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宁波籍院士朱英浩逝世 他是变压器制造专家
2022-09-01 17:46:36 稿源: 甬派客户端综合@光明日报、海曙新闻网  

资料图,朱英浩院士。

变压器制造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工业大学教授朱英浩,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9月1日在沈阳逝世。

朱英浩,1929年5月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省宁波。195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曾任沈阳变压器有限责任公司、沈阳变压器研究所总工程师,沈阳工业大学教授。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朱英浩长期从事变压器、互感器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多次主持和组织开发变压器、互感器、调压器和电抗器等新产品;多次主持起草与修制订多项变压器国家标准工作。作为国家电网公司特邀专家参与了国内首条1000千伏变压器的研制并获得成功。

朱英浩一生以振兴民族工业为己任,退休后仍坚持工作。他用一生经验总结了自己的工作方法:在产品研制中,不怕有难题,有了问题要不怕难,怕就怕自己懒,不去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后要善于总结,要有解决问题的措施。

朱英浩题字。

朱英浩院士虽长期在外工作、生活,但情系家乡,为家乡发展尽心尽力。2012年,他与宁波甬嘉变压器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成立朱英浩院士工作站,助力企业在配电变压器行业前沿的智能化、节能、环保等技术领域取得突破,产值大幅提升。2014年,朱英浩院士和他的科研团队牵手宁波天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设立院士工作站。在院士专家团队支持下,这家国内输变电行业骨干企业不断攻克技术难题,科研成果快速产业化,获得多项国家、省、市级荣誉。

朱英浩院士团队在宁波天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指导工作。

相关新闻:

“变压”中的家国情怀

——记为家乡发展奉献毕生所学的朱英浩

朱英浩,变压器制造专家。1929年5月24日生于上海,籍贯浙江宁波。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变压器、互感器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2012年,与宁波甬嘉变压器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成立朱英浩院士工作站。

琴弓在弦上短暂来回,轻奏出几声细碎却轻快的序音。如曙光拨开晨起的薄雾,唤醒大地,《蓝色多瑙河》的旋律也在此时悄然拂去朱英浩的烦扰。作为变压器专家,他日夜与上万伏的高压打着交道,却深爱西方古典乐的舒缓。

他曾说:“我们搞变压器的,总担心运行中会出问题,所以经常是在紧张的研究中度过。”而诗一般抒情、绵软的乐章,总能使朱英浩松开紧绷的神经,让心灵重归宁静。

2012年,朱英浩回到宁波,在这片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上,他用自己一生所学为家乡的发展添砖加瓦。

与家乡企业合作共赢

自20世纪90年代起,干式变压器在我国取得了快速发展并开始大批量生产,宁波甬嘉变压器有限公司也顺势进军其中,深耕于整体变压器行业并不重视的配变领域。但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高能耗的变压器无法再满足市场需求,革新技术成了关键。

正当甬嘉负责人一筹莫展时,碰巧遇上海曙区积极引导校企合作开展产学研活动。就变压器这一专业领域而言,他们认为,甬籍院士朱英浩即是当之无愧的首选人才。于是,在2012年,甬嘉建立了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并成功与朱英浩及其团队签订合作协议。

回到家乡,朱英浩欣喜又震惊,“没想到宁波现在发展得这么快、这么好了”。而朱英浩与宁波和变压器的结缘,这并不是第一次。早在多年前,朱英浩便来到宁波,而当时的宁波只有一些小规模的变压器厂,其中一间做产品标准化的变压器厂,至今他还记在心里。

在与家乡的合作中,朱英浩干劲十足,以至于工作占据了他生活的大部分。朱英浩的儿子朱培勇打趣地说:“我父亲在生活中,经常就是在谈工作,不是谈工作就是拿着笔在写、在算、在推敲,用老话讲就像是‘书呆子’。”研究变压器成了朱英浩人生的大事。

