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一片叶子的增值之路 打造特色茶品 释放更多茶“动能”
2024-05-07 07:11:18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唐田茶厂茶叶摊青。(孙吉晶 摄)

4月24日,记者从宁海桑洲镇出发,驱车沿着盘山公路行驶近20分钟,来到外洋村,这里山环水绕,风光秀丽。

外洋是个自然村,村庄不大,环境清幽,但有一个地方很热闹,那就是位于村口的茶叶加工厂。

“厂子面积有上千平方米,是村民加工茶叶的一处集中场所。”夏国铭是外洋村党支部书记,也是村里的茶叶种植户。

外洋村拥有150亩茶园,分散种植在山坡上的茶树,成为当地村民的一个收入来源。

夏国铭告诉记者,往年茶农大多只做绿茶,从3月上旬开始,一个月左右,春季名优绿茶生产就结束了。今年,一些茶农尝试红茶加工,茶叶生产季节预计可以延长到6月。

从绿茶到红茶,多一个茶类生产,让外洋村的茶叶鲜叶资源得到了更好的利用,茶农的收入自然也增加了。

色彩缤纷的彩色茶。(孙吉晶 摄)

从春到夏

茶叶生产季延长了

走进宽敞明亮的外洋村茶叶加工厂,记者看到,里面摆放着茶叶摊青、烘干、加工等设备,摊青床上铺满了碧绿的鲜叶。

茶叶加工户夏国土正在厂里忙碌。老夏之前在江苏从事模具行业,2021年返乡,开始接触茶叶。

今年是夏国土开发红茶的第二年。没有红茶加工经验的他,在老师的指导下,边学边摸索,慢慢找到了一些窍门。

夏国土说,除了自家的茶园,这段时间他还从茶农那里收购鲜叶用于红茶加工。质量好的鲜叶,收购价格每公斤30元左右。

章毅毅是外洋村的一名茶农,经过一年多的摸索,今年他成功做出红茶50多公斤。为保证茶叶口感,他让一些茶友试喝,赢得了回头客,已陆续销售红茶5万余元。

地处宁海最南端的桑洲镇,是该县主要的产茶区,也是全国名茶“望海茶”的主要产地之一。

桑洲镇茶园面积近万亩,过去以生产绿茶为主。为拓宽茶农增收之路,去年以来,该镇以成人学校为载体,邀请浙江大学茶学系老师开设红茶培训课,抓住春季单芽茶采制和加工的时间节点,为茶农提供现场教学。

4月17日,桑洲茶场会议室座无虚席,来自桑洲本地及周边乡镇的80多名茶农齐聚一堂,参加农村实用人才红茶加工技术提升培训班,大家认真地听浙江大学茶学系老师讲授红茶制作原理。

“这次培训又学到了不少技能,我计划改进红茶炒制工艺,提升品质。”夏国土说。

连续两年培训,让当地茶农受益匪浅。桑洲加工红茶的茶农从两户增加到20余户,预计今年为茶农增收80多万元。

绿茶生产结束后,马上投入红茶生产,这种“绿+红”模式,使茶叶生产季节延长了两个月,推动山区茶叶增效、茶农增收,这不失为一条好的创收路径。

4月初,在四明山深处的余姚四明山镇唐田村茶叶“共富工坊”,萎凋、揉捻等茶叶加工设备开始运转,茶厂进入一年一度的红茶加工季。从福建聘请来的制茶师傅摊青、发酵、烘干,忙得不可开交。

四明山镇平均海拔700米以上,是高山云雾茶的理想产地。“这几年,‘花木经济’持续下行,亟须寻找新的收入增长点。”四明山镇副镇长王攀说,经过可行性论证,当地于去年启动茶叶复兴计划,在优化提升绿茶产业的同时,开发高端红茶。

该镇累计投入500万元购置杀青机、揉捻机、发酵设备、加工生产线等制茶设施,改建荒废茶厂。去年,首批500公斤红茶新鲜“出炉”,为唐田、南山等村集体带来不错的收益。不仅如此,红茶的开发还为当地村民创造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采摘一季红茶,需要雇用劳动力500多个,收入最多的一个人拿到了5000元。此外,如果村民自己制作茶叶,茶厂会免费提供加工服务,这样村民的收入又增加了一些。今年,四明山镇高端红茶产量将突破1500公斤。

