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外媒
央广网点赞宁波:海陆双向发力锻强“硬核力量”
2022-10-07 10:54:00 稿源: 央广网  

编者按:“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呼唤大胸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胸怀“国之大者”,踔厉奋发,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在中华大地不断涌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为立体展现各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央广网特别策划推出《大时代》系列主题报道,邀您和我们一起走进城市深处,感受十年巨变,看各地不负伟大时代、筑梦追梦绘就的壮美画卷。

央广网宁波10月6日消息 “我第一次上机操作,10多分钟过去了,都没能吊起一个箱子。”而现在,着箱、闭锁、拉升、落箱、开锁……仅1分钟,宁波舟山港北仑第三集装箱码头桥吊班大班长竺士杰便轻轻松松完成一个集装箱的装卸。

数十年间,竺士杰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大国工匠”,而宁波舟山港也从河埠码头蜕变为世界大港。2021年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3000万标箱,位居全球第三;年货物吞吐量已连续13年位居全球第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来到浙江。“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浙江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注入强大动力。

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汇形成宁波三江口,这也是宁波最早的“宁波港”港埠(央广网发 沈颖俊 摄)

宁波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是观察“浙江之窗”、感悟“中国之治”的重要一域。十年来,宁波牢记嘱托,坚定不移锻强硬核实力,把壮大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强港,积极探索共同富裕有效路径,一幅“港产城文”融合发展的壮美画卷正徐徐铺开。

从东方大港到世界强港 锻强“硬核力量”

今年8月16日,宁波-海参崴班轮直航快线正式启航。首航的船舶以“宁波”城市命名,货物来自宁波周边地区,涉及日用品、电器及鞋帽等商品。

“航线开通后,从宁波直达海参崴只需4-5天,将进一步提升宁波舟山港到俄罗斯航线的密度和时效,有利于双向货物贸易。”经营该航线的宁波本土航运公司总经理胡巍说。

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8月,宁波舟山港完成货物吞吐量8.6亿吨,同比增长4.1%。这“8.6亿吨”里,有俄罗斯大蟹、巴西牛肉,也有波兰酸奶、匈牙利葡萄酒……不知不觉中,人们也随着宁波舟山港的鼓帆前行“品味世界”。

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俯瞰图(央广网发 沈颖俊 摄)

宁波舟山港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交汇点,是中国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的关键之一。成千上万的“中国制造”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世界,来自全球的“洋货”也在这里登陆,通过海陆空铁等多种方式流向中国各地。截至目前,宁波舟山港集装箱航线总数已升至302条的历史高位,通达全球20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

2020年3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考察时强调:“宁波舟山港在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是‘硬核’力量。要坚持一流标准,把港口建设好、管理好,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强港,为国家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殷殷嘱托,让在场的竺士杰和同事们倍感振奋。今年5月,浙江海港工匠学校成立,竺士杰担任“工匠成长营”导师,“我想成为传递工匠精神的‘火炬手’,发挥好劳模工匠作用、带出更多优秀技术工人。”

20多年前,刚到宁波舟山港从事龙门吊驾驶的竺士杰曾遇到了难题:“司机室空间小,‘快’和‘稳’很难同时实现。”为此,他一边向师傅们请教,一边上网查资料,还跑去书店买回一大摞专业书,关在房间自己琢磨。

竺士杰攀登桥吊,在离地面70多米的高空,查看设备运行状况(央广网发 王鹏 摄)

熟能生巧,巧能生精。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摸索,“稳、准、快”的“竺士杰桥吊操作法”诞生了。“这套操作法在当时创下了每小时起吊104个标准集装箱的公司最高纪录,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准。”

“竺士杰创新工作室”应运而生,为一线工人搭建成长成才的“快车道”。如今,该工作室已拥有技能人才21名,为宁波港口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这种不断更新的创新能力在港口随处可见:甲板面积相当于3个标准足球场的“2万箱”集装箱船,累计在宁波舟山港停泊2万艘次,靠的是数字化创新的智慧港口建设;桥吊装上太阳能光伏板,实现桥吊照明、空调、风机等设备的辅助供电,这是智慧绿色港口建设的创新。

班轮“中谷地中海”轮靠泊宁波舟山港北仑港区(央广网发 卢小洲 摄)

