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政协委员为宁波中医药传承创新建言献策
2024-04-25 07:10:06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中医在防病治病发挥重要作用,图为中药房。(何峰 摄)

  中医药传承千年,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长期以来在防病治病、养生保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宁波拥有悠久的中医药发展历史和丰富的中医药资源禀赋,中医药是宁波的一张“金名片”。

  近年来,宁波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上不断开启新的篇章,但和历史荣光相比,宁波的中医药事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宁波拥有传承百年、历久弥新的中医药老字号和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中医世家,宁波市民热爱中医药文化、关心中医药发展,这些都是宁波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基础和有力支撑。

  4月16日下午,市政协举行“请你来协商”活动暨委员月谈会,政协委员、专家和群众代表与市政府相关负责人、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协商交流。大家立足传统、谋划长远,为我市如何把中医药这一宝贵财富继承好、弘扬好、发展好把脉问诊、建言献策。

  师承岐黄 建强中医药人才队伍

  历史上,宁波的中医药大师可谓“群星璀璨”。从唐代的药学大家陈藏器、元代的针灸大师滑寿,到日华子、高武、赵献可、柯琴等名震华夏的医家,再到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张沛虬等,可以说,宁波中医名家辈出、影响深远。

  人才是中医药传承创新的第一资源。但委员们在调研中发现,我市中医药人才情况不容乐观。

  从高端人才看,在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的榜单上,我市无一人入选;从基层人才看,我市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1503人,占比21.89%,尚未达到国家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县)创建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占比25%的要求。

  “我市中医药人才发展依然较为滞后,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相匹配,与建设中医药示范城市的目标尚有较大差距,亟须加快发展步伐,切实发挥人才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朱爱春委员说。

  朱爱春委员认为,当务之急是中医药人才的“提质扩量”,“尽快制订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大中医药人才招聘力度,加大名中医药师学术经验传承力度,把中医药人才培养规模壮大起来。”

  对于大家极为关注的加快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朱爱春委员建议“三箭齐发”。“以宁波市中医院、宁波市中医药研究院、院士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加快本市中医药领域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的培育,积极招引重大中药产业项目在我市落地。”朱爱春委员说,实施中医药杰出人才招引计划,将国家岐黄学者纳入宁波人才分类目录中特优人才层次,建设院士工作站、国医大师工作站、全国名中医工作站,配套“一人一策”的人才支持举措,以点带面,打造浙东中医药科研和成果转化高地。

  此外,朱爱春委员认为,开展高水平中医药临床及科研人才团队的遴选及培育极为重要,“对标国家、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要求,开展我市高水平中医药临床和科研团队遴选及培育,设立专项重点支持本土有科研能力的中青年领军人才组建跨学科团队,加大对优秀科研成果的扶持力度,加强与知名中医药机构、企业的合作,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中医药人才。”

  对于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朱爱春委员建议,要建立基层中医药人才长效激励机制,在职称晋升、薪酬待遇、进修学习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提升基层中医药岗位吸引力,稳定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

  传承守正 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老百姓认可不认可中医,欢迎不欢迎中医,关键看疗效。

  月谈会之前,委员们在调研中已将我市中医药服务能力的家底“摸”了个透。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中医药医疗机构体系建设。截至目前,全市中医类医疗机构446家,公立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均设置了中医药科室,全市10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截至2023年12月底,全市拥有中医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农村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专科7个,浙江省“十三五”中医药重点学科(专科)19个。

  “虽然宁波在中医药服务方面实力不俗,但中医药资源供给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基层中医药服务及中西医协同水平亟待提高,中医药配套政策也有待进一步完善。”钟光辉委员认为,我市在中医药服务能力上仍面对一系列挑战。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市中医院是我市中医服务的龙头,已被纳入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全国99家重点中医院建设序列。钟光辉委员建议,要发挥市中医院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强市中医院基础设施建设,以提升整体服务能力和水平。各区(县、市)应至少办好1家三级水平的中医院,并承担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诊疗任务以及急危重症抢救与疑难病转诊工作,确保中医药服务在基层的广泛覆盖和深度应用。

