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对话《花木兰》主创 巾帼英雄花木兰是如何练成的?
2023-09-28 14:33: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花木兰》在波士顿演出现场(张筱羲 摄)

中国宁波网记者厉晓杭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一首《木兰辞》让花木兰的传奇故事在中国代代流传。近日,中国民族舞剧《花木兰》在美国波士顿博赫中心王安剧院连演两场,广受好评。

花木兰的艺术形象数不胜数,电影、电视剧、舞台剧、动画等不少文艺作品中都有花木兰的飒爽英姿,带给了观众震撼与感动。那么,舞剧这种艺术形式表达有何独特性?又将为《花木兰》带去怎样的新意?记者与主创团队开展了一场深入交流。

真实的力量,让《花木兰》更生动立体

舞剧主要以舞蹈为叙事手段,没有对话,如何将观众迅速带到情境中,全靠舞者的肢体语言,很考验舞者的功力。

采访中,几位主创反复提到一个词——“真实”,无论是货真价实、分量十足的盔甲战衣,还是战火连天、刀光剑影的舞台美学,抑或是个人与角色之间的真情实感。

舞剧中,双人舞通常是作品最具标志性的表现,创作者会设计两到三段可圈可点的“大双人舞”来增加作品的精彩度。舞剧《花木兰》中,虽然双人舞只有两段,却是修改次数最多、最花心思的地方。

舞剧《花木兰》编导透露,有一段是讲述卫将军和花木兰的夜间相遇,不同于传统舞蹈的柔美,这段双人舞从视觉而言,更像是两个男人在对打,整整持续了近五分钟。

可以说,这里的木兰颠覆了传统中国舞剧对女一号“花旦”“青衣”的普遍认知,更偏向“武旦”的戏份。花木兰的精神,正是通过充满力量的舞蹈表现出来的。

每演一场《花木兰》,主演郝若琦都会反思剧中的戏剧点,哪里力量过猛,哪里力量不够,哪里的情绪释放不足等,她以这样的方式深化自己与角色的联系。

“在美国演出,观众们一次次热情的掌声,鼓舞了我们的士气。我要‘舞’出中国女战士的‘精气神’。”郝若琦说。

视频剪辑/孙宇卓 拍摄/江安

记者在彩排现场看到,每场演出之前,所有演员都在辛苦排练,技术人员加紧调试设备和灯光,大家都希望尽善尽美,为美国观众呈现美轮美奂的东方美学。当听到台下雷鸣般的掌声,郝若琦说:“再累都是值得的!”

正是有了主创团队的精心打磨,波士顿博赫中心王安剧院两场演出惊艳四座。美国观众从《花木兰》的舞台上感受到中国舞蹈演员的赤诚,也看到了中国舞蹈演员的水平。不少观众如此评价:“这是一场打动人心的演出。”很多人在演出结束后久久不愿离开,还积极参加了《花木兰》的主演见面会。

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黄屏与主演合影留念。(厉晓杭摄)

成长的共鸣,让《花木兰》出新出彩

木兰从军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当其被搬上舞剧,主创团队会赋予它一种怎样的精神内核?

在舞剧《花木兰》中,编导运用花木兰男性化的外在形象与女性化的内心情感作为双重主线,进行交叉式的叙述表达,同时结合大量细微却饱含深意的舞蹈身体语汇,勾勒出花木兰独立又柔情的女性形象,表达了男女平等的思想观念,使得花木兰摆脱了传统艺术作品中道德模范的刻板形象,传达出女性对自我性别的认同与自我价值的肯定,展现出女性的成长与成熟。

主创团队告诉记者,《花木兰》的精神内核便是成长,在一个男性社会当中,一个女性得到真正的认可既是这个女性在社会中的成长,也是一个时代的成长。因此,他们在其中一幕戏剧中,特意安排了花木兰在三军之前甩下自己长发的场景,而将士们看到以女性形象示人的花木兰,却心悦诚服地接受花木兰的率领,“这就是一种成长和认同。”

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与以往花木兰形象塑造不同的是,舞剧借助三个不同阶段的男性,来完成了这一经典女性角色的塑造,比如亲情角色父亲,爱情角色卫将军,另外创造了一位从没出现过的角色敌国战争孤儿“柔儿”,使得花木兰的女性形象更加完整。

要将角色的成长表现出来,与演员本身的历练息息相关。从7岁开始学习舞蹈,到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再到毕业后首次担任大女主,出演花木兰一角,郝若琦的舞蹈之路也颇有几分花木兰的韧劲与倔强。

在她看来,自己和木兰是共生共长的关系。《花木兰》首演的时候,她对角色的理解并不深入,只是按照导演的要求把它完成了。7年多过去了,她对花木兰的诠释也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更丰富、细腻。她说:“花木兰这个角色是我的成名作,给我的成长带来了很多力量。”

