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网编前语
2003年,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的亲自谋划、亲自部署和亲自推动下,浙江省启动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20年来,宁波始终沿着总书记擘画的路径,坚持红色引领绿色发展,持续深化“千万工程”,推动乡村从环境整治向全面振兴拓展,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
当前,我们正深入研究新时代“千万工程”的新内涵、新目标、新举措,加快推进城乡深度融合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打造更有品质、更具魅力的田园城市、都市乡村。即日起,宁波日报报网端记者蹲点乡村,探究20年来宁波乡村走向富裕、文明、宜居的实现途径。
视频拍摄制作:陈朝霞。本文图片除署名外由海曙区全媒体中心提供
中国宁波网记者 陈朝霞 通讯员 孙勇 史媛
背倚苍山,清溪环绕,海曙区章水镇李家坑村坐落于四明山心的绿水青山中。
李家坑一角。
初夏时光,穿过木质四明廊桥,踏着鹅卵石小路,走进村内安静洁净的胡同,座座青砖黛瓦的老屋相连,高耸的马头墙、雕花的门楣,古色古香。砖雕门匾上,“奠厥攸居”“与鹿游”“凤跃鱼游”“环溪楼”等字迹映入眼帘。
环溪楼内,女主人李彩娟一早就在厨房忙前忙后。“中午有一波客人要来就餐,赶紧准备起来。”李彩娟说,如今,深藏四明山中的李家坑成了游客追捧的“网红”,古村越来越有烟火气了。
然而,古朴幽静,曾是李家坑这个有近500年历史古村的“痛点”。“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村民大多外出打工,村内老屋日益破败萧条。”在李家坑土生土长的李彩娟回忆起20年前的景象,依然摇着头。
李家坑村原貌。(摄于1996年,李家坑村供图)
李家坑村新貌。
一面是远离尘世的原汁原味,另一面却是人迹罕至的寂寥荒凉。古村如何焕发生机?
有着“耕读传家”传统的李家坑村民想法出奇一致:要护住乡土、留住乡愁,对古村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2012年,‘千万工程’中的‘美丽镇村、幸福家园’新农村建设项目启动,全村开始进行梳理式改造,每年有新变化。”李家坑党支部副书记李芬先后跟随两任村党支部书记“撸起袖子加油干”,对古村的巨变记忆犹新。
李氏私塾改造前。(李家坑村供图)
李氏私塾改造后。
当年,李家坑村投入60万元“大手笔”,请省内高校专家团队设计村庄发展规划,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党员做示范、村民跟着干,齐心协力执行“保、拆、建、饰、整”“五字诀”工作法,“保留传统老屋,拆除破旧危房,修缮历史建筑,新修砖石围墙和鹅卵石小径,建设污水处理池、垃圾中转站、公共厕所……”李芬说,不止于此,保护环境也写入《村规民约》:电线统一入地,家禽家畜豢养严格规范,垃圾分类严格执行,“最大限度保持村庄古朴风貌,留住古村文化底蕴。”
李家坑村新貌。陈朝霞 摄
文化留下来,环境靓起来,古村活起来。李家坑村“乘胜追击”,推出一系列文旅融合、农旅融合之举——
与甬上枫林晚书店合作,成立“立早书斋”,村民和游人有了阅读场所;建设童谣小村,“一屋一溪一环线”儿童公共空间跃然而出;设立李家坑艺术博物馆,成为市、区两级文联的美术、摄影、书法等创作基地,文艺交流络绎不绝;打造高山果蔬基地,修建吊红观光采摘基地,成立“高山果蔬”共富工坊负责运营,花旗芋艿、番薯粉丝、高山玉米等地产农特产品“飞”出深山。
李家坑村新貌。
资本和人流被“吸”进古村。村角的牛棚被摇身一变为“道地山饮”咖啡馆,成了年轻人的热门打卡点;樟溪谷、道地小筑等中高端民宿入驻,体验慢生活的游客纷至沓来。
六块“国字号”金招牌也接踵而至——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3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
眼见着家乡焕然一新,李彩娟心里痒痒的。她发挥自己的厨艺特长,将自家环溪楼两层中的一楼改造成“农家乐”,还将村内土特产番薯,制作成香甜可口的番薯枣子,通过游客口口相传卖到全国各地,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过去靠卖花木、打零工维持生计,如今守着‘环溪楼’,一年的收入有20多万元。”李彩娟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很是开心。
更让李彩娟感慨的是,在外工作的“90后”女儿回到村内,成为村里的“新鲜血液”,帮助管理图书、推动村务数字化,李家坑越来越“智慧”了。
“李彩娟的‘环溪楼’农家乐如今是村内12个特色‘创富基地’之一,它们和高山果蔬基地一道,带动村集体、村民增收400万元,村固定资产超2000万元。”古村致富路越走越宽广,李芬也很欣慰。
游客在村内民宿休憩。
“去年年底,我们村成功创建为省第二批未来乡村,环境和人居氛围提升、文旅品牌建设、夜景文旅氛围营造、数字化综合提升等项目正在‘路上’。”李芬说,李家坑天然古村“样本”,蝶变为生态旅游“范本”,正演绎着“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的诗意栖居,也描绘着现代山乡生活新图景。
放眼宁波,余姚中村村、慈溪方家河头村、奉化青云村,宁海许家山村、鄞州走马塘村……至今全市有150多个传统村落,和李家坑村一样,通过活化利用、塑形铸魂,不仅成为传统村落保护传承的“模范生”,而且成为引领乡村美好生活的“弄潮儿”,构成新时代美丽乡村宜居、宜游、宜业的亮丽风景。
相关报道: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