港口是宁波最大的资源,也是宁波发展的不竭动力。宁波加快提升海铁、海河、江海等多式联运业务对货物进出口和服务经济的贡献度,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强港。目前,宁波港区形成了长达几十公里的临港产业带,拥有数百个重量级临港型大项目,占宁波市工业比重超过1/4。

宁波以港兴市,以市促港。十年间,宁波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6524.7亿元跃升至2021年14594.9亿元。宁波舟山港正成为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底座。

从“制造立市”向“智造强市” 内外同频闯市场

宁波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驱动发展城市,每4个宁波人就有1个与外贸有关,宁波外贸素以“千军万马闯市场”著称。

今年6月,宁波一家电缆企业7人团队奔赴欧洲,成功拿下5.3亿元订单。面对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因素增加,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思考如何主动出击,化解发展难题。

企业有呼声,政府有回应。今年7月10日,宁波开通了全国首架拓市场商务往返包机,36名外贸人乘坐政府开通的“专机”直飞匈牙利布达佩斯。

宁波市政府商务包机欧洲行,外贸人员飞机上合影(央广网发 邹琦 摄)

在欧洲的10多天时间里,宁波外贸人丁言东走访了7个客户,拿下近200万美元的订单。据不完全统计,此行宁波外贸企业拿到进出口订单3.5亿美元。

接下来的两个月时间里,宁波又两次包机开启“稳订单之旅”。“宁波帮助企业‘走出去’,释放出了政府鼓励企业去海外开拓市场的信号,也为全世界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企业鼓足了信心。”来自意大利、就职于宁波一家运动服出口企业的马天龙表示。

“无事不扰,有难必帮”,是宁波政府服务企业的办事规则。除了开通外贸商务包机外,宁波还连续发布了“稳链助企47条”“稳外贸20条”等系列措施,为实现外贸稳进提质提供保障。

2022“嗨购中东欧”巡展首站在宁波北仑启动(央广网发 宁波市商务局供图)

十年间,宁波外贸进出口总额由2012年的6096.3亿元升至2021年的1.19万亿元,由此成为全国第6座“外贸万亿之城”。今年1月至8月宁波市进出口总额达8580.2亿元。

宁波外贸发展韧性强劲,底气充足。这在宁波市社科院经济所所长吴伟强看来,“制造业是宁波的基础,也是宁波外贸的压舱石。正是一大批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支撑,宁波外贸才表现出了超强的韧性。”

今年8月,工信部公示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宁波101家企业入选。至此,宁波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达283家,总量居全国第四位。宁波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量达63个,居全国城市之首,拥有强大的创新活力。

2021年12月,入驻中国空间站的首台“太空显微实验仪”,在“天宫课堂”第一课“太空细胞学”实验中,让大家看到了失重状态下跳动的心肌细胞。

工作人员在研发实验室研究显微镜成像效果,前面摆放着中国空间站模型(央广网发 戚颢 摄)

这是我国第一台太空显微镜,由宁波的光学显微镜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承制。

“当时生产这个镜头克服了很多困难,既要适应宇宙空间辐射和极冷极热的真空环境,还要能在极端条件下保证成像质量。从镜头的设计到选材,每道工序都经过了不计其数试验,做了100多个镜头比对,记录下了每个零件、每道工序的详细数据,积累了几尺高的资料。”该企业总经理毛磊回忆说。

科技持续创新,离不开研发资金的投入。“近两年销售收入的7%以上资金用于产品研发和核心工艺技术突破,有了技术支撑、研发支撑,才能不断在这个领域里保持竞争力。”毛磊表示。

科研人员正在进行显微镜试验测试(央广网发 虞卉供图)

宁波市经信局对527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及培育企业的分析数据显示,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的企业有129家,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的328家,大多数企业早已是细分领域真正的冠军。

早在2017年,宁波就出台了《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工程三年攻坚行动计划》,引导企业走“专、特、优、精”发展道路。2021年9月发布的《宁波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力争到2025年,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要达到1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要达到600家。

宁波的雄心还不止于此。“培育更多的制造业单项冠军只是第一步。宁波正着力将更多的优质企业串珠成链,实现从制造大市向制造强市的跨越,锚定打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宁波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

从“富口袋”到“富脑袋” 书写共富路上的“诗与远方”

