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宁波这家“平平无奇”的餐厅刷屏朋友圈 背后故事让人感动
2023-05-23 21:00:00 稿源: 宁波晚报  

  “三联生活周刊”的一篇美食报道,今天在宁波人的朋友圈里刷屏了

  【宁波老社区里,一位普通女性撑起的温情餐厅】

  起先饭馆只叫做“万荣餐厅”,“大树下”是食客给的,邀朋呼伴吃饭,问说去哪里吃,说“大树下,大树下”,于是招牌另一面新增“朱雀大树下”几个字,“万荣”几个字也是保留的,但餐馆气质立时不同,即便在陌生人眼里也仿佛有了亲和力。餐厅是何桂飞和她丈夫开起来的,夫妻俩四年前退休,现在交给弟弟一家在做,但要识得这家餐厅,必须同她聊天才行。聊过几次方能明白,为何退休四年,何桂飞仍然是餐厅的灵魂人物。一个普通女性,漫长岁月里从来没有过惊人之举,有的却是一点一滴的细碎绵长之力,尽到自己最大的能力,照护身边的人,她所能做到的程度,所营造出来的温度,是令人惊讶的。

  作者/驳静

  摄影/黄宇

  朱雀新村

  到宁波第二天早上,起晚了,没赶上酒店早餐。下楼走50米,路过一家咖啡店,进去要了杯热美式,不是意式咖啡机做,而是用美式滴漏壶做的,煮好了正温着,客人要喝,直接倒给你。很意外,宁波能有社区感这么强的咖啡店。到10点半,实在饿了,喝掉咖啡,拐个弯,走200米,就是朱雀新村小区,立刻就看见“大树下”餐厅了。朱雀新村这个街区第一天就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后面好几天,我都用一杯热美式+“大树下”的组合开启一天。

  这第一次来,来得有点太早了,店堂里还空空荡荡,几个人,男女都有,团着手在树下聊天,一见我走进店里,所有目光都齐刷刷奔向我,问题密集响起,“吃点什么”“几个人”“坐外面还是里面”“看哪里,点菜这里来点”。我突然不好意思说是来采访的,反正也饿了,凑到点菜的“这里”——明档前,打算先吃一顿。

  本想给自己点一荤一素一汤,眼睛却只盯着红烧肉,没办法,距离上次吃红烧肉已有半年,“吃不了一份肉,能拼点素菜吗”。老板说,“那不行的”。于是万籁俱寂,灵台清明,胸口只有“红烧肉”三个字,“来一份,别的不要了”。不怪我禁不住诱惑,这锅红烧肉色泽深厚如枣泥,肥瘦有理有据,肥肉恰到好处地残存一丝腻感,引发的罪恶感正属于略狠一下心即可克服的程度。

  吃到一半,老板端过来一碗黄豆排骨汤,“送你的,特色,黄豆很烂”。心满意足吃掉最后一块五花肉,结了账,开始有客人进来。忽见老板在一个盘子里装了红烧肉又装了萝卜——“他怎么能拼?”我脱口而出。

  “老客人喽,你下次来就能拼了。”

  看老板打菜也很有意思,量多量少,都在他手上,熟客点红烧肉,他会多浇一勺汁,而倘若是他心中分量更重的客人点红膏炝蟹,他会转头打开身后的冰柜,从里面挑出一盘上佳货色给他。那么明显是很明显的了,这是家做熟客生意的饭馆。老板何强,头秃了一半,对我提出来的采访诉求既腼腆,又欢迎,又拒绝,又开玩笑。开的玩笑包括:厨师说要跟你合个影(合了,后来我一看相册里的照片,厨师背冲相机,猛男回头又只回到一半,而我则还在张嘴傻乐);昨天你走后,有客人问你是不是我女朋友(此时他老婆就在旁边);脑袋秃掉的没资格炒菜(我以为他说自己,后来一看原来是在开配菜师傅的玩笑)。

  幸好我事先知道,大树下的灵魂人物不是何强,而是他姐姐何桂飞。

  何桂飞就出生在宁波鄞州,家里另外还有七个兄弟姐妹,她是老六,何强是唯一比她小的。三个人都在90年代的下岗潮里失了业。何桂飞与丈夫两个,下岗前都在船运公司上班,丈夫是厂里食堂的大师傅,“出去培训过的”,颇有几个拿手菜。下岗了怎么办呢?还是开饭店。

  开饭店,有过经验——失败的经验,还没下岗时,他们就尝试过开小饭馆,丈夫是温岭人,所以想当然地做温岭风味的菜,但温岭风味相较于东海沿岸宁波、台州、温州三市里面,较为不同。支撑了两三年,还是没能做起来。下岗后,夫妻二人琢磨,似乎也没有别的生计,不如还是开饭馆。他们就到处找地方,有一天转到朱雀新村,看到有间门脸挂着“转让”的牌子。进去一问,转让费一万多,房租一年两万,觉得这个成本能做。而何桂飞看上的,就是店外面的空间,几棵大树是天然的遮阳棚,20年前,门口的路也远远没有开辟为小区的行车主干道,这是一个与街市门脸房很接近的铺子。