茶叶采摘。(通讯员供图)

新增茶类发展迅速

绿茶类产品竞争加剧

茶,是我市山区农村经济的优势特色产业。

宁波隶属江南茶区,为绿茶适生区域。余姚瀑布仙茗、四明十二雷茶及宁海望海茶等多种名茶,曾在中国茶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进入“十二五”后,我市逐步形成了以名优茶为主导的茶产业发展格局。余姚、慈溪为针形茶重点产区,宁海、象山为条形茶重点产区,奉化、江北为蟠曲茶重点产区,北仑、鄞州、海曙等为扁形茶重点产区,依靠“一县一品”的品牌效应,曾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

然而,作为沿海发达地区,近年来,我市茶业经济发展也面临资源利用不足、生产成本上涨、采摘劳动力短缺等“剪刀式”困境和效益持续提升的压力。

茶叶专家告诉记者,随着茶产业的持续扩张及消费的多元化,人们对茶的认识和要求不断提高。从市场角度来说,绿茶类产品存在品质持续期短、同质化竞争加剧现象,使得经营利润逐渐下降,产品拓展空间被不断压缩。

面对这些不利因素,着力开辟茶业经济新的增长极,确保茶叶资源增值、茶产业效益提升,成为大势所趋。

茶园面积达3600亩的宁波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福泉山茶场,是全市面积最大、茶树品种最多的茶场。该茶场通过与浙江大学、宁波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等单位合作,利用品种优势,开发优质红茶、乌龙茶、花茶、黄茶等系列产品,不仅丰富了产品类型,而且对众多优质茶树资源进行了本地区适制性研究,为今后发展更多茶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宁海县茶叶种植面积约5.4万亩,年产量超5300吨。该县探索茶产业资源化利用模式,与浙江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科研院校合作开发碾茶、新式茶饮原料等多元化产品,实现绿茶、红茶、黑茶、白茶等多茶类组合式生产,全面延长茶叶生产周期及产业链条,同时还开发出茶含片、茶饰砖、茶叶酒等衍生产品30余种,茶园亩均增收1200元,辐射两万余名茶农,将一片小叶子“蝶变”为大产业。

为适应消费市场需求的变化,我市越来越多以前只生产名优绿茶的茶企和农户,转向红茶、白茶等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红茶、白茶、抹茶等新增茶类发展迅速,产量不断增加。尤其是红茶成功走上了产业化之路,已经成为我市第二大茶类,年产值近亿元。

夏国土正在观察红茶烘干情况。(孙吉晶 摄)

打造特色茶品

释放更多茶“动能”

记者了解到,10年来,我市茶叶企业先后开发了绿、白、红、黄、青、黑六大茶类,也尝试开发茶多酚、茶酒等深加工产品,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不容忽视的是,多茶类开发从产品研制到实现规模化生产,再到形成优势产业,需要走很长的一段路。

前些年,茶叶市场上铁观音茶风行时,我市企业积极投入铁观音茶生产。由于缺乏适合的品种,最终没有形成品质优势,热闹了一阵后,铁观音茶生产最终偃旗息鼓。

红茶虽已跻身我市第二大茶类,但还没出现像望海茶、瀑布仙茗那样具有一定市场知名度的品牌,与国内一些红茶品牌相比,影响力还远远不够。

这几年,工艺白茶在茶界崛起,福建福鼎市依靠适制的品种优势和先进的品牌理念,大踏步推进白茶产业化。该市凭一己之力,将占全国茶产量不到百分之一的白茶,打造成为领航全国茶业效益的风向标。在宁波市场,白茶也成为消费者追捧、经营者赚钱的茶品。事实上,宁波在国内较早启动了白茶生产,由于生态环境与福建一些茶产区相似,采用的品种和工艺均来自福建,对照福建茶叶审评标准,宁波白茶无论是外形风格还是香气、滋味等内质,与福建原产地白茶高度一致,在市场上也获得了消费者认可。但是,受到各种因素制约,宁波地产白茶产业化进程并非一帆风顺。

