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社会
能终结“十级孤独”的陪诊师 是怎样的新职业?
2023-03-11 10:09:49 稿源: 潮新闻  

  一个人做什么事感觉最孤独?

  在网络流传的“孤独等级指数”排行榜中,一个人看病做手术位列孤独十级榜首。现实生活中,儿女在外的“空巢老人”、身在异乡的“单身白领”,生病后都不得不面对这份孤独。

  而新职业陪诊师的出现,或许可以帮助这些人消除孤独。陪诊师具体做什么?真的能解决看病难题吗?这一新兴行业背后又有哪些机遇和挑战?

  一

  什么是陪诊师?

  百科词条介绍,陪诊师就是在医院帮助他人就医的服务人员,服务内容包括为患者挂号、引导做检查、代取药品或报告、陪伴看病等。

  这并不是一个凭空出现的职业。22年前,《中国老年报》曾发布过一篇名为《陪诊服务显京城》的报道,讲述了独居老人李阿婆花费100元聘请专人,陪她顺利就医的故事。

  随后几年,很多医院为了改善病患的就医体验,开设出类似陪诊员的岗位。但因各种原因,医护体系内并未把这个岗位系统化。

  2015年,陪诊行业迎来了一次高光时刻。当时,互联网医疗创新行业兴起,安心陪诊、e陪诊、无忧陪诊等多家陪诊机构相继涌现,有几家还走上了融资的道路。但后来,绝大部分销声匿迹。

  时间拨至2021年,基于各类社交网络平台的发展,陪诊行业再次回春。数据显示,这一年,有2.6万人在淘宝上搜索过“陪诊”信息,生意好的店铺月销达上千单。

  那么,到底谁在为陪诊师付费?

  父母留在家乡居住、子女进入大城市工作,这两种群体的分离形成了两种“孤独”:

  一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独居老人的数量越来越大。面对医院科室划分越来越细致、智能设备更新加快的现状,老年患者时常会手足无措,陪诊服务成为他们就医的刚需;

  另一方面,自侃“社交恐惧症”的年轻人对医院有抵触情绪,不愿意一个人去医院,还有人则是不愿意麻烦朋友。而陪诊服务,既解决了独自看病的问题,又不欠人情,年轻人自然乐于买单。

  总而言之,陪诊师的出现显然并非偶然,不少人都对其有着相应的现实需求。

  二

  陪诊师服务的对象,是患者。这意味着,这个行业自带风险。

  一般来说,陪诊师都不接受恶性疾病患者的单子,也不负责接送,主要是担心在去往医院的途中患者病情出现变化,他们难以应对。

  但陪诊毕竟是与人打交道的服务行业,情和理很难清晰界定。如果客户强烈要求,有些陪诊师也会妥协。他们会让客户在陪诊前签署免责协议,但双方都不确定,这样的协议在法律上到底有没有效力。

  也有一部分人认为,找了陪诊师就像找了黄牛,可以挂到更稀缺的专家号,或者能在做检查时插队。

  但实际上,黄牛是非法垄断资源,而职业陪诊师只提供服务。

  如果一定要类比,其实陪诊师更像“跑腿”,代替患者排队,让就医更加省时省力。他们不会提供具体挂号科室的资源,也不会干涉客户的个人就医选择。

  排排队、跑跑腿就行,那陪诊师的工作是不是真的“入行零门槛”“自由又轻松”呢?

  眼下,陪诊师兴起的风潮,已经刮到了浙北县城。40岁的长兴人徐琴琴成立了熊妈陪诊团队,在周边几家医院开展陪诊服务。收费不高,2个小时120元、4个小时198元。销量也还行,每天能接到2、3个订单。

  徐琴琴用“临时家属”来形容自己的工作。在她看来,这个“临时家属”不好当。即使是在小县城,对陪诊师的要求也不低。首先必须持有健康证,还要通过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几种常见的急救必备技能、陪诊流程讲解和注意事项、以及在各家医院的实地预演。