  朱雀新村,是宁波最早一批商品房小区之一,90年代,住在这里的都是大老板,何桂飞记得,等到后来更多新式小区建设起来,最早的居民,一家一家地搬出了。小区里的客人换了好几批,香樟树和大树下那个餐厅还在——树倒是少了几棵,有一年台风,刮掉两棵松树,还有一年小区修停车位,把对面一棵大香樟树也给砍了。目前幸存一棵香樟树,当初因为较为瘦小而幸存下来,如今也亭亭如盖。现如今也有几十岁了,是棵可以倚老卖老的大树了。

  如今人们来到“大树下”,能看到的树,只有它了。来了,都喜欢坐在树下,喝不掉的啤酒可乐(甚至酒后呕吐物),喂养了香樟树,也不知道树乐不乐意。

  万荣阿姐

  树丫伸展,树阴下正好可以摆起折叠桌椅,所以来这里吃饭几乎不用担心会排队的,桌子坐满了,大不了再给客官新摆一副,蓝色塑料凳子叠成摞,这就是大排档气氛。何桂飞喜欢说这棵树“像伞一样”,确实,它像大伞盖护在餐厅头顶,给客人遮风挡雨,同时也给了餐馆额外一层光晕,有客人说,就喜欢大树的灵气,“中午也来,单位楼下明明可以吃,也要开车十几分钟来,树下嘛,总是舒服的”。这有点买椟还珠的意思了,当然,“珠”本身也是不错的。我后来又试了几个菜,红烧带鱼、咸菜蒸鱼、红烧望潮(望潮即章鱼),而黄豆排骨汤锅就摆在门口台阶上炖,几乎每桌都会点一碗。

  有天中午,我们难得赶在饭点到“大树下”,果然见到树下都坐满了,我们旁边一桌是三个年轻男生,是同事,说“就是想来了”,午间休息时间也不管不顾地开车十几分钟跑过来了。

  现在多是这样文明有序的客人,对待老板和跑菜师傅们都很客气,坐在小区里,旁边人来人往都是老板的邻居,兴许楼上还有居民从窗口看你,总归不好粗野蛮横的。20年前做生意则是另一番风景,专事上门敲诈的霸王跟粗暴的城管加起来跟没喝多就耍酒疯的酒鬼一样多。应对这些是最辛苦的。煤气瓶给收走过,桌上的青菜被拿走过——连菜带桌子都被拿走过的。

  至于无赖,则在你的菜里放入碎玻璃,恰到好处给将手割破(也有情愿投入更多的人会割破嘴唇),借此敲竹杠。“那时候社会乱一点,现在文明了。”

  2018年,何桂飞和丈夫决定退休,把餐厅交给跟自己做了很多年的弟弟一家。其实厨师没有变,切菜师傅没有变,服务员没有变,但依旧有好多客人给她打电话说,“老板娘,你怎么好久没来”。那些客人都觉得,老板娘不在,搞卫生也一般了,环境也一般了,口味也不一样了,“其实哪里会不一样,客人只是心里面不习惯”。

  多少还是有点不一样的,比如买菜的经验就很难百分百传授。就说每天都要做的炝蟹,挑蟹要凭手感,十次有九次,何桂飞可以挑到摊位上最好那几只蟹。菜场老板都说“万荣阿姐挑过了,不要挑了”,意思是没什么好的了。这方面,弟弟跟她那么多年,手感比不上姐姐。

  亲和力和耐心这方面,弟弟也不如姐姐。我第一次跟他表达采访的意思时,何强似乎愿意,似乎又不愿意。说不愿意,午餐饭点,客人不少,他站在明档后面,负责点菜,我站在他旁边与他聊天。何强一边应对客人,一边跟我说得挺高兴。说他不愿意,下午就收到他的微信说,“你明天不要来了”。忽热忽冷,叫人懊恼。离开宁波前最后一天,我跟摄影师又拐了过去,想补拍点照片,一看到我们,何强没控制住自己,流露出“怎么又来了”的神色,把摄影师气得掉头就走。那天之后,我们更加笃定,“大树下”需要何桂飞,她才是饭店的精气神。比方说,何桂飞也不懂得媒体不媒体的,她跟我们聊天就极耐心,那或许是作为女性的宽容、稳妥和善良。

  同行也觉得何桂飞“心很平,好相处”,“她什么生意都做的,客人进来只买一碗米饭也卖给人家的”。曾经有人找过来,想挂“万荣”的牌子,她丈夫是动心的。或者换个门面,开大一点,好多想法都曾浮现。但何桂飞思考过后每每都决定,“稳稳当当算了”,开得越大,压力越大,这么辛苦地过来,守住一棵树,守住一家店,就蛮好的了。

