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创新要素在杭甬两大高能级科创平台间加速流动
2024-05-20 07:27:00 稿源: 潮新闻  

【专题】杭甬"双城记"

一条车水马龙的文一西路,串起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一条奔涌入海的甬江,汇聚起宁波甬江科创区。包括杭州城西、宁波甬江等在内的六大省级科创走廊,已成为浙江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的重要引擎。唱好“双城记”,创新要素在杭甬两大高能级科创平台间加速流动、碰撞出火花。

龙年春节以来,宁波环宸永星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斌过上了“双城记”生活——今年2月,他把在宁波甬江科创区打造的“青芒”国家级孵化器“栽种”到了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核心区域未来科技城。

在位于余杭区仓前街道的“IT公园”产业园内,刘斌一口气拿下了5万平方米,创立了“青芒未来科创园”孵化器。在科创圈里摸爬滚打近10年,他对进驻杭州很坚定:这是响应唱好“双城记”,打造更好创新生态圈的必选之路。

近年来,杭州领跑数字经济,宁波则以制造业见长。“从创新生态来看,双方互补性很强。‘青芒’要发挥好纽带和桥梁作用。”刘斌说,杭州“青芒”聚焦于引育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赛道的创新研发项目,城西科创大走廊数字经济产业和人才集聚优势更利于项目招引;而当企业成长到一定阶段有生产制造需求时,“青芒”将会发挥深耕宁波的优势,帮助企业链接制造端的资源。

短短3个月,在部分场地仍在装修的情况下,已有13家企业签约入驻杭州“青芒”。这让刘斌对未来信心满满。一个主攻机器人视觉智能研发的项目正计划入驻杭州“青芒”。“在杭州,方便招人、融资,也方便跟院校接洽合作。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我们就有生产制造需求,我们非常看中‘青芒’在宁波的资源。”该项目负责人说。

改革开放以来,杭州与宁波齐头并进,逐渐成为浙江高质量发展的双引擎。特别是2016年以来,两地错位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唱好“双城记”,构建起协同共进的创新生态圈。

浙大科技园宁波江北园区由浙江大学与宁波江北区于2011年合作成立的产学研创新平台转型升级而来,以引进孵化浙大系项目为基础,并引进了浙江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等科创平台。园区负责人彭志军介绍,自2021年以来,累计引进科创企业324家,其中高层次人才团队41个、大学生企业117家,培育引进高新技术企业11家,在宁波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24家。

3年前,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张宏鑫带着团队和“面向双碳的云链融合智慧能源系统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在浙大科技园宁波江北园区攻坚科技成果转化,并创立浙江海纳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成果转化已基本完成,产品是前端的区块链能源路由器及背后的系统,目前正在筛选用户进行测试。”张宏鑫向记者介绍该系统的功能:不仅可以实时采集电能消耗,还能回溯区分是否绿电,对绿电的使用进行分析,从而推动绿色能源的使用。

为何不将这个以数字技术为主的项目就近在杭州转化,而是落地宁波?“与杭州相比,宁波相关产业发展的空间更大。对企业来说,这也意味着更大机会。”张宏鑫表示,近年来宁波数字经济发展势头较好,而浙大软件学院等院所也提供了人才保障,给予他足够的信心。

当下,杭甬两地正携手打造更有竞争力的创新生态圈,共同争创杭州—宁波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创新要素碰撞出的火花,正在杭甬全域燎原——

位于杭州的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运用数字视网膜、视频AI等技术,为宁波的国研软件公司农贸市场数字化管理平台提供视频智能分析能力;

杭州凌迪科技与宁波凯信服饰联合攻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维服装设计工业软件及其产业化”重大专项,部分科技成果已实现转化;

杭州中控技术与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助力宁波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全链贯通,推动产业生态的蓬勃发展……

数据显示,杭甬合作承担省级研发攻关项目82项,联合攻克“卡脖子”技术10余项;仅2023年上半年,两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就达21.24亿元,是2020年全年的2.5倍。

科创之火正燎原。作为浙江科创要素最密集的两大城市,杭甬携手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朝着协同共建国家级战略科技力量集聚高地迈进。记者 唐骏垚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4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创新要素在杭甬两大高能级科创平台间加速流动

