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遥寄家书话婵娟丨第二波新鲜出炉的中秋家书来了
2022-09-11 11:11: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专题】2022网络中国节·中秋

  宁网编前语

  “十五的月儿十六圆”,在宁波,传统的中秋节过的是八月十六。

  这两天,我们后台收到了收到了来自天南地北的人才们寄来的“家书”,他们之中有已经花甲之年依旧为家乡的发展穿针引线的宁波籍人才,有而立之年正在为科研事业全身心打拼的青年才俊,也有此时此刻正在为宁波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的“新宁波人”。

  家书纸短,家国情长。广大在甬或宁波籍人才用手中的纸笔,浅浅讲述着自己心目中的家乡的模样,深深表达着对这片土地上老百姓的眷恋,向家乡的父老乡亲“报告”着自己最近的所思所想所获。

  下面我们择优挑选了部分宁波籍人才的家书,让我们一起在这个中秋正日子里品一品乡愁的滋味。

  中国宁波网记者 黄合

  家书情重怀桑梓 共听海上千重涛

  人物名片

  桂维民,1955年出生于宁波,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原秘书长,现任中国西部发展研究中心理事长。

家乡的父老乡亲们: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大家过节好!

  我叫桂维民,是一个生在宁波、长在上海、工作在西安的阿拉宁波人。

  我很高兴也很感动,在中秋前夕收到来自宁波市委人才办的家书。疫情已三载,家书抵万金。海定江波宁,月是故乡明。非常感谢家乡人多年来的关心和一路陪伴。

  我的老家在原镇海县庄市路林(现属江北区孔浦街道)。“鹭林”这个地名很有诗意,可能源于甬江边的芦苇林里有很多的白鹭,但后来“鹭”却被简化成了“路”。小时候,我在故乡的那些日子里,每当放学回家,春天到田头捉黄鳝泥鳅,夏天在家门口的小河里游泳,秋天在退潮后甬江边的泥涂上捉螃蟹,冬天到江畔的冰厂跟玩耍……满是美好的回忆。

  家里兄弟多,我排行第三,阿娘(奶奶)就唤我“阿三”,我这一口“石骨铁硬”的宁波话,就是从小跟阿娘学的。记得1960年代的那场动乱中,父亲被打成“反动技术权威”,1969年初,已在西安定居的阿娘也随上山下乡的大哥返回了老家。随后我和三个弟妹也回到老家躲避风头,曾在故乡上了一年学,留下了儿时的难忘记忆。

  我的爸妈是1950年代最早一批从上海支援大西北的知识分子,西安成了我们的第二故乡,但是这么多年来,对家乡宁波始终难以忘怀。1990年代初,我有幸担任宁波经促会常务理事,从此有了常回家看看的机会,也能为家乡的发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这些年来,我曾为促成西安的旅游大篷车来宁波、西安高新区与宁波的合作交流、西安与宁波的航线的开通、当时镇海区和鄞县招聘西安高校毕业生等,做了一些沟通协调工作。前些年,我很高兴为母校西北工业大学在宁波建立研究院也出了一点力。

  作为宁波人,我一直关注着家乡的发展,特别是这几年看到宁波在疫情叠加三重压力的背景下,依然踔厉奋进,逆势上扬,倍感欣喜和自豪。我今后要继续为宁波和西安两地的引资、引智、引进人才牵线搭桥,希望两地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中共创共建、共享共赢。

  值此中秋佳节,我特意填了一首《秋风清》小令,以表达此时此刻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秋潇潇。

  前路遥。

  最忆故乡月,

  儿时曾弄潮。

  家书情重怀桑梓,

  共听海上千重涛。

  祝大家节日快乐,幸福安康!

  桂维民

  2022年9月11日

  最惦记东海之滨的海鲜味

  人物名片

  邬斌扬,“85后”,天津大学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

家乡的亲人朋友们:

  大家好。今年因为疫情的关系,也没有回家过节。好在爸妈都在身边,帮着一起带孩子,一家人倒是能够在渤海之滨圆满团圆。

  我是一名出生在奉化的“85后”。因为求学,来到天津,没想到就在这里扎了根。现在算一算,已经有11个年头,实现了自己成家立业的小目标。

  在外地工作,倒是常常听身边的朋友聊起我们的大宁波。大家不约而同地觉得,宁波开放包容,城市很有活力,GDP成绩也很亮眼,人才工作也很重视——每每听到这些对家乡的赞誉,我也跟着一起开心。

