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向海图强!宁波国际会议中心"挂"着一件"巨无霸"雕塑
2023-05-22 20:51: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宁网编前语

  坐落于东钱湖西岸的宁波国际会议中心,是我市“具有国际水准,富有江南韵味”的重大工程。

  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成立了宁波国际会议中心艺术品创作布置组委会和艺委会,由宁波市文联具体实施,协调联络国内头部艺术家担纲主创,这一项目是迄今我市历史规模最大、水准最高的一次艺术创作工程,目前,这批艺术品已通过评审验收。

雕塑作品《向海图强》。

  中国宁波网记者 黄银凤 通讯员 王吉

  这几天,首次全面亮灯的东钱湖国际会议中心流光溢彩,在首脑厅入口处,与巨型环形大理石墙壁“长”在一起的一件雕塑,独特而和谐的存在。原有巨型环形大理石壁被一分为二,左边保持石材原有面貌——平整表面浅刻玄纹,右边通过浮雕和大理石的天然纹理等手段营造出层波叠浪、潮水涌动的图景。

  “就像平静的水面被划开,泛起涟漪,虽不见起航之船,但这澎湃的律动已说明一切——人类的征途从此岸走向彼岸。”近日,刚刚完成作品的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教授沈烈毅,这样向记者阐述作品主题。

雕塑作品《向海图强》。

  德国文学家歌德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雕塑也是如此。

  沈烈毅用23年以来一贯的独有创作方式,将变动不息的水流、涟漪凝固起来,如同琥珀,凝结时间的结晶——瞬间固为永恒。同时,跳跃、灵动的浪花突破了石壁表面,引领作品由二维不断走向三维乃至更浩瀚的远方。

  记者在现场观赏沈烈毅的作品时,仿若从那悠远的意境中感悟禅意人生。艺术家巧妙地把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固定在坚硬的大理石材料上,将乘风破浪与复归平静置于同一画卷中,从而演绎出一首动静相宜的旋律。重与轻,动与静,刚与柔,拙与巧的相对是作品的独特之处,从而获得一种反差,韵味弥散开来,沁入人心。

  在中国传统审美里,韵味被赋予的人文情怀非常特别。雕塑这样的空间艺术,如何使得韵味像绘画那样表达呢?沈烈毅所用的办法是在空间中利用平面——譬如水流、涟漪之类,没有平面,不足以刻画,没有空间,则成了绘画的俘虏。这是他的一个创举。

  作为在西湖畔长大的杭州人,那种烟雨迷蒙,在缥缈与虚实之间相互对望的省思,让沈烈毅对禅静有了最直观的领悟,也让他迷上了对水的描摹,对自然的描摹。

夜晚灯光映照下的雕塑作品《向海图强》。

  东海之滨,港城宁波,向海而生,因水而兴,展开了一幅幅风云际会的历史画卷。

  一条曲折蜿蜒的海岸线,记录了宁波人民和海洋之间的深深羁绊。

  “每次来宁波,我总是被她那开放、包容、创新的城市气质和独特的江南气韵所打动,这也是宁波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沈烈毅说。

  这些皆与《向海图强》作品所表现的海纳百川、乘风破浪的图景不谋而合。

  流动中的流动、能量中的能量,这种流动不息和能量传递的属性,这其中巧妙循环而又和谐共生的关系,深深吸引着沈烈毅,他想通过艺术作品展示这种关系。

  23年以来他以水为题材创作的系列禅悟作品,在业内获得了相当大的影响和极高的口碑和评价。他举办了一系列个展,包括在杭州良渚文化艺术中心举办的《趣计划:看不见的跷跷板》,在浙江美术馆举办的《跷跷板:沈烈毅装置艺术展》,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沈烈毅2017作品展》,在日本东京Art Front Gallery举办的《以水为徒》沈烈毅个展等等。

  作品《雨》系列被中国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中国美术学院、国家大剧院、浙江美术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驻土耳其·大使馆)收藏;《舟》作为上海市政府赠送给瑞士巴塞尔市的友好城市雕塑立于瑞士巴塞尔圣约翰公园;《静水流石》被南京博物院收藏;《铁壳船》被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

