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最近屡屡向中国开炮。在上周举行的七国集团经贸部长会议结束后,哈贝克宣称德国对中国的“天真已经结束”,自己领导的经济部正在制定新的对华贸易政策,包括加强投资审查等措施,以降低对中国市场及产品的“依赖性”。在我们看来,哈贝克的言论既不专业,也很无厘头。
很明显,哈贝克有他“成熟老道”的一面,他捕捉到了欧美一些人的“强硬需求”。但一个经济部长承认自己的国家曾经“天真”,并且不断从这种“天真”中获益,不仅没有逻辑,甚至有些低级。仅以德国经济第一大支柱汽车制造业来看,大众汽车在中国的销售额占其销售总额的49%,奥迪、奔驰、宝马分别是42%、36%和34%。而像拜耳、巴斯夫、西门子以及其他众多德国隐形冠军公司也是类似的情况。
这对德国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中国市场支撑了德国大企业可以不用“内卷”的底气,也意味着德国普通工人每周工作35个小时还能保证高薪福利,更意味着被称为“众厂之厂”的德国制造业的地位更加牢固。与此同时,德国超过1/10的进口商品来自中国,德国老百姓也因此买到大量价廉物美的商品。这些账根本不难算,它们给德国人带来的好处是实实在在的。
事实上,就连试图放大哈贝克言论的一些西方媒体都不得不提到:过去6年,中国连续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2021年中德双边贸易额为2351.2亿美元,同比增长22.5%。2022年上半年,德国对华直接投资更是达到100亿欧元的历史新高,从中国的进口也同比大增46%。哈贝克们将中德经济的“互补”“互融”,刻意解读为德国单方面的“对华过度依赖”,这种论调恰恰忽略了,在全球化背景下,产业链环环相扣,相互依赖将有助于增强双边关系的稳定性。反倒是出于意识形态原因强行推动“脱钩”“断链”,才会带来更大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
有关中德经贸合作的过去和现实,都让嘴里喊着对中国“不再天真”的哈贝克们显得颇为“天真”。这也是为什么德国汽车协会、德国金属和电气行业雇主协会等诸多行业组织和不少德企明确批评,恶化对华经贸合作“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是幼稚的,而且是致命的”。眼下的德国经济本已多艰,而哈贝克这种明显有悖于德国国家利益的做法,不由得更让人对他执掌下的德国经济捏一把汗。
哈贝克们宣扬的“减少对华依赖”,一个主要借口就是以贸易多元化降低风险。但“多元化”不应成为“政治化”,对华关系尤其经贸合作,不应该成为个别政党、某些政客秀“强硬表演”的重灾区。毋庸讳言,两个国家之间总会存在差异和分歧,但中德之间今天的差异和分歧并不比50年前更大。中德过去成功地管控了分歧、扩大了合作面,并从中受益,令人担忧的是,哈贝克们身上却出现了管控合作面、扩大分歧的危险倾向。
也许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对于哈贝克的激进言论,总理朔尔茨出面“灭火”,表示“反对所有现在提倡去全球化理念的人”“我们不会那样做的”。我们希望,这种理性务实的声音能够始终占据上风,因为比起那些醉心政治表演、谋取政治私利的政客,他们顺应的是经济全球化潮流、着眼的是德国整体国家利益。
今年是中德建交50周年。过去50年,中德双边贸易额增长超过800倍,双方通过持续深化务实合作实现了共同发展、相互成就,关键是坚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我们希望哈贝克们能有一些历史感和责任感,真正总结历史经验、切实尊重客观规律,而不是用意识形态化和对抗性思维,开着他们的“战车”横冲直撞,那样对谁都不好。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