  今年上半年因为工作的关系,回了趟宁波待了几天,也去海曙天一广场附近转了转。我还记得,自己小的时候,跟着爸妈一起来过,也去月湖、天一阁附近的地方游玩。但那个时候,自己还很懵懂,就觉得是“进城”很欣喜,长大了再逛,倒是品出了不一样的味道,浓浓的人文气息。

  我还很喜欢家乡的味道。爸妈知道我喜欢,每次都会带来宁波特产。特别是最近,想到这边东海开渔了,又有大螃蟹和新鲜的带鱼,就会很想念——虽说天津这边也有海鲜,但是味道、大小、新鲜程度总归是不一样的,对吧。

  目前,我主要是在苏万华院士团队里做科研,主攻能源与动力领域,希望在“双碳”背景下不断提高动力装置效率,也在努力攻关氢气、氨气等零碳燃料的高效清洁利用,为环保事业助力。

  昨天收到来自家乡的家书,作为甬外学子倍感激动。衷心祝愿宁波越来越好,有机会和宁波的企业产学研合作,为家乡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邬斌扬

  2022年9月10日

  愿作一滴水,与宁波共奔流

  人物名片

  邹赜韬,现为上海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系饮食文化丛书——“食可语”丛书的联合策划人。

亲爱的宁波,亲爱的家乡父老:

  见字如晤。

  今天是农历八月十六,是阿拉宁波风俗里的中秋“正日子”。在这里,恭祝家乡父老阖家幸福安康、诸事顺遂。

  自我来到上海读硕、读博,愈来愈深切地感到,海湾那边的家乡,不只是与大上海在空间上那么近,不单是在经济联系上那么紧,更重要的是从历史深处汩汩而来的沪甬血脉,那么让人亲切,那么令人踏实,那么催人奋进。在上海,你完全可以和街边路上的行人说你来自“宁波”,因为这座城市里太多太多人,和我们共有一种血缘,共享着一段家族与故园的情感史。

  读研之后,我有意利用业余时间,研读起一些有关家乡的史料,也留心在书写某些历史故事时,搜集展示与之相关的宁波“素材”。我惊喜地发觉,原来百年前长三角民间饮食文化景观里,留有那么多宁波印记。大上海的味觉里融注了太多宁波基因,宁波果园、渔船中展开的辛勤劳作,处处可见上海印痕。纸页在初秋的微风里簌簌飘动,我的心也随之荡漾起来。我清晰地意识到,笔尖正在书写的“百年食事”,既属于逐梦之地——上海,也属于梦起之处——宁波,更属于这个生我养我的,孕育无数梦想的长三角、大江南。

  我熟悉的在沪甬籍同学,有不少弄潮浦江,已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身边许多求学于上海的宁波“小歪”“小娘”,都优秀得让同行也让外行刮目相待。对于这点,平凡的我虽只是“沾光”,却始终颇感自豪。横向比较,百余年间,宁波城市发展的各方面,都算不得顶流;但宁波人,引领时代风潮的“甬军”,绝对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数一数二的,“天才成群而来”的神奇现象。人,是宁波过去与未来的最大优势,也是宁波闪亮于东西南北的、最鲜明的地域符号

  “宁波人”是怎么产生的?我想,我们宁波人不是生来就优秀、有为。成就我们这个辉煌群体的,是那“两眼永远抓住机遇、两脚永远踏在实地、两手永远干得勤恳、两边永远保持团结”的“宁波魂”。所以每当我稍感懈怠,我总会忆起打拼在上海滩、香江岸的“宁波帮”前辈们,想起新闻里、“朋友圈”中鸟瞰群雄的优秀同辈们。“要做对得起家乡精神的文章、事业”,我常常在内心叮嘱自己。

  很荣幸生在这座中国海岸线“中点”上的滨海都会,很荣幸生为实干兴邦的宁波人。对于未来,我希望毕业后,能为家乡文脉传承与文化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愿作一滴水,与宁波共奔流;愿作一株笋,与家乡共成长。

  邹赜韬

  2022年9月11日

  制图 毛雪娇

  相关新闻:

  @海内外人才 中秋佳节邀您“遥寄家书话婵娟”

