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对标对表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宁波实践”
2023-12-05 07:26:13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研发创新让宁波制造拔节而上

  编者按: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11月29日召开的全市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提出,要奋力争创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以示范引领的样板担当推进新型工业化,为当好先行者、谱写新篇章提供战略支撑。新时期宁波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深刻辨明新型工业化的新内涵新特征,准确把握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定位,谋划提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有效路径,在制造强国建设新征程上彰显宁波担当、提供“宁波方案”、作出宁波贡献。

  深刻认识新时期新型工业化的内涵特征

  刘尚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新时期新型工业化发展迈入新的发展阶段,要求我们必须深化对新型工业化新内涵新特征的理解认识。

  一、新时期新型工业化的新内涵

  新型工业化并非全新的概念,而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动态演进、不断丰富完善。从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到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再到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虽然始终体现创新驱动、结构优化、融合发展、环境友好的发展要求,但不同时期、不同历史阶段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和特征有所不同。

  当前,制造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国先进制造业竞争日趋激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纵深发展,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加快重构,正深刻影响我国乃至世界制造业的发展态势和发展格局。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必然赋予新型工业化新的内涵特征。我们认为,理解新时期新型工业化的新内涵,要重点把握以下方面:

  一是更加强调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要把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贯穿于新型工业化全过程和各领域,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制造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二是更加强调安全发展。突出科技自立自强和产业安全可靠,有效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更好服务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三是更加强调高端化、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要求积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构建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工业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二、新时期新型工业化的新特征

  我们认为,新时期新型工业化的新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自立自强、自主可控的“新”创新路径。从原先“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创新模式向自主创新、原始创新转变,突破“卡脖子”难题,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就宁波而言,已经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全社会研发投入的90%来自企业,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超3300家。引进共建了西工大宁波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级产业技术研究院,成功创建国家级石墨烯制造业创新中心,在半导体材料、超高压海底电缆、工业操作系统等领域攻克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部分产品应用于载人航天、嫦娥探月等国家重大工程。今后,要进一步健全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突破一批“卡脖子”难题,提升科技对产业的硬核支撑能力。

  二是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新”产业体系。从以传统产业为主体的产业体系向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相协调,先进制造业与高端服务业相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转变,从“点”“链”式布局向具有区域特色与影响力的高能级产业集群转变,更加注重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更加注重构建“向外辐射+向内集聚”内畅外联的战略格局。就宁波而言,正在加快打造“361”万千亿级现代产业集群,两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四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在稀土磁性材料、高端金属合金材料、高端模具、液压件等细分领域特色优势明显。今后,要坚持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并举,加快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深化对外合作,发挥外向型城市优势,探索新的合作模式,有效利用全球技术、资源、市场。

  三是数字智能、高端绿色的“新”发展模式。从要素驱动、规模扩张、高耗能高排放的传统生产模式,向创新驱动、数字赋能、绿色低碳的新发展模式转变,数字经济成为核心发展引擎,加速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等中高端制造环节拓展延伸。就宁波而言,在全国较早开展“机器换人”,在全国首创“点、线、面”智能制造发展模式和“1+1+N+X”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模式,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已达74.38%,成功入选全国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累计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98家,居全国城市前列。今后,要强化数字技术在制造业各领域的深度应用,持续挖掘数据要素价值,打造全国数实融合标杆城市。要持续推进质量、品牌、标准、专利“四位一体”发展,提升产品附加值、竞争力。要深入推进绿色化改造,探索重化工业城市的绿色化转型路径。

  四是集聚集约、融通共建的“新”治理机制。从过去条块分割的产业组织形态向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的形态转变,从空间布局“低散乱”向空间布局合理、资源要素集聚集约、产城融合发展的工业治理体系转变。就宁波而言,已在工业集聚区整合提升、“亩均论英雄”改革、“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产业链共同体建设等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整合形成“3+17”重点开发区(园区),培育了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8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352家,分别居全国城市第一位、第五位。今后,要加快推进全域产业治理,推进工业上楼,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同时,作为民营经济大市,要积极探索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径,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作者为市工业和智能经济研究院院长)