2014年,国家电网在变压器招标中突然提出“非晶合金变压器必须要具备抗突发短路性能”的新要求,这让市场上的大多数企业,一时间措手不及。值得庆幸的是,以朱英浩为首的专家后盾向来坚实可靠。经有效研发,早在2012年底,甬嘉变压器就已经具备了该项性能。凭借这一成果优势,他们成功获得国家电气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鉴定证书,并一举中标。

成就的取得必然要经历长期的磨砺,但与科学的结缘可能只是起始于一次无意的尝试。学者范曾曾说:“好奇心是科学之母”,朱英浩与变压器的结缘,就是从幼年的一次好奇开始的。

因好奇,与电结缘

祖籍在甬的朱英浩,于1929年在上海出生,而他与宁波的渊源,还要追溯到祖父时期。朱英浩的祖父是旧时宁波鄞县人,家住小仓巷,就职于东华药店。后因药店关闭,祖父离开宁波来到上海发展,一家在上海扎根。或是赶着宁波“到上海去”的热潮,随着亲眷们也纷纷落户上海,朱英浩与宁波基本断了联系,只剩下母亲的话音中还带着故土的印记。

成长的过程中,朱英浩和大多孩子们一样,对周身的一切都充满好奇。7岁那年,他在家里玩闹时,顺手拿起织毛衣的钢针捅电源插座。母亲发现后立即将其夺下,说:“小心触电,这个东西会要人命的!”

对此,少不更事的朱英浩却不以为然,他想,电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能把灯泡儿点亮吗?碰一下就要命,真有这么厉害?从那时候起,这份疑虑便一直萦绕在他脑海,朱英浩对电的兴趣也随之而来。这或许也就注定了,他与变压器的结缘。

上学后,朱英浩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从上海紫金小学到大同大学附中,再到大同大学,每回升学都是保送。但由于家境的原因,从高三起,他就开始勤工俭学,通过做家教赚取学费,以及替父母分担一部分弟弟的开支。由于大同属于私立大学,学费偏贵。为了减轻经济压力,朱英浩只读了一年,便重新考取上海交通大学,并选择了他爱好的电机系。

经历虽苦,回忆有甜

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大学生,朱英浩在毕业后收到了国家分配文件。他带上行李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才从上海来到沈阳。在沈阳变压器厂,他亲手搞实验、向老专家请教、自己反复琢磨,从设计员、设计科长、副总工程师,一直做到总工程师,干了整整40年。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当中的艰苦与满足,只有朱英浩自己知道。

在变压器厂时,朱英浩曾有过两次出国深造的经历,一次是1959年,赴乌克兰什波罗什变压器研究所。另一次要稍早些,在1955年的5月。当时,朱英浩与另一位同事,一同被派往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的斯大林格勒工厂学习变压器设计。在路上,除了火车票之外,他们仅有少得可怜的餐票和水票,花完这些,就身无分文了。再到口渴难忍时,两人转悠到国际列车的洗手池边,不巧,偏赶上停水。车上的两个捷克斯洛伐克乘客见此情形,便慷慨送上两杯啤酒,供他们解渴。朱英浩对这番善举一直心存感激。他虽不会喝酒,但那杯啤酒,却是他记忆里最好喝的东西。

1974年9月5日,国家组织了一个代表团去罗马尼亚出席第39届国际电工委员会年会,朱英浩负责变压器互感器标准的讨论与汇报。他回忆道,那时国家的经济还比较落后,出国时唯一带的就是原机械部借给每个出国人员的两套衣服,一套是中山装,一套是西服。

眼看着会议就要结束了,朱英浩一不小心把借来的那件不合身的西服穿开了线。由于住的地方没有针线,他便只好成天穿着风衣,遮住破了的地方。“不仅是为了我自己不丢面子,更重要的是我不能让人家笑话中国人衣冠不整。”从那以后,朱英浩更是坚定了要为国家的富强奉献自己一生的决心。

用科技证明中国实力

在变压器的领域中摸爬滚打,朱英浩的努力付出是毫不含糊的,而他所创造的成就,不仅是属于他的一生荣誉,更是造福于民、于国家的丰功伟绩。众所周知的新安江水电站,建成投产于1960年,这是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制设备、自行施工建造的大型水利发电站,被人们誉为“长江三峡的试验田”,该水电站的变压器设计者正是朱英浩。历经50年的风云变幻,新安江水电站的变压器设备在如今看来稍显落后,但仍然能够正常工作,这正是朱英浩创造的历史。