  熟悉的城市,熟悉的题材,但接到《向海图强》雕塑任务的创作之初,沈烈毅却犯了难。

  “这是我近三十年创作生涯中,最有挑战性的一件作品。”沈烈毅这样感慨。

  雕塑的位置很重要,是会议中心的门户,但给沈烈毅的“用武之地”却不大,作品要放在进入首脑厅的长条拱形的通道,沈烈毅只能在迎面的巨型环形大理石墙壁上做文章。

  “在异形的石壁上‘挂’一件长17米、高近7米的‘巨无霸’,还要表现宁波‘向海图强’的震撼力,这谈何容易?并且作品还要跟周边灰白色大理石墙体融为一体,这本身很难表现,很不容易出彩。”沈烈毅向记者谈起他的创作心得。

沈烈毅作品创作中。

  单是材料问题,就让沈烈毅陷入了两难。

  大理石这种石材他没做过。那换个另外的材质贴上去怎么样?比如说怕承重不够,可以锻铜或者是锻其他材料镶嵌在石壁上,但这样一来,沈烈毅觉得会使这面墙显得很突兀,而且空间有限,还会略显生硬,与周围建筑很难融合。

  事实上,雕塑作品是需要有看点的,而如果沿用原本的浅色大理石,同样富有挑战,因为在同一个色系创作,艺术表达力难出来,很容易淹没在原有墙壁里,混迹于无形。另外,这件雕塑要呈现海浪起伏的造型,而这大理石的纹路个性强烈,抛光再创作或进行再加工都不容易。

雕塑《向海图强》(局部)。

  “挑战也是机遇,这句话真没错。当我去挑战这个材料,没想到它里面的石纹会给我生机,石纹被巧妙利用之后,恰恰能反映出波光粼粼、潮水涌动的天然意境,还原水流本来的最真实的那种质感。”

  不过,这是在沈烈毅经历了无数次探索和调整之后的“渐入佳境”。

  石头的色差纹怎么解决?它上面的纹路怎么拼接?很多问题都是他通过摸索一步步解决的。

  这个庞然大物,由138块不同的石块拼组而成。这件雕塑是要固定在圆拱形的石壁上的,数据制作是个难关,138块石块每块都要制作不同的电子数据,然后根据作品小样,将电子数据交由精雕的仪器进行雕刻。由于每块石块厚度不一,这又增加了雕刻的难度。

沈烈毅作品创作中。

  为精密起见,沈烈毅事先做了一个跟拱形墙面一样的架子,然后把石块模块像拼积木一样拼上去。

  雕刻期间要结合每块石头上的图案、纹路、肌理,石块的比例、缝隙、厚度、弧度,都要考虑好,这样拼组后的成品才能严丝合缝,品相完美。

  尽管如此,到真正现场安装的时候,还是出现了一点小误差,作品上墙后又经过好几轮打磨,算起来单安装就费时一个多月。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历了十个月的打磨,《向海图强》雕塑终于落成,它与圆拱形大理石墙壁合二为一,与对面湖光山色浑然一体。那一刻,沈烈毅觉得所有的艰辛和磨砺都值得。

现场安装。

  沈烈毅这件雕塑,评委会专家看了后不住点赞。

  专家表示,沈烈毅对作品的提炼的能力让人赞叹。在他的刻刀下,那大理石上泛起的涟漪,就如同宁波“向海图强”的回音。

  “我希望这件作品就像沉香一样,香气清幽富于层次,香雾飘渺不断变化,愿这缕艺术的奇妙香韵,能够跨越地界,跨越文化差异造成的疏离——许多爱好艺术的人都能浸染其中,都能在里面收获愉悦,得到精神层面的享受。”沈烈毅开心地说道。

  “我想追求的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有意雕琢自然却尽量不留痕迹。”沈烈毅说:“今后世界各国友人来此开会,将透过《向海图强》雕塑,感受到激起涟漪的自然之手,以及催动心灵涟漪的内在能量——千百年来港城宁波人民劈波斩浪、扬帆世界的生生不息的力量。”