  遥寄家书话婵娟丨第一波来自天南地北的家书祝福来了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2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遥寄家书话婵娟丨第二波新鲜出炉的中秋家书来了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2-09-11 11:11:00

  宁网编前语

  “十五的月儿十六圆”,在宁波,传统的中秋节过的是八月十六。

  这两天,我们后台收到了收到了来自天南地北的人才们寄来的“家书”,他们之中有已经花甲之年依旧为家乡的发展穿针引线的宁波籍人才,有而立之年正在为科研事业全身心打拼的青年才俊,也有此时此刻正在为宁波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的“新宁波人”。

  家书纸短,家国情长。广大在甬或宁波籍人才用手中的纸笔,浅浅讲述着自己心目中的家乡的模样,深深表达着对这片土地上老百姓的眷恋,向家乡的父老乡亲“报告”着自己最近的所思所想所获。

  下面我们择优挑选了部分宁波籍人才的家书,让我们一起在这个中秋正日子里品一品乡愁的滋味。

  中国宁波网记者 黄合

  家书情重怀桑梓 共听海上千重涛

  人物名片

  桂维民,1955年出生于宁波,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原秘书长,现任中国西部发展研究中心理事长。

家乡的父老乡亲们: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大家过节好!

  我叫桂维民,是一个生在宁波、长在上海、工作在西安的阿拉宁波人。

  我很高兴也很感动,在中秋前夕收到来自宁波市委人才办的家书。疫情已三载,家书抵万金。海定江波宁,月是故乡明。非常感谢家乡人多年来的关心和一路陪伴。

  我的老家在原镇海县庄市路林(现属江北区孔浦街道)。“鹭林”这个地名很有诗意,可能源于甬江边的芦苇林里有很多的白鹭,但后来“鹭”却被简化成了“路”。小时候,我在故乡的那些日子里,每当放学回家,春天到田头捉黄鳝泥鳅,夏天在家门口的小河里游泳,秋天在退潮后甬江边的泥涂上捉螃蟹,冬天到江畔的冰厂跟玩耍……满是美好的回忆。

  家里兄弟多,我排行第三,阿娘(奶奶)就唤我“阿三”,我这一口“石骨铁硬”的宁波话,就是从小跟阿娘学的。记得1960年代的那场动乱中,父亲被打成“反动技术权威”,1969年初,已在西安定居的阿娘也随上山下乡的大哥返回了老家。随后我和三个弟妹也回到老家躲避风头,曾在故乡上了一年学,留下了儿时的难忘记忆。

  我的爸妈是1950年代最早一批从上海支援大西北的知识分子,西安成了我们的第二故乡,但是这么多年来,对家乡宁波始终难以忘怀。1990年代初,我有幸担任宁波经促会常务理事,从此有了常回家看看的机会,也能为家乡的发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这些年来,我曾为促成西安的旅游大篷车来宁波、西安高新区与宁波的合作交流、西安与宁波的航线的开通、当时镇海区和鄞县招聘西安高校毕业生等,做了一些沟通协调工作。前些年,我很高兴为母校西北工业大学在宁波建立研究院也出了一点力。

  作为宁波人,我一直关注着家乡的发展,特别是这几年看到宁波在疫情叠加三重压力的背景下,依然踔厉奋进,逆势上扬,倍感欣喜和自豪。我今后要继续为宁波和西安两地的引资、引智、引进人才牵线搭桥,希望两地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中共创共建、共享共赢。

  值此中秋佳节,我特意填了一首《秋风清》小令,以表达此时此刻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秋潇潇。

  前路遥。

  最忆故乡月,

  儿时曾弄潮。

  家书情重怀桑梓,

  共听海上千重涛。

  祝大家节日快乐,幸福安康!

  桂维民

  2022年9月11日

  最惦记东海之滨的海鲜味

  人物名片

  邬斌扬,“85后”,天津大学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

家乡的亲人朋友们:

  大家好。今年因为疫情的关系,也没有回家过节。好在爸妈都在身边,帮着一起带孩子,一家人倒是能够在渤海之滨圆满团圆。

  我是一名出生在奉化的“85后”。因为求学,来到天津,没想到就在这里扎了根。现在算一算,已经有11个年头,实现了自己成家立业的小目标。

  在外地工作,倒是常常听身边的朋友聊起我们的大宁波。大家不约而同地觉得,宁波开放包容,城市很有活力,GDP成绩也很亮眼,人才工作也很重视——每每听到这些对家乡的赞誉,我也跟着一起开心。

