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借梯登高 小村搭“侨”聚力绘新景
2022-12-04 06:52: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专题】二十大精神在身边

中国宁波网记者余建文 通讯员王郑靖

12月1日,初雪还未散去,天气严寒,记者来到奉化裘村镇陶坑村。村党支部书记陈仁浩告诉记者,今年村集体经营的100余亩复耕地收获了3万多公斤晚稻米,前不久通过市侨商会帮忙,仅半天时间,晚稻米被会员企业订购一空,卖了16万余元,不仅帮村里解决了卖粮难题,相比卖给粮站,还多赚了5万余元,这可是一笔大收入。

陶坑村位于裘村镇最东边,与松岙接壤,三面环山。这个户籍人口仅800多人的小村没有工业企业,农户多以种植花秧为业,经济结构单一,村集体年收入仅几万元,早几年穷得连村干部工资都要靠镇里补贴。

“村庄远离镇区,加之自身资源匮乏,经济一直未有起色。”陈仁浩说,不过陶坑有个名人徐旭昶,是宁波市侨商会永远名誉会长、香港侨商联合会副会长,他十分关注家乡的建设、发展。在徐旭昶的热心牵线下,今年5月,宁波市侨商会首个“百侨帮百村”项目落地裘村,选择陶坑村作为示范建设点,这让陶坑人看到了村庄腾飞的希望。

沿着蜿蜒的陶溪往里走,拐过一片古樟林,梯田上一垄垄碧绿水灵的青菜、萝卜跃入眼帘。这片50亩的“侨家乐”生态农场由侨商企业向村里租地,雇用了七八名村民耕种,以“自种自收、托种托收”方式为城市居民提供“专属”的蔬菜瓜果。75岁的菜农徐校德说,阿拉现在为侨商打工,在“家门口”种菜一年有约2万元收入,“交关满意”。

陶坑村里古树林立。(余建文王郑靖摄)

陶坑北有山林,南接象山港,清澈的陶溪贯村而过,水车悠悠,半农半渔的乡村韵味流传至今。陈仁浩说:“陶坑有古建、古树、古道等,以前没机会利用开发。这次借助侨商建设项目,在做好村庄美化的基础上,我们对村庄未来发展做了新规划,以‘渔村慢生活’为概念,打造旅游观光型产业特色村。”村庄的古庙边,由徐旭昶个人出资800余万元建设的“怡和居”已进入收尾阶段,建成后将无偿捐给村里作为游客接待服务中心、书画交流活动等使用。

这两年,陶坑村通过实施增减挂钩、土地流转、光伏发电等,村集体年收入超过60万元,甩掉了“贫困帽”,而侨商资源的注入,加速推动村庄向共富“优等生”华丽转身。今年,在市侨商会支持下,村里辟了20余亩山坡地种植白芍,后期白芍花卖到市场,白芍根作为药材由侨商公司包销,预计每年能为村里增收7万元。

有侨商企业做支撑,陶坑村人往前奔的劲头更足了。村里大力鼓励发展果蔬经济,增加村民收入,同时谋划打造具有野趣特色的乡旅基地。陈仁浩说,村里准备在银峰水库引进垂钓项目,并在陶溪沿岸开辟休闲露营场地,把陶坑和马头古村连成一条旅游线,让更多游客走进陶坑,为村庄引来人气、财气。

记者手记

宁波很多乡村像陶坑一样,远离城镇,没有工业经济支撑,又无特色资源,发展上难免“慢人一步”。

村庄振兴有很多途径,不独依靠自然禀赋、区位优势,人的因素始终是第一位的,其中发掘、用好乡贤资源是个重要“法宝”。陶坑村适时抓住侨商这一资源,巧借侨商企业之力,为村庄引入发展“活水”,实施一系列符合自身条件的乡村建设项目,从而加速实现从“贫困生”向“优等生”的转变。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2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借梯登高 小村搭“侨”聚力绘新景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2-12-04 06:52:00

中国宁波网记者余建文 通讯员王郑靖

12月1日,初雪还未散去,天气严寒,记者来到奉化裘村镇陶坑村。村党支部书记陈仁浩告诉记者,今年村集体经营的100余亩复耕地收获了3万多公斤晚稻米,前不久通过市侨商会帮忙,仅半天时间,晚稻米被会员企业订购一空,卖了16万余元,不仅帮村里解决了卖粮难题,相比卖给粮站,还多赚了5万余元,这可是一笔大收入。

陶坑村位于裘村镇最东边,与松岙接壤,三面环山。这个户籍人口仅800多人的小村没有工业企业,农户多以种植花秧为业,经济结构单一,村集体年收入仅几万元,早几年穷得连村干部工资都要靠镇里补贴。

“村庄远离镇区,加之自身资源匮乏,经济一直未有起色。”陈仁浩说,不过陶坑有个名人徐旭昶,是宁波市侨商会永远名誉会长、香港侨商联合会副会长,他十分关注家乡的建设、发展。在徐旭昶的热心牵线下,今年5月,宁波市侨商会首个“百侨帮百村”项目落地裘村,选择陶坑村作为示范建设点,这让陶坑人看到了村庄腾飞的希望。

沿着蜿蜒的陶溪往里走,拐过一片古樟林,梯田上一垄垄碧绿水灵的青菜、萝卜跃入眼帘。这片50亩的“侨家乐”生态农场由侨商企业向村里租地,雇用了七八名村民耕种,以“自种自收、托种托收”方式为城市居民提供“专属”的蔬菜瓜果。75岁的菜农徐校德说,阿拉现在为侨商打工,在“家门口”种菜一年有约2万元收入,“交关满意”。

陶坑村里古树林立。(余建文王郑靖摄)

陶坑北有山林,南接象山港,清澈的陶溪贯村而过,水车悠悠,半农半渔的乡村韵味流传至今。陈仁浩说:“陶坑有古建、古树、古道等,以前没机会利用开发。这次借助侨商建设项目,在做好村庄美化的基础上,我们对村庄未来发展做了新规划,以‘渔村慢生活’为概念,打造旅游观光型产业特色村。”村庄的古庙边,由徐旭昶个人出资800余万元建设的“怡和居”已进入收尾阶段,建成后将无偿捐给村里作为游客接待服务中心、书画交流活动等使用。

这两年,陶坑村通过实施增减挂钩、土地流转、光伏发电等,村集体年收入超过60万元,甩掉了“贫困帽”,而侨商资源的注入,加速推动村庄向共富“优等生”华丽转身。今年,在市侨商会支持下,村里辟了20余亩山坡地种植白芍,后期白芍花卖到市场,白芍根作为药材由侨商公司包销,预计每年能为村里增收7万元。

有侨商企业做支撑,陶坑村人往前奔的劲头更足了。村里大力鼓励发展果蔬经济,增加村民收入,同时谋划打造具有野趣特色的乡旅基地。陈仁浩说,村里准备在银峰水库引进垂钓项目,并在陶溪沿岸开辟休闲露营场地,把陶坑和马头古村连成一条旅游线,让更多游客走进陶坑,为村庄引来人气、财气。

记者手记

宁波很多乡村像陶坑一样,远离城镇,没有工业经济支撑,又无特色资源,发展上难免“慢人一步”。

村庄振兴有很多途径,不独依靠自然禀赋、区位优势,人的因素始终是第一位的,其中发掘、用好乡贤资源是个重要“法宝”。陶坑村适时抓住侨商这一资源,巧借侨商企业之力,为村庄引入发展“活水”,实施一系列符合自身条件的乡村建设项目,从而加速实现从“贫困生”向“优等生”的转变。

编辑: 陈奉凤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