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以文化力量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宁波加劲锤炼“软实力”
2022-08-26 19:43: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中国宁波网记者 时晓竹

深深埋藏于土壤之下的井头山遗址,记录了八千年前宁波先民生活的点滴痕迹;

巍巍矗立于月湖之畔的天一阁,凝聚了无数文人墨客用心血铸就的书籍典章;

宁波帮博物馆里整齐排列着的雕像,诉说着商界传奇艰苦奋斗、报效桑梓的动人故事;

……

看!我们的脚下,是一座文脉浩荡、底蕴深厚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它拥有8000多年的文明史,海洋文化、阳明文化、藏书文化、宗教文化、商帮文化、慈孝文化等享誉全国乃至全世界。

这是我们引以为傲的资本,也是顺应历史潮流、传承历史文脉、塑造文明典范的动力之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就曾要求宁波“进一步繁荣港城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今年召开的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把打造全国文明典范之都作为打造“六个之都”的重要内容,强调“要彰显港城文化新气象”。

8月26日上午,市委召开文化工作会议暨打造全国文明典范之都推进大会,对下阶段文化工作作了系统部署。

想要繁荣港城文化、塑造文明典范,首先要做的,就是理清思路、找出问题、对症下药。

和象征着“硬实力”的城市建设、港口物流、产业发展不同,文化更“软”、更“无形”,但它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它的进步,能让城市更卓越、更伟大。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现阶段的宁波,在“软实力”的锤炼上仍有很大空间。

重大文化设施推进相对滞后、高品质多层次精神文化供给不足、文创产业规模和质量还有待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誉度与实力不够匹配……

问题已明,如何搭配药方、科学施治?

立足全国文明典范之都建设全局,从文化建设的角度切入,这场大会提供了明确方向指引——

以打造红色根脉传承典范、精神富有引领典范、历史文脉弘扬典范、文化融合创新典范、文明交流互鉴典范“五个典范”为牵引,努力成为建设新时代文化高地的排头兵。

实现这样的目标愿景,需要全市上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稳步前行。

宁波要做的,是塑造滨海时尚的特色文化地标。

突出“甬江科技创新、姚江历史文化、奉化江都市活力”特色,宁波人最熟悉的“三江六岸”,可以成为宁波最具辨识度、文化味的魅力休闲带、城市会客厅。

翻开翠屏山中央公园的规划图,河姆渡、慈城古县城、上林湖越窑遗址所在的“金三角”区域,可以成为“中华海洋文明起源地”的主要承载空间。

天一阁博物院南馆、宁波博物院新馆、宁波文化馆新馆、河姆渡博物院、河海博物馆、新音乐厅……这些重大项目加速推进,让宁波攀登新时代文化高地的底气更足。

宁波要做的,是赓续底蕴厚重的历史文化根脉。

井头山遗址的成功发掘,为宁波赢得了多项荣誉,但这只是一个开始。

“海上丝绸之路·宁波史迹”联合申遗,井头山遗址二期发掘,渔山列岛等重点海域水下文化遗产资源调查,海丝、海防、海岛遗存研究等重大课题推进……还有许多事关史前文化与海洋文明探源的艰巨任务,等待着我们来完成。

我们的身边,还有许多历史建筑、风貌街区、工业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那是祖辈工作生活的珍贵痕迹,是城市开发建设的重要见证,是宁波人精神力量的传承纽带。

要保持一颗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崇敬之心,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创新的关系,让“老街老巷”成为“网红景点”、“工业锈带”成为“城市秀带”、“斑驳遗迹”成为“斑斓风景”,让珍贵的文化遗产重获新生,让“最宁波”的文化在海内外拥有更大知名度和影响力。

宁波要做的,是扩大优质普惠的文化服务供给。

文化不只是宏伟的历史建筑、精深的传统技艺,还是身边的大礼堂和小书店,是聆听的歌曲、阅读的文章、欣赏的图画。它流淌在生活的角角落落,滋润着我们的脑海与心灵。

怎样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从中得到文化熏陶、气质提升、精神升华?

大会上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凸显宁波的决心与信心:

布局打造一批“天一书房”、乡村博物馆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完善落实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机制;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智能化、数字化;

在文学、音乐、戏剧、影视、美术等领域推出一批宁波气质鲜明、影响力广泛的扛鼎之作,在国家级文化文艺奖项上实现新突破。

当文化与人民群众紧紧地连在一起,才能真正激发文化滋养精神、凝聚人心的力量,更好地助力高质量发展、助力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

宁波要做的,是构建扬帆世界的立体传播体系。

文化建设不是自吹自擂、不能故步自封,越是保持开放交流的姿态,讲好宁波故事、浙江故事、中国故事,生命力就越强、影响力就越大。

谁来讲?