  国内外先进区域工业化升级经验对宁波的启示

  金虹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是新时期宁波构建区域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途径。加强对标对表、主动借鉴学习国内外先进区域发展经验,能够为宁波推进新型工业化开辟新思路、找准着力点。综合考虑产业转型环境、区位资源禀赋、区域综合功能等方面对宁波工业化升级的可借鉴性、互补性与相似度,对标学习美国旧金山湾区、德国慕尼黑、日本东京、韩国釜山、新加坡等全球典型制造业区域,以及深圳、上海、苏州、佛山等国内工业强市的发展经验,为宁波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注重赛道育优,把握发展规律

  一是坚持优选产业赛道。学习韩国釜山,根据发展阶段特点有序切换主导产业,从政策、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发掘放大比较优势、树立产业鲜明标识。参考上海、深圳,将新兴及未来产业作为重塑制造业形态的重要切入点,强化“抢滩”“弯道超车”意识,打造特色新兴“产业地标”。二是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参考苏州、佛山,通过高新技术嫁接、新技术研发、生产流程改进、产业链延伸等方式,推动传统产业焕新与裂变。三是擦亮制造业金字招牌。学习上海,坚守制造基因与底色,将制造品牌嵌入城市形象重点打造,形成“产品—企业—区域”制造品牌梯次培育体系,以质量品牌引领制造业高端化发展。

  二、注重集群育强,筑牢关键立柱

  一是以标志性产业链强化集群建设。学习深圳,打造具有特色、形态完备、韧性强劲的标志性产业链,加大强链补链延链力度,形成一批产业链中的“头雁”,注重“链群并重、以链强群、链群协同”。二是主动对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学习新加坡,持续加强开放合作,探索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提升价值嵌入,围绕主导产业,引进落地大企业大集团、高新技术企业等,吸引集聚一大批海内外高端人才。三是高标准建设工业园区。学习新加坡、苏州,在裕廊工业园和苏州工业园规划建设中,注重审视、谋划、优化园区的软、硬环境,坚持先规划再建设,保证规划实施如一,在开发思路、经营体制、招商机制等方面先行一步、大胆探索。

  三、注重智造育效,明确主攻方向

  一是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学习慕尼黑、上海,加快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重点围绕优势特色行业,谋划打造5G全连接工厂、未来工厂等智能制造标杆项目。二是突出智能制造标准引领。借鉴深圳、佛山,更加重视智能制造的标准化建设及应用,向上对接,争取将宁波作为试点,为制订成熟度模型国家标准进行先行先试,加快形成具有示范意义的“宁波方案”。三是加大“智造”专项人才培育力度。学习慕尼黑,加强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变革,引进德国优质教育资源,学习德国职业教育模式,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弘扬“工匠精神”,加大高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等专项人才培育力度。

  四、注重企业育兴,激活主体动能

  一是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学习东京,将中小企业视为制造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从加强顶层设计、确保政策执行、提升创新能力、构建发展生态、加大融资支持力度等方面为中小企业发展保驾护航。二是打造总部经济。学习新加坡,宁波发展总部经济应突出引进与培育并重,一方面要在招引世界500强、中国企业500强等企业总部及分支机构上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要围绕宁波本地龙头企业,开展产业链招商,优化产业链生态,做大做强一批制造业总部。三是创新企业合作模式。借鉴深圳,以生产标准体系建设推动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协调发展,深化强链补链延链的市场化新形态,加速推动传统工业制造体系下的“企业创新”向数字经济时代大中小企业融通的“产业链创新”发展。

  五、注重生态育活,撬动成长潜力

  一是探索建立突破性科技金融体系。相较旧金山湾区(硅谷),宁波在科技金融体系建立上较为保守和常规。政府基金起步晚、规模较小且多采用跟投模式,可学习借鉴硅谷银行模式,对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采用超常规的风险评估方法,为企业创新注入“金融底气”。二是持续推进营商环境、治理模式创新。学习深圳、苏州,以创新理念、细致服务和国际标准,推动构建全链条全过程的宜商服务;学习深圳、佛山,强化产业核心要素保障,合理确定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的工业发展底线空间,做足用地要素支撑,以“工业上楼”等方式创新产业空间供给模式。三是深度融入区域协同体系。可借鉴旧金山、苏州等区域经济中心城市,以区域一体化战略为引领,持续完善跨区域协作机制,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协同创新、平台共建,带动市场资源充分流动,形成与周边地区优势互补、互为支撑的发展格局。

  (作者为市工业和智能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新时期宁波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对策建议