  钟光辉委员还认为,要加强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中医药工作,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提升服务设施配置,设置中医临床科室和综合治疗区,并配备专业的中医类别医师,开展中西医联合诊疗,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综合医疗服务体系中的特色和优势。

  “要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条件,夯实服务基础。”钟光辉委员建议,将中医药服务融入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中,打造一批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站。鼓励社会力量发展中医特色医疗机构,支持中医医养、康养、护养结合机构或养老机构的中医药服务建设,以丰富中医药服务的形式和内容。

  “中医是好东西”,即席发言的张勤勇是位中医爱好者,他现身说法,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大家讲述中医药的的确确可以惠及百姓。他建议,加大专科人才培养力度,将中医药融入等级医院的临床科室,充分发挥中医治大病、治疑难病的优势。同时,推动中医药养生更多地进入餐饮等行业,促进国民身体素质普遍提高。

  即席发言的张根朗在用中医调理身体过程中接触到了中医药知识,并为之深深吸引,由此成为一名铁杆中医爱好者。他建议推进“中医生活化”,“加大中医适宜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力度,通过推动中医适宜技术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家庭,让更多人了解和掌握基本健康知识和技能,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从而更好发挥中医药在养生保健、治未病等方面的作用。”

  创新驱动 构建现代中医药产业体系

  中医药的传承创新,一头是“医”,另一头则是“药”。

  生物医药产业是朝阳产业,是一条充满希望的新赛道。在历史上,宁波的中药产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明清时期,药行街一度成为全国中药集散中心,聚集了懋昌、源长、慎德堂等53家药行,童涵春、蔡同德等老字号都来此长驻办货。“以药济世,兴业立身”,“宁波帮”创办了北京同仁堂、天津达仁堂等一批享誉海内外的老字号,中药产业也成为“宁波帮”在国内外发展的三大核心产业之一。

  宁波有良好的药材种植条件、强大的产业制造基础以及活跃的民营市场氛围,然而,宁波的中医药产业离高水平发展还有较大差距。

  委员在调研中发现,宁波的中医药产业规模较小、品牌影响力较弱、产品附加值较低。

  “从中医药企业数量看,目前,我市持有中成药批准文号的药品生产企业8家,中药饮片生产企业5家,中药产业整体实力靠后。从品牌影响力看,在上个月公布的首批22家‘浙产中药’产业品牌中,我市仅有宁波大昌药业的芪珍颗粒1个品牌入选。”马舒伟委员将调研中的情况和大家分享。

  委员们建议,中医药产业作为我市现代健康千亿级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唯有加强创新。

  “首先要通过强化引领,做大产业规模。”马舒伟委员建议,加强中医药产业发展统筹规划,建设中医药特色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促进中医药生产、研发、物流、贸易等上下游产业联动发展,培育中医药产业集群。积极引进省属国有企业、本地国有投资平台和各类股权投资机构,做大做强骨干龙头企业,加快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

  对于中医药产业而言,品牌是生命力。马舒伟委员建议,通过深化创新,做强产品品牌,“政府、高校、企业共同建立中医药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为企业提供研发所需的设施、设备、人才等资源,孵化具有市场潜力的品种,帮助企业增加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马舒伟委员说,“鼓励企业开发创新中药、中医经典名方、中药配方颗粒、中药新型饮片、药食同源特色产品等创新产品,培育名方大药和拳头产品,对列入‘浙产中药’产业品牌的给予一定奖励。”

  宁波拥有丰富的道地药材资源,浙贝母、浙麦冬、黄精、石斛等具有相当知名度和影响力。马舒伟委员建议,支持企业开展中药材的种植、开发、GAP种植技术研究与示范,做大区域特色中药材种植规模,优化中药材产业布局,推动道地药材质量标准化建设,打造一批林下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和“道地药园”。同时,构建种植、加工、药旅康养“三产”融合发展经济体,引入中医药观光研学、生态旅游、休闲食疗等项目,推动单一中药材种植向一二三产并举转型升级。

