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千年丹青盛世再现 给宁波留下了什么?
2023-10-07 10:53: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展厅里人头攒动。

  中国宁波网记者 黄银凤

  一场持续近100天的展览,将流散在世界各地的中国古代绘画珍品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汇聚一堂,生动再现了中国2000多年来传世绘画的浩荡洪流。

  1.5公里超长展线,1600余幅历代名画出版打样稿。“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宁波特展”(以下简称特展),这项宁波美术馆建馆以来体量最大的单一主题展览、宁波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现象级”艺术特展,今天将画上句号。

  告别就时间而言是一种转折,就空间而言是一种位移,从更高更远处俯视,则是一种接力。

  弦歌不辍,历久弥新,特展虽将落幕,但永不落幕的——

  是一个展与一座城相融相通、相映生辉的文化之光;

  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文脉的唤起与复兴;

  是一座城市发展转型中对精神坐标的不懈探索;

  3个月30万人打卡背后,折射的——

  是人们对高品质的文化渴求和美美与共的价值追求;

  是从民族文化血脉中汲取精神滋养获得的澎湃力量;

  是保护、传承、创新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续共鸣;

  ……

  赓续文脉

  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鲜活例证

  仰望历史星空,文明之光灿若星河。

  “这既是一场盛会,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段盛世佳话,还为我们理解和把握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提供了鲜活例证。”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何欢欢如是评价。

  特展记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置身“大系”成果展,一幅幅画作跃入眼帘,观众直观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此次特展,全面阐述了中国绘画的发展历史、演变过程、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强调了中华艺术对世界文化的影响。”浙大艺术与考古学院副院长、“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总策展人王小松这样阐述此次展览的积极意义。

  纸寿千年,绢寿八百。在画纸艺绢汇聚的历史烟云里,观众看到了人物风流,物象精微,也领略了山水空灵,精神高逸。先秦赫赫、大汉泱泱,盛唐气象、宋韵典雅,及至元、明、清之神采,绘画艺术发展的连续性一目了然。透过特展这扇文化之窗,古代中国变得直观清晰,现代中国愈发易于理解,未来中国更加坚定自信。

  特展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创新性。

  文以载道,艺以修身。文化传承与文明发展的创新成果,映射于绘画创作中。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何欢欢说,从这次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的“坐式革命”,从古人的席地而坐,到汉代的“榻”、唐代的坐杌(凳子)、宋朝燕几,以及之后各种“高坐”之椅,从画面上器物的更新换代中就能看出中华文明的创新性。

  “进驻宁波美术馆的石窟长廊,能让观众在现场亲身体会到中国艺术‘绘塑同源’的特性。佛教绘画中经典造像的几经变迁,清晰描绘了宗教中国化的演变历程。这些都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浙大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石窟寺研究专家李志荣表示。

  特展描绘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

  特展展出画作,包含大量关于不同朝代风土人情的生动描绘,其中不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和谐景象,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统一性。

  比如,南宋的《百子图》生动刻画了各族儿童在园中嬉戏的场景,传递了对中华民族兴旺繁盛的美好希冀。

《步辇图》。

  又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被唐初画家阎立本搬入名作《步辇图》,作品通过唐太宗接见吐蕃和亲使者的场景,讲述了汉、藏民族之间友好交流、交融的源远流长的情谊。

  特展印证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

  特展以直观的方式彰显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其中反映文化互动交融的意象非常丰富。

  此次展览的宁波主题展厅,充分体现了城市的开放气质及其文化包容性。比如,由海丝之路形成的唐宋元时期的宁波书画东传,呈现出鲜明的文化艺术融合的印记。

  在文化碰撞交融过程中,东方绘画的独特风格与特征逐渐形成并日益凸显,建构起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符号记忆。

  特展寄意了中华文明的和平性。

  “和美”“和谐”是本次特展非常显著的美学特征。

  置身展厅,和谐气息扑面而来。以山川河流等自然风貌为描写对象的山水画,本身就隐喻了中国古人追求人与人、国与国、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下观。北宋王希孟的青绿山水画《千里江山图》,将古人崇尚天人合一的大同理想展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这次展出的大量的宋画出版打样稿中有一大批精美的工笔画,画面上那些花鸟鱼虫,无不体现着我们对于和谐世界的一种追求。