宁波市歌舞剧院首席舞蹈演员夏天,饰演卫将军一角。他告诉记者,自己也因为这部舞剧快速成长,正是《花木兰》让自己成为了一名合格的中国舞剧演员。“好的角色,不仅塑造了我,也拓宽了我的戏路,帮我跨越了‘小生’和‘武生’之间的转换。这次美国巡演,我深感责任重大。看到美国观众的热情反馈,我们也更有信心了。”

《花木兰》演职人员走进美国当地学校,与孩了们互动。(厉晓杭摄)

强大的团队,让《花木兰》顺利“出海”

一场好的表演,尤其是跨国演出,离不开众多幕后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记者了解到,此次演出,《花木兰》团队早在7月底就将所有舞台装备通过海运送往美国。

视频剪辑/孙宇卓

剧中最精彩的圆环装置直径15米,重约7吨。这个设计就像电影的蒙太奇手法,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为单一的舞台创造了更多的场景和可能性。圆形舞台快速转起,表现两军的激烈对阵,紧张感越发强烈,让观众仿佛置身硝烟弥漫的沙场。然而,把这个大家伙装好却没那么容易。在波士顿演出之前,15名舞美技术人员与当地工作人员紧密配合,克服语言的障碍,快速搭建起了酷炫舞台。

“大家对细节要求都是一丝不苟的。旋转舞台上有颗小螺丝钉没有对上,大家就把所有的螺丝钉取下来,重新装上,确保每一颗螺丝钉都在正确的位置。”宁波市天然舞台舞美设计制作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大成告诉记者,在调试音响过程中,反复多次,都达不到理想效果,中美两组技术人员经过不断协调,最终想出了完美的解决方案。

在波士顿演出结束后,技术组又连续作战,赶赴华盛顿,为9月29日在肯尼迪艺术中心歌剧院的演出提前做准备。化妆师、服装师等工作人员也同样异常忙碌,通常一个人需身兼多职。

《花木兰》在波士顿演出现场。(张筱羲摄)

“如果没有强大的幕后团队,就没有如此完美的舞台呈现。”宁波市演艺集团董事长林红说,《花木兰》能顺利“出海”,离不开幕后团队的辛苦付出。“传统文化也要有国际化的表达。我们的舞美设计,也得到了很多国外观众的认可。”

记者了解到,2023年9月29日至10月1日,《花木兰》将在美国华盛顿肯尼迪中心歌剧院连演四场。相信在所有演职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经典历史故事,将投射出历久弥新的光彩,向海外观众传递气势磅礴的东方气韵。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3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对话《花木兰》主创 巾帼英雄花木兰是如何练成的?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3-09-28 14:33:00

《花木兰》在波士顿演出现场(张筱羲 摄)

中国宁波网记者厉晓杭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一首《木兰辞》让花木兰的传奇故事在中国代代流传。近日,中国民族舞剧《花木兰》在美国波士顿博赫中心王安剧院连演两场,广受好评。

花木兰的艺术形象数不胜数,电影、电视剧、舞台剧、动画等不少文艺作品中都有花木兰的飒爽英姿,带给了观众震撼与感动。那么,舞剧这种艺术形式表达有何独特性?又将为《花木兰》带去怎样的新意?记者与主创团队开展了一场深入交流。

真实的力量,让《花木兰》更生动立体

舞剧主要以舞蹈为叙事手段,没有对话,如何将观众迅速带到情境中,全靠舞者的肢体语言,很考验舞者的功力。

采访中,几位主创反复提到一个词——“真实”,无论是货真价实、分量十足的盔甲战衣,还是战火连天、刀光剑影的舞台美学,抑或是个人与角色之间的真情实感。

舞剧中,双人舞通常是作品最具标志性的表现,创作者会设计两到三段可圈可点的“大双人舞”来增加作品的精彩度。舞剧《花木兰》中,虽然双人舞只有两段,却是修改次数最多、最花心思的地方。

舞剧《花木兰》编导透露,有一段是讲述卫将军和花木兰的夜间相遇,不同于传统舞蹈的柔美,这段双人舞从视觉而言,更像是两个男人在对打,整整持续了近五分钟。

可以说,这里的木兰颠覆了传统中国舞剧对女一号“花旦”“青衣”的普遍认知,更偏向“武旦”的戏份。花木兰的精神,正是通过充满力量的舞蹈表现出来的。

每演一场《花木兰》,主演郝若琦都会反思剧中的戏剧点,哪里力量过猛,哪里力量不够,哪里的情绪释放不足等,她以这样的方式深化自己与角色的联系。

“在美国演出,观众们一次次热情的掌声,鼓舞了我们的士气。我要‘舞’出中国女战士的‘精气神’。”郝若琦说。

视频剪辑/孙宇卓 拍摄/江安

记者在彩排现场看到,每场演出之前,所有演员都在辛苦排练,技术人员加紧调试设备和灯光,大家都希望尽善尽美,为美国观众呈现美轮美奂的东方美学。当听到台下雷鸣般的掌声,郝若琦说:“再累都是值得的!”