秋天的宁波余姚梁弄镇横坎头村,枫叶转红,果香四溢,迎来了丰收的时节,也迎来了旺季客流高峰。村民黄彭勋一早就忙着张罗农家乐生意,一刻也没停下来。

2006年,在外打工的黄彭勋回到村里开办了第一家农家乐。如今他们一家年收入近百万元,“家里以前是简单平房,现在盖起了小洋房”。得益于村里的红色旅游和现代农业,越来越多游客慕名而来,黄彭勋家的农家乐生意一天比一天红火。

横坎头村所处的四明山区,是浙东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所在地。2018年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横坎头村全体党员回信,勉励他们传承好红色基因,发挥好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同乡亲们一道,再接再厉、苦干实干,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

“以前,我们村交通闭塞、房屋破旧、村民收入比较低。”该村党委副书记邱民波介绍,“总书记的回信激励了我们。通过坚持‘红色+绿色+特色’的发展思路,横坎头村开始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利用绿色资源、壮大特色农业,一路爬坡过坎,形成了特色鲜明、产出高效的农村产业体系。2021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4.4万元。”

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群改造前(上图)后(下图) (央广网发 横坎头村供图)

宁波坚持党建引领,以人本化、数字化、生态化为核心理念,各地乡村因地制宜,重新焕发活力,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行。2021年,宁波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946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7年呈缩小态势,位居全国前列。

浙江省音乐文学学会副会长、宁波市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陈民宪表示,“共同富裕,不仅是物质上的富裕,也是精神上的富足。打造共同富裕先行市,文化可以先行。”

文化先行,阅读是重要载体,书房是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截至目前,宁波已推出64家特色城市书房,1家24小时城市书房,4家24小时数字阅读城市书房。

市民在宁波宁海西门城楼“霞客行”城市书房阅读(央广网发 徐铭怿 摄)

随着2020年《宁波市全民阅读促进条例》正式施行,宁波成为全省第一个、全国走在前列的以立法形式促进全民阅读的城市。崇文尚读正深入城市肌理,浸润市民生活。

宁波藏书文化历史悠久,远可追溯至唐宋时期,孕育出像天一阁这样举世闻名的藏书楼。今年7月23日,位于宁波慈城的百年藏书楼抱珠楼重启,著名作家冯骥才作为首位藏书共建者,以视频形式发起“天下读书爱书人,共建共享藏书楼”的“云倡议”,共阅美好、共添书香。

“家乡滋味知多少,且向故里深巷寻。”如果说冯骥才为家乡文化建设“站台”,是为宁波这座城市添书香。那么,从外地到宁波打拼的“菜场作家”陈慧,则是书香宁波的另一种注解。

2015年,宁波作家谢志强收到朋友发来的几篇散文。作者叫陈慧,是一位在菜场摆摊的单亲妈妈。

陈慧参加读书分享会(央广网发 方振勇 摄)

每天凌晨,陈慧蹬着小三轮拉着一车杂货去菜市场占位子。一天里,除了和顾客谈生意,就是埋头翻书。阅读和写作,让她觉得自己不那么孤单。陈慧浑然天成的文字打动了谢志强,他鼓励她继续写。

2018年,陈慧的新书《渡你的人再久也会来》由宁波出版社出版,并实现加印。2021年5月,她的第二本书《世间的小儿女》还冲上了“浙版好书榜”。

如今,陈慧还在一边摆摊一边写作。她的文字和事迹打动了更多人。

宁波文化标志建筑(央广网发 俞烨制作)

打开一本书,阅读一座城。近十年来,宁波还持续推进城市文化建设,打造了一批知名度较高、影响力较大的文化产品。宁波大剧院、宁波美术馆、宁波书城等文化建筑,已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亚洲艺术节、中国戏剧节、亚洲海洋旅游发展大会等在宁波举办的文化活动,在国内也渐成引领之势。文化宁波,频繁“出圈”。

“如果说港口展现了宁波这座城市的宽度,阅读见证的是宁波的厚度,那么共富则是这座城市给予的温度。”陈民宪说。

书藏古今,港通天下。宁波,这座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勇立时代潮头,奋楫笃行,正书写着自己的“诗与远方”。记者陈金莲 刘欣莹 张雯雯

宁波 人文之光照亮的城市

□ 陈民宪

“有人说你是东渡扶桑的故乡,有人说你是海上丝路出发的地方。沧海变幻,你依然神采飞扬;潮涨潮落,你总是昂首新的起航。”这是20年前我为宁波写的城市之歌《吉祥的港湾》中的一段歌词,它抒发了一个宁波人对家乡的深情祝愿。

