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中国海洋文化从这里发端 井头山遗址见证宁波"沧海桑田"之变
2022-09-22 20:31: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专题】喜迎二十大

我眼中的“国之大者”·热词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对宁波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牢记嘱托、砥砺前行、争先进位,续写了“八八战略”精彩的宁波篇章。宁波这十年极不寻常、极不平凡,是发展最快、变化最大、老百姓获得感最多的十年。近日,中国宁波网推出“我眼中的‘国之大者’·热词”栏目,以十年流行词汇的变迁,展现我市经济、社会、民生、生态等领域的变革与成就故事。

视频制作:陈结生 

  中国宁波网记者 黄银凤

  热词:井头山

  井头山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三七市镇,地处杭州湾南岸的四明山余脉与姚江河谷的交接地带,2013年在遗址所在原厂区地质勘探中被发现。深埋于地下10米的井头山遗址,将宁波地区的人类活动史前推到距今8000年左右,改写了宁波历史,也是浙江和长三角地区的首个史前沿海贝丘遗址,中国沿海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海洋文化遗址。2021年被评为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井头山遗址首期考古发掘成果。陈斌荣摄

  “从去年年底就紧锣密鼓地开始了井头山遗址第二期发掘前的关键技术准备——钢筋水泥框架结构的1000平方米基坑的工程建设。经过工程建设者们的紧张施工,到6月份,顺利竣工。”井头山遗址考古队领队孙国平告诉记者,今年5月下旬正式接到国家文物局颁发的2022年度井头山遗址800平方米的发掘执照。从7月份开始,考古人员就冒着酷暑逐步推进着第二期发掘。

  “二期基坑内我们目前已经挖到地下8米多深,前一阵台风导致基坑积水,抽水抽掉后,露出了7800年前的遗址最浅处的文化层,散落在泥地上的密密麻麻的一片片白色物体就是井头山先民当年吃掉后丢弃的贝壳”。

井头山遗址首期考古发掘成果。陈斌荣摄

井头山遗址首期考古发掘成果。陈斌荣摄

  今天,在余姚井头山遗址二期基坑工地,记者见到孙国平时,这位已在河姆渡文化区坚持了20年的经验丰富的考古专家,黧黑面庞上布满细密的汗水,双手还沾着淤泥,穿着胶鞋一边从基坑泥地里走上来一边告诉记者。"脚下这个工地正在抓紧开展野外发掘工作。因为需要存放和整理第一期出土的大量文物,工地原有工房已塞得很满,亟需扩充。基坑旁边新建的一长排简易房屋即将完工。这批房子建好后大部分将当作库房,用来保存井头山二期发掘的文物。"

  作为土生土长于河姆渡文化区的宁波人,从小在杭州湾边吃着各类小海鲜长大,从北大考古系毕业并游历了国内外众多海岛、滨海城市后,孙国平对大海对于人类的特别重要性有着更切身和深刻的感悟。他从事河姆渡文化的研究以来一直琢磨着:中国人究竟于何时何地开始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生活?

井头山遗址首期考古发掘成果。陈斌荣摄

井头山遗址首期考古发掘成果。 陈斌荣摄

井头山遗址首期考古发掘现场。陈斌荣摄

  解开谜底的机会可以说是十年前的一场“菲特”台风吹来的。2013年10月,在河姆渡遗址发现整整四十年之际,国庆节后一场台风带来的强降雨,让深埋地下8000多年的井头山遗址的贝壳类遗物,在一次地质勘探中“浮出水面”。有了线索,2014年,孙国平带领技术人员通过钻探初步确认遗址的年代、范围和基本价值。

  好事多磨。井头山遗址所在的总面积2万平方米的土地,十年前是余姚民营企业舜龙胶管厂的厂区。从土地租用到置换再到回购,一轮轮谈判,在各级政府多方协调下,2016年10月,这片土地最终通过政府回购的办式落实下来,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余姚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三方合力组成井头山遗址考古队,由孙国平担任领队,正式进驻现场发掘。

  “井头山考古是中国古代遗址考古操作过程的一个特殊案例。”孙国平不胜感慨道。

井头山遗址首期考古发掘现场。 陈斌荣摄

  之后通过近几年井头山遗址艰辛和复杂的首期考古发掘工作,宁波地区历史文化的“天花板”终于被捅破了!

  “河姆渡文化的祖源在这里找到了,中国海洋文化也从这里发端,甚至一定程度上说还充实了中华文明的完整性——从这里可以看到沿海与内陆文化从近10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始就平行发展的。”孙国平自豪地说道。

  采访中,孙国平老师的执着、待人的热情和对考古发现的享受,常常让人感动。因为享受考古发现带来的快乐,他如今年近花甲仍能一直坚守在田野一线。

  孙国平说,印象最深是2020年上半年打开下面最重要的地层——文化层时,他既高度亢奋,又如履薄冰,因为头顶是支撑坑基的由600多吨的钢材构成的横梁和钢板墙,边上又面临泥浆、烂泥坍塌的危险。

鸟瞰井头山遗址。 陈斌荣摄

  “但是当我扒开井头山遗址上面覆盖的厚厚的烂泥,看到8000年前我们的先民在当时的海边留下的贝壳类生活遗物,这些遥远年代的生活遗物居然恍如昨日才遭丢弃,从中我跨越时空感受到先民的智慧与情感时,所有的艰辛和冒险都值得,此刻我对‘沧海桑田’这个成语也才有了切身的感受,而中国作为有着18000公里海岸线的海洋大国才有了足够的底气。”孙国平说这是他考古生涯三十多年来最大的收获。