  韩超群

  工业是宁波发展的“底盘”,也是决胜未来的“王牌”。宁波一直以来肩负着国家寄予的厚望,坚持工业立市、制造强市不动摇,新时期必须坚持服务“国之大者”,继续扛起国家新型工业化的战略使命,深入推进地方实践、打造地方样板。对照新时期新要求,宁波推进新型工业化要综合考虑“创新、产业、安全、融合、绿色、治理”等多个方面,聚力以下六大路径重点发力:

  一、创新牵引,实现硬核实力“新突破”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要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上持续发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打造新质生产力提供核心支撑。要聚焦“前沿引领技术—关键共性技术—重大场景应用”全链条,实施“科创甬江2035”重点研发计划,面向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强补延”等关键领域,数字经济以及新兴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施一批市重大应用场景攻关项目。铸牢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增加立足长远的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在制度上落实企业研发投入、应用等方面的主体地位,支持企业整合布局关键创新资源,加快建立创新联合体。着力打造高端创新平台矩阵,以世界一流标准打造甬江科创区,统筹推进实验室体系、创新中心体系等建设。

  二、链群协同,促进结构优化“新跨域”

  高质量推进新型工业化,要坚持传统优势产业与新兴未来产业并举,着力打造以世界级产业集群为引领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体系。按照创建一批、培育一批、谋划一批的思路,注重分层次、分阶段推进,重点积极推动绿色石化、新型功能材料两大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迈向世界级;引导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工业母机及关键基础件、时尚纺织服装、智能家电等优势产业争创国家级集群;前瞻布局新兴未来产业集群,突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创新引领,加快推动集成电路、软件与互联网、智能光伏及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等新兴产业集群扩量提质,聚力突破石墨烯基材料、柔性电子、下一代半导体等未来产业细分赛道。充分发挥“链主”企业引擎作用,以“大优强”企业为重点,争创省雄鹰企业、国家领航企业、世界一流企业,加快形成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链主”企业。夯实产业空间平台支撑,强化“3+17”大平台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2070”工业集聚区,推进国家新型工业化基地提质增效升级。

  三、基础再造,构筑韧性安全“新格局”

  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的关键。宁波要发挥已有优势,聚焦“六基”领域,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推进一批强链补链项目。推进整零协同,鼓励整机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以整机牵引和基础支撑协调发展为特征的“整零”协同共同体。发挥单项冠军企业强基作用,重点面向关键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工业母机、集成电路等具备战略安全意义、国产替代需求大的细分赛道,遴选储备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市场占有率高的创新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实施单项冠军企业选育“苗圃”计划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精准化培育。提升质量与可靠性水平,支持企业加强可靠性工程技术研发攻关、认证与应用示范,强化以可靠性为核心的产业链供应链质量水平。

  四、数智赋能,创响数实融合“新标识”

  推动工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走深向实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必然选择,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加快推动企业“智改数转”全覆盖,推动“大优强”企业争标杆、优势骨干企业创试点,持续发展未来工厂引领的示范带动模式,强化“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梯次培育。以“1+1+N+X”数字化改造路径为指引,高标准推进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建设。拓展人工智能创新应用,以场景为牵引,构建“数据共享—技术突破—场景带动”的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升级路径。

  五、绿色转型,抢抓低碳高效“新风口”

  加快工业绿色发展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应有之义。要加快构建绿色制造示范体系,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推进工业节能降碳减污,鼓励企业节能提效改造,实施低碳零碳示范建设,探索建设一批“零碳示范工厂”“零碳示范园区”。调整优化工业用能结构,推进“源网荷储”协同发展,在有条件的区(县、市),面向重点行业、重点园区统筹推进“风光储一体化”项目,加快构建有力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能源体系。全面推行工业企业循环化生产方式,统筹推进稀土资源和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一般工业固废等工业资源综合利用。

  六、统筹治理,绘就产业生态“新蓝图”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统筹财税、产业、科技等政策,统筹金融、土地、人才、数据等要素资源,形成推进宁波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发展合力。强化产业政策顶层设计,打破部门、行业、区域界限,整合建立与新型工业化相适应的财政资金精准高效扶持机制。聚焦“361”万千亿级现代产业集群、标志性产业链和未来产业等重点领域,加大创新型领军人才、高端管理人才、复合型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多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建立企业技术需求牵引—技术人才培养—高校学科配置的人才培养闭环机制。着力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迭代升级企业服务,建立健全“一十百千”企业服务体系,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构建全天候、全过程、全市域的为企服务新生态。

  (作者单位:市工业和智能经济研究院)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3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对标对表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宁波实践”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2023-12-05 07:26:13

