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据中央气象台官网
8月27日6时,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高温黄色预警,湖南、江西、浙江南部等地35~39℃高温天气,局部地区可达40℃以上。
此前8月26日18时,中央气象台发布高温黄色预警、气象干旱橙色预警。8月26日当天,湖北、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地存在中度至重度气象干旱,局部特旱。但与此同时,水利部和中国气象局发布蓝色山洪灾害气象预警,预计8月26日20时至8月27日20时,山西南部、河南西部、陕西东部等地局地可能发生山洪灾害。
多种预警同时发布,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加上此前南北天气差异,引发公众对于“南涝北旱”是否已变成“北涝南旱”的讨论。
“北涝南旱”?
在传统印象中,北方少雨干旱,南方多雨湿润。但近几年的数据表明,似乎情况正在发生一些变化。
尤其是今年夏天,南方多地气温屡屡打破极值,并霸榜全国气温排行榜,造成长江流域“汛期反枯”现象的出现。反观北方,多地暴雨引发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据中国天气网数据,7月以来,南方大部地区的降水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其中,川西高原中部、四川盆地、江汉地区、江淮南部、江南地区中部和东部、华南东北部和西北部的部分地方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5成以上,特别是在重庆西南部、江西东北部和福建西部的局地,降水量偏少超过8成。
反之,今年长江流域高温干旱整体上呈现重发的态势,具有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强度大和极端性强等特点。特别是7月以来,长江流域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多省区市发生旱情。目前,江河来水明显偏少,水位持续走低。
“长江九江段”图据新华社
据中国天气网数据,长江干流及洞庭湖、鄱阳湖水位较常年同期偏低4.85米至6.13米,均为有实测记录以来的同期最低。洞庭湖和鄱阳湖水体面积较6月缩小75%,部分地区小型水库蓄水严重不足。
而同一时间段的北方却是另一番场景。8月3日,中国气象局在例行发布会上通报,7月北方地区暴雨过程多、极端性强,30个国家气象站日降水量突破7月极值。另据中央气象台于8月26日18时发布的全国降水预报图,可以看到降雨主要集中在河南、山东、陕西、宁夏等北方地区。
7月11日起,山西、陕西、甘肃等多地因暴雨发生洪涝灾害。8月17日22时,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瞬间强降雨引发山洪、泥石流。8月18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突发暴雨,多地出现道路积水、房屋被淹、人员被困等险情。
“我们以前常见的提法是‘南涝北旱’,但近些年‘北涝南旱’的讨论越来越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副教授金大超告诉天目新闻记者,虽然在衡量尺度上存在多个维度,但据观测资料显示,“北涝南旱”的现象确实是存在的,但也存在一定的震荡,可能过几年情况就会调转过来。
何以至此?
“南方高温干旱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包括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气候现象角度的热带海温的影响以及二氧化碳持续排放的影响等,都会造成高温现象的出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与应用前沿研究院院长罗京佳告诉天目新闻记者。
“‘北涝南旱’也是拉尼娜事件的典型表现之一。”罗京佳表示,拉尼娜现象源自赤道中东太平洋海面的温度变化,东南信风吹走了太平洋东部被晒热了的表层海水,导致底部寒冷的海水上翻,赤道太平洋中部和东部海洋表面温度的大尺度降温,并影响热带大气环流,进而影响风和降雨量。
在金大超看来,造成“北涝南旱”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还有两点,即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与北大西洋涛动所带来的大气环流异常,从而导致高温干旱现象等极端情况的产生。
此外,网络上有讨论称,雨带北移是近十多年来的明显趋势。
对此,罗京佳向天目新闻记者解释道,在气象学上,有一条“400毫米等量降水线”把中国半潮湿和半干旱的地区分割开来。这条降水线自东北至西南,途径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直抵喜马拉雅山脉东部。“但据观察来看,虽然西北等北方地区降水量确实在明显增多,但并没有达到400毫米的量级,降水线也实际上没有出现明显北移的趋势。”
另据国家气候中心推测,不断增强的东亚夏季风会带来华北地区夏季降水的增加,南北方降水的此消彼长会呈现一个显著的准20年振荡周期,降水格局大致20年至30年转换一次。按照振荡周期理论,北方会在上世纪70年代末至2004年前后降水较少,2004年前后至2030年前后,则会有更加湿润的雨季。
此外,对于“夏天有多热,冬天就有多冷”的讨论。罗京佳认为也“不一定”。一旦拉尼娜现象发展,的确有可能再次引发大气环流较大的波动,东亚会相对偏冷。但伴随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气候变暖与拉尼娜现象的影响会“中和”,因此东亚的冬季可能不会比往年更冷,甚至会偏暖一些。
“据我们的观测数据来看,今年再次经历暖冬的可能性会更大。”罗京佳表示。
编辑: 郭静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