  全域统筹

  推动宁波中医药文化传承

  委员在前期调研中发现,宁波中医药在各区(县、市)各具特色、各有优势,但一定程度上存在中医药服务能力不均衡、供需不平衡的情况。

  陈杰峰委员就此建议,需要握指成拳、抱团发展,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从全市层面统筹考虑、一体布局,将资源投放到更有需求的地方,如鼓励全市中医优势专科、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到县市开设门诊,支持县市加入宁波市中医相关医联体。

  陈杰峰委员建议,推进中医药活态传承。加强区域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传承,挖掘民间诊疗技术和方药,构建特色中医流派、技术地图。他举例说,像慈溪的劳氏伤科是“全省地方特色中医流派”之一,要积极给予保护和支持,完善师承学习模式,培养继承人才梯队,使之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同时,借鉴推广方太集团等成功经验,积极探索中医药文化进企业、进校园等传播弘扬新途径、新模式。

  即席发言的薄丁旖建议,充分发掘城隍庙、药皇殿、天封塔、莲桥第、屠呦呦旧居等中医药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推进“中医药+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宁波中医药发展和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样板城区。

  月谈会前,市政协在甬派客户端上征集群众关于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意见建议,得到网友热烈回应,收到留言200多条。网友“顷一”留言说,宁波中医药发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很多的历史文化遗存,更有屠呦呦这样的杰出人物,需要很好地挖掘和利用中医药文化。建议在药行街、慈城、鸣鹤古镇等地规划建设中医药特色街区,汇集更多的中医药特色博物馆、展览展示馆、老字号药店、文创区、理疗馆等,传播传统中医药文化,带动旅游消费。

  网友“人与自然”认为,中医药文化也必须与时俱进,让年轻人喜欢,建议在宁波植物园建立中药材植物园区,通过研学让青少年对中医药文化有更多的了解。

  深入交流,充分互动。月谈会上,大家立足宁波中医药发展现状,聚焦短板弱项,提出针对性意见建议。“我们将汇总此次会议的意见建议,认真抓好反馈落实,同时立足政协优势,持续助推我市中医药事业‘强筋壮骨’,彰显政协担当,展现政协作为,奋力书写‘创新实干奋进年’的崭新篇章。”市政协相关负责人表示。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 何 峰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4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政协委员为宁波中医药传承创新建言献策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2024-04-25 07:10:06

中医在防病治病发挥重要作用,图为中药房。(何峰 摄)

  中医药传承千年,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长期以来在防病治病、养生保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宁波拥有悠久的中医药发展历史和丰富的中医药资源禀赋,中医药是宁波的一张“金名片”。

  近年来,宁波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上不断开启新的篇章,但和历史荣光相比,宁波的中医药事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宁波拥有传承百年、历久弥新的中医药老字号和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中医世家,宁波市民热爱中医药文化、关心中医药发展,这些都是宁波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基础和有力支撑。

  4月16日下午,市政协举行“请你来协商”活动暨委员月谈会,政协委员、专家和群众代表与市政府相关负责人、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协商交流。大家立足传统、谋划长远,为我市如何把中医药这一宝贵财富继承好、弘扬好、发展好把脉问诊、建言献策。

  师承岐黄 建强中医药人才队伍

  历史上,宁波的中医药大师可谓“群星璀璨”。从唐代的药学大家陈藏器、元代的针灸大师滑寿,到日华子、高武、赵献可、柯琴等名震华夏的医家,再到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张沛虬等,可以说,宁波中医名家辈出、影响深远。

  人才是中医药传承创新的第一资源。但委员们在调研中发现,我市中医药人才情况不容乐观。

  从高端人才看,在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的榜单上,我市无一人入选;从基层人才看,我市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1503人,占比21.89%,尚未达到国家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县)创建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占比25%的要求。

  “我市中医药人才发展依然较为滞后,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相匹配,与建设中医药示范城市的目标尚有较大差距,亟须加快发展步伐,切实发挥人才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朱爱春委员说。

  朱爱春委员认为,当务之急是中医药人才的“提质扩量”,“尽快制订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大中医药人才招聘力度,加大名中医药师学术经验传承力度,把中医药人才培养规模壮大起来。”

