,但对比发达城市仍有一定差距。比如,苏州每平方公里GDP产出是2.22亿元,北京为2.16亿元。宁波外资、外贸规模与港口的地位也不是太匹配。国际上经济发达的城市,比如新加坡,其进出口贸易额约为地区GDP的3倍,宁波这一数值仅为0.82。
城市建设还不够高能。目前,宁波各港区所在地城市业态层次偏低、要素分散,内涵特质不明显,集疏运交通体系尚未形成,集卡车扰城、扰民现象未根本性改变,港、产、城的边界不清、矛盾相互交织。
“港产城文”,加快融合恰逢其时
“宁波的命运一直与港口的兴衰、国家战略紧紧联系在一起,未来五年加快‘港产城文’融合发展恰逢其时。”专家指出,对于像宁波这样发展程度较高的港口城市,应着力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环境负担低的先进制造业,从而应对全球产业链回迁,形成低端产业和高端产业互补的格局。同时,以港带产,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大力发展港航服务业。
首先,要推进临港先进制造业集群向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进一步优化临港产业空间布局,加强产业技术研究院、企业工程中心和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建设,提升临港先进制造业创新能力。大力发展绿色石化、新材料、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节能环保产业等研发、制造,推动向产业链上下游、价值链高端环节延伸。推动临港石化产业集中连片发展,建设一体化油气全产业链,打造绿色石化、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临港先进制造业集群。
其次,要做好国际航运产业大文章。新加坡的成功经验表明,港口不能只是货物运输港,一定要依托港口发展航运贸易及相关衍生产业,把港口对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到极致。宁波要加快发展综合性、多功能的航运贸易产业,做大大宗商品的期货和现货交易,聚集更多的贸易公司落户宁波,依靠航运贸易带动更多相关企业和机构汇聚宁波,从而带动城市服务业发展。
第三,优化“港产城文”空间布局。要按照功能上相对集中、有机融合,空间上相对独立、有序分离的要求,抓住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契机,重塑临港区域“港产城文”空间格局,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现代化滨海空间。推动港口岸线和产业岸线的集中高效使用,合理布局一定生活岸线。拓展城市滨海生活空间,推动建设现代化滨海特色小城镇,打造“港产城文”融合发展示范区。谋划建设邮轮港口和游艇码头,推进海洋旅游产品开发,促进港口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
第四,要统筹规划区域港口发展和集疏运体系。港口的发展机会不仅来自城市本身,更来自广阔的经济腹地,城市和腹地对港口货源的贡献越大,港口的集装箱吞吐、航班航线、船舶停靠量就越多,从而越能反哺城市经济。宁波应突破行政区划限制,高水平配置港口资源,建设功能完备、分工合理、错位发展、高效协同的港口群。在此基础上,构建发达的集疏运体系和海陆空综合交通体系,加强港口与城市、腹地的交通与经济合作,不断拓展港口的辐射范围。
“今后五年,要推进新型城镇化、全域都市化、市域一体化,促进‘港产城文’功能优化配置,推动县域经济向都市经济、都市圈经济转型。”市党代会报告如是建议。
记者俞永均
行思录
优化科技人才适配度
让“智本”引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魏玉祺
城市和区域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竞争。自2018年实施“甬江引才计划”“百创汇海计划”以来,海曙区科技人才大幅增长。目前,全区人才总量达27.88万人,每年新增青年人才近2万人,有国家级领军人才100多名,省、市级领军人才200多名,成功获评“科创中国”省级试点县,其发展经验值得其他区(县、市)借鉴。
江厦智库(宁波)经济研究院刚刚完成的《海曙区科技人才创新效能评估白皮书》显示,海曙区高层次人才集聚主要表现为四大特征:一是高学历人才多,博士占比近九成。二是中青年成为绝对主力,年龄结构呈橄榄状。三是六成以上的高层次人才在创业。四是主要集聚在生物医药、新材料和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
从科技人才引进创业项目整体效益来看,海曙区以1元的财政资金,吸引4.3元的科技投入,带动约2.8元的科技项目营收。根据调研,93.05%的人才(团队)认为,海曙区及周边的产业配套和市场空间是吸引他们来海曙发展的首要因素;84.7%的人才(团队)认为,海曙区政务服务效能高、引才力度大;70.8%的人才(团队)认为,海曙区较为优越的创业环境和较便利的生活环境,是选择其创业的主要因素。
我们认为,下一步海曙区应该从市场培育、政策举措和环境优化三个维度,不断优化科技人才的“适配度”。
