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戏·风雨祠堂》演出现场。本文图片均由宁波演艺集团提供。
中国宁波网记者 张芯蕊 通讯员 吕佳银
“初识不知曲中意,再识已是剧中人。”当年轻人满怀好奇心走进小剧场看一出传统戏曲,他想看什么,又看到了什么?
近期,社交平台上涌现了不少“剧中人”。本是带着“猎奇”心理走进小剧场的观众却万万没想到,看完一场有互动、身临场景的戏曲表演后,居然后劲大到久久不能出戏。
一部沉浸式甬剧剧目《入戏·风雨祠堂》,一场别出心裁的戏曲演出,其背后是甬剧作为宁波地方剧种在寻找“出路”上的新探索。
摸石过河
甬剧的“难”与“易”
2023年,越剧《新龙门客栈》的爆红,让沉浸式剧场+中国传统戏曲的组合在戏曲演出市场上独树一帜,也让人看到了传统戏曲在积极“转型”、拥抱改变后的潜力与“火花”。
然而,一次“上岸”成功,并不意味着观众全数“买单”。时至今日,长期因“门槛高、受热慢”而无法跨越困境的传统戏曲,依旧在反复尝试。但对比京剧、越剧这些“热门”剧种的大流量,地方小剧种想要找到一条出圈的路却显得更为困难。
“每个剧种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但同时也都面临着观众流失、传承困难等问题。”宁波市甬剧团团长吴刚谈起,在当下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大环境下,甬剧作为宁波地方剧种,有自己的“难”和“易”。
第十八届中国戏剧节《柔石桥》演出。
“‘难’在地方小剧种更加狭窄的受众面,毋庸置疑,甬剧的演出范围大多局限在宁波本地,但其实到了余姚、宁海,又有姚剧、宁海平调这样的本土剧种与之‘竞争’,所以关注度自然会有所‘折扣’。”除此之外,吴刚认为,地方剧种的“冷门”与方言表达也有一定的关系,“地方方言有一定的排他性,这也是甬剧作为宁波本土小剧种的局限性。”
但与困难相对的,是地方小剧种在向新求变中的独特优势。吴刚认为,甬剧团作为甬剧这一小众剧种的唯一团体,架构组织更“扁平化”,几代传承人之间的交流更密切,隔阂也较少,因此在创新上更容易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尤其在从传统观念向现代意识转变中,也更容易突破固有模式。
“从‘田头山歌’到‘唱新闻’,再到创作、排演现代戏,改编国外名著等等。甬剧的衍变、发展历程,便一次又一次实证了它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吴刚说。
从大荧幕到小窗口
切换的不仅是场景
曾几何时,戏曲的“舞台”已经从大荧幕,转变为了小窗口。“沉浸式小剧场版本的戏曲”“直播间里的戏曲唱调”“短视频里戏曲短剧”……被革新的表达样态,以及不断扭转的创作观念,让甬剧不甘面朝年轻人冷遇,积极创造属于自己的“热潮”。
“《入戏·风雨祠堂》是将甬剧与沉浸式剧场结合的更进一步探索,这种模式早在2021年上线的剧目《入戏·雷雨》中,便进行过尝试。”两部剧目的导演陈杭介绍,将现成的甬剧剧目进行改编,实现“一剧两版”,一版传统、一版沉浸,成为他们团队近年来探索的方向。
在陈杭看来,这几年小剧场拔节生长,也给了甬剧一个“探头”的机会。
演出散场,观众与演员近距离合影。
“首先,我们相信,经典作品的价值内核是不会轻易‘过时’的,‘一部好戏就是人生的一面镜子’,就像《风雨祠堂》的内核,就是在探讨在金钱面前会暴露出怎样的人性。也正因如此,传统舞台上的剧目不是落伍、难看,而是缺少新鲜感。”陈杭说,“转场”小剧场除了在空间、场景上给足观众新鲜感的同时,也体现在剧目的创排上。
“如果不想‘新瓶装老酒’,就要把甬剧换一种年轻人更容易接受的表达方式。”在创排过程中,主创团队尝试在配乐中加入了非洲鼓,在纯方言表达的传统剧目中也“夹带”了一点“灵桥牌普通话”,让类似于川普、港普、有些诙谐幽默的“宁式普通话”成为拉近年轻观众距离的桥梁。再比如把剧情推动的主动权交给观众,让观众去“票选”一个结局等等。
陈杭坦言,这些看似迈出的很小一步,都经过团队们的反复推敲,“只要传统的甬剧唱词,也是甬剧最宝贵的艺术特色依旧保留,就不算与甬剧‘脱轨’”。