  躬逢盛世

  澎湃文化自信的有益实践

  国运兴,则文化兴。“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工程适逢中华民族进入新时代、迎接新百年、开启新征程的重要历史节点,诚可谓“盛世开篇,大美当前”。

  大展承担大任。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一以贯之践行“八八战略”,以重大文艺活动凝聚起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的强大力量,宁波市经过努力,成功举办了“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宁波特展”。

观众在《五百罗汉图》高清打样稿前。

  盛世丹青再现,千年翰墨流转。而宁波,又一次站在时代的聚光灯下,借特展这扇窗,展现城市的历史之美、山河之美和人文之美。

  海外遗珍“回归”,见证“圣地”宁波魅力。

  与“盛世修典”此前在浙江博物馆和国家博物馆展陈不同的是,此次宁波特展专门设置了“舶交海上 墨妙东传”宁波主题展区,集中展示一批由宁波海港出口、流播海外的艺术精品的出版打样稿,展区汇聚了180余件(套)宁波相关作品,部分还是首次亮相。

  这些绘画的原作分藏海内外,见证了宁波昔日艺术品出口贸易的繁盛和海上丝路文化交流的辉煌。本次它们以高清出版打样稿的形式全面回归,对于“圣地”宁波的接续传承而言,亦有特殊意义。

观众欣赏“舶交海上 墨妙东传”板块。

  “宁波是开放的港口城市,开放的前提是包容,特展的宁波展厅,充分体现了海上丝绸之路核心港口宁波的文化自信和包容。”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何欢欢说。

  据此次活动的主办方相关负责人、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朱慧介绍,在“大系”入编画作中,就有不少宁波籍或曾活动于宁波地区的画家作品,还有不少书画名迹经由宁波出口、流播海外,它们不仅是宁波历史文化的宝贵史料、海上丝路文化交流的珍贵见证,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明画韵氤氲,大写江南好风景。

  宁波的自然山水、人文景致也是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描绘的对象。此次特展,便有两件体现“古画中的宁波”的代表作。

  一幅元气淋漓的《太白山图》,是“元四家”之一的王蒙隐居宁波期间绘就,描绘了浙江宁波鄞县太白山天童寺及周边景物,通过对“松林之境”“山川之境”“河流之境”的层层渲染,尽显四明大地山川人文之美。

元王蒙《太白山图》局部。刘晓峰 供图

  另一幅以宁波四明山为蓝本的元代画家顾园所作的《丹山纪行图》,可称作宁波的“富春山居图”,在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主任、研究馆员凌利中看来,“这是梳理五代董源所创江南山水画派以来的元明南宗文人画脉络的极佳案例,从中可以看出江南地区的地理人文与山水画的关系,一探中国古代实景山水的源头。”

  历代以来,宁波艺文名家层出不穷。唐宋元时期,“四明佛画”的集体结晶——《五百罗汉图》,从宁波走向世界。明清时期,宫廷画家吕纪、王谔,曾出使朝鲜、擅画竹石的文人画家金湜,善画花鸟的王偕,清初兼善浙派、吴门画风的吕焕成,清中期“扬州八怪”之陈撰等“四明天团”的代表作品出版打样稿,在特展集体亮相。

明 吕纪 《蕉岩鹤立图》(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领略大系中的宁波那精彩纷呈的丹青长卷,让千年文脉在传承中历久弥新,文化自信在发展中愈加坚定。”宁波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孙佩梁表示。

  美美与共

  注定成为美育经典的人文读本

  这次特展的规模、展品、展期,均创下宁波艺术展览的历史纪录。

  截至10月7日,累计接待观众超30万人次,单日最高接待量5200余人次;累计接待中宣部、中国文联、人民日报社、上海市文明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旅厅、亚运会澳门媒体采访团等各类团体及旅游团500余个,开展志愿讲解1200余场;举行配套学术讲座5次,线下线上观看人数超60余万人。

  “展览以传世艺术珍品的汇聚重现,将传统文化与当代人的心灵相连。观众在历史长河与时代律动中,感受着生生不息的中华文脉。”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副院长、“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巡展总策展人王小松说。

