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网编前语
7月1日在宁波美术馆开幕的"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宁波特展"连日来受到市民的追捧。值此甬派8周年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开展"百家单位、百名记者"惠民行活动之际,我们推出"双百"惠民文化行之名画赏析活动。记者从"大系"展中选择一批作品,采访专家学者、收集各种史料,为您品读名画和名画背后的故事。
宋 赵佶 《听琴图》 绢本 设色 147.5cm×51.3cm 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古代的文人雅集常有琴音相伴,宋徽宗赵佶名下的《听琴图》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描绘的正是士大夫以琴会友、清赏音乐的场景。作品构图精巧,用笔设色典雅富丽,人物刻画生动传神。
正在宁波美术馆举行的"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宁波特展",展出了《听琴图》的高清出版打样稿,陈列在3号厅"千古丹青 寰宇共宝"之"宋韵无尽"板块。
宋 赵佶《听琴图》(局部) 绢本 设色 147.5cm×51.3cm 故宫博物院藏
"艺极于神",要论中国艺术史上"千古一帝",那这个名号非宋徽宗赵佶(1082—1135)莫属。他开创了书法史上极具个性的"瘦金体",并在山水、花鸟、人物画领域无一不精,还精通音律、诗词、金石考古、制瓷饮茶等,创办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家美术学院——宣和画院。那个年代,完全称得上艺术的全面发展和繁荣。在徽宗朝,极简美学得到快速发展并影响至今。
《听琴图》中如盖的青松和摇曳的绿竹衬托出庭园环境的高雅脱俗,而几案上香烟袅袅的薰炉、玲珑石上栽植着异卉的古鼎则与优雅琴声一道,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画作以琴声为主题,用笔墨巧妙地刻画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音乐意境,展现出来的静谧美好令人忘俗。
抚琴之人被认为是徽宗皇帝。
画面的中心,松荫下抚琴者缁衣黄冠,一身道士打扮,微微俯身拨弄琴弦,伴着熏炉青烟,乐声从手中缓缓流出,与之相对的是山石上放置的一座古鼎,鼎中有一枝精心修剪的花木。对花抚琴,足见富贵中之清雅。
双手拢于袖中的绿衣者被认为是童贯。
旁观者有三人,两人着纱帽朝服,红衣者持扇按膝,用右手撑坐于石墩之上。绿衣者双手拢于袖中,作凝思状,似已为琴声所深深吸引。绿衣者身后有小童,作叉手之礼,以示下位者的恭敬。
持扇按膝的红衣者可能为蔡京。
画中主要的三人普遍被认为是君臣关系,画中央抚琴之人为徽宗皇帝(据史书记载,徽宗崇信道教,以"教主道君皇帝"自居),正全神贯注地颔首抚琴,左右二人可能为童贯和蔡京,他们略微放松,已经有陶醉之相,想来早已沉浸在音乐之中而忘却世俗之礼了。
蔡京题诗和赵佶所书瘦金体"听琴图"。
画面上有蔡京题诗一首:"吟徵调商灶下桐,松间疑有入松风。仰窥低审含情客,似听无弦一弄中。"诗画相映,颇有雅趣。蔡京的书法绝佳,丝毫不亚于"宋四家"任何一位。右上角有赵佶所书瘦金书字体的"听琴图"三字,左下角是宋徽宗的花押,这个花押几乎成为宋徽宗的标志,有的人认为是"天下一人"的简写,也有人认为是"天水"的简写。
《听琴图》既有文人的素雅之气,又有宫廷贵族的富贵之气,整体是对宋代简约文雅生活的如实刻画,也是对宋代宫廷绘画艺术的集中体现。
玲珑石上青铜炉中植花卉。
《听琴图》向来颇受关注,学界对此图是否为宋徽宗赵佶的亲笔之作意见不一。此图在清代以前未有著录,故一直以来争议不休。清代胡敬在《西清札记》中说:"此徽庙自写小像也。旁坐衣绯者当是蔡京。"但不知这个根据是从何而来。谢稚柳先生认为《听琴图》可能不是宋徽宗亲笔,也并非代笔,是"御题画",即这幅画是宋徽宗颇为满意的院画,于是自己题了字,又命蔡京在上面题诗。徐邦达先生根据传世的宋徽宗绘画作品的风格判断《听琴图》为院人代笔画,却被后来的人误以为是宋徽宗亲笔。
无论《听琴图》是徽宗御制或画院代笔,并不影响我们对此幅作品年代归属和艺术水平的判定。《听琴图》用静态的笔墨来描绘动态的音乐,是绘画艺术与音乐艺术完美的结合,堪称北宋人物画的代表之作。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