主体是市级新型主流媒体和政务新媒体,特别是“甬派”“宁聚”“甬上”等新媒体客户端和官方微信微博。

我们要深入推进融媒体改革,实施精品化战略,加快移动化转型,进一步激发和释放它们的新闻生产力。

讲什么?

讲的是城市的形象面貌、内涵气质。

我们要完善城市形象视觉符号体系,精心设计城市的地标、徽标、主题歌曲,广泛宣传城市特色、城市愿景、城市文化,让“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内涵更充实。

和谁讲?

发挥宁波特色,坚持国家站位,面向整个世界。

以建立的索非亚中国文化中心、市级外宣平台和“Insight Ningbo”海外社交媒体矩阵,要继续做大做强;

亚运会、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等有利于文化传播的重大平台,要抓紧抓牢、用对用好;

与友好城市之间的互动,各类民间文化交流基地的运作,同样需要保持和提升,从而提升城市国际形象、扩大海外“朋友圈”。

宁波要做的,是培育充满活力的现代文化产业。

现代文化产业培育的关键,就是“提升核心竞争力”。

以此为牵引,未来五年,我们将目睹在线演播、数字创意、数字新媒体、数字艺术展示等新业态新模式蓬勃生长;

未来五年,我们将目睹一批领军型现代文化企业诞生;

未来五年,我们将目睹多个具有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的文化产业功能平台建成;

未来五年,我们还将目睹文旅标志性IP和“金名片”、千万级核心景区和古城古镇古村等文旅精品不断涌现,文化与科技、金融、制造、服务业等全面跨界融合、实现双向赋能,大融合发展蔚然成风、硕果累累。

宁波要做的,还有弘扬向上向善的时代文明新风。

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依存、相互激发。

宁波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整体规划中,“文化”亦是高频词汇。

譬如,丰富优质的文化活动,将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三级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注入动能,提升文明实践效能;

譬如,以艺术作品美化乡村环境,以文化创意点亮城市角落,实现文明创建与美丽建设的紧密结合,城乡风貌才能愈发动人。

文化素养和文明素质的共同提升,将成为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现代化先行和共同富裕示范的有力支撑。

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文化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展望未来,一个文化“软实力”更强劲的宁波,一座更加开放、更富活力、更显温度、更有影响力的文明典范之都,必将构建起以文化力量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新格局。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2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以文化力量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宁波加劲锤炼“软实力”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2-08-26 19:43:00

中国宁波网记者 时晓竹

深深埋藏于土壤之下的井头山遗址,记录了八千年前宁波先民生活的点滴痕迹;

巍巍矗立于月湖之畔的天一阁,凝聚了无数文人墨客用心血铸就的书籍典章;

宁波帮博物馆里整齐排列着的雕像,诉说着商界传奇艰苦奋斗、报效桑梓的动人故事;

……

看!我们的脚下,是一座文脉浩荡、底蕴深厚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它拥有8000多年的文明史,海洋文化、阳明文化、藏书文化、宗教文化、商帮文化、慈孝文化等享誉全国乃至全世界。

这是我们引以为傲的资本,也是顺应历史潮流、传承历史文脉、塑造文明典范的动力之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就曾要求宁波“进一步繁荣港城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今年召开的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把打造全国文明典范之都作为打造“六个之都”的重要内容,强调“要彰显港城文化新气象”。

8月26日上午,市委召开文化工作会议暨打造全国文明典范之都推进大会,对下阶段文化工作作了系统部署。

想要繁荣港城文化、塑造文明典范,首先要做的,就是理清思路、找出问题、对症下药。

和象征着“硬实力”的城市建设、港口物流、产业发展不同,文化更“软”、更“无形”,但它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它的进步,能让城市更卓越、更伟大。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现阶段的宁波,在“软实力”的锤炼上仍有很大空间。

重大文化设施推进相对滞后、高品质多层次精神文化供给不足、文创产业规模和质量还有待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誉度与实力不够匹配……

问题已明,如何搭配药方、科学施治?

