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记者 佘蕙
宁波舟山港大榭集装箱码头,上百艘货轮集聚在锚地,等待引航进港,而港区堆场内,满载着“宁波制造”的数万个集装箱被码得整整齐齐,静候出海。
向东是大海。8356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678公里海岸线、600余个海岛——浙江省宁波市每一步的发展,都深深烙上了海洋印记。
20世纪70年代,宁波以宁波港建设为契机,揭开了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的新篇章。2011年,浙江海洋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宁波再次被推到了时代的最前沿。2018年,宁波在全国沿海14个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中,勇立潮头掘金海洋。
2022年,宁波市出台了《宁波市加快发展海洋经济 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行动纲要(2021—2025年)》。
借助海洋经济新引擎,一座海洋新城正快速崛起——
海洋生产总值从2003年的177.4亿元攀升至2022年的2306.9亿元,年均增长14.4%。
在宁波海洋经济阔步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大趋势之下,以“发展蓝色伙伴,助力海洋经济”为题,2023国际海洋经济与海商事服务论坛即将举行。
作为开放共享的国际性海洋经济交流合作与海商事服务平台,该论坛将从全球海洋发展和治理入手,共同逐梦深蓝。
“硬核”与“担当”比翼齐飞
日前,全球最大40万吨矿船“巴西”轮,缓缓地靠上宁波舟山港。至此,宁波舟山港正式“集齐”68艘40万吨矿船的到港记录,实现了全球最大矿船接靠的“大满贯”!
这是船与港的巅峰相遇,也是“硬核”力的互联互通。
从2500年前的句章古港,到唐宋元明清时期均作为我国主要对外贸易港的明州港,直至现今作为世界第一大港,宁波舟山港记载了海港文化、海丝文化的传承赓续。
近年来,宁波发挥沿海港口优势,将一流强港和开放枢纽建设作为海洋中心城市的建设支点,大力促进海上互联互通和对外经贸、人文交流等领域务实合作——
港口综合枢纽规模能级持续提升。
一组数据可见一斑:截至2022年底,宁波舟山港已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架起贸易通道,年货物吞吐量连续14年位居全球第一、年集装箱吞吐量稳居全球前三。
港航物流服务中心功能日渐凸显。
在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排名中,宁波连续两年跻身综合实力前十强。海事与银保监部门共同签署有关备忘录,在国内推出首个以海事信用为基础的现代航运金融服务机制。
蓝色伙伴朋友圈持续扩容。
加强与新西兰奥克兰市、南非曼德拉市、韩国釜山市等国际海洋友好城市在相关领域的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海洋合作会议。搭建交流平台,成功举办海丝之路·中国(宁波)海洋经济博览会、海丝港口国际合作论坛等论坛活动。
“传统”与“新兴”双轮驱动
宁波人向海而生、听涛而立。
在做强传统产业和壮大新兴产业的双轮驱动中,“宁波号”破浪前行,加速驶入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赛道。
做强临港制造传统产业——
这其中,绿色石化产业发展浓墨重彩,港航物流服务业、海工装备业发展驶入“深水区”。
基本建成全国最大、国产化程度最高、数字化应用最广的炼化一体化基地;北仑(奉化)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入选国家首批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建设名单;东方电缆东部(北仑)基地数字化未来工厂、高端海洋能源装备系统应用示范项目投产……
2022年,宁波海洋绿色石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181.4亿元,同比增长13.5%。宁波国际航运物流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达到196家,较上年增长21%。一批海工装备零部件、海工成套设备、海工装备平台、海洋智能智造装备等领域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加快成长。
转型提升海洋传统产业——
这其中,海洋渔业稳扎稳打,海洋文旅产业持续“放大招”。
全市省级以上水产原良种场达9家,其中国家级4家;远洋渔业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项目、北欧(中国)鲑鱼陆基养殖项目加快建设,成功创建省渔业转型发展先行区。杭州湾、宁波湾获批省级旅游度假区,象山影视城获评浙江省智慧景区。亚帆中心、沙滩排球等项目建成投用。
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
海洋新材料、海洋电子信息、临港航空航天、海洋新能源、蓝碳经济等一批“有海”“无海”的产业正加速成为新的增长极。
海洋新兴产业占海洋经济增加值比重超21%,年均增速保持10%以上。
诸如,磁性材料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名单;万华高性能材料研究院正式投用;美康生物“海洋生物抗菌肽制备及其在诊断试剂中应用开发”项目实现产业化;成立中国(宁波)海洋电子装备产业联盟。
去年宁海通用机场(一期)完成年度投资额1.4亿元;海上风电开发势头强劲,去年全市风电装机容量达到68万千瓦;探索蓝碳经济,全国首例湿地碳汇生态价值保险获赔。
在“传统”与“新兴”产业比翼双飞的背后,离不开创新的力量——
全市拥有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宁波海洋研究院、中电科宁波海研院等18家涉海科研机构,正全力筹建“涉海极端环境使役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宁海海洋生物种业研究院建成投用。
瞄准聚焦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宁波已布局实施涉海重大科技攻关项目40余项。复合海底电缆、大长度海洋脐带缆、LNG运输船、南极磷虾船等多项研发制造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护海”与“用海”同频共振
“为什么宁波的海鲜味道很好,秘密就藏在东海独特的海洋生态环境里。东海的海水里面含有丰富的天然饵料,此外,海洋生物要保持一定的渗透压,体内会产生大量氨基酸,这些氨基酸有部分相当于味精的成分,所以天时地利造就了宁波海鲜的鲜美……”
这是一名海洋研究院专家关于宁波海洋生态环境的生动描述。
“靠海吃海”“善待海洋”,在东海宁波早已不是简单的口号。
截至去年底,宁波近岸海域水质达到历史最优水平,同比提升16.8%,增幅位居全省第一。
海洋是全人类共同的家园。拥有全省最长海岸线和海域面积的宁波,持续擦亮海洋生态底色,将海洋环境保护和蓝碳发展作为海洋中心城市的蓝色屏障。
蓝色海水,寄托着宁波百姓的期待,也藏着宁波市委、市政府的治海决心。
从陆海统筹到区域协同,宁波瞄准6大海湾,系统推进11项行动,治理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
梅山岛、西沪港、花岙岛等一批国家“蓝色海湾”项目有序推进;已经建成韭山列岛、渔山列岛2个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以及象山花岙岛、渔山列岛2个国家级海洋公园,海洋保护区面积达到586平方公里;试点海洋碳汇交易市场。象山县率先开展海洋碳汇(大型养殖藻类)交易试点……
治源,重塑,宁波治海方略之下,是富民成果的逐步展现。
作为全市美丽海湾先行试点,梅山湾已经率先完成宜居型美丽海湾建设。梅山湾度假区近三年年均接待游客164万人次,年均营收超亿元。
目前,不仅北仑梅山湾,象山东部诸湾等一条条特色美丽海岸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构建海洋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互促发展的美丽海湾建设格局。
更科学、更系统、更具滨海特色的新海湾、新岸线,正与宁波这片碧海一起,重启。
编辑: 应波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