曾经,许多国内用户总是愿意选择国外的变压器,但朱英浩却用自己的行动与实力,向他们证明了,中国的技术,也一样有保证,而且还能做到更好。1978年前后,国家要发展两条50万伏电压线路,一是湖北至凤凰山,二是锦州到辽阳。由于其引进法国阿尔卑斯通的技术与东北已有的程式不符,朱英浩等科研人员一咬牙,当即决定自主研发。

半年里,朱英浩几乎每日往返于沈阳和锦州。那个时候,吃饭仍需使用粮票,也不会提供住宿安排,可朱英浩从不在乎这些。只有成功,才是他最为关切也最期盼的事。值得骄傲的是,50万伏的电压项目,朱英浩完成了。而国产变压器的设计和性能,也因此被认可。

再例如1985年9月,葛洲坝电厂需要一台500千伏360兆伏安的三相有载调压自耦变压器,并与朱英浩团队签订了正式技术协议。然而,由于不放心国内的生产水平,对方又在日本某工厂谈下一笔同样的订单,同时决定将日本的产品正式运行,国内的暂作备用。时间到了第二年6月,当朱英浩团队将变压器运至葛洲坝电厂进行调试且正式运行时,日本方仍杳无音信。后来,虽说产品是造了出来,但在系统上试运行不到十分钟,变压器就被击穿了。

一次次的成功,是对朱英浩这一批科研人员能力的肯定,也预示着国内变压器的前景,更将迎来无限光明。在时代的更迭中,朱英浩不断拼搏奋斗,累积知识不停地推动变压器进步。朱英浩明白,要研发,还要创新,因此,他的步伐从未有过退却与停驻。他始终坚定信念,人生为一件大事而来,而属于他的这一件,即是为研究变压器,倾其一生。记者 佘蕙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2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宁波籍院士朱英浩逝世 他是变压器制造专家

稿源: 甬派客户端综合@光明日报、海曙新闻网 2022-09-01 17:46:36

资料图,朱英浩院士。

变压器制造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工业大学教授朱英浩,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9月1日在沈阳逝世。

朱英浩,1929年5月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省宁波。195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曾任沈阳变压器有限责任公司、沈阳变压器研究所总工程师,沈阳工业大学教授。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朱英浩长期从事变压器、互感器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多次主持和组织开发变压器、互感器、调压器和电抗器等新产品;多次主持起草与修制订多项变压器国家标准工作。作为国家电网公司特邀专家参与了国内首条1000千伏变压器的研制并获得成功。

朱英浩一生以振兴民族工业为己任,退休后仍坚持工作。他用一生经验总结了自己的工作方法:在产品研制中,不怕有难题,有了问题要不怕难,怕就怕自己懒,不去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后要善于总结,要有解决问题的措施。

朱英浩题字。

朱英浩院士虽长期在外工作、生活,但情系家乡,为家乡发展尽心尽力。2012年,他与宁波甬嘉变压器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成立朱英浩院士工作站,助力企业在配电变压器行业前沿的智能化、节能、环保等技术领域取得突破,产值大幅提升。2014年,朱英浩院士和他的科研团队牵手宁波天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设立院士工作站。在院士专家团队支持下,这家国内输变电行业骨干企业不断攻克技术难题,科研成果快速产业化,获得多项国家、省、市级荣誉。

朱英浩院士团队在宁波天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指导工作。

相关新闻:

“变压”中的家国情怀

——记为家乡发展奉献毕生所学的朱英浩

朱英浩,变压器制造专家。1929年5月24日生于上海,籍贯浙江宁波。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变压器、互感器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2012年,与宁波甬嘉变压器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成立朱英浩院士工作站。

琴弓在弦上短暂来回,轻奏出几声细碎却轻快的序音。如曙光拨开晨起的薄雾,唤醒大地,《蓝色多瑙河》的旋律也在此时悄然拂去朱英浩的烦扰。作为变压器专家,他日夜与上万伏的高压打着交道,却深爱西方古典乐的舒缓。

