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  >  热点聚焦
拉尼娜退场厄尔尼诺或将登场 今年的天气不太平静
2023-03-01 14:30:51 稿源: 潮新闻  

去年12月至今年2月全国平均气温距平分布图 来源:国家气候中心

  2月底,我国的中东部开始大升温,回升的气温配合着和煦的阳光,透露着春天到来的气息。而在遥远的赤道中东太平洋,持续偏冷的海水也在逐渐消退,霸屏三个冬季的拉尼娜已是强弩之末。

  如同亚马逊森林扇动翅膀的蝴蝶,看似遥远孤立的天气现象,却产生了奇妙的连锁反应。“三重”拉尼娜之下,频繁破纪录的天气事件我们似乎已见怪不怪。而拉尼娜的退场,也不会是终结,而是另一场喧嚣的起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与应用前沿研究院院长罗京佳教授向潮新闻表示,拉尼娜事件结束后,今年下半年厄尔尼诺或将登场,春夏之交的天气将注定不平静。

2月15日至24日全球平均气温距平分布图 来源:国家气候中心

  “三重”拉尼娜预计初春结束

  近期,国家气候中心发布信息:最新监测表明,2023年1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拉尼娜事件仍在持续。不过,根据赤道太平洋海洋大气环流现状以及国内外气候动力模式和统计方法预测结果,预计拉尼娜事件将于2023年初春结束。

  拉尼娜事件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出现大范围偏冷且强度和持续时间达到一定条件的冷水现象。根据相关国家标准,当关键区(尼诺3.4海区,即西经120°—170°、南北纬5°之间的区域)3个月滑动平均海表温度低于气候平均态0.5℃时,即进入拉尼娜状态,持续5个月以上便形成一次拉尼娜事件。

  此次拉尼娜事件的形成,始于2021年9月至2022年1月间拉尼娜状态的持续。

  持续了三年的拉尼娜,结束的标志是什么,又如何判断它即将结束?罗京佳教授解释:“如果要定义一次拉尼娜事件结束,就说明海表温度低于气候平均态0.5℃这一标准不再符合了,虽然目前还是低于0.5℃,但它的强度正在减弱,按照趋势,海表温度很快就达不到拉尼娜的标准了。”

  罗京佳教授也提醒,拉尼娜的结束有滞后性,要综合三个月滑动平均值判定它是否结束,目前我们仍处于拉尼娜状态。

  国家气候中心也在报告中指出,与此前相比,赤道中东太平洋次表层的异常冷水明显减弱,特别是东太平洋200米以上的次表层海水显著回暖。不过从热带大气特征来看,沿赤道的垂直纬向环流距平场上,印度洋东部至赤道西太平洋为异常上升运动,而赤道中太平洋为异常下沉运动控制,表现出热带大气对拉尼娜的响应特征仍在持续。

去年四次登陆我国的台风“梅花” 来源:中国气象台

  全球变暖有利于拉尼娜发生?

  这次拉尼娜持续了三年,因此也被称为“三重”拉尼娜,但它的特殊之处远不止于此。

  “持续三年的拉尼娜事件本身就比较少,这次是21世纪首次出现的‘三重’拉尼娜事件,之前出现过的‘三重’拉尼娜事件产生之前,均发生了非常强的厄尔尼诺现象,它非常有利于持续性的拉尼娜事件发生,但这次‘三重’拉尼娜事件发生之前却并没有强的厄尔尼诺现象出现。”

  目前,全球气候界也在研究,罗京佳教授分析,这或许与全球变暖有关系。“全球变暖后,热带印度洋、热带大西洋的海温增高要比太平洋快,有利于拉尼娜事件的发生。”

  在拉尼娜控场的三年间,我们似乎经历了许多极端天气事件,频繁破纪录成了一件稀疏平常的事,异常天气现象似乎也变得不那么稀罕。如2021年7月的郑州特大暴雨,去年夏秋季节罕见的高温天气和偏少的台风,这些天气事件的背后,究竟有没有拉尼娜的“黑手”?