志愿者提供讲解服务。

  一场文化盛事,吸引数十万人前来观看。宁波美术馆的预约平台常常提前数天就满额。许多观众在留言板和社交媒体平台写下真切的观展体验——

  “一眼看尽千年,太奇妙了!似乎整个中国美术史浓缩成了一本可看的书,等着我们翻阅。”

  “太真切了!我们可以轻松看到《清明上河图》里店铺在卖什么,《滕王阁图》的斗拱结构是什么样,曲阜孔府珍藏的《三圣图》里的奥秘是什么。”

  ……

  通过“以舞传情,以舞演史”创意互动,海外网友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传统书画的魅力。一位阿拉伯网友点赞,“这些画作太惊人了”;葡萄牙网友“A ILHA DA FANTASIA”感叹,“韩熙载夜宴图真是个和谐的夜晚”……

  艺术境界高妙的古画,跨越千年,连通中外,引发人们关于美的共鸣。

观众体验沉浸式展厅。

  这次展览特设的沉浸式数字展厅惊艳了众人。40件收藏于海外博物馆的绘画精品,在光影中“动起来”了,在数字世界“活起来”了。游鱼点墨、雪山旅行、山涧品幽、水榭观花、青绿河山五重画境空间,成为观众的网红打卡点。

  “这样一场展览的策划与呈现,也从一个侧面体现着新时代宁波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宁波美术馆馆长张维萍说道。

  特展梳理的是过去,链接的是当下,面向的是未来。挖掘、利用好“大系”所蕴含的丰富文化资源,立足于本土文化语境,加强展览与地域文化的连接,是接下来的文化领域的重要任务。

明 王谔 《观瀑图》(安徽博物院藏)

  “‘大系’第一次全景式地展现了佛教中国化的脉络,‘大系’中收录的近5000幅画作与佛教相关,为该领域打开了崭新的研究视野。”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何欢欢表示,以“大系”成果落地为契机,建议宁波启动相关研究课题,单是四明佛画,宁波就大有文章可做。

  “‘大系’成果特展落地宁波,无论是对于宁波文化的塑造还是宁波当地的艺术教育与创作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宁波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潘沁表示。

  丹青不老,回响千年。“大系”宁波特展的文化之光必将启迪当下,烛照未来。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3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千年丹青盛世再现 给宁波留下了什么?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3-10-07 10:53:00

展厅里人头攒动。

  中国宁波网记者 黄银凤

  一场持续近100天的展览,将流散在世界各地的中国古代绘画珍品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汇聚一堂,生动再现了中国2000多年来传世绘画的浩荡洪流。

  1.5公里超长展线,1600余幅历代名画出版打样稿。“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宁波特展”(以下简称特展),这项宁波美术馆建馆以来体量最大的单一主题展览、宁波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现象级”艺术特展,今天将画上句号。

  告别就时间而言是一种转折,就空间而言是一种位移,从更高更远处俯视,则是一种接力。

  弦歌不辍,历久弥新,特展虽将落幕,但永不落幕的——

  是一个展与一座城相融相通、相映生辉的文化之光;

  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文脉的唤起与复兴;

  是一座城市发展转型中对精神坐标的不懈探索;

  3个月30万人打卡背后,折射的——

  是人们对高品质的文化渴求和美美与共的价值追求;

  是从民族文化血脉中汲取精神滋养获得的澎湃力量;

  是保护、传承、创新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续共鸣;

  ……

  赓续文脉

  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鲜活例证

  仰望历史星空,文明之光灿若星河。

  “这既是一场盛会,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段盛世佳话,还为我们理解和把握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提供了鲜活例证。”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何欢欢如是评价。

  特展记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置身“大系”成果展,一幅幅画作跃入眼帘,观众直观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此次特展,全面阐述了中国绘画的发展历史、演变过程、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强调了中华艺术对世界文化的影响。”浙大艺术与考古学院副院长、“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总策展人王小松这样阐述此次展览的积极意义。

  纸寿千年,绢寿八百。在画纸艺绢汇聚的历史烟云里,观众看到了人物风流,物象精微,也领略了山水空灵,精神高逸。先秦赫赫、大汉泱泱,盛唐气象、宋韵典雅,及至元、明、清之神采,绘画艺术发展的连续性一目了然。透过特展这扇文化之窗,古代中国变得直观清晰,现代中国愈发易于理解,未来中国更加坚定自信。