  研发创新让宁波制造拔节而上

  编者按: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11月29日召开的全市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提出,要奋力争创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以示范引领的样板担当推进新型工业化,为当好先行者、谱写新篇章提供战略支撑。新时期宁波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深刻辨明新型工业化的新内涵新特征,准确把握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定位,谋划提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有效路径,在制造强国建设新征程上彰显宁波担当、提供“宁波方案”、作出宁波贡献。

  深刻认识新时期新型工业化的内涵特征

  刘尚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新时期新型工业化发展迈入新的发展阶段,要求我们必须深化对新型工业化新内涵新特征的理解认识。

  一、新时期新型工业化的新内涵

  新型工业化并非全新的概念,而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动态演进、不断丰富完善。从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到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再到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虽然始终体现创新驱动、结构优化、融合发展、环境友好的发展要求,但不同时期、不同历史阶段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和特征有所不同。

  当前,制造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国先进制造业竞争日趋激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纵深发展,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加快重构,正深刻影响我国乃至世界制造业的发展态势和发展格局。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必然赋予新型工业化新的内涵特征。我们认为,理解新时期新型工业化的新内涵,要重点把握以下方面:

  一是更加强调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要把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贯穿于新型工业化全过程和各领域,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制造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二是更加强调安全发展。突出科技自立自强和产业安全可靠,有效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更好服务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三是更加强调高端化、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要求积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构建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工业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二、新时期新型工业化的新特征

  我们认为,新时期新型工业化的新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自立自强、自主可控的“新”创新路径。从原先“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创新模式向自主创新、原始创新转变,突破“卡脖子”难题,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就宁波而言,已经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全社会研发投入的90%来自企业,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超3300家。引进共建了西工大宁波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级产业技术研究院,成功创建国家级石墨烯制造业创新中心,在半导体材料、超高压海底电缆、工业操作系统等领域攻克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部分产品应用于载人航天、嫦娥探月等国家重大工程。今后,要进一步健全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突破一批“卡脖子”难题,提升科技对产业的硬核支撑能力。

  二是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新”产业体系。从以传统产业为主体的产业体系向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相协调,先进制造业与高端服务业相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转变,从“点”“链”式布局向具有区域特色与影响力的高能级产业集群转变,更加注重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更加注重构建“向外辐射+向内集聚”内畅外联的战略格局。就宁波而言,正在加快打造“361”万千亿级现代产业集群,两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四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在稀土磁性材料、高端金属合金材料、高端模具、液压件等细分领域特色优势明显。今后,要坚持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并举,加快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深化对外合作,发挥外向型城市优势,探索新的合作模式,有效利用全球技术、资源、市场。

  三是数字智能、高端绿色的“新”发展模式。从要素驱动、规模扩张、高耗能高排放的传统生产模式,向创新驱动、数字赋能、绿色低碳的新发展模式转变,数字经济成为核心发展引擎,加速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等中高端制造环节拓展延伸。就宁波而言,在全国较早开展“机器换人”,在全国首创“点、线、面”智能制造发展模式和“1+1+N+X”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模式,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已达74.38%,成功入选全国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累计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98家,居全国城市前列。今后,要强化数字技术在制造业各领域的深度应用,持续挖掘数据要素价值,打造全国数实融合标杆城市。要持续推进质量、品牌、标准、专利“四位一体”发展,提升产品附加值、竞争力。要深入推进绿色化改造,探索重化工业城市的绿色化转型路径。

  四是集聚集约、融通共建的“新”治理机制。从过去条块分割的产业组织形态向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的形态转变,从空间布局“低散乱”向空间布局合理、资源要素集聚集约、产城融合发展的工业治理体系转变。就宁波而言,已在工业集聚区整合提升、“亩均论英雄”改革、“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产业链共同体建设等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整合形成“3+17”重点开发区(园区),培育了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8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352家,分别居全国城市第一位、第五位。今后,要加快推进全域产业治理,推进工业上楼,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同时,作为民营经济大市,要积极探索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径,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作者为市工业和智能经济研究院院长)

  国内外先进区域工业化升级经验对宁波的启示

  金虹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是新时期宁波构建区域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途径。加强对标对表、主动借鉴学习国内外先进区域发展经验,能够为宁波推进新型工业化开辟新思路、找准着力点。综合考虑产业转型环境、区位资源禀赋、区域综合功能等方面对宁波工业化升级的可借鉴性、互补性与相似度,对标学习美国旧金山湾区、德国慕尼黑、日本东京、韩国釜山、新加坡等全球典型制造业区域,以及深圳、上海、苏州、佛山等国内工业强市的发展经验,为宁波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注重赛道育优,把握发展规律