  作为近邻

  退休四年了,何桂飞经常回来,饭店家庭气氛浓重,连切菜师傅都在店里干了十五六年了,所以她要回来看看餐馆、老员工、老客人。还要探望一位邻居老太太。

▲何桂飞已经退休四年,不过总到店里看看,一看就闲不住(黄宇/摄)

  从老太太家二楼的窗户望出去,能看见“大树下”。她80多岁,独居。十几年前,老太太去市场给窗户买竹帘子。那一年,她刚装了心脏起搏器,人没劲,提着沉甸甸的竹帘子,很吃力。何桂飞在小区里见过她,她呢,也知道这是楼下饭馆的老板娘。在那之前,从没打过招呼,老太太也从来没到“大树下”吃过饭。何桂飞追上去,帮她把东西带回家里。来到家里,又顺手把帘子安装好。

  后来就经常在菜场碰见了,每次看到,何桂飞都会帮她把菜提上。再后来,她干脆每天去菜场为餐馆买菜时,顺手也帮老太太买了。老人家讲礼数,从不说哪个好吃,哪个不好吃,老板娘也不问,但她会从吃剩下的量里判断,哦,鱼是爱吃的,有几个蔬菜也还可以,肉吃得少一点,大概也是因为很难煮到足够烂。之后,老太太每天的菜何桂飞就包了,“哦,今天的鱼又新鲜又便宜,给她买一点”。买来,在餐馆厨房洗好切好,一一装好盘,上午10点左右,通常也备完餐了,离客人到来尚有半个小时,老板娘就带上菜,到老太太家。

  慢慢地,何桂飞听到老太太的故事。她是解放前的大学生,60年代初,国家号召知识青年支援边疆,那时她还不到20岁,一去就是20多年,摘棉花、修大渠,没经历过的人想象不到有多苦,“多少年没吃过米饭”。在那里结了婚,生了两个孩子,重新回到宁波的时候,39岁了,那个时候丈夫已经离世,于是一个人拉扯大两个孩子。等年纪一大,当初在新疆吃的苦全部显现出来,腰背颈椎一直到屁股骨头,全是疼的,腿脚不便,走路既疼也不稳,想给电视机插上电都插不上。

  即便住二楼,也很难上下楼了。老太太几乎不出门,也几乎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孩子有失周到,“我儿子也是当领导的了,很忙,每天都在开会,没空的”。事实却是,是餐馆的人在经常照顾她的日常生活,老板娘做得细致,她会给她涂药、洗头、擦背。后几年更是把做好的饭菜给她带上楼,把头天吃过的碗拿下去。何桂飞退休后,这项工作就交接给了她弟弟。

  “你也知道,一个保姆要5000块,我们退休工资也就是6000多一点,还要给保姆吃,这么,我就叫不起保姆了,我也很坦率地跟你讲了。”老太太确实很坦率地跟我讲老板娘待她“就像是免费的保姆”。

  “请保姆可以让儿子出钱。”我说。

  “我问你,你做得到吗,如果你的父母需要请保姆?”

  我不响,片刻后还是补充,“所以是远亲不如近邻。”

  “这句话你说到点子上了。他们要干活要挣钱要生活。我上医院,我就打电话叫我儿子,他再忙也得过来了。”老太太说罢要求看我的记者证,还对我的稿子进行一番指导,“我退休前给领导当秘书,写文章也是笔杆子,我看你文章的主题就定这个,远亲不如近邻。”

  我们聊这些的时候是在老太太的卧室,只有这里向阳,何桂飞在床沿坐着,只是听,不说话,她的耐心是普通人的10倍。做餐饮很操劳,老板娘这天穿了身连衣裙,皮鞋,有股雅致的气质,坐在那里看上去是美丽的。后来我们一起下楼,她很随意地把家里垃圾拿上带走了。楼梯上,我问她,为什么要做这些。“一个时代一个时代不一样,她那个时代很艰苦,我们很同情她”,何桂飞说她们那一代人过去也苦,从心里面就很体恤老人家。

  社区餐馆温馨的邻里互助风格的这个插曲,完全在我的意料之外,对别人家的老人十几年的照护,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老太太很在意我将如何写作这篇报道,反复问了好几遍,她不知如何感激“大树下”,曾说想送一面锦旗,被何桂飞劝住了。她说:“你不知道现在的人在想什么,比方说,社区其他老人把这些看在眼里,有人就会说这样的话:‘等我走不动了,老板娘也来照顾照顾我。’”每当此时,何桂飞就会劝她不要去多想这些,“有什么事情,就从窗户喊一声”。

  桂飞精神

  餐馆刚做起来那两年,很辛苦。5点起来,去店里生炉子,切菜,打点一切。老公负责买菜,买回来后何桂飞来切菜洗菜备菜。事情非常多,没有请人,光是做木桶饭就要操很多心。不像电饭锅蒸饭,插上电就不用管了,而木桶饭工序挺复杂,要蒸两次。第一次蒸之前,大米用冷水泡过几个小时,蒸的时候不放水的,蒸到半熟,桶内涨气,倒出再用热水泡,“要发一下的”,然后重新倒入木桶二次蒸,这个时候可以加一点水了。这样蒸出来的米饭又香又软,“大树下”现在还在做木桶饭。

