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千年港城:“江河湖海”的对话如何深入?
2023-12-08 07:22: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宁波塘河文化陈列馆。(黄银凤 摄)

  今天是宁波市第15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日”。

  宁波因河而生,因港而兴,自古兼得江河湖海之利。“运河文化”与“海丝文化”,成为宁波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遗产构成体系中的主线与核心内容。

  随着“名城日”的到来,一系列聚焦水文化的活动也纷至沓来——

  前不久,省水利厅公布了首批205处浙江省重要水利工程遗产资源名录,月湖、它山堰等20处宁波水利工程上榜,这些水利工程,作为宁波城市的“母体文化”和源文化传承至今;

  它山堰。(黄银凤 摄)

  近日,在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它山堰所在的海曙区鄞江镇,举办了一场以“传承·创新·探索”为主题的宁波水文化论坛,国内众多专家共同探讨宁波水文化的保护传承之道,谋划以博物馆为载体的涉水遗产的保护、阐释与利用之路;

  明天,位于宁波西塘河公园的宁波塘河文化陈列馆将正式开放,“三江六塘河,一湖居其中”,留在许多老宁波心中的这一城市记忆,将再次被激活;

  ……

  有着1200年建城史的宁波,水是其生命之根、文化之根、商脉之根,与大运河、海港紧密相连,形成独特的“江河湖海”对话的河海名城文化。

  高桥。(海曙区文保所提供)

  溯源:

  宁波水文化遗产知多少

  2014年,大运河(宁波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宁波成功跻身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行列。

  大运河(宁波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点段共3处,分别是:浙东运河上虞—余姚段(余姚分段)、慈江—刹子港段、宁波三江口(含庆安会馆);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共6处,除了上述3处,还有3处分别是:水则碑、姚江水利航运设施(大西坝旧址、小西坝旧址、压赛堰遗址)、通济桥;列入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的共8处:浙东运河河道(宁波段)、马渚横河水利航运设施、姚江水利航运设施及相关遗产群、宁波水利航运遗址碑、舜江楼、小浃江碶闸群、姚江运河渡口群、祝家大桥。

  江河湖海共潮声,丝路万里济天下。宁波是中国沿海南北转运的枢纽,中国大运河是“海上丝绸之路”连接的枢纽。

  在长期的对外交往中,宁波先民及不同时期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共同创造并留存下众多珍贵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

  对此,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教授刘恒武曾进行过梳理:宁波海丝文化建筑遗产有120余处,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中占较大比重。其中位于慈溪市境内的上林湖越窑遗址、江北区境内的保国寺、鄞州区境内的天童寺,以及海曙区境内的永丰库遗址,皆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上林湖越窑遗址、保国寺、天童寺、永丰库遗址,如今都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重要申遗点。上林湖越窑遗址还是宁波目前唯一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一次次重大考古发现震惊世人,一处处水文化遗产“浮出水面”,不断刷新着我们对港城宁波的历史认识——

  8000年前的井头山遗址,表明古宁波湾曾是世界海洋文化的重要源头区域之一;

  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有力证明了长江下游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在4000年前的大榭遗址中,考古工作者找到了迄今为止中国制作海盐的最早证据;上林湖越窑、永丰库、高丽使馆等海港遗迹的考古发现,彰显了宁波作为海丝古港“活化石”的魅力;

  2000多年前的句章遗址,被誉为“宁波第一城”;

  “小白礁Ⅰ号”等海洋沉船的考古发现,展现了宁波立足东亚、放眼世界、向海图强的强盛文化基因;

  ……

  “宁波作为江南水乡、河海之城、海丝古港,在涉水遗产考古方面成果丰硕。”在“传承·创新·探索”宁波水文化论坛上,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院长林国聪说。

  其中,海曙区涉水遗产考古发现“成绩单”特别亮眼,单单是在东门口就发掘出多处涉水遗产,包括地处东门口交邮大楼的宋代江厦海运码头和地处东门口钱业会馆的南宋渔浦门码头等。此外,鄞江古城畈的宋元古河道、石砌堤岸;月湖平桥下的清代重修水则亭与水则碑;西塘河文化公园的古河墈、古纤道、河埠头……