他曾说:“我们搞变压器的,总担心运行中会出问题,所以经常是在紧张的研究中度过。”而诗一般抒情、绵软的乐章,总能使朱英浩松开紧绷的神经,让心灵重归宁静。

2012年,朱英浩回到宁波,在这片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上,他用自己一生所学为家乡的发展添砖加瓦。

与家乡企业合作共赢

自20世纪90年代起,干式变压器在我国取得了快速发展并开始大批量生产,宁波甬嘉变压器有限公司也顺势进军其中,深耕于整体变压器行业并不重视的配变领域。但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高能耗的变压器无法再满足市场需求,革新技术成了关键。

正当甬嘉负责人一筹莫展时,碰巧遇上海曙区积极引导校企合作开展产学研活动。就变压器这一专业领域而言,他们认为,甬籍院士朱英浩即是当之无愧的首选人才。于是,在2012年,甬嘉建立了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并成功与朱英浩及其团队签订合作协议。

回到家乡,朱英浩欣喜又震惊,“没想到宁波现在发展得这么快、这么好了”。而朱英浩与宁波和变压器的结缘,这并不是第一次。早在多年前,朱英浩便来到宁波,而当时的宁波只有一些小规模的变压器厂,其中一间做产品标准化的变压器厂,至今他还记在心里。

在与家乡的合作中,朱英浩干劲十足,以至于工作占据了他生活的大部分。朱英浩的儿子朱培勇打趣地说:“我父亲在生活中,经常就是在谈工作,不是谈工作就是拿着笔在写、在算、在推敲,用老话讲就像是‘书呆子’。”研究变压器成了朱英浩人生的大事。

2014年,国家电网在变压器招标中突然提出“非晶合金变压器必须要具备抗突发短路性能”的新要求,这让市场上的大多数企业,一时间措手不及。值得庆幸的是,以朱英浩为首的专家后盾向来坚实可靠。经有效研发,早在2012年底,甬嘉变压器就已经具备了该项性能。凭借这一成果优势,他们成功获得国家电气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鉴定证书,并一举中标。

成就的取得必然要经历长期的磨砺,但与科学的结缘可能只是起始于一次无意的尝试。学者范曾曾说:“好奇心是科学之母”,朱英浩与变压器的结缘,就是从幼年的一次好奇开始的。

因好奇,与电结缘

祖籍在甬的朱英浩,于1929年在上海出生,而他与宁波的渊源,还要追溯到祖父时期。朱英浩的祖父是旧时宁波鄞县人,家住小仓巷,就职于东华药店。后因药店关闭,祖父离开宁波来到上海发展,一家在上海扎根。或是赶着宁波“到上海去”的热潮,随着亲眷们也纷纷落户上海,朱英浩与宁波基本断了联系,只剩下母亲的话音中还带着故土的印记。

成长的过程中,朱英浩和大多孩子们一样,对周身的一切都充满好奇。7岁那年,他在家里玩闹时,顺手拿起织毛衣的钢针捅电源插座。母亲发现后立即将其夺下,说:“小心触电,这个东西会要人命的!”

对此,少不更事的朱英浩却不以为然,他想,电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能把灯泡儿点亮吗?碰一下就要命,真有这么厉害?从那时候起,这份疑虑便一直萦绕在他脑海,朱英浩对电的兴趣也随之而来。这或许也就注定了,他与变压器的结缘。

上学后,朱英浩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从上海紫金小学到大同大学附中,再到大同大学,每回升学都是保送。但由于家境的原因,从高三起,他就开始勤工俭学,通过做家教赚取学费,以及替父母分担一部分弟弟的开支。由于大同属于私立大学,学费偏贵。为了减轻经济压力,朱英浩只读了一年,便重新考取上海交通大学,并选择了他爱好的电机系。