8000年文明史,1200年建城史,海丝古港“活化石”……这一切,告诉世界:宁波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人文之光照亮的城市。

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奥运冠军之城……这些荣耀,让世人了解到:宁波是一座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

在这座城市里,我们看到:文化有着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古今相合,中外相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里守正创新、繁荣昌盛,世界先进文化在这里互相激荡、奔向未来。

文化是灵魂、是根脉,又是阳光、是春水。以德润心,以文化人,在文化的召唤下,这个城市的精神气质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我们看到:

厚德向善的人更多了。以“顺其自然”为代表的一大批“宁波好人”成为爱心宁波最闪亮的名片。志愿者的队伍越来越壮大,目前,宁波注册志愿者达200多万人,让“随手志愿”成为甬城新风尚。时代楷模钱海军与他的志愿服务中心,更是点亮了千家万户的“心灯”。

崇艺向美的人更多了。随着“一人一艺”的普及,宁波人的艺术素养大大提升。看话剧、听交响乐成为时尚,合唱团遍地开花,“小而美”空间拐角就能遇见。莫奶奶的公共钢琴正奏响城市的一个个空间,而艺术振兴乡村的热潮,正涌动四明大地。

知书达礼的人更多了。“书藏古今”的形象深入人心,全民读书月活动红红火火、浙江书展永久落户宁波。作为浙江省第一个以立法推进全民阅读的城市,宁波正全力打造“书香之城”“阅读之城”,一个城市的书卷气由此可感知、可触摸。

来宁波创业的人更多了。宁波海纳百川,善待每一个新宁波人,人们普遍反映,这座城市包容、不排外。宁波出台了一系列招才、引才的政策,成为人才流入量名列前茅的城市。一个高度文明的城市,一定是新老宁波人相处融洽的城市。

你是一束光,我是一束光,千万束文化之光,汇聚成星辰大海,熠熠生辉在滨海大都市。

何以宁波?何以文化?

宁波正锚定建设全国文明典范之都新的目标,再挥如椽之笔,去描绘气象万千的壮丽图景,将向这个时代交出最美的答卷。(作者系浙江省音乐文学学会副会长、宁波市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2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央广网点赞宁波:海陆双向发力锻强“硬核力量”

稿源: 央广网 2022-10-07 10:54:00

编者按:“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呼唤大胸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胸怀“国之大者”,踔厉奋发,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在中华大地不断涌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为立体展现各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央广网特别策划推出《大时代》系列主题报道,邀您和我们一起走进城市深处,感受十年巨变,看各地不负伟大时代、筑梦追梦绘就的壮美画卷。

央广网宁波10月6日消息 “我第一次上机操作,10多分钟过去了,都没能吊起一个箱子。”而现在,着箱、闭锁、拉升、落箱、开锁……仅1分钟,宁波舟山港北仑第三集装箱码头桥吊班大班长竺士杰便轻轻松松完成一个集装箱的装卸。

数十年间,竺士杰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大国工匠”,而宁波舟山港也从河埠码头蜕变为世界大港。2021年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3000万标箱,位居全球第三;年货物吞吐量已连续13年位居全球第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来到浙江。“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浙江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注入强大动力。

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汇形成宁波三江口,这也是宁波最早的“宁波港”港埠(央广网发 沈颖俊 摄)

宁波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是观察“浙江之窗”、感悟“中国之治”的重要一域。十年来,宁波牢记嘱托,坚定不移锻强硬核实力,把壮大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强港,积极探索共同富裕有效路径,一幅“港产城文”融合发展的壮美画卷正徐徐铺开。

从东方大港到世界强港 锻强“硬核力量”

今年8月16日,宁波-海参崴班轮直航快线正式启航。首航的船舶以“宁波”城市命名,货物来自宁波周边地区,涉及日用品、电器及鞋帽等商品。

“航线开通后,从宁波直达海参崴只需4-5天,将进一步提升宁波舟山港到俄罗斯航线的密度和时效,有利于双向货物贸易。”经营该航线的宁波本土航运公司总经理胡巍说。

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8月,宁波舟山港完成货物吞吐量8.6亿吨,同比增长4.1%。这“8.6亿吨”里,有俄罗斯大蟹、巴西牛肉,也有波兰酸奶、匈牙利葡萄酒……不知不觉中,人们也随着宁波舟山港的鼓帆前行“品味世界”。