  林国聪介绍,这些年宁波古城的港市考古发现也不少,比如,在对和义路一期滨江工程建设进行抢救性发掘时,揭露出南宋古船遗址;宁波地下防空设施建设时,考古发现唐代造船场、独木舟遗址;东门口交邮大楼建设时,考古发掘出宋代造船场、北宋外海船遗址;世贸中心工程建设时,考古发现宋市舶司(务)、市舶库、舶务门……

  “这些考古发现充分表明,宁波水文化遗产丰富多元,不仅具有传统江南水乡韵味,还有一个特别耀眼、突出的特点就是‘国际化和海洋性’。唐宋时,宁波便是放眼世界、面向全球的国际化港口,这一点在涉水、港市考古遗存中体现得尤其生动。”林国聪说。

  接官亭,西郊航船埠头的前身。(资料图片海曙区文保所提供)

  积淀:

  千年港城与“江河湖海”的对话

  从1200年前的明州子城,到今天的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港城宁波千年文脉绵延不绝,百载奋斗生生不息。

  河的浩渺、海的奔放、江的灵动、湖的沉稳,孕育了宁波独特的地域文化,造就了宁波人独特的精神气质。

  东出大海,西连江淮,转运南北,港通天下。我们生活的古城,仿若一位智者,默默注视着浙东运河蜿蜒流经余姚、慈溪、鄞县、镇海四大古县城,一路向东奔流入海。

  公元821年,明州在三江口建立子城。这段漫长建城史的背后,并列的是宁波平原由滩涂、沼泽向灌溉式农田开拓的历史。

  千年港城生生不息,除了“运河之城”“海丝古港”的地利,也离不开唐时修建的它山堰的水利治理之功。

  它山堰拦截咸潮,历代陆续修建回沙闸及乌金、积渎、行春三碶等水利工程,将水自南向北灌入宁波古城,蓄日月两湖,养育了宁波古城的百姓,成为千年港城灌溉至今的关键水源。

  明清以来,宁波保持了“三江六塘河,一湖居城中”的水网格局。将于明天正式开放的塘河文化陈列馆,展示了这段水文和人文历史的变迁。

  宁波塘河,是宁波先民为御卤蓄淡、引灌给养而开凿疏浚的人工渠道。“千百年来,以六塘河为首的塘河水系,深刻地影响着甬城的地理形态、空间肌理和发展格局,主导着甬城的民生水利、航运交通、商业贸易和人文素养,记录和延续着这座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海曙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俞岚告诉记者。

  “大运河(宁波段)是自然江河与人工塘河并行结合、复线运行,在整个中国大运河体系中是独一无二的,充分体现了宁波地区古代航运体系的独特性。”在2023浙东运河杭甬对话活动中,有专家这样说。

  “宁波要建一座运河馆,底气何在?大运河宁波段除了拥有中国大运河的共性之外,还有特殊的海洋属性,这在中国大运河其他2700公里河段上是看不到的。”在“传承·创新·探索”宁波水文化论坛上,参与河海博物馆筹建的宁波博物院院长张亮说。

  “运河演变与浙东滨海区域开发是同步一体的过程,这成为大运河宁波段的一大特性。唐代设置明州,正是为了保障三江口河海转运功能的发挥,使其成为核心港埠。”张亮补充说。

  浙东大运河宁波余姚河姆渡段。(邱文雄 摄)

  新生:

  水文化遗产在当代的活化利用

  当前,我市正在实施史前文化与海洋文明探源工程、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宁波史迹”保护管理和联合申遗,加快推进“十四五”八大考古计划,精心组织井头山遗址二期发掘,实施渔山列岛等重点海域水下文化遗产资源调查,推动“海洋文明探源”向实处求证、往深处拓展。开展港城发展演变和海丝、海防、海岛遗存研究等重大课题,深化跨学科、跨领域研究,构建海洋文明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越来越多的水文化遗产化身博物馆、遗址公园,成为城市文化标志和市民游客“打卡”的好去处。