  对于大家极为关注的加快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朱爱春委员建议“三箭齐发”。“以宁波市中医院、宁波市中医药研究院、院士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加快本市中医药领域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的培育,积极招引重大中药产业项目在我市落地。”朱爱春委员说,实施中医药杰出人才招引计划,将国家岐黄学者纳入宁波人才分类目录中特优人才层次,建设院士工作站、国医大师工作站、全国名中医工作站,配套“一人一策”的人才支持举措,以点带面,打造浙东中医药科研和成果转化高地。

  此外,朱爱春委员认为,开展高水平中医药临床及科研人才团队的遴选及培育极为重要,“对标国家、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要求,开展我市高水平中医药临床和科研团队遴选及培育,设立专项重点支持本土有科研能力的中青年领军人才组建跨学科团队,加大对优秀科研成果的扶持力度,加强与知名中医药机构、企业的合作,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中医药人才。”

  对于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朱爱春委员建议,要建立基层中医药人才长效激励机制,在职称晋升、薪酬待遇、进修学习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提升基层中医药岗位吸引力,稳定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

  传承守正 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老百姓认可不认可中医,欢迎不欢迎中医,关键看疗效。

  月谈会之前,委员们在调研中已将我市中医药服务能力的家底“摸”了个透。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中医药医疗机构体系建设。截至目前,全市中医类医疗机构446家,公立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均设置了中医药科室,全市10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截至2023年12月底,全市拥有中医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农村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专科7个,浙江省“十三五”中医药重点学科(专科)19个。

  “虽然宁波在中医药服务方面实力不俗,但中医药资源供给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基层中医药服务及中西医协同水平亟待提高,中医药配套政策也有待进一步完善。”钟光辉委员认为,我市在中医药服务能力上仍面对一系列挑战。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市中医院是我市中医服务的龙头,已被纳入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全国99家重点中医院建设序列。钟光辉委员建议,要发挥市中医院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强市中医院基础设施建设,以提升整体服务能力和水平。各区(县、市)应至少办好1家三级水平的中医院,并承担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诊疗任务以及急危重症抢救与疑难病转诊工作,确保中医药服务在基层的广泛覆盖和深度应用。

  钟光辉委员还认为,要加强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中医药工作,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提升服务设施配置,设置中医临床科室和综合治疗区,并配备专业的中医类别医师,开展中西医联合诊疗,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综合医疗服务体系中的特色和优势。

  “要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条件,夯实服务基础。”钟光辉委员建议,将中医药服务融入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中,打造一批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站。鼓励社会力量发展中医特色医疗机构,支持中医医养、康养、护养结合机构或养老机构的中医药服务建设,以丰富中医药服务的形式和内容。

  “中医是好东西”,即席发言的张勤勇是位中医爱好者,他现身说法,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大家讲述中医药的的确确可以惠及百姓。他建议,加大专科人才培养力度,将中医药融入等级医院的临床科室,充分发挥中医治大病、治疑难病的优势。同时,推动中医药养生更多地进入餐饮等行业,促进国民身体素质普遍提高。

  即席发言的张根朗在用中医调理身体过程中接触到了中医药知识,并为之深深吸引,由此成为一名铁杆中医爱好者。他建议推进“中医生活化”,“加大中医适宜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力度,通过推动中医适宜技术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家庭,让更多人了解和掌握基本健康知识和技能,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从而更好发挥中医药在养生保健、治未病等方面的作用。”

  创新驱动 构建现代中医药产业体系

  中医药的传承创新,一头是“医”,另一头则是“药”。

  生物医药产业是朝阳产业,是一条充满希望的新赛道。在历史上,宁波的中药产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明清时期,药行街一度成为全国中药集散中心,聚集了懋昌、源长、慎德堂等53家药行,童涵春、蔡同德等老字号都来此长驻办货。“以药济世,兴业立身”,“宁波帮”创办了北京同仁堂、天津达仁堂等一批享誉海内外的老字号,中药产业也成为“宁波帮”在国内外发展的三大核心产业之一。