另一边,在“剧场”之外,甬剧也在积极拥抱“互联网”,在技术赋能的新媒体语境下,寻找更大的创作与传播空间,触及更为广泛的受众群体。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甬剧演员纷纷化身“UP主”,或一人分饰多角,尝试甬剧“短剧”;或是直播的连麦、互动、展示、教学,带网友走进台前幕后的故事……
“‘角色’的影响力对一个戏种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传统舞台上的名角儿,还是受年轻人喜爱的明星演员,都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力量。”吴刚说,在一次观众统计中,曾有一位观众为一个角色观演8次,“所以当演员们走下舞台,走进直播间、短视频,就会进一步‘延伸’他们的触角,也让更多年轻观众有了‘种草’甬剧的机会。”
宁波市甬剧团演员苏醒的抖音账号主页。
事实上,从有着上万点赞量的宁波版《上春山》《知否知否》,再到科普宁波方言的短视频,宁波市甬剧团演员苏醒的抖音、小红书账号已经运营得有声有色。
当然,这仅仅是甬剧在新媒体背景下的一个开始,需要时间,需要耐心,更需要创新。“不仅是苏醒,还有很多甬剧团的演员们也在尝试通过短视频、直播,与观众进行更直接的互动和交流。”吴刚介绍道,甬剧团也准备了直播间、配备了基础的设备设施,“传统戏曲的每一步,都跟着时代走,满足观众的审美、观看习惯,而短视频、直播间正是积极拥抱这一改变。”
走下舞台、走进生活
甬剧的发力点在哪里?
传统戏曲要融入现代社会,就需要找到与观众产生共鸣的切入点。
剧本内容的创新是发力的关键。“传统的戏曲剧目往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但面对现代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需要注入更多现代元素,使之更符合现代审美和价值观。”陈杭说,在选择剧目进行改编、甚至是创作新剧目的时候,主创团队往往最先考虑的就是这个故事是否还会反映当下社会公众的关切。
其次,表演形式的创新同样重要。“传统戏曲的表演形式有其独特的魅力,但在现代观众的眼中,可能会显得过于单一和刻板。”从沉浸版话剧、音乐剧再到甬剧,《入戏》系列剧目的制作人章雪霓认为,改变观众对戏曲的刻板印象,不仅仅是替换掉戏曲置景上的一桌、二椅、山片、帐幔等“老几样”,更多的是尝试融入现代舞台艺术元素,比如用大提琴独奏作为转场。
入戏·沉浸式多功能剧场。
“‘入戏·沉浸式多功能剧场’的运营与沉浸式甬剧剧目的开发是一个相互支持的过程。”章雪霓说,对于剧场来说,需要优质的内容供给来吸引观众,而对于甬剧来说,需要剧场的独特氛围和年轻观众的“流量”来拓宽自身的传播渠道和影响力,这也是《入戏》系列IP的成长空间。
如何将甬剧与沉浸式小剧场进一步融合,实现“1+1”大于2的效果,章雪霓也提出了一个“设想”:“剧场的运营通常会引进来自世界各地的剧目,如果《入戏》与甬剧的融合可以‘复制’到其他剧场演出,走出李宅,走到外面去让大家体会宁波老底子的演出是什么样子的,才是真正地把入戏剧场的影响力与甬剧的文化价值相结合,达到双赢的效果。”
在吴刚看来,作为具有非常鲜明的地方特色的剧种,甬剧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不仅有着鲜明的优势,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价值。
“因为甬剧富有浓郁的宁波地方色彩,所以它在传播的过程中,更是展示宁波文化的一张名片,也是外界认识、了解宁波的一个窗口,承载着宁波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吴刚认为,时至今日,甬剧在上海以及宁波周边城市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因为只要有宁波人的地方,这就是一种“乡音”。
“地方剧种有着深刻的情感联结作用,尤其每当在上海演出的过程中,都会有戏迷激动地跑来和我们讲,‘听到甬剧,就感觉回到了家乡’,这也是甬剧在‘文化走亲’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力所在。”吴刚说。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