  慈溪投入6.4亿元,打造集文物考古、非遗传承、青瓷研发于一体的浙东唐诗之路秘色瓷文化休闲长廊,将上林湖越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青瓷文化传承园、鸣鹤古镇、方家河头村等历史人文资源串点成线,并继续开展遗址公园二期建设。

  中国灌溉遗产博物馆(筹)项目已经上马,该馆立足鄞江它山堰世界灌溉遗产“阻咸蓄淡”的唯一性,涵盖国内三十几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建成后将成为溯源中华水利和农耕文化、展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风采的文化地标。

  与此同时,文化遗产中的工业遗存“蝶变”成城市经济社会的新引擎。

  比如,在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我市深挖甬江北岸近现代工业遗存,昔日的火车北站化身宁波文创港,而展示宁波河海联运下“码头文化”“渔业文化”“仓储文化”的甬江北岸滨水创意园正逐步呈现。今后将倾力打造“夜游三江”重点文旅品牌,常态化点亮三江口城市灯光。

  江北区慈城镇安排专项资金约4000万元,推进慈城古城西片文保及历史建筑修缮项目。并融合贯通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慈城、历史文化名村半浦古村、大西坝古村等运河聚落遗产,定期举办“非遗赶集”“非遗展演”等活动,活态传承大运河沿线非遗文化谱系,共享“非遗+旅游”融合场景。宁波塘河文化陈列馆借启幕之机,筹划举办“塘河有市”系列活动。

  此外,为打造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文化地标,展现百里文化长廊风貌,我市沿着三江六岸大手笔、大气魄、高起点、高标准布局建设天一阁博物院南馆、河海博物馆。

  千年“河海名城”催生的城市文化,代表的是开放交流和发展。宁波的文化一直与大江大河相连、与海洋相连,进行着与全国乃至世界的交流——运河文化、青瓷文化、佛教文化、藏书文化、阳明心学、浙东史学等在河海之间传播,对世界文化的丰富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江流万里,绵延不绝;文化如水,润物无声。记者 黄银凤 通讯员 杨晓维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3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千年港城:“江河湖海”的对话如何深入?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2023-12-08 07:22:00

  宁波塘河文化陈列馆。(黄银凤 摄)

  今天是宁波市第15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日”。

  宁波因河而生,因港而兴,自古兼得江河湖海之利。“运河文化”与“海丝文化”,成为宁波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遗产构成体系中的主线与核心内容。

  随着“名城日”的到来,一系列聚焦水文化的活动也纷至沓来——

  前不久,省水利厅公布了首批205处浙江省重要水利工程遗产资源名录,月湖、它山堰等20处宁波水利工程上榜,这些水利工程,作为宁波城市的“母体文化”和源文化传承至今;

  它山堰。(黄银凤 摄)

  近日,在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它山堰所在的海曙区鄞江镇,举办了一场以“传承·创新·探索”为主题的宁波水文化论坛,国内众多专家共同探讨宁波水文化的保护传承之道,谋划以博物馆为载体的涉水遗产的保护、阐释与利用之路;

  明天,位于宁波西塘河公园的宁波塘河文化陈列馆将正式开放,“三江六塘河,一湖居其中”,留在许多老宁波心中的这一城市记忆,将再次被激活;

  ……

  有着1200年建城史的宁波,水是其生命之根、文化之根、商脉之根,与大运河、海港紧密相连,形成独特的“江河湖海”对话的河海名城文化。

  高桥。(海曙区文保所提供)

  溯源:

  宁波水文化遗产知多少

  2014年,大运河(宁波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宁波成功跻身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行列。

  大运河(宁波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点段共3处,分别是:浙东运河上虞—余姚段(余姚分段)、慈江—刹子港段、宁波三江口(含庆安会馆);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共6处,除了上述3处,还有3处分别是:水则碑、姚江水利航运设施(大西坝旧址、小西坝旧址、压赛堰遗址)、通济桥;列入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的共8处:浙东运河河道(宁波段)、马渚横河水利航运设施、姚江水利航运设施及相关遗产群、宁波水利航运遗址碑、舜江楼、小浃江碶闸群、姚江运河渡口群、祝家大桥。

