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宁波文化工作擘画蓝图 十大热词畅想港城文化新气象
2022-08-26 13:31: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中国宁波网记者厉晓杭 张昊 徐展新 王鹏/摄

今天,市委文化工作会议暨打造全国文明典范之都推进大会召开,为宁波未来文化工作把握新方位、擘画新蓝图。推动港城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彰显文明典范新风采新担当,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

这场高规格的会议,传递了哪些重要内容,对未来几年宁波文化工作擘画了什么样的蓝图?记者梳理了会议的十大热词,为您一一道来。

“在宁波,感悟真理伟力”实践解码工程

建设全国文明典范之都,首先是红色根脉传承典范、精神富有引领典范。

我市将深入实施理论铸魂、溯源、走心工程和“在宁波,感悟真理伟力”实践解码工程,系统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在宁波留下的红色印迹、光辉足迹,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对宁波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形成一批有学理深度、学术厚度和宁波辨识度的理论成果。

建强市级重大理论宣传平台、新媒体理论宣传矩阵,推出更多内容鲜活、通俗易懂的理论普及成果。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全面实施宁波文化研究工程,构建具有鲜明地域风格的“宁波学”研究体系。

擦亮“最宁波”文化名片

宁波将突出活态传承,深入实施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加强海丝文化、阳明文化、藏书文化、青瓷文化、商帮文化、慈孝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的研究宣传,让“最宁波”的文化在海内外有更大知名度和影响力。

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保护体系,传承发展戏曲曲艺、民间艺术、传统医药、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持续擦亮甬剧、十里红妆等金名片,以时代精神激活非遗的生命力。

百里三江文化长廊

文脉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积淀的独有气质、独特标识。

宁波将升级打造百里三江文化长廊,突出“甬江科技创新、姚江历史文化、奉化江都市活力”特色,让“三江六岸”成为宁波最具辨识度、文化味的魅力休闲带、城市会客厅。

深入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深度挖掘南宋石刻、宝奎巷等文化群落价值,打造慈湖、月湖、东钱湖“三湖宋韵文旅带”,形成宁波宋韵文化主轴线、大圈层。

加快构建千里滨海生态走廊,实施一批重大滨海旅游项目,推进象山港滨海旅游休闲区、前湾现代文旅产业集聚区、南湾海洋旅游示范区等重点区块建设,打造北纬30°最美海岸带。

翠屏山中央公园

宁波立足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空间总体布局,依托枕山滨海、拥江揽湖的自然本底,沿着翠屏山—三江口—东钱湖—象山港主脉络,科学安排文化功能片区,整体布局重大文化项目,形成经纬有序、错落有致的文化发展空间格局。

高起点规划建设翠屏山中央公园,整体提升以河姆渡、慈城古县城、上林湖越窑遗址为基点的“金三角”区域,打造“中华海洋文明起源地”的主要承载空间。

新时代文化地标建设

宁波将大力实施新时代文化地标建设工程,高水平建设天一阁博物院南馆、宁波博物院新馆、宁波文化馆新馆、河姆渡博物院、河海博物馆、新音乐厅等重大文化项目,加快建设大运河(宁波段)国家文化公园和诗路文化带,绘就“千年古韵、江南丝路、通达江海、运济天下”的文化图景。

海洋文明探源

宁波实施史前文化与海洋文明探源工程,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宁波史迹”保护管理和联合申遗,加快推进“十四五”八大考古计划,精心组织井头山遗址二期发掘,实施渔山列岛等重点海域水下文化遗产资源调查,推动“海洋文明探源”向实处求证、往深处拓展。

开展港城发展演变和海丝、海防、海岛遗存研究等重大课题,深化跨学科、跨领域研究,构建海洋文明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培育文旅新业态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宁波深入实施文旅标志性IP和“金名片”培育工程,着力抓好大运河诗路精品线和红色旅游示范带建设,高品质打造一批千万级核心景区和古城古镇古村等文旅精品,大力拓展研学旅行、工业旅游、夜间旅游、海洋旅游、运动休闲旅游、中医康养旅游等文旅新业态,擦亮“顺着运河来看海、伴着书香游宁波”城市旅游品牌,争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成为亚洲重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加快数字化布局

运用数字技术推动传统文化产业变革重塑,宁波大力实施文化产业“新势力”成长计划,重点培育发展在线演播、数字创意、数字新媒体、数字艺术展示等新业态新模式,到2026年规上数字文化产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形成3个以上数字文化产业集聚区。

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完善落实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机制,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智能化、数字化,实现“群众点单”与“政府供应”有效对接,到2026年县级以上公共文化场馆移动服务端服务覆盖率达到90%以上。

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

为弘扬向上向善的时代文明新风,宁波构建完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三级体系,着力解决“有中心、缺实践”“硬件强、软件弱”等问题,真正将其打造成为学习理论政策的学校、丰富文化生活的舞台、倡导移风易俗的平台,到2026年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线100条,“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实现全覆盖。

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深化志愿服务精准触达机制改革,着力打造千支品牌化志愿服务组织、千个标准化公共场所志愿服务站点,到2026年注册志愿者超过230万人,让“随手志愿”成为甬城新风尚。

构建立体传播体系

宁波加快构建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更好运用国际语言、群众语言、网络语言,全面展现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美好图景,让世界通过宁波之窗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深化市级新型主流媒体和政务新媒体矩阵建设,聚力打造与宁波城市地位相匹配的新型传播平台。大力实施“感知宁波”精准传播工程,完善城市形象视觉符号体系。做大做强索非亚中国文化中心、市级外宣平台和“Insight Ningbo”海外社交媒体矩阵,加快提升国际传播能级。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2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宁波文化工作擘画蓝图 十大热词畅想港城文化新气象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2-08-26 13:31:00