航拍井头山遗址第二期考古发掘现场。 陈结生摄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2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中国海洋文化从这里发端 井头山遗址见证宁波"沧海桑田"之变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2-09-22 20:31:00

我眼中的“国之大者”·热词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对宁波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牢记嘱托、砥砺前行、争先进位,续写了“八八战略”精彩的宁波篇章。宁波这十年极不寻常、极不平凡,是发展最快、变化最大、老百姓获得感最多的十年。近日,中国宁波网推出“我眼中的‘国之大者’·热词”栏目,以十年流行词汇的变迁,展现我市经济、社会、民生、生态等领域的变革与成就故事。

视频制作:陈结生 

  中国宁波网记者 黄银凤

  热词:井头山

  井头山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三七市镇,地处杭州湾南岸的四明山余脉与姚江河谷的交接地带,2013年在遗址所在原厂区地质勘探中被发现。深埋于地下10米的井头山遗址,将宁波地区的人类活动史前推到距今8000年左右,改写了宁波历史,也是浙江和长三角地区的首个史前沿海贝丘遗址,中国沿海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海洋文化遗址。2021年被评为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井头山遗址首期考古发掘成果。陈斌荣摄

  “从去年年底就紧锣密鼓地开始了井头山遗址第二期发掘前的关键技术准备——钢筋水泥框架结构的1000平方米基坑的工程建设。经过工程建设者们的紧张施工,到6月份,顺利竣工。”井头山遗址考古队领队孙国平告诉记者,今年5月下旬正式接到国家文物局颁发的2022年度井头山遗址800平方米的发掘执照。从7月份开始,考古人员就冒着酷暑逐步推进着第二期发掘。

  “二期基坑内我们目前已经挖到地下8米多深,前一阵台风导致基坑积水,抽水抽掉后,露出了7800年前的遗址最浅处的文化层,散落在泥地上的密密麻麻的一片片白色物体就是井头山先民当年吃掉后丢弃的贝壳”。

井头山遗址首期考古发掘成果。陈斌荣摄

井头山遗址首期考古发掘成果。陈斌荣摄

  今天,在余姚井头山遗址二期基坑工地,记者见到孙国平时,这位已在河姆渡文化区坚持了20年的经验丰富的考古专家,黧黑面庞上布满细密的汗水,双手还沾着淤泥,穿着胶鞋一边从基坑泥地里走上来一边告诉记者。"脚下这个工地正在抓紧开展野外发掘工作。因为需要存放和整理第一期出土的大量文物,工地原有工房已塞得很满,亟需扩充。基坑旁边新建的一长排简易房屋即将完工。这批房子建好后大部分将当作库房,用来保存井头山二期发掘的文物。"

  作为土生土长于河姆渡文化区的宁波人,从小在杭州湾边吃着各类小海鲜长大,从北大考古系毕业并游历了国内外众多海岛、滨海城市后,孙国平对大海对于人类的特别重要性有着更切身和深刻的感悟。他从事河姆渡文化的研究以来一直琢磨着:中国人究竟于何时何地开始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生活?

井头山遗址首期考古发掘成果。陈斌荣摄

井头山遗址首期考古发掘成果。 陈斌荣摄

井头山遗址首期考古发掘现场。陈斌荣摄

  解开谜底的机会可以说是十年前的一场“菲特”台风吹来的。2013年10月,在河姆渡遗址发现整整四十年之际,国庆节后一场台风带来的强降雨,让深埋地下8000多年的井头山遗址的贝壳类遗物,在一次地质勘探中“浮出水面”。有了线索,2014年,孙国平带领技术人员通过钻探初步确认遗址的年代、范围和基本价值。

  好事多磨。井头山遗址所在的总面积2万平方米的土地,十年前是余姚民营企业舜龙胶管厂的厂区。从土地租用到置换再到回购,一轮轮谈判,在各级政府多方协调下,2016年10月,这片土地最终通过政府回购的办式落实下来,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余姚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三方合力组成井头山遗址考古队,由孙国平担任领队,正式进驻现场发掘。

  “井头山考古是中国古代遗址考古操作过程的一个特殊案例。”孙国平不胜感慨道。

井头山遗址首期考古发掘现场。 陈斌荣摄

  之后通过近几年井头山遗址艰辛和复杂的首期考古发掘工作,宁波地区历史文化的“天花板”终于被捅破了!

  “河姆渡文化的祖源在这里找到了,中国海洋文化也从这里发端,甚至一定程度上说还充实了中华文明的完整性——从这里可以看到沿海与内陆文化从近10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始就平行发展的。”孙国平自豪地说道。

  采访中,孙国平老师的执着、待人的热情和对考古发现的享受,常常让人感动。因为享受考古发现带来的快乐,他如今年近花甲仍能一直坚守在田野一线。

  孙国平说,印象最深是2020年上半年打开下面最重要的地层——文化层时,他既高度亢奋,又如履薄冰,因为头顶是支撑坑基的由600多吨的钢材构成的横梁和钢板墙,边上又面临泥浆、烂泥坍塌的危险。

鸟瞰井头山遗址。 陈斌荣摄

  “但是当我扒开井头山遗址上面覆盖的厚厚的烂泥,看到8000年前我们的先民在当时的海边留下的贝壳类生活遗物,这些遥远年代的生活遗物居然恍如昨日才遭丢弃,从中我跨越时空感受到先民的智慧与情感时,所有的艰辛和冒险都值得,此刻我对‘沧海桑田’这个成语也才有了切身的感受,而中国作为有着18000公里海岸线的海洋大国才有了足够的底气。”孙国平说这是他考古生涯三十多年来最大的收获。

航拍井头山遗址第二期考古发掘现场。 陈结生摄

编辑: 陈晓怡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