  江河湖海共潮声,丝路万里济天下。宁波是中国沿海南北转运的枢纽,中国大运河是“海上丝绸之路”连接的枢纽。

  在长期的对外交往中,宁波先民及不同时期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共同创造并留存下众多珍贵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

  对此,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教授刘恒武曾进行过梳理:宁波海丝文化建筑遗产有120余处,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中占较大比重。其中位于慈溪市境内的上林湖越窑遗址、江北区境内的保国寺、鄞州区境内的天童寺,以及海曙区境内的永丰库遗址,皆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上林湖越窑遗址、保国寺、天童寺、永丰库遗址,如今都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重要申遗点。上林湖越窑遗址还是宁波目前唯一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一次次重大考古发现震惊世人,一处处水文化遗产“浮出水面”,不断刷新着我们对港城宁波的历史认识——

  8000年前的井头山遗址,表明古宁波湾曾是世界海洋文化的重要源头区域之一;

  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有力证明了长江下游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在4000年前的大榭遗址中,考古工作者找到了迄今为止中国制作海盐的最早证据;上林湖越窑、永丰库、高丽使馆等海港遗迹的考古发现,彰显了宁波作为海丝古港“活化石”的魅力;

  2000多年前的句章遗址,被誉为“宁波第一城”;

  “小白礁Ⅰ号”等海洋沉船的考古发现,展现了宁波立足东亚、放眼世界、向海图强的强盛文化基因;

  ……

  “宁波作为江南水乡、河海之城、海丝古港,在涉水遗产考古方面成果丰硕。”在“传承·创新·探索”宁波水文化论坛上,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院长林国聪说。

  其中,海曙区涉水遗产考古发现“成绩单”特别亮眼,单单是在东门口就发掘出多处涉水遗产,包括地处东门口交邮大楼的宋代江厦海运码头和地处东门口钱业会馆的南宋渔浦门码头等。此外,鄞江古城畈的宋元古河道、石砌堤岸;月湖平桥下的清代重修水则亭与水则碑;西塘河文化公园的古河墈、古纤道、河埠头……

  林国聪介绍,这些年宁波古城的港市考古发现也不少,比如,在对和义路一期滨江工程建设进行抢救性发掘时,揭露出南宋古船遗址;宁波地下防空设施建设时,考古发现唐代造船场、独木舟遗址;东门口交邮大楼建设时,考古发掘出宋代造船场、北宋外海船遗址;世贸中心工程建设时,考古发现宋市舶司(务)、市舶库、舶务门……

  “这些考古发现充分表明,宁波水文化遗产丰富多元,不仅具有传统江南水乡韵味,还有一个特别耀眼、突出的特点就是‘国际化和海洋性’。唐宋时,宁波便是放眼世界、面向全球的国际化港口,这一点在涉水、港市考古遗存中体现得尤其生动。”林国聪说。

  接官亭,西郊航船埠头的前身。(资料图片海曙区文保所提供)

  积淀:

  千年港城与“江河湖海”的对话

  从1200年前的明州子城,到今天的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港城宁波千年文脉绵延不绝,百载奋斗生生不息。

  河的浩渺、海的奔放、江的灵动、湖的沉稳,孕育了宁波独特的地域文化,造就了宁波人独特的精神气质。

  东出大海,西连江淮,转运南北,港通天下。我们生活的古城,仿若一位智者,默默注视着浙东运河蜿蜒流经余姚、慈溪、鄞县、镇海四大古县城,一路向东奔流入海。

  公元821年,明州在三江口建立子城。这段漫长建城史的背后,并列的是宁波平原由滩涂、沼泽向灌溉式农田开拓的历史。

  千年港城生生不息,除了“运河之城”“海丝古港”的地利,也离不开唐时修建的它山堰的水利治理之功。

  它山堰拦截咸潮,历代陆续修建回沙闸及乌金、积渎、行春三碶等水利工程,将水自南向北灌入宁波古城,蓄日月两湖,养育了宁波古城的百姓,成为千年港城灌溉至今的关键水源。

  明清以来,宁波保持了“三江六塘河,一湖居城中”的水网格局。将于明天正式开放的塘河文化陈列馆,展示了这段水文和人文历史的变迁。

  宁波塘河,是宁波先民为御卤蓄淡、引灌给养而开凿疏浚的人工渠道。“千百年来,以六塘河为首的塘河水系,深刻地影响着甬城的地理形态、空间肌理和发展格局,主导着甬城的民生水利、航运交通、商业贸易和人文素养,记录和延续着这座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海曙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俞岚告诉记者。