  一是坚持优选产业赛道。学习韩国釜山,根据发展阶段特点有序切换主导产业,从政策、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发掘放大比较优势、树立产业鲜明标识。参考上海、深圳,将新兴及未来产业作为重塑制造业形态的重要切入点,强化“抢滩”“弯道超车”意识,打造特色新兴“产业地标”。二是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参考苏州、佛山,通过高新技术嫁接、新技术研发、生产流程改进、产业链延伸等方式,推动传统产业焕新与裂变。三是擦亮制造业金字招牌。学习上海,坚守制造基因与底色,将制造品牌嵌入城市形象重点打造,形成“产品—企业—区域”制造品牌梯次培育体系,以质量品牌引领制造业高端化发展。

  二、注重集群育强,筑牢关键立柱

  一是以标志性产业链强化集群建设。学习深圳,打造具有特色、形态完备、韧性强劲的标志性产业链,加大强链补链延链力度,形成一批产业链中的“头雁”,注重“链群并重、以链强群、链群协同”。二是主动对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学习新加坡,持续加强开放合作,探索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提升价值嵌入,围绕主导产业,引进落地大企业大集团、高新技术企业等,吸引集聚一大批海内外高端人才。三是高标准建设工业园区。学习新加坡、苏州,在裕廊工业园和苏州工业园规划建设中,注重审视、谋划、优化园区的软、硬环境,坚持先规划再建设,保证规划实施如一,在开发思路、经营体制、招商机制等方面先行一步、大胆探索。

  三、注重智造育效,明确主攻方向

  一是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学习慕尼黑、上海,加快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重点围绕优势特色行业,谋划打造5G全连接工厂、未来工厂等智能制造标杆项目。二是突出智能制造标准引领。借鉴深圳、佛山,更加重视智能制造的标准化建设及应用,向上对接,争取将宁波作为试点,为制订成熟度模型国家标准进行先行先试,加快形成具有示范意义的“宁波方案”。三是加大“智造”专项人才培育力度。学习慕尼黑,加强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变革,引进德国优质教育资源,学习德国职业教育模式,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弘扬“工匠精神”,加大高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等专项人才培育力度。

  四、注重企业育兴,激活主体动能

  一是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学习东京,将中小企业视为制造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从加强顶层设计、确保政策执行、提升创新能力、构建发展生态、加大融资支持力度等方面为中小企业发展保驾护航。二是打造总部经济。学习新加坡,宁波发展总部经济应突出引进与培育并重,一方面要在招引世界500强、中国企业500强等企业总部及分支机构上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要围绕宁波本地龙头企业,开展产业链招商,优化产业链生态,做大做强一批制造业总部。三是创新企业合作模式。借鉴深圳,以生产标准体系建设推动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协调发展,深化强链补链延链的市场化新形态,加速推动传统工业制造体系下的“企业创新”向数字经济时代大中小企业融通的“产业链创新”发展。

  五、注重生态育活,撬动成长潜力

  一是探索建立突破性科技金融体系。相较旧金山湾区(硅谷),宁波在科技金融体系建立上较为保守和常规。政府基金起步晚、规模较小且多采用跟投模式,可学习借鉴硅谷银行模式,对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采用超常规的风险评估方法,为企业创新注入“金融底气”。二是持续推进营商环境、治理模式创新。学习深圳、苏州,以创新理念、细致服务和国际标准,推动构建全链条全过程的宜商服务;学习深圳、佛山,强化产业核心要素保障,合理确定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的工业发展底线空间,做足用地要素支撑,以“工业上楼”等方式创新产业空间供给模式。三是深度融入区域协同体系。可借鉴旧金山、苏州等区域经济中心城市,以区域一体化战略为引领,持续完善跨区域协作机制,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协同创新、平台共建,带动市场资源充分流动,形成与周边地区优势互补、互为支撑的发展格局。

  (作者为市工业和智能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新时期宁波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对策建议