正是有了主创团队的精心打磨,波士顿博赫中心王安剧院两场演出惊艳四座。美国观众从《花木兰》的舞台上感受到中国舞蹈演员的赤诚,也看到了中国舞蹈演员的水平。不少观众如此评价:“这是一场打动人心的演出。”很多人在演出结束后久久不愿离开,还积极参加了《花木兰》的主演见面会。

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黄屏与主演合影留念。(厉晓杭摄)

成长的共鸣,让《花木兰》出新出彩

木兰从军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当其被搬上舞剧,主创团队会赋予它一种怎样的精神内核?

在舞剧《花木兰》中,编导运用花木兰男性化的外在形象与女性化的内心情感作为双重主线,进行交叉式的叙述表达,同时结合大量细微却饱含深意的舞蹈身体语汇,勾勒出花木兰独立又柔情的女性形象,表达了男女平等的思想观念,使得花木兰摆脱了传统艺术作品中道德模范的刻板形象,传达出女性对自我性别的认同与自我价值的肯定,展现出女性的成长与成熟。

主创团队告诉记者,《花木兰》的精神内核便是成长,在一个男性社会当中,一个女性得到真正的认可既是这个女性在社会中的成长,也是一个时代的成长。因此,他们在其中一幕戏剧中,特意安排了花木兰在三军之前甩下自己长发的场景,而将士们看到以女性形象示人的花木兰,却心悦诚服地接受花木兰的率领,“这就是一种成长和认同。”

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与以往花木兰形象塑造不同的是,舞剧借助三个不同阶段的男性,来完成了这一经典女性角色的塑造,比如亲情角色父亲,爱情角色卫将军,另外创造了一位从没出现过的角色敌国战争孤儿“柔儿”,使得花木兰的女性形象更加完整。

要将角色的成长表现出来,与演员本身的历练息息相关。从7岁开始学习舞蹈,到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再到毕业后首次担任大女主,出演花木兰一角,郝若琦的舞蹈之路也颇有几分花木兰的韧劲与倔强。

在她看来,自己和木兰是共生共长的关系。《花木兰》首演的时候,她对角色的理解并不深入,只是按照导演的要求把它完成了。7年多过去了,她对花木兰的诠释也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更丰富、细腻。她说:“花木兰这个角色是我的成名作,给我的成长带来了很多力量。”

宁波市歌舞剧院首席舞蹈演员夏天,饰演卫将军一角。他告诉记者,自己也因为这部舞剧快速成长,正是《花木兰》让自己成为了一名合格的中国舞剧演员。“好的角色,不仅塑造了我,也拓宽了我的戏路,帮我跨越了‘小生’和‘武生’之间的转换。这次美国巡演,我深感责任重大。看到美国观众的热情反馈,我们也更有信心了。”

《花木兰》演职人员走进美国当地学校,与孩了们互动。(厉晓杭摄)

强大的团队,让《花木兰》顺利“出海”

一场好的表演,尤其是跨国演出,离不开众多幕后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记者了解到,此次演出,《花木兰》团队早在7月底就将所有舞台装备通过海运送往美国。

视频剪辑/孙宇卓

剧中最精彩的圆环装置直径15米,重约7吨。这个设计就像电影的蒙太奇手法,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为单一的舞台创造了更多的场景和可能性。圆形舞台快速转起,表现两军的激烈对阵,紧张感越发强烈,让观众仿佛置身硝烟弥漫的沙场。然而,把这个大家伙装好却没那么容易。在波士顿演出之前,15名舞美技术人员与当地工作人员紧密配合,克服语言的障碍,快速搭建起了酷炫舞台。

“大家对细节要求都是一丝不苟的。旋转舞台上有颗小螺丝钉没有对上,大家就把所有的螺丝钉取下来,重新装上,确保每一颗螺丝钉都在正确的位置。”宁波市天然舞台舞美设计制作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大成告诉记者,在调试音响过程中,反复多次,都达不到理想效果,中美两组技术人员经过不断协调,最终想出了完美的解决方案。

在波士顿演出结束后,技术组又连续作战,赶赴华盛顿,为9月29日在肯尼迪艺术中心歌剧院的演出提前做准备。化妆师、服装师等工作人员也同样异常忙碌,通常一个人需身兼多职。

《花木兰》在波士顿演出现场。(张筱羲摄)

“如果没有强大的幕后团队,就没有如此完美的舞台呈现。”宁波市演艺集团董事长林红说,《花木兰》能顺利“出海”,离不开幕后团队的辛苦付出。“传统文化也要有国际化的表达。我们的舞美设计,也得到了很多国外观众的认可。”

记者了解到,2023年9月29日至10月1日,《花木兰》将在美国华盛顿肯尼迪中心歌剧院连演四场。相信在所有演职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经典历史故事,将投射出历久弥新的光彩,向海外观众传递气势磅礴的东方气韵。

编辑: 陈奉凤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