稿源: 潮新闻 2024-05-20 07:27:00

一条车水马龙的文一西路,串起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一条奔涌入海的甬江,汇聚起宁波甬江科创区。包括杭州城西、宁波甬江等在内的六大省级科创走廊,已成为浙江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的重要引擎。唱好“双城记”,创新要素在杭甬两大高能级科创平台间加速流动、碰撞出火花。

龙年春节以来,宁波环宸永星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斌过上了“双城记”生活——今年2月,他把在宁波甬江科创区打造的“青芒”国家级孵化器“栽种”到了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核心区域未来科技城。

在位于余杭区仓前街道的“IT公园”产业园内,刘斌一口气拿下了5万平方米,创立了“青芒未来科创园”孵化器。在科创圈里摸爬滚打近10年,他对进驻杭州很坚定:这是响应唱好“双城记”,打造更好创新生态圈的必选之路。

近年来,杭州领跑数字经济,宁波则以制造业见长。“从创新生态来看,双方互补性很强。‘青芒’要发挥好纽带和桥梁作用。”刘斌说,杭州“青芒”聚焦于引育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赛道的创新研发项目,城西科创大走廊数字经济产业和人才集聚优势更利于项目招引;而当企业成长到一定阶段有生产制造需求时,“青芒”将会发挥深耕宁波的优势,帮助企业链接制造端的资源。

短短3个月,在部分场地仍在装修的情况下,已有13家企业签约入驻杭州“青芒”。这让刘斌对未来信心满满。一个主攻机器人视觉智能研发的项目正计划入驻杭州“青芒”。“在杭州,方便招人、融资,也方便跟院校接洽合作。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我们就有生产制造需求,我们非常看中‘青芒’在宁波的资源。”该项目负责人说。

改革开放以来,杭州与宁波齐头并进,逐渐成为浙江高质量发展的双引擎。特别是2016年以来,两地错位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唱好“双城记”,构建起协同共进的创新生态圈。

浙大科技园宁波江北园区由浙江大学与宁波江北区于2011年合作成立的产学研创新平台转型升级而来,以引进孵化浙大系项目为基础,并引进了浙江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等科创平台。园区负责人彭志军介绍,自2021年以来,累计引进科创企业324家,其中高层次人才团队41个、大学生企业117家,培育引进高新技术企业11家,在宁波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24家。

3年前,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张宏鑫带着团队和“面向双碳的云链融合智慧能源系统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在浙大科技园宁波江北园区攻坚科技成果转化,并创立浙江海纳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成果转化已基本完成,产品是前端的区块链能源路由器及背后的系统,目前正在筛选用户进行测试。”张宏鑫向记者介绍该系统的功能:不仅可以实时采集电能消耗,还能回溯区分是否绿电,对绿电的使用进行分析,从而推动绿色能源的使用。

为何不将这个以数字技术为主的项目就近在杭州转化,而是落地宁波?“与杭州相比,宁波相关产业发展的空间更大。对企业来说,这也意味着更大机会。”张宏鑫表示,近年来宁波数字经济发展势头较好,而浙大软件学院等院所也提供了人才保障,给予他足够的信心。

当下,杭甬两地正携手打造更有竞争力的创新生态圈,共同争创杭州—宁波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创新要素碰撞出的火花,正在杭甬全域燎原——

位于杭州的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运用数字视网膜、视频AI等技术,为宁波的国研软件公司农贸市场数字化管理平台提供视频智能分析能力;

杭州凌迪科技与宁波凯信服饰联合攻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维服装设计工业软件及其产业化”重大专项,部分科技成果已实现转化;

杭州中控技术与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助力宁波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全链贯通,推动产业生态的蓬勃发展……

数据显示,杭甬合作承担省级研发攻关项目82项,联合攻克“卡脖子”技术10余项;仅2023年上半年,两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就达21.24亿元,是2020年全年的2.5倍。

科创之火正燎原。作为浙江科创要素最密集的两大城市,杭甬携手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朝着协同共建国家级战略科技力量集聚高地迈进。记者 唐骏垚

编辑: 杜寅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