一是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关键环节,提升本地市场与高层次人才的适配度。做大做强科创人才服务平台,在中芬平台、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等平台基础上,建设高层次、多功能、专业化的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完善科创重点行业的产业链,以股权投资方式支持有关创新项目研发、标准厂房建设、产业化落地和重大项目引进。完善科技成果应用推广服务制度,进一步强化部门对口联系服务制度,设立科创服务官,切实解决推广难题。依托政府采购等手段对科创成果给予重点支持,对确有核心竞争力、市场效益好、助力低碳发展或促进转型升级的科创成果,积极列入区、市重点项目,优先列入政府采购目录,组织相关部门和地方国企试用并推广。
二是关注引、育、流、留各环节,提升引才政策与高层次人才需求的适配度。要优化人才政策,针对不同阶段人才给予差异化激励,使他们追求更高目标、作出更大贡献。要加强外部合作,加快集聚多领域人才。发挥人力资源企业密集的优势,进一步优化政策,加大力度吸引各类人力资源机构落地海曙或开展业务。要支持和鼓励高层次人才在区内流动。可借鉴深圳经验,建立双跨双聘、多聘制度,鼓励高级科技人才流动兼职,加强科技人才交流,实现区域内外高科技人才与智力资本共享。要引育并重强化人才项目全周期服务,重视创业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做好项目长期发展的支持工作。
三是创新和完善人才服务举措,提升本地环境与高层次科创人才的适配度。要以政府有效投入带动更多创新,可借鉴苏州经验,探索政府科技活动经费的有效投入机制,进一步健全科技创新人才风险投资机制,完善科创融资体系。要放权松绑减负,优化人才认定标准,可借鉴石家庄经验,进一步优化认定和评价机制,加大企业评价和第三方评价权重,简化入选流程。要为科创人才创建更多优质软环境,大力支持部门、企业和专家合作创立或参与各类科创协会、智库等公共机构,对引进、策划组织国际性、全国性、专业化的产业展会、峰会、论坛、学术交流等活动加大资助力度。创新科技人才服务模式,针对偏引进轻培育的问题,制定产业人才目录,为入库人才出台专门的支持政策。
[作者为江厦智库(宁波)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
前两个月宁波经济平稳开局
制造新动能增强 升级类消费活跃
记者俞永均 通讯员黄彦绮
今年以来,宁波经济运行呈现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据市统计局提供的数据,前两个月,全市供需两端主要经济指标实现较快增长,多数指标增速好于去年12月份,也高于过去两年平均增速。
工业生产持续回升,新动能不断增强。1月至2月,全市规上工业实现增加值807.1亿元,同比增长8.7%,增速较2021年12月加快5.8个百分点。全市35个工业大类行业中,27个行业实现正增长。增加值占比前十的行业中,计算机通信、汽车制造、烟草制品、石油加工等4个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2.1%、19.6%、17.2%和12.2%。人工智能产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9%、10.7%、10.0%和8.8%。同期,全市规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3415.6亿元,同比增长14.3%,实现出口交货值630亿元,同比增长12.8%。
消费市场稳步恢复,升级类消费较为活跃。1月至2月,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1.7亿元,同比增长6.8%,比2021年12月份加快10.4个百分点,比2021年两年平均增速加快2.4个百分点。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文化办公用品类、书报杂志类等升级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2.5%、37.7%、52.6%,汽车类、服装鞋帽及针纺织品类、粮油食品类、石油及制品类等重点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0%、19.0%、-3.6%、16.5%。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实物商品零售额56.2亿元,同比增长14.1%。
有效投资稳中有升,重点领域快速增长。1月至2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5.1%,高出2021年两年平均增速6.9个百分点。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制造业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交通投资等分别增长16.2%、26.4%、15.6%、22.7%。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