  相关报道:与君共赏!宁波国际会议中心上墙这4件民间工艺作品

编辑: 郭静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3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向海图强!宁波国际会议中心"挂"着一件"巨无霸"雕塑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3-05-22 20:51:00

  宁网编前语

  坐落于东钱湖西岸的宁波国际会议中心,是我市“具有国际水准,富有江南韵味”的重大工程。

  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成立了宁波国际会议中心艺术品创作布置组委会和艺委会,由宁波市文联具体实施,协调联络国内头部艺术家担纲主创,这一项目是迄今我市历史规模最大、水准最高的一次艺术创作工程,目前,这批艺术品已通过评审验收。

雕塑作品《向海图强》。

  中国宁波网记者 黄银凤 通讯员 王吉

  这几天,首次全面亮灯的东钱湖国际会议中心流光溢彩,在首脑厅入口处,与巨型环形大理石墙壁“长”在一起的一件雕塑,独特而和谐的存在。原有巨型环形大理石壁被一分为二,左边保持石材原有面貌——平整表面浅刻玄纹,右边通过浮雕和大理石的天然纹理等手段营造出层波叠浪、潮水涌动的图景。

  “就像平静的水面被划开,泛起涟漪,虽不见起航之船,但这澎湃的律动已说明一切——人类的征途从此岸走向彼岸。”近日,刚刚完成作品的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教授沈烈毅,这样向记者阐述作品主题。

雕塑作品《向海图强》。

  德国文学家歌德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雕塑也是如此。

  沈烈毅用23年以来一贯的独有创作方式,将变动不息的水流、涟漪凝固起来,如同琥珀,凝结时间的结晶——瞬间固为永恒。同时,跳跃、灵动的浪花突破了石壁表面,引领作品由二维不断走向三维乃至更浩瀚的远方。

  记者在现场观赏沈烈毅的作品时,仿若从那悠远的意境中感悟禅意人生。艺术家巧妙地把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固定在坚硬的大理石材料上,将乘风破浪与复归平静置于同一画卷中,从而演绎出一首动静相宜的旋律。重与轻,动与静,刚与柔,拙与巧的相对是作品的独特之处,从而获得一种反差,韵味弥散开来,沁入人心。

  在中国传统审美里,韵味被赋予的人文情怀非常特别。雕塑这样的空间艺术,如何使得韵味像绘画那样表达呢?沈烈毅所用的办法是在空间中利用平面——譬如水流、涟漪之类,没有平面,不足以刻画,没有空间,则成了绘画的俘虏。这是他的一个创举。

  作为在西湖畔长大的杭州人,那种烟雨迷蒙,在缥缈与虚实之间相互对望的省思,让沈烈毅对禅静有了最直观的领悟,也让他迷上了对水的描摹,对自然的描摹。

夜晚灯光映照下的雕塑作品《向海图强》。

  东海之滨,港城宁波,向海而生,因水而兴,展开了一幅幅风云际会的历史画卷。

  一条曲折蜿蜒的海岸线,记录了宁波人民和海洋之间的深深羁绊。

  “每次来宁波,我总是被她那开放、包容、创新的城市气质和独特的江南气韵所打动,这也是宁波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沈烈毅说。

  这些皆与《向海图强》作品所表现的海纳百川、乘风破浪的图景不谋而合。

  流动中的流动、能量中的能量,这种流动不息和能量传递的属性,这其中巧妙循环而又和谐共生的关系,深深吸引着沈烈毅,他想通过艺术作品展示这种关系。

  23年以来他以水为题材创作的系列禅悟作品,在业内获得了相当大的影响和极高的口碑和评价。他举办了一系列个展,包括在杭州良渚文化艺术中心举办的《趣计划:看不见的跷跷板》,在浙江美术馆举办的《跷跷板:沈烈毅装置艺术展》,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沈烈毅2017作品展》,在日本东京Art Front Gallery举办的《以水为徒》沈烈毅个展等等。

  作品《雨》系列被中国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中国美术学院、国家大剧院、浙江美术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驻土耳其·大使馆)收藏;《舟》作为上海市政府赠送给瑞士巴塞尔市的友好城市雕塑立于瑞士巴塞尔圣约翰公园;《静水流石》被南京博物院收藏;《铁壳船》被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

