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网编前语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入编有不少涉及宁波的作品,有些是宁波籍或曾活动于宁波地区的画家作品,还有一些经由宁波海港出口,见证了古代中国出口贸易和海上丝路文化交流的繁华。
本栏目将结合正在宁波美术馆举行的“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宁波特展”及“大系”入编的相关画作,为您介绍一个用艺术方式打开的宁波。
中国宁波网记者 顾嘉懿
人生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的场景:相遇、相知,而后相别。
生活在一个港口城市,迎来送往的故事更加普遍。于是,我们看到了展厅里那一张张“送别图”——海面上,船只扬帆远行,坡岸边,人们作揖道别。
《送海东上人归国图》,收录于《宋画全集》。
通讯没有这么便捷的时代,一别即一生。何况前方是变幻无状的大海,从此涉沧溟、渡鲸波,此岸能够给予的只有祝福。
这份送别的礼物何其珍贵。付之缣素的,被妥善保管,代代相传;留下章句的,付梓影印,化一为万。数百年后,那些图像和诗句依然在遥远的时空中互相对望,告诉我们,他们从未遗忘。
“送别图”的图式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宋画全集》,收入了日本常盘山文库的《送海东上人归国图》,其打样稿正在宁波特展的第四部分展出。
左侧一列都是渡海画作。
“海东”指海洋的东边,“海东上人”并无确指,学者研究,可能是指禅僧荣西。在画面的左边,一艘海船正扬帆,船下绘有水波纹;右侧坡岸有一片松林,五位送行者面向船只方向作揖。松下林亭,似曾设宴。
《宋画全集》印刷局部原图。
南宋,日僧归国必由宁波。故而有学者判断,“其送别地毫无疑问应在宁波之港口”“此图应当是宁波文士请某位画师,绘赠即将归国的日僧”。
上方的两位题诗者,钟唐杰、窦从周,均为朱熹的门人,此图也被认为是朱学东传的重要例证。钟唐杰,名咏,袁州府萍乡县(今江西)人。他在诗中回忆了与海东上人的交游,说儒家与释家虽然不同道,但两人相见投契,共览湖山胜迹,可惜不久就要分别。诗写:“殷勤不忍别,缱绻难为留。临风极遐睇,目断扶桑陬”。正是画面所表现的内容。
另一位题诗者窦从周(1135-1196),子文卿,镇州丹阳人。他写:“榜人理行舻,日出江水平。扶桑渺何许,万里浮沧溟……江草色萋萋,江花亦冥冥。浮云聚复散,不能常合并。”亦显离别之情。
约成图于1191年的《送海东上人归国图》,也是现存最早的“送别图”。等到了明代,这一图式再次反复出现。
王谔《送别图》。出自《圣地宁波》
明代宫廷画家王谔,字廷直,宁波奉化人,日本现存两张“送别图”都在其名下,分别是京都国立博物馆的《送源永春还国诗画卷》以及妙智院的《送别图》。据复旦大学教授陈正宏所见,前者共有十二人题诗,一人作画,另有一人撰序,一人作跋,基本上都是宁波人。
《送源永春还国诗画卷》,出自《诗画合璧史丛考》。
作序的是月湖杨家的杨守阯,后接鄞县经学家倪复七律诗;王谔画后,接屠滽诗;而后依次是董钥、魏偁、方志、陆偁、杨守随、张昺、金洪、袁孟悌、宋似、方霖的诗;最后是正德五年(1510)六月九日方仕的跋。内容丰富,情感细腻。
这张诗画卷的赠送对象,是1509年来华,1510年归国的日本使臣源永春。据诗文内容,十年前,源永春也曾来华,与方仕的父亲方震交好。而这次,接待源永春的变成了故人之子方仕。
方仕其人,在“送别图”中经常出现。京都妙智院,还藏有一张1550年的《策彦归朝图》,落款“野泉”绘,上有慈溪人叶寅斋所作序文,宁波人方梅厓(即方仕)、屠月鹿、董秋田、包吉山亦在送别行列;另外,日本还有一张《送日使小西次忠还国图》,也有方仕所作诗并序。
《策彦归朝图》,出自《圣地宁波》。
《策彦归朝图》序文,出自《圣地宁波》。
从时间上看,策彦周良和小西次忠的被送别时间同在嘉靖庚戌(1550)年五月。可知那支船队,至少有两人都得到了宁波友人的诗画作为纪念。
文人和禅僧的交游
除了“送别图”,体现文人与禅僧交游的还有一类“顶相图”,也叫“高僧像”“祖师像”。画中人,一般是得道高僧或寺院住持,携回这类图像,能体现法脉的传承。
在《宋画全集》收录了泉涌寺所藏两张著名的祖师像,分别是南山律师道宣像和大智律师元照像,也称南山大师像和灵芝大师像。两张像一样大小,左右对幅,画中人结跏趺坐于覆有法被的高背椅上,纹饰工笔描绘,庄重精细。上有四明学者楼钥“嘉定三季(1210)中元”所作赞语。
《南山大师像》。
南山大师即道宣律师(596-667),15岁出家,云游四方,广学众说。晚年常住终南山崇义寺,后人尊其为律宗南山宗始祖。画中,道宣两手平放,执拂尘。楼钥题赞称其:“曰禅曰教,无非为人。惟兹律仪,尤切于身。仰止南山,与佛无间。人天师尊,不容赞叹。”