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俯瞰图(央广网发 沈颖俊 摄)

宁波舟山港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交汇点,是中国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的关键之一。成千上万的“中国制造”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世界,来自全球的“洋货”也在这里登陆,通过海陆空铁等多种方式流向中国各地。截至目前,宁波舟山港集装箱航线总数已升至302条的历史高位,通达全球20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

2020年3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考察时强调:“宁波舟山港在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是‘硬核’力量。要坚持一流标准,把港口建设好、管理好,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强港,为国家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殷殷嘱托,让在场的竺士杰和同事们倍感振奋。今年5月,浙江海港工匠学校成立,竺士杰担任“工匠成长营”导师,“我想成为传递工匠精神的‘火炬手’,发挥好劳模工匠作用、带出更多优秀技术工人。”

20多年前,刚到宁波舟山港从事龙门吊驾驶的竺士杰曾遇到了难题:“司机室空间小,‘快’和‘稳’很难同时实现。”为此,他一边向师傅们请教,一边上网查资料,还跑去书店买回一大摞专业书,关在房间自己琢磨。

竺士杰攀登桥吊,在离地面70多米的高空,查看设备运行状况(央广网发 王鹏 摄)

熟能生巧,巧能生精。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摸索,“稳、准、快”的“竺士杰桥吊操作法”诞生了。“这套操作法在当时创下了每小时起吊104个标准集装箱的公司最高纪录,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准。”

“竺士杰创新工作室”应运而生,为一线工人搭建成长成才的“快车道”。如今,该工作室已拥有技能人才21名,为宁波港口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这种不断更新的创新能力在港口随处可见:甲板面积相当于3个标准足球场的“2万箱”集装箱船,累计在宁波舟山港停泊2万艘次,靠的是数字化创新的智慧港口建设;桥吊装上太阳能光伏板,实现桥吊照明、空调、风机等设备的辅助供电,这是智慧绿色港口建设的创新。

班轮“中谷地中海”轮靠泊宁波舟山港北仑港区(央广网发 卢小洲 摄)

港口是宁波最大的资源,也是宁波发展的不竭动力。宁波加快提升海铁、海河、江海等多式联运业务对货物进出口和服务经济的贡献度,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强港。目前,宁波港区形成了长达几十公里的临港产业带,拥有数百个重量级临港型大项目,占宁波市工业比重超过1/4。

宁波以港兴市,以市促港。十年间,宁波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6524.7亿元跃升至2021年14594.9亿元。宁波舟山港正成为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底座。

从“制造立市”向“智造强市” 内外同频闯市场

宁波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驱动发展城市,每4个宁波人就有1个与外贸有关,宁波外贸素以“千军万马闯市场”著称。

今年6月,宁波一家电缆企业7人团队奔赴欧洲,成功拿下5.3亿元订单。面对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因素增加,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思考如何主动出击,化解发展难题。

企业有呼声,政府有回应。今年7月10日,宁波开通了全国首架拓市场商务往返包机,36名外贸人乘坐政府开通的“专机”直飞匈牙利布达佩斯。

宁波市政府商务包机欧洲行,外贸人员飞机上合影(央广网发 邹琦 摄)

在欧洲的10多天时间里,宁波外贸人丁言东走访了7个客户,拿下近200万美元的订单。据不完全统计,此行宁波外贸企业拿到进出口订单3.5亿美元。

接下来的两个月时间里,宁波又两次包机开启“稳订单之旅”。“宁波帮助企业‘走出去’,释放出了政府鼓励企业去海外开拓市场的信号,也为全世界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企业鼓足了信心。”来自意大利、就职于宁波一家运动服出口企业的马天龙表示。

“无事不扰,有难必帮”,是宁波政府服务企业的办事规则。除了开通外贸商务包机外,宁波还连续发布了“稳链助企47条”“稳外贸20条”等系列措施,为实现外贸稳进提质提供保障。

2022“嗨购中东欧”巡展首站在宁波北仑启动(央广网发 宁波市商务局供图)

十年间,宁波外贸进出口总额由2012年的6096.3亿元升至2021年的1.19万亿元,由此成为全国第6座“外贸万亿之城”。今年1月至8月宁波市进出口总额达8580.2亿元。

宁波外贸发展韧性强劲,底气充足。这在宁波市社科院经济所所长吴伟强看来,“制造业是宁波的基础,也是宁波外贸的压舱石。正是一大批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支撑,宁波外贸才表现出了超强的韧性。”