  熟悉的城市,熟悉的题材,但接到《向海图强》雕塑任务的创作之初,沈烈毅却犯了难。

  “这是我近三十年创作生涯中,最有挑战性的一件作品。”沈烈毅这样感慨。

  雕塑的位置很重要,是会议中心的门户,但给沈烈毅的“用武之地”却不大,作品要放在进入首脑厅的长条拱形的通道,沈烈毅只能在迎面的巨型环形大理石墙壁上做文章。

  “在异形的石壁上‘挂’一件长17米、高近7米的‘巨无霸’,还要表现宁波‘向海图强’的震撼力,这谈何容易?并且作品还要跟周边灰白色大理石墙体融为一体,这本身很难表现,很不容易出彩。”沈烈毅向记者谈起他的创作心得。

沈烈毅作品创作中。

  单是材料问题,就让沈烈毅陷入了两难。

  大理石这种石材他没做过。那换个另外的材质贴上去怎么样?比如说怕承重不够,可以锻铜或者是锻其他材料镶嵌在石壁上,但这样一来,沈烈毅觉得会使这面墙显得很突兀,而且空间有限,还会略显生硬,与周围建筑很难融合。

  事实上,雕塑作品是需要有看点的,而如果沿用原本的浅色大理石,同样富有挑战,因为在同一个色系创作,艺术表达力难出来,很容易淹没在原有墙壁里,混迹于无形。另外,这件雕塑要呈现海浪起伏的造型,而这大理石的纹路个性强烈,抛光再创作或进行再加工都不容易。

雕塑《向海图强》(局部)。

  “挑战也是机遇,这句话真没错。当我去挑战这个材料,没想到它里面的石纹会给我生机,石纹被巧妙利用之后,恰恰能反映出波光粼粼、潮水涌动的天然意境,还原水流本来的最真实的那种质感。”

  不过,这是在沈烈毅经历了无数次探索和调整之后的“渐入佳境”。

  石头的色差纹怎么解决?它上面的纹路怎么拼接?很多问题都是他通过摸索一步步解决的。

  这个庞然大物,由138块不同的石块拼组而成。这件雕塑是要固定在圆拱形的石壁上的,数据制作是个难关,138块石块每块都要制作不同的电子数据,然后根据作品小样,将电子数据交由精雕的仪器进行雕刻。由于每块石块厚度不一,这又增加了雕刻的难度。

沈烈毅作品创作中。

  为精密起见,沈烈毅事先做了一个跟拱形墙面一样的架子,然后把石块模块像拼积木一样拼上去。

  雕刻期间要结合每块石头上的图案、纹路、肌理,石块的比例、缝隙、厚度、弧度,都要考虑好,这样拼组后的成品才能严丝合缝,品相完美。

  尽管如此,到真正现场安装的时候,还是出现了一点小误差,作品上墙后又经过好几轮打磨,算起来单安装就费时一个多月。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历了十个月的打磨,《向海图强》雕塑终于落成,它与圆拱形大理石墙壁合二为一,与对面湖光山色浑然一体。那一刻,沈烈毅觉得所有的艰辛和磨砺都值得。

现场安装。

  沈烈毅这件雕塑,评委会专家看了后不住点赞。

  专家表示,沈烈毅对作品的提炼的能力让人赞叹。在他的刻刀下,那大理石上泛起的涟漪,就如同宁波“向海图强”的回音。

  “我希望这件作品就像沉香一样,香气清幽富于层次,香雾飘渺不断变化,愿这缕艺术的奇妙香韵,能够跨越地界,跨越文化差异造成的疏离——许多爱好艺术的人都能浸染其中,都能在里面收获愉悦,得到精神层面的享受。”沈烈毅开心地说道。

  “我想追求的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有意雕琢自然却尽量不留痕迹。”沈烈毅说:“今后世界各国友人来此开会,将透过《向海图强》雕塑,感受到激起涟漪的自然之手,以及催动心灵涟漪的内在能量——千百年来港城宁波人民劈波斩浪、扬帆世界的生生不息的力量。”

  相关报道:与君共赏!宁波国际会议中心上墙这4件民间工艺作品

编辑: 郭静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