  店做了一两个月,生意虽然只称得上一般般,起码没有亏。老板娘鼓起勇气,打算上红膏炝蟹,宁波人爱吃这口。现在恐怕很难想象那个“手笔”,先是买了两只蟹,对,就是两只,腌出来第二天卖给客人,客人觉得不错,再去买四五只,慢慢才越买越多,成为店里的招牌菜之一。除了炝蟹,还有肉末茄子、糖醋排骨这好几个拿手菜。尤其是糖醋排骨,有个客人来吃,一下吃了两盆,他跟老板娘说,你这个店一定会开出来的。受到鼓舞,何桂飞心里面很高兴。有些客人好几年不来,来了就要点这个菜。但它做起来复杂,生意好起来后,一做糖醋排骨,就要耽误别的菜,经常被客人催,只好忍痛不做了。

▲老板确实很会挑蟹,做出来的炝蟹膏足色亮(黄宇/摄)

  餐馆是何桂飞后半辈子的心血,退休四年多,不时地,仍然会回饭店去看一看,一看就闲不下来,那天从老太太家里出来,老板娘系上围裙,非常自然地融入忙碌的队伍中。万荣阿姐的精神,还不仅仅影响着她离开了四年的餐馆,宁波还有一个地方,叫作“晶晶饭店”,是何桂飞一手带出来的。

  2004年,何杰刚大学毕业,暑假大树下缺人手,或许也是工作难找,他于是去姑姑家开的饭店帮忙端菜,一帮两帮,就做了将近一年。姑姑自然舍不得外甥年纪轻轻止步于此,她不露声色地看起店面,等到她物色到一处合适的,才问何杰,要不要考虑自己开一家店。那个店面原来也开饭馆,那对夫妻用的是自己的房子,但经营状况不佳。那时候何桂飞有点名气了,很多开饭馆的都知道她店做得不错,那个老板就说:“别人不转的,转给你可以,因为知道你能做出来。”

  何杰和他父母,也就是何桂飞的哥哥嫂嫂,一家人齐心协力,开起晶晶饭店。

  “店里所有东西是我姑姑帮我一手弄起来的,”何杰说他姑姑每天下班后,都要到“晶晶”看看弄弄,这样兼顾半年多,他的店终于走上正轨,“哪怕她现在退休了,比方说我打电话给她说人手不够,她立刻就会过来帮忙。”何桂飞对兄弟姐妹极上心,甚至还帮另外一个姊妹也开过饭店,那家倒是因为房子拆掉后便关掉了,要不然,宁波市说起来就有三家“何氏饭馆”,不是连锁,“桂飞精神”却是相通的。

  其中最要紧的就是“新鲜”。“晶晶”刚开起来时,生意没有那么好,菜卖不完,何杰说他姑姑会坚持让他把海鲜拿到“大树下”,因为他们生意好,可以保证消耗掉。其实海鲜放过夜很常见,但何桂飞觉得,店刚做起来,一定要保证用最最新鲜的。

  何杰的妈妈负责买菜,何桂飞会跟她说,便宜菜不要买,有时候饭店生意不好,有些老板就想节省开支,买便宜的菜,恶性循环,这条路不能走。“要买就买最好的,新鲜的,蔬菜海鲜都一样”,这是何桂飞朴素的生意经,大概也是“大树下”和“晶晶”能开上那么多年的秘诀,把心血和情感投注在老客人身上。而老客人是这样的,吃过一次好,就会再来,吃到不新鲜的,最多多给一次机会,第二次仍然欠佳,嘴上不说,但第三次肯定不会再来了。

  都知道是万荣阿姐外甥开的店,早几年,一直有客人把两家店放在一起比较,“你们怎么这么贵”,这是何杰听到最多的一句话。他心里也是有意跟“大树下”作差异化,所以购买的海鲜食材都要贵一个档次,鱼种类也更多,有20多种。何杰把小店维系得不错。

  比如去别的店里吃大闸蟹,几乎都是现蒸,客人也乐得在水里自行挑选想吃的那只。但是晶晶饭店的大闸蟹,是蒸好的,二百五六一只,蒸好了摆在明档里。这显示何杰的底气,也是他理想中的快餐:客人进来,打包两只螃蟹走,前后不过三分钟,如果要现蒸,那起码就是十几分钟。而坐下来堂食的客人,点个炒菜才两三分钟,比起来,十几分钟就太长了。“熟客都知道,倒不是说都知道肯定是今天蒸的,而是知道,反正切出来不好,就给你换。”

  吃客大多是被这里地道的宁波口味和老板娘亲切、质朴的为人圈粉,背后的创业经历和十几年照护独居老人的故事却还是第一次听说深受感动之余,网友也和我们爆料了更多宁波小饭店背后的故事。