  特展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创新性。

  文以载道,艺以修身。文化传承与文明发展的创新成果,映射于绘画创作中。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何欢欢说,从这次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的“坐式革命”,从古人的席地而坐,到汉代的“榻”、唐代的坐杌(凳子)、宋朝燕几,以及之后各种“高坐”之椅,从画面上器物的更新换代中就能看出中华文明的创新性。

  “进驻宁波美术馆的石窟长廊,能让观众在现场亲身体会到中国艺术‘绘塑同源’的特性。佛教绘画中经典造像的几经变迁,清晰描绘了宗教中国化的演变历程。这些都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浙大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石窟寺研究专家李志荣表示。

  特展描绘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

  特展展出画作,包含大量关于不同朝代风土人情的生动描绘,其中不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和谐景象,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统一性。

  比如,南宋的《百子图》生动刻画了各族儿童在园中嬉戏的场景,传递了对中华民族兴旺繁盛的美好希冀。

《步辇图》。

  又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被唐初画家阎立本搬入名作《步辇图》,作品通过唐太宗接见吐蕃和亲使者的场景,讲述了汉、藏民族之间友好交流、交融的源远流长的情谊。

  特展印证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

  特展以直观的方式彰显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其中反映文化互动交融的意象非常丰富。

  此次展览的宁波主题展厅,充分体现了城市的开放气质及其文化包容性。比如,由海丝之路形成的唐宋元时期的宁波书画东传,呈现出鲜明的文化艺术融合的印记。

  在文化碰撞交融过程中,东方绘画的独特风格与特征逐渐形成并日益凸显,建构起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符号记忆。

  特展寄意了中华文明的和平性。

  “和美”“和谐”是本次特展非常显著的美学特征。

  置身展厅,和谐气息扑面而来。以山川河流等自然风貌为描写对象的山水画,本身就隐喻了中国古人追求人与人、国与国、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下观。北宋王希孟的青绿山水画《千里江山图》,将古人崇尚天人合一的大同理想展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这次展出的大量的宋画出版打样稿中有一大批精美的工笔画,画面上那些花鸟鱼虫,无不体现着我们对于和谐世界的一种追求。

  躬逢盛世

  澎湃文化自信的有益实践

  国运兴,则文化兴。“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工程适逢中华民族进入新时代、迎接新百年、开启新征程的重要历史节点,诚可谓“盛世开篇,大美当前”。

  大展承担大任。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一以贯之践行“八八战略”,以重大文艺活动凝聚起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的强大力量,宁波市经过努力,成功举办了“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宁波特展”。

观众在《五百罗汉图》高清打样稿前。

  盛世丹青再现,千年翰墨流转。而宁波,又一次站在时代的聚光灯下,借特展这扇窗,展现城市的历史之美、山河之美和人文之美。

  海外遗珍“回归”,见证“圣地”宁波魅力。

  与“盛世修典”此前在浙江博物馆和国家博物馆展陈不同的是,此次宁波特展专门设置了“舶交海上 墨妙东传”宁波主题展区,集中展示一批由宁波海港出口、流播海外的艺术精品的出版打样稿,展区汇聚了180余件(套)宁波相关作品,部分还是首次亮相。

  这些绘画的原作分藏海内外,见证了宁波昔日艺术品出口贸易的繁盛和海上丝路文化交流的辉煌。本次它们以高清出版打样稿的形式全面回归,对于“圣地”宁波的接续传承而言,亦有特殊意义。

观众欣赏“舶交海上 墨妙东传”板块。

  “宁波是开放的港口城市,开放的前提是包容,特展的宁波展厅,充分体现了海上丝绸之路核心港口宁波的文化自信和包容。”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何欢欢说。

  据此次活动的主办方相关负责人、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朱慧介绍,在“大系”入编画作中,就有不少宁波籍或曾活动于宁波地区的画家作品,还有不少书画名迹经由宁波出口、流播海外,它们不仅是宁波历史文化的宝贵史料、海上丝路文化交流的珍贵见证,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明画韵氤氲,大写江南好风景。

  宁波的自然山水、人文景致也是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描绘的对象。此次特展,便有两件体现“古画中的宁波”的代表作。