专家表示,我市应打造更多消费者认可、经营者推崇的特色茶品,不断释放茶“动能”,培育宁波多茶类产业发展优势。

好的种质是培育茶叶品质优势的基础。为此,我市农业农村部门在推进彩色茶树品种发展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期待依靠品种优势,突破各大茶类传统品质的“天花板”。目前,全市彩色茶种植规模持续扩大,彩色茶园面积约占全市茶园总面积的两成,产值比重约占30%。去年,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成功举办了首届创新茶类“茶王赛”,结果显示,用黄化茶、紫化茶品种加工白茶,具有较好的品质优势和风格特色,令人耳目一新。

在品牌推广方面,我市各地也有新动作。

象山县农业农村局在前些年成功实施名优绿茶统一品牌“象山半岛仙茗”产业化行动基础上,去年重点推出“望潮红”这一具有海岛茶业特色的红茶品牌,结束了宁波红茶无主导品牌的现状。在宁波市第六届红茶评比中,“望潮红”在十大金奖中占得三席;在2023浙江(兰州)博览会名优茶推选活动中,“望潮红”牌红茶获得金奖。

今年,象山新增红茶生产企业8家,春季红茶产量比去年增长20%,产值比去年增长30%。全县32家茶企共生产春季红茶6吨、产值上千万元,产能增幅远超全市红茶平均水平,显示了品牌的力量。

值得肯定的是,一些“茶二代”对多茶类开发也有了新想法、新思路。宁波黄金韵茶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龙杰从父辈手中接过产业后,致力于彩色茶树品种的开发。该公司已成为我国彩色茶育种“高地”,新育成的黄化茶“御金香”、紫化茶“千秋墨”等新品种,在多茶类开发领域具有独特的品质和特征优势。宁波市甬绿生态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王琼露则另辟蹊径,联合了一帮“农创客”小伙伴,采取股权制管理方式,创立“墨兰紫”品牌,力图在我国六大传统茶类基础上,打造出第七大茶类——紫茶。据悉,产品将在近期推出。

桑洲镇副镇长杨添宽表示,下一步,当地政府将在指导茶农打响品牌、做出产品差异上下功夫。借助平台,组织茶农参与竞争,提升茶叶知名度,也为拓展销路搭建桥梁。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 孙吉晶 通讯员 吴劼阳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4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一片叶子的增值之路 打造特色茶品 释放更多茶“动能”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2024-05-07 07:11:18

唐田茶厂茶叶摊青。(孙吉晶 摄)

4月24日,记者从宁海桑洲镇出发,驱车沿着盘山公路行驶近20分钟,来到外洋村,这里山环水绕,风光秀丽。

外洋是个自然村,村庄不大,环境清幽,但有一个地方很热闹,那就是位于村口的茶叶加工厂。

“厂子面积有上千平方米,是村民加工茶叶的一处集中场所。”夏国铭是外洋村党支部书记,也是村里的茶叶种植户。

外洋村拥有150亩茶园,分散种植在山坡上的茶树,成为当地村民的一个收入来源。

夏国铭告诉记者,往年茶农大多只做绿茶,从3月上旬开始,一个月左右,春季名优绿茶生产就结束了。今年,一些茶农尝试红茶加工,茶叶生产季节预计可以延长到6月。

从绿茶到红茶,多一个茶类生产,让外洋村的茶叶鲜叶资源得到了更好的利用,茶农的收入自然也增加了。

色彩缤纷的彩色茶。(孙吉晶 摄)

从春到夏

茶叶生产季延长了

走进宽敞明亮的外洋村茶叶加工厂,记者看到,里面摆放着茶叶摊青、烘干、加工等设备,摊青床上铺满了碧绿的鲜叶。

茶叶加工户夏国土正在厂里忙碌。老夏之前在江苏从事模具行业,2021年返乡,开始接触茶叶。

今年是夏国土开发红茶的第二年。没有红茶加工经验的他,在老师的指导下,边学边摸索,慢慢找到了一些窍门。

夏国土说,除了自家的茶园,这段时间他还从茶农那里收购鲜叶用于红茶加工。质量好的鲜叶,收购价格每公斤30元左右。

章毅毅是外洋村的一名茶农,经过一年多的摸索,今年他成功做出红茶50多公斤。为保证茶叶口感,他让一些茶友试喝,赢得了回头客,已陆续销售红茶5万余元。

地处宁海最南端的桑洲镇,是该县主要的产茶区,也是全国名茶“望海茶”的主要产地之一。

桑洲镇茶园面积近万亩,过去以生产绿茶为主。为拓宽茶农增收之路,去年以来,该镇以成人学校为载体,邀请浙江大学茶学系老师开设红茶培训课,抓住春季单芽茶采制和加工的时间节点,为茶农提供现场教学。