  ↓↓↓

编辑: 郭静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3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宁波这家“平平无奇”的餐厅刷屏朋友圈 背后故事让人感动

稿源: 宁波晚报 2023-05-23 21:00:00

  “三联生活周刊”的一篇美食报道,今天在宁波人的朋友圈里刷屏了

  【宁波老社区里,一位普通女性撑起的温情餐厅】

  起先饭馆只叫做“万荣餐厅”,“大树下”是食客给的,邀朋呼伴吃饭,问说去哪里吃,说“大树下,大树下”,于是招牌另一面新增“朱雀大树下”几个字,“万荣”几个字也是保留的,但餐馆气质立时不同,即便在陌生人眼里也仿佛有了亲和力。餐厅是何桂飞和她丈夫开起来的,夫妻俩四年前退休,现在交给弟弟一家在做,但要识得这家餐厅,必须同她聊天才行。聊过几次方能明白,为何退休四年,何桂飞仍然是餐厅的灵魂人物。一个普通女性,漫长岁月里从来没有过惊人之举,有的却是一点一滴的细碎绵长之力,尽到自己最大的能力,照护身边的人,她所能做到的程度,所营造出来的温度,是令人惊讶的。

  作者/驳静

  摄影/黄宇

  朱雀新村

  到宁波第二天早上,起晚了,没赶上酒店早餐。下楼走50米,路过一家咖啡店,进去要了杯热美式,不是意式咖啡机做,而是用美式滴漏壶做的,煮好了正温着,客人要喝,直接倒给你。很意外,宁波能有社区感这么强的咖啡店。到10点半,实在饿了,喝掉咖啡,拐个弯,走200米,就是朱雀新村小区,立刻就看见“大树下”餐厅了。朱雀新村这个街区第一天就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后面好几天,我都用一杯热美式+“大树下”的组合开启一天。

  这第一次来,来得有点太早了,店堂里还空空荡荡,几个人,男女都有,团着手在树下聊天,一见我走进店里,所有目光都齐刷刷奔向我,问题密集响起,“吃点什么”“几个人”“坐外面还是里面”“看哪里,点菜这里来点”。我突然不好意思说是来采访的,反正也饿了,凑到点菜的“这里”——明档前,打算先吃一顿。

  本想给自己点一荤一素一汤,眼睛却只盯着红烧肉,没办法,距离上次吃红烧肉已有半年,“吃不了一份肉,能拼点素菜吗”。老板说,“那不行的”。于是万籁俱寂,灵台清明,胸口只有“红烧肉”三个字,“来一份,别的不要了”。不怪我禁不住诱惑,这锅红烧肉色泽深厚如枣泥,肥瘦有理有据,肥肉恰到好处地残存一丝腻感,引发的罪恶感正属于略狠一下心即可克服的程度。

  吃到一半,老板端过来一碗黄豆排骨汤,“送你的,特色,黄豆很烂”。心满意足吃掉最后一块五花肉,结了账,开始有客人进来。忽见老板在一个盘子里装了红烧肉又装了萝卜——“他怎么能拼?”我脱口而出。

  “老客人喽,你下次来就能拼了。”

  看老板打菜也很有意思,量多量少,都在他手上,熟客点红烧肉,他会多浇一勺汁,而倘若是他心中分量更重的客人点红膏炝蟹,他会转头打开身后的冰柜,从里面挑出一盘上佳货色给他。那么明显是很明显的了,这是家做熟客生意的饭馆。老板何强,头秃了一半,对我提出来的采访诉求既腼腆,又欢迎,又拒绝,又开玩笑。开的玩笑包括:厨师说要跟你合个影(合了,后来我一看相册里的照片,厨师背冲相机,猛男回头又只回到一半,而我则还在张嘴傻乐);昨天你走后,有客人问你是不是我女朋友(此时他老婆就在旁边);脑袋秃掉的没资格炒菜(我以为他说自己,后来一看原来是在开配菜师傅的玩笑)。

  幸好我事先知道,大树下的灵魂人物不是何强,而是他姐姐何桂飞。

  何桂飞就出生在宁波鄞州,家里另外还有七个兄弟姐妹,她是老六,何强是唯一比她小的。三个人都在90年代的下岗潮里失了业。何桂飞与丈夫两个,下岗前都在船运公司上班,丈夫是厂里食堂的大师傅,“出去培训过的”,颇有几个拿手菜。下岗了怎么办呢?还是开饭店。

  开饭店,有过经验——失败的经验,还没下岗时,他们就尝试过开小饭馆,丈夫是温岭人,所以想当然地做温岭风味的菜,但温岭风味相较于东海沿岸宁波、台州、温州三市里面,较为不同。支撑了两三年,还是没能做起来。下岗后,夫妻二人琢磨,似乎也没有别的生计,不如还是开饭馆。他们就到处找地方,有一天转到朱雀新村,看到有间门脸挂着“转让”的牌子。进去一问,转让费一万多,房租一年两万,觉得这个成本能做。而何桂飞看上的,就是店外面的空间,几棵大树是天然的遮阳棚,20年前,门口的路也远远没有开辟为小区的行车主干道,这是一个与街市门脸房很接近的铺子。