  除了要熟悉医保政策、了解医院科室分布、掌握各病种的诊疗流程,陪诊师还要在遇到突发意外状况时,具备灵活应变的能力,尽可能地化解矛盾冲突,并及时安抚患者情绪。

  跑腿员、临时家属、时间管理大师、情感沟通高手……可能只有将各种标签叠加,才能勾勒出陪诊师的完整职业画像。

  三

  新生事物往往伴随新问题。

  实际上,陪诊师并没有获得官方职业认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中,也找不到陪诊师这个名目。

  最接近的可能是,人社部在2020年发布的卫生领域新岗位——社群健康助理员。该职业是指运用卫生健康及互联网知识技能,从事社群健康档案管理、宣教培训、就诊、保健咨询、代理、陪护及公共卫生事件事务处理的人员。很显然,这个定义无法涵盖陪诊师的工作内容。

  没有职业认定,自然也没有培训、考核和评价体系。当下,陪诊服务仍处于行业发展初期,存在着人员鱼龙混杂、收费标准不一、缺乏监管等现实问题,乱象频出:

  比如,有“医托”“黄牛”假借陪诊之名,进一步非法垄断医疗资源;

  一些机构打着“轻松入行,月入过万”等营销噱头,推出高达几千元的陪诊师培训课程,实则只是圈钱诈骗;

  另外,患者、陪诊师和医院之间的权利义务划分不明确,而陪诊过程又涉及患的者生命健康权和隐私权,一旦产生纠纷,各方维权都很棘手……

  风险的另一面是巨大的现实需求。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已达到2.64亿,占总人口的18.7%。预计“十四五”期间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占全社会人口比重超过老龄化社会标准的2倍以上。

  在此背景下,陪诊师仍存在较大的市场发展空间,促进该行业健康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针对保障职业陪诊规范健康发展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白玉晶建议,可以制定职业陪诊管理办法,明确职业陪诊的职责、服务内容和收费标准。同时,建立执业准入制度和资质等级标准,鼓励专业人员和专业机构进场。另外,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防止“大处方、滥检查”等欺诈现象出现。

  一个正常的社会,每个人都不应该是孤岛,职业陪诊师有望成为治愈病人的又一剂“心灵良药”。期待陪诊行业规范化管理的未来,很快到来。

编辑: 郭静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3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能终结“十级孤独”的陪诊师 是怎样的新职业?

稿源: 潮新闻 2023-03-11 10:09:49

  一个人做什么事感觉最孤独?

  在网络流传的“孤独等级指数”排行榜中,一个人看病做手术位列孤独十级榜首。现实生活中,儿女在外的“空巢老人”、身在异乡的“单身白领”,生病后都不得不面对这份孤独。

  而新职业陪诊师的出现,或许可以帮助这些人消除孤独。陪诊师具体做什么?真的能解决看病难题吗?这一新兴行业背后又有哪些机遇和挑战?

  一

  什么是陪诊师?

  百科词条介绍,陪诊师就是在医院帮助他人就医的服务人员,服务内容包括为患者挂号、引导做检查、代取药品或报告、陪伴看病等。

  这并不是一个凭空出现的职业。22年前,《中国老年报》曾发布过一篇名为《陪诊服务显京城》的报道,讲述了独居老人李阿婆花费100元聘请专人,陪她顺利就医的故事。

  随后几年,很多医院为了改善病患的就医体验,开设出类似陪诊员的岗位。但因各种原因,医护体系内并未把这个岗位系统化。

  2015年,陪诊行业迎来了一次高光时刻。当时,互联网医疗创新行业兴起,安心陪诊、e陪诊、无忧陪诊等多家陪诊机构相继涌现,有几家还走上了融资的道路。但后来,绝大部分销声匿迹。

  时间拨至2021年,基于各类社交网络平台的发展,陪诊行业再次回春。数据显示,这一年,有2.6万人在淘宝上搜索过“陪诊”信息,生意好的店铺月销达上千单。

  那么,到底谁在为陪诊师付费?