  今年上半年因为工作的关系,回了趟宁波待了几天,也去海曙天一广场附近转了转。我还记得,自己小的时候,跟着爸妈一起来过,也去月湖、天一阁附近的地方游玩。但那个时候,自己还很懵懂,就觉得是“进城”很欣喜,长大了再逛,倒是品出了不一样的味道,浓浓的人文气息。

  我还很喜欢家乡的味道。爸妈知道我喜欢,每次都会带来宁波特产。特别是最近,想到这边东海开渔了,又有大螃蟹和新鲜的带鱼,就会很想念——虽说天津这边也有海鲜,但是味道、大小、新鲜程度总归是不一样的,对吧。

  目前,我主要是在苏万华院士团队里做科研,主攻能源与动力领域,希望在“双碳”背景下不断提高动力装置效率,也在努力攻关氢气、氨气等零碳燃料的高效清洁利用,为环保事业助力。

  昨天收到来自家乡的家书,作为甬外学子倍感激动。衷心祝愿宁波越来越好,有机会和宁波的企业产学研合作,为家乡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邬斌扬

  2022年9月10日

  愿作一滴水,与宁波共奔流

  人物名片

  邹赜韬,现为上海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系饮食文化丛书——“食可语”丛书的联合策划人。

亲爱的宁波,亲爱的家乡父老:

  见字如晤。

  今天是农历八月十六,是阿拉宁波风俗里的中秋“正日子”。在这里,恭祝家乡父老阖家幸福安康、诸事顺遂。

  自我来到上海读硕、读博,愈来愈深切地感到,海湾那边的家乡,不只是与大上海在空间上那么近,不单是在经济联系上那么紧,更重要的是从历史深处汩汩而来的沪甬血脉,那么让人亲切,那么令人踏实,那么催人奋进。在上海,你完全可以和街边路上的行人说你来自“宁波”,因为这座城市里太多太多人,和我们共有一种血缘,共享着一段家族与故园的情感史。

  读研之后,我有意利用业余时间,研读起一些有关家乡的史料,也留心在书写某些历史故事时,搜集展示与之相关的宁波“素材”。我惊喜地发觉,原来百年前长三角民间饮食文化景观里,留有那么多宁波印记。大上海的味觉里融注了太多宁波基因,宁波果园、渔船中展开的辛勤劳作,处处可见上海印痕。纸页在初秋的微风里簌簌飘动,我的心也随之荡漾起来。我清晰地意识到,笔尖正在书写的“百年食事”,既属于逐梦之地——上海,也属于梦起之处——宁波,更属于这个生我养我的,孕育无数梦想的长三角、大江南。

  我熟悉的在沪甬籍同学,有不少弄潮浦江,已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身边许多求学于上海的宁波“小歪”“小娘”,都优秀得让同行也让外行刮目相待。对于这点,平凡的我虽只是“沾光”,却始终颇感自豪。横向比较,百余年间,宁波城市发展的各方面,都算不得顶流;但宁波人,引领时代风潮的“甬军”,绝对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数一数二的,“天才成群而来”的神奇现象。人,是宁波过去与未来的最大优势,也是宁波闪亮于东西南北的、最鲜明的地域符号

  “宁波人”是怎么产生的?我想,我们宁波人不是生来就优秀、有为。成就我们这个辉煌群体的,是那“两眼永远抓住机遇、两脚永远踏在实地、两手永远干得勤恳、两边永远保持团结”的“宁波魂”。所以每当我稍感懈怠,我总会忆起打拼在上海滩、香江岸的“宁波帮”前辈们,想起新闻里、“朋友圈”中鸟瞰群雄的优秀同辈们。“要做对得起家乡精神的文章、事业”,我常常在内心叮嘱自己。

  很荣幸生在这座中国海岸线“中点”上的滨海都会,很荣幸生为实干兴邦的宁波人。对于未来,我希望毕业后,能为家乡文脉传承与文化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愿作一滴水,与宁波共奔流;愿作一株笋,与家乡共成长。

  邹赜韬

  2022年9月11日

  制图 毛雪娇

  相关新闻:

  @海内外人才 中秋佳节邀您“遥寄家书话婵娟”

  遥寄家书话婵娟丨第一波来自天南地北的家书祝福来了

编辑: 杨丹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