  朱雀新村,是宁波最早一批商品房小区之一,90年代,住在这里的都是大老板,何桂飞记得,等到后来更多新式小区建设起来,最早的居民,一家一家地搬出了。小区里的客人换了好几批,香樟树和大树下那个餐厅还在——树倒是少了几棵,有一年台风,刮掉两棵松树,还有一年小区修停车位,把对面一棵大香樟树也给砍了。目前幸存一棵香樟树,当初因为较为瘦小而幸存下来,如今也亭亭如盖。现如今也有几十岁了,是棵可以倚老卖老的大树了。

  如今人们来到“大树下”,能看到的树,只有它了。来了,都喜欢坐在树下,喝不掉的啤酒可乐(甚至酒后呕吐物),喂养了香樟树,也不知道树乐不乐意。

  万荣阿姐

  树丫伸展,树阴下正好可以摆起折叠桌椅,所以来这里吃饭几乎不用担心会排队的,桌子坐满了,大不了再给客官新摆一副,蓝色塑料凳子叠成摞,这就是大排档气氛。何桂飞喜欢说这棵树“像伞一样”,确实,它像大伞盖护在餐厅头顶,给客人遮风挡雨,同时也给了餐馆额外一层光晕,有客人说,就喜欢大树的灵气,“中午也来,单位楼下明明可以吃,也要开车十几分钟来,树下嘛,总是舒服的”。这有点买椟还珠的意思了,当然,“珠”本身也是不错的。我后来又试了几个菜,红烧带鱼、咸菜蒸鱼、红烧望潮(望潮即章鱼),而黄豆排骨汤锅就摆在门口台阶上炖,几乎每桌都会点一碗。

  有天中午,我们难得赶在饭点到“大树下”,果然见到树下都坐满了,我们旁边一桌是三个年轻男生,是同事,说“就是想来了”,午间休息时间也不管不顾地开车十几分钟跑过来了。

  现在多是这样文明有序的客人,对待老板和跑菜师傅们都很客气,坐在小区里,旁边人来人往都是老板的邻居,兴许楼上还有居民从窗口看你,总归不好粗野蛮横的。20年前做生意则是另一番风景,专事上门敲诈的霸王跟粗暴的城管加起来跟没喝多就耍酒疯的酒鬼一样多。应对这些是最辛苦的。煤气瓶给收走过,桌上的青菜被拿走过——连菜带桌子都被拿走过的。

  至于无赖,则在你的菜里放入碎玻璃,恰到好处给将手割破(也有情愿投入更多的人会割破嘴唇),借此敲竹杠。“那时候社会乱一点,现在文明了。”

  2018年,何桂飞和丈夫决定退休,把餐厅交给跟自己做了很多年的弟弟一家。其实厨师没有变,切菜师傅没有变,服务员没有变,但依旧有好多客人给她打电话说,“老板娘,你怎么好久没来”。那些客人都觉得,老板娘不在,搞卫生也一般了,环境也一般了,口味也不一样了,“其实哪里会不一样,客人只是心里面不习惯”。

  多少还是有点不一样的,比如买菜的经验就很难百分百传授。就说每天都要做的炝蟹,挑蟹要凭手感,十次有九次,何桂飞可以挑到摊位上最好那几只蟹。菜场老板都说“万荣阿姐挑过了,不要挑了”,意思是没什么好的了。这方面,弟弟跟她那么多年,手感比不上姐姐。

  亲和力和耐心这方面,弟弟也不如姐姐。我第一次跟他表达采访的意思时,何强似乎愿意,似乎又不愿意。说不愿意,午餐饭点,客人不少,他站在明档后面,负责点菜,我站在他旁边与他聊天。何强一边应对客人,一边跟我说得挺高兴。说他不愿意,下午就收到他的微信说,“你明天不要来了”。忽热忽冷,叫人懊恼。离开宁波前最后一天,我跟摄影师又拐了过去,想补拍点照片,一看到我们,何强没控制住自己,流露出“怎么又来了”的神色,把摄影师气得掉头就走。那天之后,我们更加笃定,“大树下”需要何桂飞,她才是饭店的精气神。比方说,何桂飞也不懂得媒体不媒体的,她跟我们聊天就极耐心,那或许是作为女性的宽容、稳妥和善良。

  同行也觉得何桂飞“心很平,好相处”,“她什么生意都做的,客人进来只买一碗米饭也卖给人家的”。曾经有人找过来,想挂“万荣”的牌子,她丈夫是动心的。或者换个门面,开大一点,好多想法都曾浮现。但何桂飞思考过后每每都决定,“稳稳当当算了”,开得越大,压力越大,这么辛苦地过来,守住一棵树,守住一家店,就蛮好的了。

