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金融科技水平的提升,在线支付、线上借款等金融服务在公众日常生活中的触达率越来越高。如今,除了支付宝“借呗”、微信“微粒贷”等较为熟悉的贷款产品外,就连一些提供购物、外卖等生活服务的APP都在想方设法推出借贷服务。为何各种APP扎堆“求借钱”?这给用户带来了哪些隐患?互联网金融服务该如何发展?一起来看本期快问快答↓
Q
APP为何热衷于“借钱”给用户?
A:专家表示,简单来说,这是平台获客后流量变现的重要方式,背后涉及多方面因素:首先,引入贷款产品能够更有效地进行资本运作。通过提供贷款服务,平台可以将其海量的用户群体转化为潜在的借款用户,从而增加资金流动性。同时,通过贷款产品,外卖平台可以借助用户的还款利息等方式实现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减轻对单一业务的依赖。
其次,引入贷款产品可以增强用户黏性。以外卖平台为例,通过为用户提供贷款服务,将自身从简单的食品配送提供商转变为全方位生活服务平台,不仅意味着更高的用户留存率,还可以拓展业务范围,进一步巩固市场份额。
Q
通过互联网渠道提供金融服务要注意什么?
A: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认为,金融活动都要纳入监管并有牌照准入,没有牌照准入从事金融服务本身就是违规,金融消费者权益也得不到保障。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渠道提供金融服务,需要建立专门渠道,机构合作时也需明确合作范围并严格遵守。
招联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表示,金融服务并非越下沉越好,金融机构、互联网平台应采取措施,有效防范过度下沉、过度授信带来的“不该贷”“过度贷”等问题,进一步降低“共债风险”的发生概率。
“平台在获取客户相关信息时,应坚持最小化原则。”董希淼认为,不该获取的信息坚决不获取。如果贷款出现问题,要依法催收。同时,相关信息披露要全面、准确、及时,要充分全面真实地告知相关信息,如贷款利率是多少、利率是日利率还是月利率、有没有其他保险费和担保费等。
业内人士表示,不论是市民消费还是生产经营,网贷需求依然巨大。因此,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各类互联网公司高度重视消费金融,并加大投入发展。
Q
面对随处可见的“借钱”入口,用户要怎样擦亮眼睛?
A:随处可见的“借钱”入口,确实给部分人群提供了便利。与在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相比,APP贷款的灵活性为紧急情况下需要资金支持的用户提供了实际帮助。但这也可能导致用户过度借款或无意间触发借款,增加金融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APP里的贷款通常是信用贷款,虽然利率比消费贷款低,但是如果逾期,产生的利息却比银行的抵押贷款高很多。业内人士提示,各种APP里的贷款产品以低息吸引用户,等到用户填完各种个人信息后,年利率就会上涨,一年利息上涨至少10%,更高的甚至超过20%,而这些企业融资的成本往往只需要2%至3%。
董希淼建议,普通的金融消费者如果需要贷款,尽量找正规的金融机构。如果在互联网平台上贷款,一定要找靠谱的大互联网平台。
Q
金融监管要如何加力为消费者护航?
A: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全面加强金融监管,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此前,原中国银保监会会同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还发布了《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今年,金融监管部门已完成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近5000家P2P网贷机构全部停业。
央行近期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23年第三季度)》也指出,将继续加强金融监管和风险防控,完善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强化金融监管的协调和协作,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和及时性;将继续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隐患,加强对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金融市场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置金融异常及危机,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安全。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