  宁波有良好的药材种植条件、强大的产业制造基础以及活跃的民营市场氛围,然而,宁波的中医药产业离高水平发展还有较大差距。

  委员在调研中发现,宁波的中医药产业规模较小、品牌影响力较弱、产品附加值较低。

  “从中医药企业数量看,目前,我市持有中成药批准文号的药品生产企业8家,中药饮片生产企业5家,中药产业整体实力靠后。从品牌影响力看,在上个月公布的首批22家‘浙产中药’产业品牌中,我市仅有宁波大昌药业的芪珍颗粒1个品牌入选。”马舒伟委员将调研中的情况和大家分享。

  委员们建议,中医药产业作为我市现代健康千亿级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唯有加强创新。

  “首先要通过强化引领,做大产业规模。”马舒伟委员建议,加强中医药产业发展统筹规划,建设中医药特色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促进中医药生产、研发、物流、贸易等上下游产业联动发展,培育中医药产业集群。积极引进省属国有企业、本地国有投资平台和各类股权投资机构,做大做强骨干龙头企业,加快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

  对于中医药产业而言,品牌是生命力。马舒伟委员建议,通过深化创新,做强产品品牌,“政府、高校、企业共同建立中医药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为企业提供研发所需的设施、设备、人才等资源,孵化具有市场潜力的品种,帮助企业增加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马舒伟委员说,“鼓励企业开发创新中药、中医经典名方、中药配方颗粒、中药新型饮片、药食同源特色产品等创新产品,培育名方大药和拳头产品,对列入‘浙产中药’产业品牌的给予一定奖励。”

  宁波拥有丰富的道地药材资源,浙贝母、浙麦冬、黄精、石斛等具有相当知名度和影响力。马舒伟委员建议,支持企业开展中药材的种植、开发、GAP种植技术研究与示范,做大区域特色中药材种植规模,优化中药材产业布局,推动道地药材质量标准化建设,打造一批林下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和“道地药园”。同时,构建种植、加工、药旅康养“三产”融合发展经济体,引入中医药观光研学、生态旅游、休闲食疗等项目,推动单一中药材种植向一二三产并举转型升级。

  全域统筹

  推动宁波中医药文化传承

  委员在前期调研中发现,宁波中医药在各区(县、市)各具特色、各有优势,但一定程度上存在中医药服务能力不均衡、供需不平衡的情况。

  陈杰峰委员就此建议,需要握指成拳、抱团发展,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从全市层面统筹考虑、一体布局,将资源投放到更有需求的地方,如鼓励全市中医优势专科、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到县市开设门诊,支持县市加入宁波市中医相关医联体。

  陈杰峰委员建议,推进中医药活态传承。加强区域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传承,挖掘民间诊疗技术和方药,构建特色中医流派、技术地图。他举例说,像慈溪的劳氏伤科是“全省地方特色中医流派”之一,要积极给予保护和支持,完善师承学习模式,培养继承人才梯队,使之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同时,借鉴推广方太集团等成功经验,积极探索中医药文化进企业、进校园等传播弘扬新途径、新模式。

  即席发言的薄丁旖建议,充分发掘城隍庙、药皇殿、天封塔、莲桥第、屠呦呦旧居等中医药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推进“中医药+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宁波中医药发展和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样板城区。

  月谈会前,市政协在甬派客户端上征集群众关于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意见建议,得到网友热烈回应,收到留言200多条。网友“顷一”留言说,宁波中医药发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很多的历史文化遗存,更有屠呦呦这样的杰出人物,需要很好地挖掘和利用中医药文化。建议在药行街、慈城、鸣鹤古镇等地规划建设中医药特色街区,汇集更多的中医药特色博物馆、展览展示馆、老字号药店、文创区、理疗馆等,传播传统中医药文化,带动旅游消费。

  网友“人与自然”认为,中医药文化也必须与时俱进,让年轻人喜欢,建议在宁波植物园建立中药材植物园区,通过研学让青少年对中医药文化有更多的了解。

  深入交流,充分互动。月谈会上,大家立足宁波中医药发展现状,聚焦短板弱项,提出针对性意见建议。“我们将汇总此次会议的意见建议,认真抓好反馈落实,同时立足政协优势,持续助推我市中医药事业‘强筋壮骨’,彰显政协担当,展现政协作为,奋力书写‘创新实干奋进年’的崭新篇章。”市政协相关负责人表示。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 何 峰

编辑: 杨丹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