立足全国文明典范之都建设全局,从文化建设的角度切入,这场大会提供了明确方向指引——

以打造红色根脉传承典范、精神富有引领典范、历史文脉弘扬典范、文化融合创新典范、文明交流互鉴典范“五个典范”为牵引,努力成为建设新时代文化高地的排头兵。

实现这样的目标愿景,需要全市上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稳步前行。

宁波要做的,是塑造滨海时尚的特色文化地标。

突出“甬江科技创新、姚江历史文化、奉化江都市活力”特色,宁波人最熟悉的“三江六岸”,可以成为宁波最具辨识度、文化味的魅力休闲带、城市会客厅。

翻开翠屏山中央公园的规划图,河姆渡、慈城古县城、上林湖越窑遗址所在的“金三角”区域,可以成为“中华海洋文明起源地”的主要承载空间。

天一阁博物院南馆、宁波博物院新馆、宁波文化馆新馆、河姆渡博物院、河海博物馆、新音乐厅……这些重大项目加速推进,让宁波攀登新时代文化高地的底气更足。

宁波要做的,是赓续底蕴厚重的历史文化根脉。

井头山遗址的成功发掘,为宁波赢得了多项荣誉,但这只是一个开始。

“海上丝绸之路·宁波史迹”联合申遗,井头山遗址二期发掘,渔山列岛等重点海域水下文化遗产资源调查,海丝、海防、海岛遗存研究等重大课题推进……还有许多事关史前文化与海洋文明探源的艰巨任务,等待着我们来完成。

我们的身边,还有许多历史建筑、风貌街区、工业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那是祖辈工作生活的珍贵痕迹,是城市开发建设的重要见证,是宁波人精神力量的传承纽带。

要保持一颗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崇敬之心,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创新的关系,让“老街老巷”成为“网红景点”、“工业锈带”成为“城市秀带”、“斑驳遗迹”成为“斑斓风景”,让珍贵的文化遗产重获新生,让“最宁波”的文化在海内外拥有更大知名度和影响力。

宁波要做的,是扩大优质普惠的文化服务供给。

文化不只是宏伟的历史建筑、精深的传统技艺,还是身边的大礼堂和小书店,是聆听的歌曲、阅读的文章、欣赏的图画。它流淌在生活的角角落落,滋润着我们的脑海与心灵。

怎样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从中得到文化熏陶、气质提升、精神升华?

大会上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凸显宁波的决心与信心:

布局打造一批“天一书房”、乡村博物馆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完善落实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机制;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智能化、数字化;

在文学、音乐、戏剧、影视、美术等领域推出一批宁波气质鲜明、影响力广泛的扛鼎之作,在国家级文化文艺奖项上实现新突破。

当文化与人民群众紧紧地连在一起,才能真正激发文化滋养精神、凝聚人心的力量,更好地助力高质量发展、助力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

宁波要做的,是构建扬帆世界的立体传播体系。

文化建设不是自吹自擂、不能故步自封,越是保持开放交流的姿态,讲好宁波故事、浙江故事、中国故事,生命力就越强、影响力就越大。

谁来讲?

主体是市级新型主流媒体和政务新媒体,特别是“甬派”“宁聚”“甬上”等新媒体客户端和官方微信微博。

我们要深入推进融媒体改革,实施精品化战略,加快移动化转型,进一步激发和释放它们的新闻生产力。

讲什么?

讲的是城市的形象面貌、内涵气质。

我们要完善城市形象视觉符号体系,精心设计城市的地标、徽标、主题歌曲,广泛宣传城市特色、城市愿景、城市文化,让“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内涵更充实。

和谁讲?

发挥宁波特色,坚持国家站位,面向整个世界。

以建立的索非亚中国文化中心、市级外宣平台和“Insight Ningbo”海外社交媒体矩阵,要继续做大做强;

亚运会、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等有利于文化传播的重大平台,要抓紧抓牢、用对用好;

与友好城市之间的互动,各类民间文化交流基地的运作,同样需要保持和提升,从而提升城市国际形象、扩大海外“朋友圈”。

宁波要做的,是培育充满活力的现代文化产业。

现代文化产业培育的关键,就是“提升核心竞争力”。

以此为牵引,未来五年,我们将目睹在线演播、数字创意、数字新媒体、数字艺术展示等新业态新模式蓬勃生长;

未来五年,我们将目睹一批领军型现代文化企业诞生;

未来五年,我们将目睹多个具有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的文化产业功能平台建成;

未来五年,我们还将目睹文旅标志性IP和“金名片”、千万级核心景区和古城古镇古村等文旅精品不断涌现,文化与科技、金融、制造、服务业等全面跨界融合、实现双向赋能,大融合发展蔚然成风、硕果累累。

宁波要做的,还有弘扬向上向善的时代文明新风。

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依存、相互激发。

宁波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整体规划中,“文化”亦是高频词汇。

譬如,丰富优质的文化活动,将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三级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注入动能,提升文明实践效能;

譬如,以艺术作品美化乡村环境,以文化创意点亮城市角落,实现文明创建与美丽建设的紧密结合,城乡风貌才能愈发动人。

文化素养和文明素质的共同提升,将成为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现代化先行和共同富裕示范的有力支撑。

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文化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展望未来,一个文化“软实力”更强劲的宁波,一座更加开放、更富活力、更显温度、更有影响力的文明典范之都,必将构建起以文化力量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新格局。

编辑: 杜寅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