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秋分该如何养生? 来听听宁波中医专家怎么说
2022-09-22 15:18: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相关新闻:明日秋分 新一轮冷空气到访 宁波会入秋吗?

中国宁波网通讯员吴佳礼 记者陈敏

转眼,秋分已到。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此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春秋繁露》有云:“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过了秋分,气候将由热转凉,天地间阳气渐退,阴寒渐生,是“阴阳交替”的重要节点,对人体影响十分明显。因此,“秋分养生”十分重要,可以帮助我们减少新病滋生、旧病复发,避免“多事之秋”。

秋分养生要注意些什么?一起来听听中医专家怎么说。

适当增衣、适度“秋冻”

秋分是自然界阳消阴长的“分水岭”,秋分之后,阴气开始逐渐旺盛,暑热消退,气候也随之转凉,习习秋风虽然宜人,但稍有不慎,就会引起伤风感冒等疾病。因此,年老体弱人群要及时增添衣物,防止秋寒伤人;而对于大部分健康人群或者青壮年,则不必过度穿捂,只需要少量增添衣物即可,防止衣服过厚导致大量出汗,损伤人体阴液和阳气,违反了秋日人体“阴精内蓄、阳气内守”的需要。

秋分时节气温并不太低,适当增衣、适度“秋冻”才是更合适的选择。

温润调补宜养阴

秋之天气,燥邪当令,秋燥贯穿于整个秋季。初秋时节暑热未退,多以“温燥”为主,表现为“热性”症状,临床可见发热,微恶风寒,口渴少汗,咳黄粘痰等。时至秋分,代表着晚秋的开始,气候由热转凉,故多以“凉燥”为主,可见恶寒重、发热轻、咳嗽痰稀等症状。因此,秋分时节的调理,除了遵循“燥者润之”基本原则之外,更要注重“温润濡养、酸甘养阴”的理念。我们可以多吃温润之物,如蜂蜜、芝麻、核桃、银耳、百合、山药等,也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酸甘之品,如葡萄、苹果、石榴等水果,避免过多摄入辛辣刺激的食物,防止内燥加重。

中医学秉持“药食同源”的理念,对于“燥邪内盛”者,如干燥综合征,非自身免疫性口、眼干燥症,慢性久咳等患者,均可选用“药膳调补”的方法缓解内燥、减轻症状。

调整起居多运动

秋分过后便是深秋,花木凋零,凉风萧瑟,容易使人产生情绪低落、萎靡不振的消极状态,属“季节性情感障碍”。因此我们要及时调整精神状态,调整起居,多出户外,保持心身愉快。要顺应“阳气渐衰、阴气渐盛”的节气规律调整作息,早睡早起,杜绝熬夜,以顾护自身阳气,避免“秋乏”的产生;多走到户外,进行多种体育锻炼,如登高、散步、慢跑、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等等,但是各种运动均应适度,避免劳累、大汗而损伤自身阳气,也要保护关节,避免运动量过大而引起关节损伤。

伏邪在内引宿疾

秋分时节阳气渐消、阴气生长,人体也处在一个动态的“过渡状态”,是疾病容易“趁虚而入”的阶段。如若既往就患有旧疾或有“伏邪”在内,则更易出现旧病的复发或者疾病的加重。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系统疾病等。

除此之外,深秋之时风湿免疫疾病将逐渐进入又一个高发期,如以口眼干燥为突出症状的干燥综合征。随着燥邪侵扰,口眼干涩日益加重,并可能引发皮肤干燥、口腔溃疡、视物模糊、关节痹痛、心情郁闷等一系列伴随症状,此时则需要增加饮水频次,使用人工泪液缓解眼干以及日常药食调补等手段,更重要的是要规律至风湿免疫专科诊察,针对性地调整中西医治疗方案,如中药汤剂内服、中医特色外治等。

总而言之,秋分之后应当更加注重防范疾病的发生或者复发,切不可疏忽大意,导致疾病加重。

附三款“药膳调补”菜谱:

1、百合红枣杞菊粥:百合10克、米仁20克、山药15克、大枣8-10枚、杭白菊6克、枸杞8克、大米100克。将百合、山药、米仁、大枣(去核)洗净后与大米共同煮粥,熬煮成熟后,加入杭白菊与枸杞继续熬制数分钟后即可。可调补脾胃、滋阴润燥、平肝明目,适用于口眼干涩较为明显的干燥综合征、非免疫性相关性口干症的患者。

2、川贝酿雪梨:取雪梨2个、川贝3克、薏苡仁15克、糯米15克、冰糖30克。雪梨上1/3处横切,掏出梨核,过沸水后沥干,将薏苡仁、糯米、冰糖放入梨肚中,覆以川贝,盖上梨盖隔水蒸炖1小时。可清热生津、润肺止咳,适用于虚劳、肺热所引起干咳、久咳的患者。

3、芝麻莲子羹:芝麻15克、莲子20克、冰糖适量。芝麻炒香,研成细末,莲子去芯,入沸水熬煮1小时,下入芝麻碎末、冰糖继续熬煮数分钟即可。可调补五脏、清心安神,适用于肺胃阴虚、心肾不足所引起的口干、皮肤干燥、干咳少痰、腰酸健忘等。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2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秋分该如何养生? 来听听宁波中医专家怎么说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2-09-22 15:18:00

相关新闻:明日秋分 新一轮冷空气到访 宁波会入秋吗?