灵芝大师即元照律师(1048-1116),字湛然,号安然子,俗姓唐,余杭人,是北宋宏传律宗与净土宗的高增,博研道宣著作,撰《南山律师撰集录》。画中,其左手握经卷,右手执笔。楼钥赞语说:“南山既远,律道中微。化身再来,是为灵芝。持律益严,护法甚劳。灵芝之风,南山相高。”
《灵芝大师像》。
这两段赞语,同步收录在楼钥文集《攻媿集》中。赞语后还有一段文字,说是“日本国僧俊芿慕南山、灵芝之法,航海求师,首画二师之像,求余为赞”。
俊芿,又一位南宋知名日僧。据其传记,这两张像其实是山阴僧人义铦送给俊芿的。请楼钥题赞约半年后,俊芿归国,创立京都泉涌寺,这两件画作也成为“镇寺之宝”。
俊芿与宁波另一位南宋文士、心学传人杨简亦有交往。杨简曾“事笔砚述圣人道以赠法师”,在《慈湖遗书》中,杨简告诉俊芿,“心之精神是谓圣”,这本是孔子回答弟子的话,在杨简著作中经常被引述,可以说是其心学的主要思想根源。
俊芿像。
在“大系”中收录并展出的,与宁波有关的重要祖师像,还有东福寺藏南宋《无准师范像》。无准师范(1178—1249),是临济宗杨岐派,破庵祖先的法嗣,四川剑阁人。他在明州清凉寺开法之后,曾任焦山、雪窦、育王、径山等寺住持。
《无准师范像》。
画中,无准师范身着法衣,坐于披着法被的曲彔禅椅之上,手持竹篦。其袈裟采用金泥进行细笔描绘,风格奢华,是宋代写实主义肖像画中的佳作。
画上,无准师范亲笔题赞:“大宋国、日本国,天无垠、地无极。一句定千差,有谁分曲直?惊起南山白额虫,浩浩清风生羽翼。日本久能尔长老写予幻质,请赞。嘉熙戊戌(1238)中夏,住大宋径山无准老僧。”可知此图是送给他的日本弟子圆尔辨圆的。
1241年,圆尔辨圆将此画带回日本,创建京都东福寺,对日本禅宗影响很大。
题赞里的跨国交谊
时间进入元朝,以水墨风格表现的禅宗画愈加成熟。翻阅《元画全集》,含天童寺僧人题赞的禅宗画数量极多,以云外云岫、平石如砥两位“出镜率”最高。
云岫(1242-1324),曹洞宗高僧,曾任天童寺住持(1321-1323),字云外,号方岩。
简单看几张,如出光美术馆的《观音图》。画面岩座白衣观音,衣纹画法颇有古意。左上题记“草窠里居,盘陀石座。放大智光明,破众生长夜。天童云岫题。”
出光美术馆《观音图》上的云岫题字。出自《元画全集》
又如京都国立博物馆藏《白衣观音图》,绢本水墨。画中观音端坐于岩座之上,带慧光,头披风帽,发髻高束,顶有莲花。衣纹使用浓墨“铁线描”勾出,内侧施以淡淡的墨晕,以显示布料和衣服柔和的质感。相对而言,岩座画法粗放,岩石上铺了草垫。岩座下方有水纹。
京都国立博物馆藏《白衣观音图》。
上方题记“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大圆镜中,明功借位。天童云岫。”
此图岩座左下侧隐约可见“正悟”款记,为少见的带有落款的元代禅林水墨画。
还有一张,是混在《宋画全集》里的《芦叶达摩图》,现藏群马县立近代美术馆。这是一张典型的减笔画,类似《李白行吟图》风格。画中达摩高额、深目、高鼻,显示胡僧身份。画上题赞“踏芦渡江,满目烟波,九年面壁,计较犹多,五叶春风开一花。”末尾题名不易辨,仔细看,也像是“天童云岫赞”。
《芦叶达摩图》。
有学者认为,云岫墨迹传入日本,或是他的法嗣弟子东陵永玙东渡日本时带去。东陵永玙,四明人,1351年东渡,在日本生活了15年,历住天龙、南禅、建长、圆觉等诸寺。他开创的法系被称为“东陵派”,是日本禅宗二十四流之一。
平石如砥也有代表性的两张,分别是东京国立博物馆的《白衣观音图》和《四睡图》。
平石如砥(1268—1357),无准师范的第四代法嗣,住宁波保圣寺,后入定水寺,1329年进入天童寺,与日本僧人有密切交往。
图中观音端坐在圆形草垫上,设色淡雅,宝冠和嘴唇上施以红色,身旁净瓶插柳枝。画面用白描手法,线条凝练而有弹性,体现了画家白描功力。其赞文曰:“细草为茵云作衣,定回危坐复思惟,瓶中杨柳丝丝绿,勾引春风无了时。天童如砥拜手。”文字通俗易懂,如春风拂煦。
东京国立博物馆《白衣观音图》。
《四睡图》描绘的是溪流岸边松树下,丰干禅师与一虎、寒山、拾得一起酣睡的场面。树皮、树叶、竹叶勾出轮廓,岩石使用较粗的线条,白云流水用笔快疾,人物描写工整细腻,白描画法相当成熟,接近文人画。
东京国立博物馆《四睡图》。
此图同时有平石如砥、无梦昙噩、华国子文三位元代禅僧的题赞。无梦昙噩(1285-1373)是慈溪人,俗姓王,字梦堂,号酉庵,元景德年间曾任天台国清寺住持;华国子文(1268-1351)曾在天童、雪窦、杖锡开法,也与宁波渊源深厚。
宋元时期,禅僧一直是往来东亚的使者,同时承担官方与民间交流的重任。他们携带的美术作品,一方面证明着自己法脉传承的“正统性”,另一方面也对日本水墨画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细读绘画,其中的多元意味亦引人深思。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