  罗京佳教授认为,这些都是独立的天气事件,与拉尼娜的关系并不大。“郑州的特大暴雨与台风等,都是大气内部的信号和机制导致的,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

  不过,这并不表示拉尼娜能撇清干系。“这些天气事件会受到气候背景场的影响,而拉尼娜就可能会导致一个背景场,有利于某个地方突然的集中降水或者持续干旱。”

  罗京佳教授总结,造成这些天气事件的成因主要还是大气内部信号,起了主导作用,拉尼娜只能算外力或者外因,起了那么一点点的作用。

图1 IAB型海温在(a)夏季和(b)秋季与极端厄尔尼诺相互作用的示意图 来源:广州日报

  厄尔尼诺或将在下半年登场

  说到拉尼娜,不得不提到厄尔尼诺。一个是圣女,一个是圣婴,都出生在赤道中、东太平洋海面,但一个性格冷冽,另一个却热情如火。

  目前,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在回升,拉尼娜事件趋于结束,但这股回升,或许会矫枉过正,当温度超过一定阈值,则圣婴将诞生,迅速由拉尼娜事件转为厄尔尼诺现象。

  罗京佳教授预计,接下来今年下半年可能会发生厄尔尼诺现象,而且概率比较大。

  据了解,目前,大多数的数值模式都预测到了今年7月,赤道太平洋中东部的海温将较平均值偏高0.5℃以上,如果该预测成立,这可能是自1950年以来第三次,即该区域的海温在1月至5月期间从-0.5°C升温至+0.5°C(分为1957年和1997年)。其中,1997-1998年被认为出现了有海温记录来最强的厄尔尼诺现象,让大家印象极为深刻的1997年11号台风和1998年长江洪灾都出现在这个周期内。

  从拉尼娜到厄尔尼诺,这一两级反转,在气象上会有哪些表现,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中国气象局网站曾介绍,一般情况下,赤道中东太平洋于秋季进入厄尔尼诺状态,我国秋季降水易出现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布,全国气温以偏暖为主;冬季,东亚冬季风易偏弱,全国气温以偏暖为主,我国南方地区降水易偏多。

  罗京佳教授认为,今年的春夏季节,正是拉尼娜过渡到厄尔尼诺期间,拉尼娜衰竭将会比较快,大气内部的讯号也会变化比较频繁。“可能不会是非常稳定的、持续性的干旱或者洪涝,但天气现象会比较多,天气变化也会比较快,例如突如其来的一场倒春寒,或者一次强对流天气等。”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3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拉尼娜退场厄尔尼诺或将登场 今年的天气不太平静

稿源: 潮新闻 2023-03-01 14:30:51

去年12月至今年2月全国平均气温距平分布图 来源:国家气候中心

  2月底,我国的中东部开始大升温,回升的气温配合着和煦的阳光,透露着春天到来的气息。而在遥远的赤道中东太平洋,持续偏冷的海水也在逐渐消退,霸屏三个冬季的拉尼娜已是强弩之末。

  如同亚马逊森林扇动翅膀的蝴蝶,看似遥远孤立的天气现象,却产生了奇妙的连锁反应。“三重”拉尼娜之下,频繁破纪录的天气事件我们似乎已见怪不怪。而拉尼娜的退场,也不会是终结,而是另一场喧嚣的起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与应用前沿研究院院长罗京佳教授向潮新闻表示,拉尼娜事件结束后,今年下半年厄尔尼诺或将登场,春夏之交的天气将注定不平静。

2月15日至24日全球平均气温距平分布图 来源:国家气候中心

  “三重”拉尼娜预计初春结束

  近期,国家气候中心发布信息:最新监测表明,2023年1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拉尼娜事件仍在持续。不过,根据赤道太平洋海洋大气环流现状以及国内外气候动力模式和统计方法预测结果,预计拉尼娜事件将于2023年初春结束。

  拉尼娜事件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出现大范围偏冷且强度和持续时间达到一定条件的冷水现象。根据相关国家标准,当关键区(尼诺3.4海区,即西经120°—170°、南北纬5°之间的区域)3个月滑动平均海表温度低于气候平均态0.5℃时,即进入拉尼娜状态,持续5个月以上便形成一次拉尼娜事件。

  此次拉尼娜事件的形成,始于2021年9月至2022年1月间拉尼娜状态的持续。

  持续了三年的拉尼娜,结束的标志是什么,又如何判断它即将结束?罗京佳教授解释:“如果要定义一次拉尼娜事件结束,就说明海表温度低于气候平均态0.5℃这一标准不再符合了,虽然目前还是低于0.5℃,但它的强度正在减弱,按照趋势,海表温度很快就达不到拉尼娜的标准了。”