中国宁波网通讯员吴佳礼 记者陈敏

转眼,秋分已到。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此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春秋繁露》有云:“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过了秋分,气候将由热转凉,天地间阳气渐退,阴寒渐生,是“阴阳交替”的重要节点,对人体影响十分明显。因此,“秋分养生”十分重要,可以帮助我们减少新病滋生、旧病复发,避免“多事之秋”。

秋分养生要注意些什么?一起来听听中医专家怎么说。

适当增衣、适度“秋冻”

秋分是自然界阳消阴长的“分水岭”,秋分之后,阴气开始逐渐旺盛,暑热消退,气候也随之转凉,习习秋风虽然宜人,但稍有不慎,就会引起伤风感冒等疾病。因此,年老体弱人群要及时增添衣物,防止秋寒伤人;而对于大部分健康人群或者青壮年,则不必过度穿捂,只需要少量增添衣物即可,防止衣服过厚导致大量出汗,损伤人体阴液和阳气,违反了秋日人体“阴精内蓄、阳气内守”的需要。

秋分时节气温并不太低,适当增衣、适度“秋冻”才是更合适的选择。

温润调补宜养阴

秋之天气,燥邪当令,秋燥贯穿于整个秋季。初秋时节暑热未退,多以“温燥”为主,表现为“热性”症状,临床可见发热,微恶风寒,口渴少汗,咳黄粘痰等。时至秋分,代表着晚秋的开始,气候由热转凉,故多以“凉燥”为主,可见恶寒重、发热轻、咳嗽痰稀等症状。因此,秋分时节的调理,除了遵循“燥者润之”基本原则之外,更要注重“温润濡养、酸甘养阴”的理念。我们可以多吃温润之物,如蜂蜜、芝麻、核桃、银耳、百合、山药等,也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酸甘之品,如葡萄、苹果、石榴等水果,避免过多摄入辛辣刺激的食物,防止内燥加重。

中医学秉持“药食同源”的理念,对于“燥邪内盛”者,如干燥综合征,非自身免疫性口、眼干燥症,慢性久咳等患者,均可选用“药膳调补”的方法缓解内燥、减轻症状。

调整起居多运动

秋分过后便是深秋,花木凋零,凉风萧瑟,容易使人产生情绪低落、萎靡不振的消极状态,属“季节性情感障碍”。因此我们要及时调整精神状态,调整起居,多出户外,保持心身愉快。要顺应“阳气渐衰、阴气渐盛”的节气规律调整作息,早睡早起,杜绝熬夜,以顾护自身阳气,避免“秋乏”的产生;多走到户外,进行多种体育锻炼,如登高、散步、慢跑、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等等,但是各种运动均应适度,避免劳累、大汗而损伤自身阳气,也要保护关节,避免运动量过大而引起关节损伤。

伏邪在内引宿疾

秋分时节阳气渐消、阴气生长,人体也处在一个动态的“过渡状态”,是疾病容易“趁虚而入”的阶段。如若既往就患有旧疾或有“伏邪”在内,则更易出现旧病的复发或者疾病的加重。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系统疾病等。

除此之外,深秋之时风湿免疫疾病将逐渐进入又一个高发期,如以口眼干燥为突出症状的干燥综合征。随着燥邪侵扰,口眼干涩日益加重,并可能引发皮肤干燥、口腔溃疡、视物模糊、关节痹痛、心情郁闷等一系列伴随症状,此时则需要增加饮水频次,使用人工泪液缓解眼干以及日常药食调补等手段,更重要的是要规律至风湿免疫专科诊察,针对性地调整中西医治疗方案,如中药汤剂内服、中医特色外治等。

总而言之,秋分之后应当更加注重防范疾病的发生或者复发,切不可疏忽大意,导致疾病加重。

附三款“药膳调补”菜谱:

1、百合红枣杞菊粥:百合10克、米仁20克、山药15克、大枣8-10枚、杭白菊6克、枸杞8克、大米100克。将百合、山药、米仁、大枣(去核)洗净后与大米共同煮粥,熬煮成熟后,加入杭白菊与枸杞继续熬制数分钟后即可。可调补脾胃、滋阴润燥、平肝明目,适用于口眼干涩较为明显的干燥综合征、非免疫性相关性口干症的患者。

2、川贝酿雪梨:取雪梨2个、川贝3克、薏苡仁15克、糯米15克、冰糖30克。雪梨上1/3处横切,掏出梨核,过沸水后沥干,将薏苡仁、糯米、冰糖放入梨肚中,覆以川贝,盖上梨盖隔水蒸炖1小时。可清热生津、润肺止咳,适用于虚劳、肺热所引起干咳、久咳的患者。

3、芝麻莲子羹:芝麻15克、莲子20克、冰糖适量。芝麻炒香,研成细末,莲子去芯,入沸水熬煮1小时,下入芝麻碎末、冰糖继续熬煮数分钟即可。可调补五脏、清心安神,适用于肺胃阴虚、心肾不足所引起的口干、皮肤干燥、干咳少痰、腰酸健忘等。

编辑: 陈奉凤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