今年8月,工信部公示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宁波101家企业入选。至此,宁波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达283家,总量居全国第四位。宁波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量达63个,居全国城市之首,拥有强大的创新活力。

2021年12月,入驻中国空间站的首台“太空显微实验仪”,在“天宫课堂”第一课“太空细胞学”实验中,让大家看到了失重状态下跳动的心肌细胞。

工作人员在研发实验室研究显微镜成像效果,前面摆放着中国空间站模型(央广网发 戚颢 摄)

这是我国第一台太空显微镜,由宁波的光学显微镜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承制。

“当时生产这个镜头克服了很多困难,既要适应宇宙空间辐射和极冷极热的真空环境,还要能在极端条件下保证成像质量。从镜头的设计到选材,每道工序都经过了不计其数试验,做了100多个镜头比对,记录下了每个零件、每道工序的详细数据,积累了几尺高的资料。”该企业总经理毛磊回忆说。

科技持续创新,离不开研发资金的投入。“近两年销售收入的7%以上资金用于产品研发和核心工艺技术突破,有了技术支撑、研发支撑,才能不断在这个领域里保持竞争力。”毛磊表示。

科研人员正在进行显微镜试验测试(央广网发 虞卉供图)

宁波市经信局对527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及培育企业的分析数据显示,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的企业有129家,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的328家,大多数企业早已是细分领域真正的冠军。

早在2017年,宁波就出台了《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工程三年攻坚行动计划》,引导企业走“专、特、优、精”发展道路。2021年9月发布的《宁波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力争到2025年,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要达到1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要达到600家。

宁波的雄心还不止于此。“培育更多的制造业单项冠军只是第一步。宁波正着力将更多的优质企业串珠成链,实现从制造大市向制造强市的跨越,锚定打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宁波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

从“富口袋”到“富脑袋” 书写共富路上的“诗与远方”

秋天的宁波余姚梁弄镇横坎头村,枫叶转红,果香四溢,迎来了丰收的时节,也迎来了旺季客流高峰。村民黄彭勋一早就忙着张罗农家乐生意,一刻也没停下来。

2006年,在外打工的黄彭勋回到村里开办了第一家农家乐。如今他们一家年收入近百万元,“家里以前是简单平房,现在盖起了小洋房”。得益于村里的红色旅游和现代农业,越来越多游客慕名而来,黄彭勋家的农家乐生意一天比一天红火。

横坎头村所处的四明山区,是浙东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所在地。2018年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横坎头村全体党员回信,勉励他们传承好红色基因,发挥好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同乡亲们一道,再接再厉、苦干实干,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

“以前,我们村交通闭塞、房屋破旧、村民收入比较低。”该村党委副书记邱民波介绍,“总书记的回信激励了我们。通过坚持‘红色+绿色+特色’的发展思路,横坎头村开始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利用绿色资源、壮大特色农业,一路爬坡过坎,形成了特色鲜明、产出高效的农村产业体系。2021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4.4万元。”

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群改造前(上图)后(下图) (央广网发 横坎头村供图)

宁波坚持党建引领,以人本化、数字化、生态化为核心理念,各地乡村因地制宜,重新焕发活力,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行。2021年,宁波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946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7年呈缩小态势,位居全国前列。

浙江省音乐文学学会副会长、宁波市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陈民宪表示,“共同富裕,不仅是物质上的富裕,也是精神上的富足。打造共同富裕先行市,文化可以先行。”

文化先行,阅读是重要载体,书房是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截至目前,宁波已推出64家特色城市书房,1家24小时城市书房,4家24小时数字阅读城市书房。

市民在宁波宁海西门城楼“霞客行”城市书房阅读(央广网发 徐铭怿 摄)

随着2020年《宁波市全民阅读促进条例》正式施行,宁波成为全省第一个、全国走在前列的以立法形式促进全民阅读的城市。崇文尚读正深入城市肌理,浸润市民生活。

宁波藏书文化历史悠久,远可追溯至唐宋时期,孕育出像天一阁这样举世闻名的藏书楼。今年7月23日,位于宁波慈城的百年藏书楼抱珠楼重启,著名作家冯骥才作为首位藏书共建者,以视频形式发起“天下读书爱书人,共建共享藏书楼”的“云倡议”,共阅美好、共添书香。

