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才容易遭受电信诈骗?每天离不开网络的年轻人分辨和防范电信诈骗能力更强?事实可能并非如此。湖北省公安厅调查显示,“80后”“90后”年轻人已成为电信诈骗最大受害群体。
年轻人频陷电信诈骗
湖北省仙桃市27岁的管先生在家刷手机时,发现了一条同城“网络约会”消息,遂通过链接下载了一款“网络约会”软件。注册登录后,“接待员”先是要求管先生用账号积分打赏,并承诺返还佣金,后借口管先生“操作失误”,告诉他必须购买一样标价万余元的商品后才能提现。
待管先生购买商品后,又回到“操作失误”的循环。直到管先生意识到自己被骗,他已用各种形式向骗子转账8万多元。
湖北省公安厅调查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湖北各级公安机关受理的电信诈骗案件中,“90后”受骗者占比29.5%、“80后”占比32.3%,两者相加占比高达61.8%,成为电信诈骗最大受害群体。
主要有三个原因
受访民警告诉半月谈记者,“80后”“90后”群体大部分受过良好教育,接触网络时间较早,信息获取渠道丰富,对电信诈骗手法有一定了解。但在面对精心设计、不断迭代升级的网络骗局时,仍缺乏足够的警惕和辨识能力。
——部分年轻人希望快速赚钱导致受骗。“近年来,刷单返利、虚假理财类诈骗占比明显上升,许多受害者都是年轻人。”湖北省公安厅反诈中心民警李堃说。发现受骗后,部分年轻受害者低估犯罪分子并抱有侥幸心理,认为自己能够返本抽身,结果大概率越陷越深。
——个人信息泄露被不法分子针对性利用。民警告诉半月谈记者,年轻人上网频繁,在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上留下了大量上网浏览记录、通话记录等使用痕迹,一旦感染木马病毒,不法分子就能窃取使用者手机内的个人信息。电诈分子根据个人信息设计有针对性的话术剧本,更容易击破受害者的心理防线。
孝感市公安局新型犯罪侦查支队民警王文波说,在警方近期侦破的一个案件中,电诈犯罪嫌疑人通过解读个人信息推断出受害人收养了一个孩子,遂有针对性地设计出冒充公安部门的电诈话术,“开口就称受害人收养手续不全,涉嫌人口买卖,一下子就把人唬住了”。
——频繁更新换代的诈骗手法更具迷惑性。反诈民警分析发现,随着全民反诈意识增强,电诈分子编写诈骗话术的能力也在升级,仅“裸聊诈骗”,警方就发现了至少7种诈骗技法。“近年来,电诈犯罪呈现标准化、系统化、流程化的新趋势,对年轻群体的诱惑性、迷惑性更强。”王文波说。
守好心理与信息“两道防线”
“许多受害人都有贪图小便宜的心理,有人面对利益诱惑虽然心存疑虑,但会自发说服自己。”湖北省枝江市公安局反诈中心民警周涛说,年轻群体正处于物质、精神需求高速增长期,面对诱惑时,一定要坚信天上不会掉馅饼。
民警告诉半月谈记者,除了建立心理防线,保护好个人信息同样重要。现阶段,诈骗分子往往通过建立虚假网站、生成虚假链接等形式来“钓鱼”,其中不少都披着网络赌博、网络约会等外衣。不法分子在网站中植入木马病毒,只要受害者注册登录甚至简单浏览,病毒就能植入电子设备盗窃个人信息。
受访民警表示,面对层出不穷的诈骗形式,公安机关也在全力升级应对手段。“80后”“90后”需避免过于自信、疏于防范,遇到陌生人提出的网上转账、刷单返利等情况时多个心眼。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