4月17日,桑洲茶场会议室座无虚席,来自桑洲本地及周边乡镇的80多名茶农齐聚一堂,参加农村实用人才红茶加工技术提升培训班,大家认真地听浙江大学茶学系老师讲授红茶制作原理。

“这次培训又学到了不少技能,我计划改进红茶炒制工艺,提升品质。”夏国土说。

连续两年培训,让当地茶农受益匪浅。桑洲加工红茶的茶农从两户增加到20余户,预计今年为茶农增收80多万元。

绿茶生产结束后,马上投入红茶生产,这种“绿+红”模式,使茶叶生产季节延长了两个月,推动山区茶叶增效、茶农增收,这不失为一条好的创收路径。

4月初,在四明山深处的余姚四明山镇唐田村茶叶“共富工坊”,萎凋、揉捻等茶叶加工设备开始运转,茶厂进入一年一度的红茶加工季。从福建聘请来的制茶师傅摊青、发酵、烘干,忙得不可开交。

四明山镇平均海拔700米以上,是高山云雾茶的理想产地。“这几年,‘花木经济’持续下行,亟须寻找新的收入增长点。”四明山镇副镇长王攀说,经过可行性论证,当地于去年启动茶叶复兴计划,在优化提升绿茶产业的同时,开发高端红茶。

该镇累计投入500万元购置杀青机、揉捻机、发酵设备、加工生产线等制茶设施,改建荒废茶厂。去年,首批500公斤红茶新鲜“出炉”,为唐田、南山等村集体带来不错的收益。不仅如此,红茶的开发还为当地村民创造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采摘一季红茶,需要雇用劳动力500多个,收入最多的一个人拿到了5000元。此外,如果村民自己制作茶叶,茶厂会免费提供加工服务,这样村民的收入又增加了一些。今年,四明山镇高端红茶产量将突破1500公斤。

茶叶采摘。(通讯员供图)

新增茶类发展迅速

绿茶类产品竞争加剧

茶,是我市山区农村经济的优势特色产业。

宁波隶属江南茶区,为绿茶适生区域。余姚瀑布仙茗、四明十二雷茶及宁海望海茶等多种名茶,曾在中国茶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进入“十二五”后,我市逐步形成了以名优茶为主导的茶产业发展格局。余姚、慈溪为针形茶重点产区,宁海、象山为条形茶重点产区,奉化、江北为蟠曲茶重点产区,北仑、鄞州、海曙等为扁形茶重点产区,依靠“一县一品”的品牌效应,曾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

然而,作为沿海发达地区,近年来,我市茶业经济发展也面临资源利用不足、生产成本上涨、采摘劳动力短缺等“剪刀式”困境和效益持续提升的压力。

茶叶专家告诉记者,随着茶产业的持续扩张及消费的多元化,人们对茶的认识和要求不断提高。从市场角度来说,绿茶类产品存在品质持续期短、同质化竞争加剧现象,使得经营利润逐渐下降,产品拓展空间被不断压缩。

面对这些不利因素,着力开辟茶业经济新的增长极,确保茶叶资源增值、茶产业效益提升,成为大势所趋。

茶园面积达3600亩的宁波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福泉山茶场,是全市面积最大、茶树品种最多的茶场。该茶场通过与浙江大学、宁波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等单位合作,利用品种优势,开发优质红茶、乌龙茶、花茶、黄茶等系列产品,不仅丰富了产品类型,而且对众多优质茶树资源进行了本地区适制性研究,为今后发展更多茶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宁海县茶叶种植面积约5.4万亩,年产量超5300吨。该县探索茶产业资源化利用模式,与浙江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科研院校合作开发碾茶、新式茶饮原料等多元化产品,实现绿茶、红茶、黑茶、白茶等多茶类组合式生产,全面延长茶叶生产周期及产业链条,同时还开发出茶含片、茶饰砖、茶叶酒等衍生产品30余种,茶园亩均增收1200元,辐射两万余名茶农,将一片小叶子“蝶变”为大产业。