  父母留在家乡居住、子女进入大城市工作,这两种群体的分离形成了两种“孤独”:

  一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独居老人的数量越来越大。面对医院科室划分越来越细致、智能设备更新加快的现状,老年患者时常会手足无措,陪诊服务成为他们就医的刚需;

  另一方面,自侃“社交恐惧症”的年轻人对医院有抵触情绪,不愿意一个人去医院,还有人则是不愿意麻烦朋友。而陪诊服务,既解决了独自看病的问题,又不欠人情,年轻人自然乐于买单。

  总而言之,陪诊师的出现显然并非偶然,不少人都对其有着相应的现实需求。

  二

  陪诊师服务的对象,是患者。这意味着,这个行业自带风险。

  一般来说,陪诊师都不接受恶性疾病患者的单子,也不负责接送,主要是担心在去往医院的途中患者病情出现变化,他们难以应对。

  但陪诊毕竟是与人打交道的服务行业,情和理很难清晰界定。如果客户强烈要求,有些陪诊师也会妥协。他们会让客户在陪诊前签署免责协议,但双方都不确定,这样的协议在法律上到底有没有效力。

  也有一部分人认为,找了陪诊师就像找了黄牛,可以挂到更稀缺的专家号,或者能在做检查时插队。

  但实际上,黄牛是非法垄断资源,而职业陪诊师只提供服务。

  如果一定要类比,其实陪诊师更像“跑腿”,代替患者排队,让就医更加省时省力。他们不会提供具体挂号科室的资源,也不会干涉客户的个人就医选择。

  排排队、跑跑腿就行,那陪诊师的工作是不是真的“入行零门槛”“自由又轻松”呢?

  眼下,陪诊师兴起的风潮,已经刮到了浙北县城。40岁的长兴人徐琴琴成立了熊妈陪诊团队,在周边几家医院开展陪诊服务。收费不高,2个小时120元、4个小时198元。销量也还行,每天能接到2、3个订单。

  徐琴琴用“临时家属”来形容自己的工作。在她看来,这个“临时家属”不好当。即使是在小县城,对陪诊师的要求也不低。首先必须持有健康证,还要通过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几种常见的急救必备技能、陪诊流程讲解和注意事项、以及在各家医院的实地预演。

  除了要熟悉医保政策、了解医院科室分布、掌握各病种的诊疗流程,陪诊师还要在遇到突发意外状况时,具备灵活应变的能力,尽可能地化解矛盾冲突,并及时安抚患者情绪。

  跑腿员、临时家属、时间管理大师、情感沟通高手……可能只有将各种标签叠加,才能勾勒出陪诊师的完整职业画像。

  三

  新生事物往往伴随新问题。

  实际上,陪诊师并没有获得官方职业认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中,也找不到陪诊师这个名目。

  最接近的可能是,人社部在2020年发布的卫生领域新岗位——社群健康助理员。该职业是指运用卫生健康及互联网知识技能,从事社群健康档案管理、宣教培训、就诊、保健咨询、代理、陪护及公共卫生事件事务处理的人员。很显然,这个定义无法涵盖陪诊师的工作内容。

  没有职业认定,自然也没有培训、考核和评价体系。当下,陪诊服务仍处于行业发展初期,存在着人员鱼龙混杂、收费标准不一、缺乏监管等现实问题,乱象频出:

  比如,有“医托”“黄牛”假借陪诊之名,进一步非法垄断医疗资源;

  一些机构打着“轻松入行,月入过万”等营销噱头,推出高达几千元的陪诊师培训课程,实则只是圈钱诈骗;

  另外,患者、陪诊师和医院之间的权利义务划分不明确,而陪诊过程又涉及患的者生命健康权和隐私权,一旦产生纠纷,各方维权都很棘手……

  风险的另一面是巨大的现实需求。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已达到2.64亿,占总人口的18.7%。预计“十四五”期间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占全社会人口比重超过老龄化社会标准的2倍以上。

  在此背景下,陪诊师仍存在较大的市场发展空间,促进该行业健康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针对保障职业陪诊规范健康发展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白玉晶建议,可以制定职业陪诊管理办法,明确职业陪诊的职责、服务内容和收费标准。同时,建立执业准入制度和资质等级标准,鼓励专业人员和专业机构进场。另外,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防止“大处方、滥检查”等欺诈现象出现。

  一个正常的社会,每个人都不应该是孤岛,职业陪诊师有望成为治愈病人的又一剂“心灵良药”。期待陪诊行业规范化管理的未来,很快到来。

编辑: 郭静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