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制作 记者 张海玉
江南的春天,是从三月开始的。惊蛰刚过,春风拂过的城市已美成了画卷。满城春色半城花,在一个春日的午后,驱车来到宁海县西店镇的后溪村,脑海中浮现的是那“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唯美画面。
石姓村民传为黄帝后裔
跟着导航指示将车停在了后溪村的义溪桥边。桥边的梅花已过季,不远处玉兰正在怒放,将龙吟庵的飞檐遮掩在花枝中。浓绿的藤蔓攀上古桥,结伴洗衣归来的村妇说说笑笑,由桥上经过,踩过的鹅卵石透出一片新绿。
眼前这座单孔石拱桥,距今已有160余年,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相传为后溪村梁氏大鼎后人在龙吟庵前的义溪上建造。桥面由石板和鹅卵石铺成,坡度非常平缓,便于车马、行人上下。此桥曾是宁奉两县的交通要道,如今,桥旁建了宽阔的路面,义溪桥依就安在,为古村增添一景。
后溪村的村民以石姓为主。村落背靠象鼻山,东倚桶盘山,面朝香岩山;三面环山,溪绕三方,五路四桥纵横。祖上言,此地好似船入莲花盛地,满载金银,停泊靠岸,风平浪静。
后溪村石姓据传为黄帝后裔。宋乾道年间(1165—1173),世居新昌的奉直大夫石羡问迁入深甽长洋村,其孙石载辅分迁于西店香山。据该村《石氏宗谱》记载,明初,石惠驹(1372—1428)“子文尹公携子分迁后溪新宅”。因村坐落义溪之后(北),故称后溪。
后溪书房与金字家训屏
穿过一排整齐的新房,走进一片古民居。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的三合院,据说是雁苍太公第四子大鼎公所建。建筑结构考究,由正屋、东厢房、西厢房及台门四部分组成。一位80多岁的阿婆眯着眼在廊下休息,她介绍说,这里最多时住过33户人家,如今只剩下几户居住。因为宁海第一位博士石世英就出生在这里,所以村民习惯将此称为“博士楼”。
这里以耕读传家,民居多与做学问、传汉学有关。这也和石氏的来源有关。石姓,传为黄帝后裔,西汉时即为望族,以万石君石奋为始祖。西、东晋之交,随晋王室南渡时,有石氏族人定居于剡地仙桂乡昼锦里(今新昌拔茅、长诏一带)。唐宋时期石氏世代显宦,尤以两宋为最。世传“同朝十学士,六部五尚书,跻跻冠裳夸右族;一门三状元,四代九御史,巍巍甲第羡名家”,足见盛况。在后溪村,不仅有博士楼,还有尚存“登科”匾额的登科道地。依旧保存的后溪书房遗址和金字家训屏更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寻找书房的开始并不顺利,午后暖阳下的白墙灰瓦建筑木门紧闭。无奈只得绕到一旁去看民国时建造的乡公所。这座乡公所旧所也颇有来头,旧时主人石世球,是一位民国时期在上海办企业的实业家。民国后期,石世球运来大量黄金在后溪建造私人豪宅,建起了这栋非常洋派的木结构民居。1947年到1948年,该宅改为义溪乡乡政府,后又办过民校、做过粮仓,之后又恢复为民居。
住在乡公所里的大哥知我为看古村而来,主动请缨带我去看本村人引以为豪的书房。记者随他来到之前大门紧锁的书房,大哥笑着说无碍,一通电话,请来了房主的儿媳给我们开门。
根据《石氏宗谱》记载与后人阐述,后溪曾有书院十几处,但如今保存完好的仅此一处。书房以砖木结构为主,坐北朝南,由正屋、东西厢房三部分组成。构架以穿斗与抬梁结合,硬山搁檩,砌上明造,简洁清新,较少雕饰彩绘,点缀素雅,这一切正是儒学的现世精神的表现。
据说,后溪的石氏先人和朱熹颇有渊源。石氏四十五世孙,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于乾道八年(1172)迁福建南剑州任尤溪知县,尤溪是朱熹的家乡,石就任知县后,因建县学致函请朱熹作记,遂与之交往甚密。石曾在故乡章安(今属台州椒江)建观澜书院,在绍兴建绍兴府学,讲学授徒,名震一时。其与朱熹的友谊衍至石氏四十四世孙天民,三人书信往来,互相唱和。石氏后人遵从祖先的学术思想、文化意志和精神追求,也因此传承创办了诸多学院。
如今,书房内别无他物,唯有中堂内竖立精致的八扇屏风,每扇屏风均刻有家风祖训,据说为当时木工耗时数百工而制成。屏风上所录文字均描金粉,清晰可见,内容从简单的黎明即起、洒扫庭院到严谨的婚丧嫁娶、祭祀祖宗,事无大小,皆有规矩。石家先祖以这样的方式告诫后人,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
崇兴庙的华丽三连贯藻井
告别热情的村民,去寻后溪村的另一宝地——崇兴庙。这座坐落在石家村和后溪村接壤处的崇兴庙,是香山石家的家庙,由两村石姓族人共同祭祀。
明清时期,在宗祠中修建戏台在宁海已很普遍。一般评价一个戏台,只要看藻井便知一二。藻井随戏台的奢华程度有所区别,崇兴庙内的戏台就采用高规格的三连贯藻井,木作细腻,彩绘绚丽。
据闻,在元末明初,石氏家族人口增多,村落分为二村。在清康熙中期(1700),倡建石氏宗祠,并在宗祠之前建神庙,即如今见到的崇兴庙。庙朝东,开门三道,前有檐廊、大道地。庙的左右有高墙卫护,南北各开边门,可与庙后的宗祠相通。道光二十一年(1841),崇兴庙在云台太公主持下重建庙内戏台,聘邀县内高手,费时数年,终于建成辉煌精美的三联贯藻井和古戏台。不久,由于庙后的祠堂毁于火灾,于是崇兴庙又供奉石氏列祖列宗,成为庙、祠合一的建筑。
踏入崇兴庙,其建筑面积近千平方米,坐西朝东,自东向西依次为仪门、戏台、勾连廊(二厢)和正厅。仪门五开间,开三道门,檐廊有一对雕工精致的彩绘狮子“牛腿”。面对戏台的正厅就是神殿,七开间,檐廊也有一对高达一米的木雕彩漆狮子“牛腿”。
最为醒目的三连贯藻井,四周以三层小斗拱花板承托,并绘有精致的龙凤、蝙蝠、花卉等图形。虽经数百年时光洗礼,依然绚丽多彩。戏台上书楹联:“一枝花开向牡丹亭,沉醉东风情不断;四声猿惊回蝴蝶梦,浩歌明月想当然。”相传,对联本是清代翰林所撰,天长时久,其下联不知去向,后由书法家石峰补写。联中把四出好戏——《一枝花》《牡丹亭》《四声猿》及《蝴蝶梦》巧妙地嵌在其中。2006年,崇兴庙戏台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不知不觉,日已西斜,有炊烟袅袅升起,小巷中传来归家的脚步声。不见车马,唯闻鸟鸣,这座百年古村仍保留着淳朴民风、孔孟之礼,为世人留下一方净土。
宁波晚报记者张海玉 通讯员蒋攀
编辑: 蔡嘉妮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