“家乡滋味知多少,且向故里深巷寻。”如果说冯骥才为家乡文化建设“站台”,是为宁波这座城市添书香。那么,从外地到宁波打拼的“菜场作家”陈慧,则是书香宁波的另一种注解。

2015年,宁波作家谢志强收到朋友发来的几篇散文。作者叫陈慧,是一位在菜场摆摊的单亲妈妈。

陈慧参加读书分享会(央广网发 方振勇 摄)

每天凌晨,陈慧蹬着小三轮拉着一车杂货去菜市场占位子。一天里,除了和顾客谈生意,就是埋头翻书。阅读和写作,让她觉得自己不那么孤单。陈慧浑然天成的文字打动了谢志强,他鼓励她继续写。

2018年,陈慧的新书《渡你的人再久也会来》由宁波出版社出版,并实现加印。2021年5月,她的第二本书《世间的小儿女》还冲上了“浙版好书榜”。

如今,陈慧还在一边摆摊一边写作。她的文字和事迹打动了更多人。

宁波文化标志建筑(央广网发 俞烨制作)

打开一本书,阅读一座城。近十年来,宁波还持续推进城市文化建设,打造了一批知名度较高、影响力较大的文化产品。宁波大剧院、宁波美术馆、宁波书城等文化建筑,已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亚洲艺术节、中国戏剧节、亚洲海洋旅游发展大会等在宁波举办的文化活动,在国内也渐成引领之势。文化宁波,频繁“出圈”。

“如果说港口展现了宁波这座城市的宽度,阅读见证的是宁波的厚度,那么共富则是这座城市给予的温度。”陈民宪说。

书藏古今,港通天下。宁波,这座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勇立时代潮头,奋楫笃行,正书写着自己的“诗与远方”。记者陈金莲 刘欣莹 张雯雯

宁波 人文之光照亮的城市

□ 陈民宪

“有人说你是东渡扶桑的故乡,有人说你是海上丝路出发的地方。沧海变幻,你依然神采飞扬;潮涨潮落,你总是昂首新的起航。”这是20年前我为宁波写的城市之歌《吉祥的港湾》中的一段歌词,它抒发了一个宁波人对家乡的深情祝愿。

8000年文明史,1200年建城史,海丝古港“活化石”……这一切,告诉世界:宁波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人文之光照亮的城市。

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奥运冠军之城……这些荣耀,让世人了解到:宁波是一座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

在这座城市里,我们看到:文化有着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古今相合,中外相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里守正创新、繁荣昌盛,世界先进文化在这里互相激荡、奔向未来。

文化是灵魂、是根脉,又是阳光、是春水。以德润心,以文化人,在文化的召唤下,这个城市的精神气质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我们看到:

厚德向善的人更多了。以“顺其自然”为代表的一大批“宁波好人”成为爱心宁波最闪亮的名片。志愿者的队伍越来越壮大,目前,宁波注册志愿者达200多万人,让“随手志愿”成为甬城新风尚。时代楷模钱海军与他的志愿服务中心,更是点亮了千家万户的“心灯”。

崇艺向美的人更多了。随着“一人一艺”的普及,宁波人的艺术素养大大提升。看话剧、听交响乐成为时尚,合唱团遍地开花,“小而美”空间拐角就能遇见。莫奶奶的公共钢琴正奏响城市的一个个空间,而艺术振兴乡村的热潮,正涌动四明大地。

知书达礼的人更多了。“书藏古今”的形象深入人心,全民读书月活动红红火火、浙江书展永久落户宁波。作为浙江省第一个以立法推进全民阅读的城市,宁波正全力打造“书香之城”“阅读之城”,一个城市的书卷气由此可感知、可触摸。

来宁波创业的人更多了。宁波海纳百川,善待每一个新宁波人,人们普遍反映,这座城市包容、不排外。宁波出台了一系列招才、引才的政策,成为人才流入量名列前茅的城市。一个高度文明的城市,一定是新老宁波人相处融洽的城市。

你是一束光,我是一束光,千万束文化之光,汇聚成星辰大海,熠熠生辉在滨海大都市。

何以宁波?何以文化?

宁波正锚定建设全国文明典范之都新的目标,再挥如椽之笔,去描绘气象万千的壮丽图景,将向这个时代交出最美的答卷。(作者系浙江省音乐文学学会副会长、宁波市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

编辑: 杜寅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