中国宁波网记者厉晓杭 张昊 徐展新 王鹏/摄

今天,市委文化工作会议暨打造全国文明典范之都推进大会召开,为宁波未来文化工作把握新方位、擘画新蓝图。推动港城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彰显文明典范新风采新担当,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

这场高规格的会议,传递了哪些重要内容,对未来几年宁波文化工作擘画了什么样的蓝图?记者梳理了会议的十大热词,为您一一道来。

“在宁波,感悟真理伟力”实践解码工程

建设全国文明典范之都,首先是红色根脉传承典范、精神富有引领典范。

我市将深入实施理论铸魂、溯源、走心工程和“在宁波,感悟真理伟力”实践解码工程,系统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在宁波留下的红色印迹、光辉足迹,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对宁波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形成一批有学理深度、学术厚度和宁波辨识度的理论成果。

建强市级重大理论宣传平台、新媒体理论宣传矩阵,推出更多内容鲜活、通俗易懂的理论普及成果。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全面实施宁波文化研究工程,构建具有鲜明地域风格的“宁波学”研究体系。

擦亮“最宁波”文化名片

宁波将突出活态传承,深入实施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加强海丝文化、阳明文化、藏书文化、青瓷文化、商帮文化、慈孝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的研究宣传,让“最宁波”的文化在海内外有更大知名度和影响力。

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保护体系,传承发展戏曲曲艺、民间艺术、传统医药、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持续擦亮甬剧、十里红妆等金名片,以时代精神激活非遗的生命力。

百里三江文化长廊

文脉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积淀的独有气质、独特标识。

宁波将升级打造百里三江文化长廊,突出“甬江科技创新、姚江历史文化、奉化江都市活力”特色,让“三江六岸”成为宁波最具辨识度、文化味的魅力休闲带、城市会客厅。

深入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深度挖掘南宋石刻、宝奎巷等文化群落价值,打造慈湖、月湖、东钱湖“三湖宋韵文旅带”,形成宁波宋韵文化主轴线、大圈层。

加快构建千里滨海生态走廊,实施一批重大滨海旅游项目,推进象山港滨海旅游休闲区、前湾现代文旅产业集聚区、南湾海洋旅游示范区等重点区块建设,打造北纬30°最美海岸带。

翠屏山中央公园

宁波立足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空间总体布局,依托枕山滨海、拥江揽湖的自然本底,沿着翠屏山—三江口—东钱湖—象山港主脉络,科学安排文化功能片区,整体布局重大文化项目,形成经纬有序、错落有致的文化发展空间格局。

高起点规划建设翠屏山中央公园,整体提升以河姆渡、慈城古县城、上林湖越窑遗址为基点的“金三角”区域,打造“中华海洋文明起源地”的主要承载空间。

新时代文化地标建设

宁波将大力实施新时代文化地标建设工程,高水平建设天一阁博物院南馆、宁波博物院新馆、宁波文化馆新馆、河姆渡博物院、河海博物馆、新音乐厅等重大文化项目,加快建设大运河(宁波段)国家文化公园和诗路文化带,绘就“千年古韵、江南丝路、通达江海、运济天下”的文化图景。

海洋文明探源

宁波实施史前文化与海洋文明探源工程,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宁波史迹”保护管理和联合申遗,加快推进“十四五”八大考古计划,精心组织井头山遗址二期发掘,实施渔山列岛等重点海域水下文化遗产资源调查,推动“海洋文明探源”向实处求证、往深处拓展。

开展港城发展演变和海丝、海防、海岛遗存研究等重大课题,深化跨学科、跨领域研究,构建海洋文明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培育文旅新业态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宁波深入实施文旅标志性IP和“金名片”培育工程,着力抓好大运河诗路精品线和红色旅游示范带建设,高品质打造一批千万级核心景区和古城古镇古村等文旅精品,大力拓展研学旅行、工业旅游、夜间旅游、海洋旅游、运动休闲旅游、中医康养旅游等文旅新业态,擦亮“顺着运河来看海、伴着书香游宁波”城市旅游品牌,争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成为亚洲重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加快数字化布局

运用数字技术推动传统文化产业变革重塑,宁波大力实施文化产业“新势力”成长计划,重点培育发展在线演播、数字创意、数字新媒体、数字艺术展示等新业态新模式,到2026年规上数字文化产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形成3个以上数字文化产业集聚区。

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完善落实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机制,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智能化、数字化,实现“群众点单”与“政府供应”有效对接,到2026年县级以上公共文化场馆移动服务端服务覆盖率达到90%以上。

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

为弘扬向上向善的时代文明新风,宁波构建完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三级体系,着力解决“有中心、缺实践”“硬件强、软件弱”等问题,真正将其打造成为学习理论政策的学校、丰富文化生活的舞台、倡导移风易俗的平台,到2026年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线100条,“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实现全覆盖。

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深化志愿服务精准触达机制改革,着力打造千支品牌化志愿服务组织、千个标准化公共场所志愿服务站点,到2026年注册志愿者超过230万人,让“随手志愿”成为甬城新风尚。

构建立体传播体系

宁波加快构建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更好运用国际语言、群众语言、网络语言,全面展现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美好图景,让世界通过宁波之窗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深化市级新型主流媒体和政务新媒体矩阵建设,聚力打造与宁波城市地位相匹配的新型传播平台。大力实施“感知宁波”精准传播工程,完善城市形象视觉符号体系。做大做强索非亚中国文化中心、市级外宣平台和“Insight Ningbo”海外社交媒体矩阵,加快提升国际传播能级。

编辑: 陈奉凤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