  韩超群

  工业是宁波发展的“底盘”,也是决胜未来的“王牌”。宁波一直以来肩负着国家寄予的厚望,坚持工业立市、制造强市不动摇,新时期必须坚持服务“国之大者”,继续扛起国家新型工业化的战略使命,深入推进地方实践、打造地方样板。对照新时期新要求,宁波推进新型工业化要综合考虑“创新、产业、安全、融合、绿色、治理”等多个方面,聚力以下六大路径重点发力:

  一、创新牵引,实现硬核实力“新突破”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要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上持续发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打造新质生产力提供核心支撑。要聚焦“前沿引领技术—关键共性技术—重大场景应用”全链条,实施“科创甬江2035”重点研发计划,面向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强补延”等关键领域,数字经济以及新兴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施一批市重大应用场景攻关项目。铸牢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增加立足长远的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在制度上落实企业研发投入、应用等方面的主体地位,支持企业整合布局关键创新资源,加快建立创新联合体。着力打造高端创新平台矩阵,以世界一流标准打造甬江科创区,统筹推进实验室体系、创新中心体系等建设。

  二、链群协同,促进结构优化“新跨域”

  高质量推进新型工业化,要坚持传统优势产业与新兴未来产业并举,着力打造以世界级产业集群为引领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体系。按照创建一批、培育一批、谋划一批的思路,注重分层次、分阶段推进,重点积极推动绿色石化、新型功能材料两大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迈向世界级;引导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工业母机及关键基础件、时尚纺织服装、智能家电等优势产业争创国家级集群;前瞻布局新兴未来产业集群,突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创新引领,加快推动集成电路、软件与互联网、智能光伏及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等新兴产业集群扩量提质,聚力突破石墨烯基材料、柔性电子、下一代半导体等未来产业细分赛道。充分发挥“链主”企业引擎作用,以“大优强”企业为重点,争创省雄鹰企业、国家领航企业、世界一流企业,加快形成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链主”企业。夯实产业空间平台支撑,强化“3+17”大平台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2070”工业集聚区,推进国家新型工业化基地提质增效升级。

  三、基础再造,构筑韧性安全“新格局”

  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的关键。宁波要发挥已有优势,聚焦“六基”领域,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推进一批强链补链项目。推进整零协同,鼓励整机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以整机牵引和基础支撑协调发展为特征的“整零”协同共同体。发挥单项冠军企业强基作用,重点面向关键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工业母机、集成电路等具备战略安全意义、国产替代需求大的细分赛道,遴选储备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市场占有率高的创新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实施单项冠军企业选育“苗圃”计划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精准化培育。提升质量与可靠性水平,支持企业加强可靠性工程技术研发攻关、认证与应用示范,强化以可靠性为核心的产业链供应链质量水平。

  四、数智赋能,创响数实融合“新标识”

  推动工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走深向实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必然选择,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加快推动企业“智改数转”全覆盖,推动“大优强”企业争标杆、优势骨干企业创试点,持续发展未来工厂引领的示范带动模式,强化“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梯次培育。以“1+1+N+X”数字化改造路径为指引,高标准推进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建设。拓展人工智能创新应用,以场景为牵引,构建“数据共享—技术突破—场景带动”的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升级路径。

  五、绿色转型,抢抓低碳高效“新风口”

  加快工业绿色发展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应有之义。要加快构建绿色制造示范体系,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推进工业节能降碳减污,鼓励企业节能提效改造,实施低碳零碳示范建设,探索建设一批“零碳示范工厂”“零碳示范园区”。调整优化工业用能结构,推进“源网荷储”协同发展,在有条件的区(县、市),面向重点行业、重点园区统筹推进“风光储一体化”项目,加快构建有力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能源体系。全面推行工业企业循环化生产方式,统筹推进稀土资源和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一般工业固废等工业资源综合利用。

  六、统筹治理,绘就产业生态“新蓝图”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统筹财税、产业、科技等政策,统筹金融、土地、人才、数据等要素资源,形成推进宁波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发展合力。强化产业政策顶层设计,打破部门、行业、区域界限,整合建立与新型工业化相适应的财政资金精准高效扶持机制。聚焦“361”万千亿级现代产业集群、标志性产业链和未来产业等重点领域,加大创新型领军人才、高端管理人才、复合型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多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建立企业技术需求牵引—技术人才培养—高校学科配置的人才培养闭环机制。着力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迭代升级企业服务,建立健全“一十百千”企业服务体系,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构建全天候、全过程、全市域的为企服务新生态。

  (作者单位:市工业和智能经济研究院)

编辑: 杜寅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