为适应消费市场需求的变化,我市越来越多以前只生产名优绿茶的茶企和农户,转向红茶、白茶等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红茶、白茶、抹茶等新增茶类发展迅速,产量不断增加。尤其是红茶成功走上了产业化之路,已经成为我市第二大茶类,年产值近亿元。

夏国土正在观察红茶烘干情况。(孙吉晶 摄)

打造特色茶品

释放更多茶“动能”

记者了解到,10年来,我市茶叶企业先后开发了绿、白、红、黄、青、黑六大茶类,也尝试开发茶多酚、茶酒等深加工产品,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不容忽视的是,多茶类开发从产品研制到实现规模化生产,再到形成优势产业,需要走很长的一段路。

前些年,茶叶市场上铁观音茶风行时,我市企业积极投入铁观音茶生产。由于缺乏适合的品种,最终没有形成品质优势,热闹了一阵后,铁观音茶生产最终偃旗息鼓。

红茶虽已跻身我市第二大茶类,但还没出现像望海茶、瀑布仙茗那样具有一定市场知名度的品牌,与国内一些红茶品牌相比,影响力还远远不够。

这几年,工艺白茶在茶界崛起,福建福鼎市依靠适制的品种优势和先进的品牌理念,大踏步推进白茶产业化。该市凭一己之力,将占全国茶产量不到百分之一的白茶,打造成为领航全国茶业效益的风向标。在宁波市场,白茶也成为消费者追捧、经营者赚钱的茶品。事实上,宁波在国内较早启动了白茶生产,由于生态环境与福建一些茶产区相似,采用的品种和工艺均来自福建,对照福建茶叶审评标准,宁波白茶无论是外形风格还是香气、滋味等内质,与福建原产地白茶高度一致,在市场上也获得了消费者认可。但是,受到各种因素制约,宁波地产白茶产业化进程并非一帆风顺。

专家表示,我市应打造更多消费者认可、经营者推崇的特色茶品,不断释放茶“动能”,培育宁波多茶类产业发展优势。

好的种质是培育茶叶品质优势的基础。为此,我市农业农村部门在推进彩色茶树品种发展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期待依靠品种优势,突破各大茶类传统品质的“天花板”。目前,全市彩色茶种植规模持续扩大,彩色茶园面积约占全市茶园总面积的两成,产值比重约占30%。去年,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成功举办了首届创新茶类“茶王赛”,结果显示,用黄化茶、紫化茶品种加工白茶,具有较好的品质优势和风格特色,令人耳目一新。

在品牌推广方面,我市各地也有新动作。

象山县农业农村局在前些年成功实施名优绿茶统一品牌“象山半岛仙茗”产业化行动基础上,去年重点推出“望潮红”这一具有海岛茶业特色的红茶品牌,结束了宁波红茶无主导品牌的现状。在宁波市第六届红茶评比中,“望潮红”在十大金奖中占得三席;在2023浙江(兰州)博览会名优茶推选活动中,“望潮红”牌红茶获得金奖。

今年,象山新增红茶生产企业8家,春季红茶产量比去年增长20%,产值比去年增长30%。全县32家茶企共生产春季红茶6吨、产值上千万元,产能增幅远超全市红茶平均水平,显示了品牌的力量。

值得肯定的是,一些“茶二代”对多茶类开发也有了新想法、新思路。宁波黄金韵茶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龙杰从父辈手中接过产业后,致力于彩色茶树品种的开发。该公司已成为我国彩色茶育种“高地”,新育成的黄化茶“御金香”、紫化茶“千秋墨”等新品种,在多茶类开发领域具有独特的品质和特征优势。宁波市甬绿生态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王琼露则另辟蹊径,联合了一帮“农创客”小伙伴,采取股权制管理方式,创立“墨兰紫”品牌,力图在我国六大传统茶类基础上,打造出第七大茶类——紫茶。据悉,产品将在近期推出。

桑洲镇副镇长杨添宽表示,下一步,当地政府将在指导茶农打响品牌、做出产品差异上下功夫。借助平台,组织茶农参与竞争,提升茶叶知名度,也为拓展销路搭建桥梁。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 孙吉晶 通讯员 吴劼阳

编辑: 杜寅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