  作为近邻

  退休四年了,何桂飞经常回来,饭店家庭气氛浓重,连切菜师傅都在店里干了十五六年了,所以她要回来看看餐馆、老员工、老客人。还要探望一位邻居老太太。

▲何桂飞已经退休四年,不过总到店里看看,一看就闲不住(黄宇/摄)

  从老太太家二楼的窗户望出去,能看见“大树下”。她80多岁,独居。十几年前,老太太去市场给窗户买竹帘子。那一年,她刚装了心脏起搏器,人没劲,提着沉甸甸的竹帘子,很吃力。何桂飞在小区里见过她,她呢,也知道这是楼下饭馆的老板娘。在那之前,从没打过招呼,老太太也从来没到“大树下”吃过饭。何桂飞追上去,帮她把东西带回家里。来到家里,又顺手把帘子安装好。

  后来就经常在菜场碰见了,每次看到,何桂飞都会帮她把菜提上。再后来,她干脆每天去菜场为餐馆买菜时,顺手也帮老太太买了。老人家讲礼数,从不说哪个好吃,哪个不好吃,老板娘也不问,但她会从吃剩下的量里判断,哦,鱼是爱吃的,有几个蔬菜也还可以,肉吃得少一点,大概也是因为很难煮到足够烂。之后,老太太每天的菜何桂飞就包了,“哦,今天的鱼又新鲜又便宜,给她买一点”。买来,在餐馆厨房洗好切好,一一装好盘,上午10点左右,通常也备完餐了,离客人到来尚有半个小时,老板娘就带上菜,到老太太家。

  慢慢地,何桂飞听到老太太的故事。她是解放前的大学生,60年代初,国家号召知识青年支援边疆,那时她还不到20岁,一去就是20多年,摘棉花、修大渠,没经历过的人想象不到有多苦,“多少年没吃过米饭”。在那里结了婚,生了两个孩子,重新回到宁波的时候,39岁了,那个时候丈夫已经离世,于是一个人拉扯大两个孩子。等年纪一大,当初在新疆吃的苦全部显现出来,腰背颈椎一直到屁股骨头,全是疼的,腿脚不便,走路既疼也不稳,想给电视机插上电都插不上。

  即便住二楼,也很难上下楼了。老太太几乎不出门,也几乎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孩子有失周到,“我儿子也是当领导的了,很忙,每天都在开会,没空的”。事实却是,是餐馆的人在经常照顾她的日常生活,老板娘做得细致,她会给她涂药、洗头、擦背。后几年更是把做好的饭菜给她带上楼,把头天吃过的碗拿下去。何桂飞退休后,这项工作就交接给了她弟弟。

  “你也知道,一个保姆要5000块,我们退休工资也就是6000多一点,还要给保姆吃,这么,我就叫不起保姆了,我也很坦率地跟你讲了。”老太太确实很坦率地跟我讲老板娘待她“就像是免费的保姆”。

  “请保姆可以让儿子出钱。”我说。

  “我问你,你做得到吗,如果你的父母需要请保姆?”

  我不响,片刻后还是补充,“所以是远亲不如近邻。”

  “这句话你说到点子上了。他们要干活要挣钱要生活。我上医院,我就打电话叫我儿子,他再忙也得过来了。”老太太说罢要求看我的记者证,还对我的稿子进行一番指导,“我退休前给领导当秘书,写文章也是笔杆子,我看你文章的主题就定这个,远亲不如近邻。”

  我们聊这些的时候是在老太太的卧室,只有这里向阳,何桂飞在床沿坐着,只是听,不说话,她的耐心是普通人的10倍。做餐饮很操劳,老板娘这天穿了身连衣裙,皮鞋,有股雅致的气质,坐在那里看上去是美丽的。后来我们一起下楼,她很随意地把家里垃圾拿上带走了。楼梯上,我问她,为什么要做这些。“一个时代一个时代不一样,她那个时代很艰苦,我们很同情她”,何桂飞说她们那一代人过去也苦,从心里面就很体恤老人家。

  社区餐馆温馨的邻里互助风格的这个插曲,完全在我的意料之外,对别人家的老人十几年的照护,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老太太很在意我将如何写作这篇报道,反复问了好几遍,她不知如何感激“大树下”,曾说想送一面锦旗,被何桂飞劝住了。她说:“你不知道现在的人在想什么,比方说,社区其他老人把这些看在眼里,有人就会说这样的话:‘等我走不动了,老板娘也来照顾照顾我。’”每当此时,何桂飞就会劝她不要去多想这些,“有什么事情,就从窗户喊一声”。

  桂飞精神

  餐馆刚做起来那两年,很辛苦。5点起来,去店里生炉子,切菜,打点一切。老公负责买菜,买回来后何桂飞来切菜洗菜备菜。事情非常多,没有请人,光是做木桶饭就要操很多心。不像电饭锅蒸饭,插上电就不用管了,而木桶饭工序挺复杂,要蒸两次。第一次蒸之前,大米用冷水泡过几个小时,蒸的时候不放水的,蒸到半熟,桶内涨气,倒出再用热水泡,“要发一下的”,然后重新倒入木桶二次蒸,这个时候可以加一点水了。这样蒸出来的米饭又香又软,“大树下”现在还在做木桶饭。