  一幅元气淋漓的《太白山图》,是“元四家”之一的王蒙隐居宁波期间绘就,描绘了浙江宁波鄞县太白山天童寺及周边景物,通过对“松林之境”“山川之境”“河流之境”的层层渲染,尽显四明大地山川人文之美。

元王蒙《太白山图》局部。刘晓峰 供图

  另一幅以宁波四明山为蓝本的元代画家顾园所作的《丹山纪行图》,可称作宁波的“富春山居图”,在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主任、研究馆员凌利中看来,“这是梳理五代董源所创江南山水画派以来的元明南宗文人画脉络的极佳案例,从中可以看出江南地区的地理人文与山水画的关系,一探中国古代实景山水的源头。”

  历代以来,宁波艺文名家层出不穷。唐宋元时期,“四明佛画”的集体结晶——《五百罗汉图》,从宁波走向世界。明清时期,宫廷画家吕纪、王谔,曾出使朝鲜、擅画竹石的文人画家金湜,善画花鸟的王偕,清初兼善浙派、吴门画风的吕焕成,清中期“扬州八怪”之陈撰等“四明天团”的代表作品出版打样稿,在特展集体亮相。

明 吕纪 《蕉岩鹤立图》(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领略大系中的宁波那精彩纷呈的丹青长卷,让千年文脉在传承中历久弥新,文化自信在发展中愈加坚定。”宁波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孙佩梁表示。

  美美与共

  注定成为美育经典的人文读本

  这次特展的规模、展品、展期,均创下宁波艺术展览的历史纪录。

  截至10月7日,累计接待观众超30万人次,单日最高接待量5200余人次;累计接待中宣部、中国文联、人民日报社、上海市文明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旅厅、亚运会澳门媒体采访团等各类团体及旅游团500余个,开展志愿讲解1200余场;举行配套学术讲座5次,线下线上观看人数超60余万人。

  “展览以传世艺术珍品的汇聚重现,将传统文化与当代人的心灵相连。观众在历史长河与时代律动中,感受着生生不息的中华文脉。”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副院长、“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巡展总策展人王小松说。

志愿者提供讲解服务。

  一场文化盛事,吸引数十万人前来观看。宁波美术馆的预约平台常常提前数天就满额。许多观众在留言板和社交媒体平台写下真切的观展体验——

  “一眼看尽千年,太奇妙了!似乎整个中国美术史浓缩成了一本可看的书,等着我们翻阅。”

  “太真切了!我们可以轻松看到《清明上河图》里店铺在卖什么,《滕王阁图》的斗拱结构是什么样,曲阜孔府珍藏的《三圣图》里的奥秘是什么。”

  ……

  通过“以舞传情,以舞演史”创意互动,海外网友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传统书画的魅力。一位阿拉伯网友点赞,“这些画作太惊人了”;葡萄牙网友“A ILHA DA FANTASIA”感叹,“韩熙载夜宴图真是个和谐的夜晚”……

  艺术境界高妙的古画,跨越千年,连通中外,引发人们关于美的共鸣。

观众体验沉浸式展厅。

  这次展览特设的沉浸式数字展厅惊艳了众人。40件收藏于海外博物馆的绘画精品,在光影中“动起来”了,在数字世界“活起来”了。游鱼点墨、雪山旅行、山涧品幽、水榭观花、青绿河山五重画境空间,成为观众的网红打卡点。

  “这样一场展览的策划与呈现,也从一个侧面体现着新时代宁波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宁波美术馆馆长张维萍说道。

  特展梳理的是过去,链接的是当下,面向的是未来。挖掘、利用好“大系”所蕴含的丰富文化资源,立足于本土文化语境,加强展览与地域文化的连接,是接下来的文化领域的重要任务。

明 王谔 《观瀑图》(安徽博物院藏)

  “‘大系’第一次全景式地展现了佛教中国化的脉络,‘大系’中收录的近5000幅画作与佛教相关,为该领域打开了崭新的研究视野。”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何欢欢表示,以“大系”成果落地为契机,建议宁波启动相关研究课题,单是四明佛画,宁波就大有文章可做。

  “‘大系’成果特展落地宁波,无论是对于宁波文化的塑造还是宁波当地的艺术教育与创作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宁波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潘沁表示。

  丹青不老,回响千年。“大系”宁波特展的文化之光必将启迪当下,烛照未来。

编辑: 陈捷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