经历虽苦,回忆有甜

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大学生,朱英浩在毕业后收到了国家分配文件。他带上行李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才从上海来到沈阳。在沈阳变压器厂,他亲手搞实验、向老专家请教、自己反复琢磨,从设计员、设计科长、副总工程师,一直做到总工程师,干了整整40年。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当中的艰苦与满足,只有朱英浩自己知道。

在变压器厂时,朱英浩曾有过两次出国深造的经历,一次是1959年,赴乌克兰什波罗什变压器研究所。另一次要稍早些,在1955年的5月。当时,朱英浩与另一位同事,一同被派往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的斯大林格勒工厂学习变压器设计。在路上,除了火车票之外,他们仅有少得可怜的餐票和水票,花完这些,就身无分文了。再到口渴难忍时,两人转悠到国际列车的洗手池边,不巧,偏赶上停水。车上的两个捷克斯洛伐克乘客见此情形,便慷慨送上两杯啤酒,供他们解渴。朱英浩对这番善举一直心存感激。他虽不会喝酒,但那杯啤酒,却是他记忆里最好喝的东西。

1974年9月5日,国家组织了一个代表团去罗马尼亚出席第39届国际电工委员会年会,朱英浩负责变压器互感器标准的讨论与汇报。他回忆道,那时国家的经济还比较落后,出国时唯一带的就是原机械部借给每个出国人员的两套衣服,一套是中山装,一套是西服。

眼看着会议就要结束了,朱英浩一不小心把借来的那件不合身的西服穿开了线。由于住的地方没有针线,他便只好成天穿着风衣,遮住破了的地方。“不仅是为了我自己不丢面子,更重要的是我不能让人家笑话中国人衣冠不整。”从那以后,朱英浩更是坚定了要为国家的富强奉献自己一生的决心。

用科技证明中国实力

在变压器的领域中摸爬滚打,朱英浩的努力付出是毫不含糊的,而他所创造的成就,不仅是属于他的一生荣誉,更是造福于民、于国家的丰功伟绩。众所周知的新安江水电站,建成投产于1960年,这是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制设备、自行施工建造的大型水利发电站,被人们誉为“长江三峡的试验田”,该水电站的变压器设计者正是朱英浩。历经50年的风云变幻,新安江水电站的变压器设备在如今看来稍显落后,但仍然能够正常工作,这正是朱英浩创造的历史。

曾经,许多国内用户总是愿意选择国外的变压器,但朱英浩却用自己的行动与实力,向他们证明了,中国的技术,也一样有保证,而且还能做到更好。1978年前后,国家要发展两条50万伏电压线路,一是湖北至凤凰山,二是锦州到辽阳。由于其引进法国阿尔卑斯通的技术与东北已有的程式不符,朱英浩等科研人员一咬牙,当即决定自主研发。

半年里,朱英浩几乎每日往返于沈阳和锦州。那个时候,吃饭仍需使用粮票,也不会提供住宿安排,可朱英浩从不在乎这些。只有成功,才是他最为关切也最期盼的事。值得骄傲的是,50万伏的电压项目,朱英浩完成了。而国产变压器的设计和性能,也因此被认可。

再例如1985年9月,葛洲坝电厂需要一台500千伏360兆伏安的三相有载调压自耦变压器,并与朱英浩团队签订了正式技术协议。然而,由于不放心国内的生产水平,对方又在日本某工厂谈下一笔同样的订单,同时决定将日本的产品正式运行,国内的暂作备用。时间到了第二年6月,当朱英浩团队将变压器运至葛洲坝电厂进行调试且正式运行时,日本方仍杳无音信。后来,虽说产品是造了出来,但在系统上试运行不到十分钟,变压器就被击穿了。

一次次的成功,是对朱英浩这一批科研人员能力的肯定,也预示着国内变压器的前景,更将迎来无限光明。在时代的更迭中,朱英浩不断拼搏奋斗,累积知识不停地推动变压器进步。朱英浩明白,要研发,还要创新,因此,他的步伐从未有过退却与停驻。他始终坚定信念,人生为一件大事而来,而属于他的这一件,即是为研究变压器,倾其一生。记者 佘蕙

编辑: 杜寅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