  店做了一两个月,生意虽然只称得上一般般,起码没有亏。老板娘鼓起勇气,打算上红膏炝蟹,宁波人爱吃这口。现在恐怕很难想象那个“手笔”,先是买了两只蟹,对,就是两只,腌出来第二天卖给客人,客人觉得不错,再去买四五只,慢慢才越买越多,成为店里的招牌菜之一。除了炝蟹,还有肉末茄子、糖醋排骨这好几个拿手菜。尤其是糖醋排骨,有个客人来吃,一下吃了两盆,他跟老板娘说,你这个店一定会开出来的。受到鼓舞,何桂飞心里面很高兴。有些客人好几年不来,来了就要点这个菜。但它做起来复杂,生意好起来后,一做糖醋排骨,就要耽误别的菜,经常被客人催,只好忍痛不做了。

▲老板确实很会挑蟹,做出来的炝蟹膏足色亮(黄宇/摄)

  餐馆是何桂飞后半辈子的心血,退休四年多,不时地,仍然会回饭店去看一看,一看就闲不下来,那天从老太太家里出来,老板娘系上围裙,非常自然地融入忙碌的队伍中。万荣阿姐的精神,还不仅仅影响着她离开了四年的餐馆,宁波还有一个地方,叫作“晶晶饭店”,是何桂飞一手带出来的。

  2004年,何杰刚大学毕业,暑假大树下缺人手,或许也是工作难找,他于是去姑姑家开的饭店帮忙端菜,一帮两帮,就做了将近一年。姑姑自然舍不得外甥年纪轻轻止步于此,她不露声色地看起店面,等到她物色到一处合适的,才问何杰,要不要考虑自己开一家店。那个店面原来也开饭馆,那对夫妻用的是自己的房子,但经营状况不佳。那时候何桂飞有点名气了,很多开饭馆的都知道她店做得不错,那个老板就说:“别人不转的,转给你可以,因为知道你能做出来。”

  何杰和他父母,也就是何桂飞的哥哥嫂嫂,一家人齐心协力,开起晶晶饭店。

  “店里所有东西是我姑姑帮我一手弄起来的,”何杰说他姑姑每天下班后,都要到“晶晶”看看弄弄,这样兼顾半年多,他的店终于走上正轨,“哪怕她现在退休了,比方说我打电话给她说人手不够,她立刻就会过来帮忙。”何桂飞对兄弟姐妹极上心,甚至还帮另外一个姊妹也开过饭店,那家倒是因为房子拆掉后便关掉了,要不然,宁波市说起来就有三家“何氏饭馆”,不是连锁,“桂飞精神”却是相通的。

  其中最要紧的就是“新鲜”。“晶晶”刚开起来时,生意没有那么好,菜卖不完,何杰说他姑姑会坚持让他把海鲜拿到“大树下”,因为他们生意好,可以保证消耗掉。其实海鲜放过夜很常见,但何桂飞觉得,店刚做起来,一定要保证用最最新鲜的。

  何杰的妈妈负责买菜,何桂飞会跟她说,便宜菜不要买,有时候饭店生意不好,有些老板就想节省开支,买便宜的菜,恶性循环,这条路不能走。“要买就买最好的,新鲜的,蔬菜海鲜都一样”,这是何桂飞朴素的生意经,大概也是“大树下”和“晶晶”能开上那么多年的秘诀,把心血和情感投注在老客人身上。而老客人是这样的,吃过一次好,就会再来,吃到不新鲜的,最多多给一次机会,第二次仍然欠佳,嘴上不说,但第三次肯定不会再来了。

  都知道是万荣阿姐外甥开的店,早几年,一直有客人把两家店放在一起比较,“你们怎么这么贵”,这是何杰听到最多的一句话。他心里也是有意跟“大树下”作差异化,所以购买的海鲜食材都要贵一个档次,鱼种类也更多,有20多种。何杰把小店维系得不错。

  比如去别的店里吃大闸蟹,几乎都是现蒸,客人也乐得在水里自行挑选想吃的那只。但是晶晶饭店的大闸蟹,是蒸好的,二百五六一只,蒸好了摆在明档里。这显示何杰的底气,也是他理想中的快餐:客人进来,打包两只螃蟹走,前后不过三分钟,如果要现蒸,那起码就是十几分钟。而坐下来堂食的客人,点个炒菜才两三分钟,比起来,十几分钟就太长了。“熟客都知道,倒不是说都知道肯定是今天蒸的,而是知道,反正切出来不好,就给你换。”

  吃客大多是被这里地道的宁波口味和老板娘亲切、质朴的为人圈粉,背后的创业经历和十几年照护独居老人的故事却还是第一次听说深受感动之余,网友也和我们爆料了更多宁波小饭店背后的故事。

  ↓↓↓

编辑: 郭静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