  罗京佳教授也提醒,拉尼娜的结束有滞后性,要综合三个月滑动平均值判定它是否结束,目前我们仍处于拉尼娜状态。

  国家气候中心也在报告中指出,与此前相比,赤道中东太平洋次表层的异常冷水明显减弱,特别是东太平洋200米以上的次表层海水显著回暖。不过从热带大气特征来看,沿赤道的垂直纬向环流距平场上,印度洋东部至赤道西太平洋为异常上升运动,而赤道中太平洋为异常下沉运动控制,表现出热带大气对拉尼娜的响应特征仍在持续。

去年四次登陆我国的台风“梅花” 来源:中国气象台

  全球变暖有利于拉尼娜发生?

  这次拉尼娜持续了三年,因此也被称为“三重”拉尼娜,但它的特殊之处远不止于此。

  “持续三年的拉尼娜事件本身就比较少,这次是21世纪首次出现的‘三重’拉尼娜事件,之前出现过的‘三重’拉尼娜事件产生之前,均发生了非常强的厄尔尼诺现象,它非常有利于持续性的拉尼娜事件发生,但这次‘三重’拉尼娜事件发生之前却并没有强的厄尔尼诺现象出现。”

  目前,全球气候界也在研究,罗京佳教授分析,这或许与全球变暖有关系。“全球变暖后,热带印度洋、热带大西洋的海温增高要比太平洋快,有利于拉尼娜事件的发生。”

  在拉尼娜控场的三年间,我们似乎经历了许多极端天气事件,频繁破纪录成了一件稀疏平常的事,异常天气现象似乎也变得不那么稀罕。如2021年7月的郑州特大暴雨,去年夏秋季节罕见的高温天气和偏少的台风,这些天气事件的背后,究竟有没有拉尼娜的“黑手”?

  罗京佳教授认为,这些都是独立的天气事件,与拉尼娜的关系并不大。“郑州的特大暴雨与台风等,都是大气内部的信号和机制导致的,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

  不过,这并不表示拉尼娜能撇清干系。“这些天气事件会受到气候背景场的影响,而拉尼娜就可能会导致一个背景场,有利于某个地方突然的集中降水或者持续干旱。”

  罗京佳教授总结,造成这些天气事件的成因主要还是大气内部信号,起了主导作用,拉尼娜只能算外力或者外因,起了那么一点点的作用。

图1 IAB型海温在(a)夏季和(b)秋季与极端厄尔尼诺相互作用的示意图 来源:广州日报

  厄尔尼诺或将在下半年登场

  说到拉尼娜,不得不提到厄尔尼诺。一个是圣女,一个是圣婴,都出生在赤道中、东太平洋海面,但一个性格冷冽,另一个却热情如火。

  目前,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在回升,拉尼娜事件趋于结束,但这股回升,或许会矫枉过正,当温度超过一定阈值,则圣婴将诞生,迅速由拉尼娜事件转为厄尔尼诺现象。

  罗京佳教授预计,接下来今年下半年可能会发生厄尔尼诺现象,而且概率比较大。

  据了解,目前,大多数的数值模式都预测到了今年7月,赤道太平洋中东部的海温将较平均值偏高0.5℃以上,如果该预测成立,这可能是自1950年以来第三次,即该区域的海温在1月至5月期间从-0.5°C升温至+0.5°C(分为1957年和1997年)。其中,1997-1998年被认为出现了有海温记录来最强的厄尔尼诺现象,让大家印象极为深刻的1997年11号台风和1998年长江洪灾都出现在这个周期内。

  从拉尼娜到厄尔尼诺,这一两级反转,在气象上会有哪些表现,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中国气象局网站曾介绍,一般情况下,赤道中东太平洋于秋季进入厄尔尼诺状态,我国秋季降水易出现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布,全国气温以偏暖为主;冬季,东亚冬季风易偏弱,全国气温以偏暖为主,我国南方地区降水易偏多。

  罗京佳教授认为,今年的春夏季节,正是拉尼娜过渡到厄尔尼诺期间,拉尼娜衰竭将会比较快,大气内部的讯号也会变化比较频繁。“可能不会是非常稳定的、持续性的干旱或者洪涝,但天气现象会比较多,天气变化也会比较快,例如突如其来的一场倒春寒,或者一次强对流天气等。”

编辑: 陈捷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