  “大运河(宁波段)是自然江河与人工塘河并行结合、复线运行,在整个中国大运河体系中是独一无二的,充分体现了宁波地区古代航运体系的独特性。”在2023浙东运河杭甬对话活动中,有专家这样说。

  “宁波要建一座运河馆,底气何在?大运河宁波段除了拥有中国大运河的共性之外,还有特殊的海洋属性,这在中国大运河其他2700公里河段上是看不到的。”在“传承·创新·探索”宁波水文化论坛上,参与河海博物馆筹建的宁波博物院院长张亮说。

  “运河演变与浙东滨海区域开发是同步一体的过程,这成为大运河宁波段的一大特性。唐代设置明州,正是为了保障三江口河海转运功能的发挥,使其成为核心港埠。”张亮补充说。

  浙东大运河宁波余姚河姆渡段。(邱文雄 摄)

  新生:

  水文化遗产在当代的活化利用

  当前,我市正在实施史前文化与海洋文明探源工程、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宁波史迹”保护管理和联合申遗,加快推进“十四五”八大考古计划,精心组织井头山遗址二期发掘,实施渔山列岛等重点海域水下文化遗产资源调查,推动“海洋文明探源”向实处求证、往深处拓展。开展港城发展演变和海丝、海防、海岛遗存研究等重大课题,深化跨学科、跨领域研究,构建海洋文明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越来越多的水文化遗产化身博物馆、遗址公园,成为城市文化标志和市民游客“打卡”的好去处。

  慈溪投入6.4亿元,打造集文物考古、非遗传承、青瓷研发于一体的浙东唐诗之路秘色瓷文化休闲长廊,将上林湖越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青瓷文化传承园、鸣鹤古镇、方家河头村等历史人文资源串点成线,并继续开展遗址公园二期建设。

  中国灌溉遗产博物馆(筹)项目已经上马,该馆立足鄞江它山堰世界灌溉遗产“阻咸蓄淡”的唯一性,涵盖国内三十几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建成后将成为溯源中华水利和农耕文化、展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风采的文化地标。

  与此同时,文化遗产中的工业遗存“蝶变”成城市经济社会的新引擎。

  比如,在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我市深挖甬江北岸近现代工业遗存,昔日的火车北站化身宁波文创港,而展示宁波河海联运下“码头文化”“渔业文化”“仓储文化”的甬江北岸滨水创意园正逐步呈现。今后将倾力打造“夜游三江”重点文旅品牌,常态化点亮三江口城市灯光。

  江北区慈城镇安排专项资金约4000万元,推进慈城古城西片文保及历史建筑修缮项目。并融合贯通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慈城、历史文化名村半浦古村、大西坝古村等运河聚落遗产,定期举办“非遗赶集”“非遗展演”等活动,活态传承大运河沿线非遗文化谱系,共享“非遗+旅游”融合场景。宁波塘河文化陈列馆借启幕之机,筹划举办“塘河有市”系列活动。

  此外,为打造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文化地标,展现百里文化长廊风貌,我市沿着三江六岸大手笔、大气魄、高起点、高标准布局建设天一阁博物院南馆、河海博物馆。

  千年“河海名城”催生的城市文化,代表的是开放交流和发展。宁波的文化一直与大江大河相连、与海洋相连,进行着与全国乃至世界的交流——运河文化、青瓷文化、佛教文化、藏书文化、阳明心学、浙东史学等在河海之间传播,对世界文化的丰富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江流万里,绵延不绝;文化如水,润物无声。记者 黄银凤 通讯员 杨晓维

编辑: 杜寅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