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  >  热点聚焦
“小苗都旱迷糊了” 直击河南扶沟县抗旱
2024-06-14 08:04:20 稿源: 澎湃新闻  

6月13日15时,记者从郑州驱车前往周口扶沟,途经开封尉氏。高速路两旁,收割后成片金黄的麦茬玉米地里,村民们正顶着40℃的高温,浇水抗旱。

13日,村民们顶着40℃的高温,浇水抗旱。

5月以来,黄淮海大部降水偏少,近期气温持续偏高,土壤失墒加快,部分地区出现旱情,对适墒适期夏播带来不利影响。据气象部门预测,未来10天黄淮海高温持续,有6-8天35℃以上高温天气,旱情可能持续发展,抗旱保夏播任务重。

6月13日,河南绿久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承包的韭菜示范基地里,农民工正在浇地。

刘顺德说,承包韭菜基地十年来,他没见到这样干旱的情况。

13日下午,周口扶沟县已拉响高温红色预警。两个月来,当地只下过一场极小的雨。

15时30分,河南绿久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承包的韭菜示范基地里,农民工正在浇地,“这一片浇了才过一个星期,现在是浇第二遍。”

这家公司的董事长刘顺德说,他承包韭菜基地十年来,没见到这样干旱的情况。自己这一块基地六百亩,除了坏掉的一口,有四口井可以用。因为持续高温,地下水位下降,原本每口井每天可以浇三四十亩,现在只能浇一二十亩。气温太高,农民工也受不住。基地从五月开始浇水,这一块还没有浇完,那一块又旱了。为节省人工,公司刚在基地投资十万元升级了150亩的滴灌。

持续浇水的电费,也让刘顺德心疼。

刘顺德的基地主要是生产韭菜种子,虽然韭菜叶黄了些,但情况还算可控。“那些种绿叶菜的,三两天浇水不及时,这样的高温可能叶就黄了,就没有了商品性。”刘顺德说,这些天,他最关注的就是天气预报,几乎一两个小时都要看一下天气预报。

扶沟县城郊乡后谢村村民王四青在用拖拉机从地头的水渠里抽水浇地。

扶沟县城郊乡后谢村村民王四青在用拖拉机从地头的水渠里抽水浇地。

周口收麦在河南不算早,麦茬玉米种下去只有二十天左右,但已经浇了两遍水。王四青上一次浇地是在三天前,浇得不是很透,“上一次是用井抽水浇的,需要排队。”七八天前,上游贾鲁河放水,两年前硬化的田边水渠里有了水,可以用拖拉机拉着水泵浇地了。

王四青说,面对这样的高温天气,浇一遍地,最多顶十天八天,不降雨的话就还得继续浇。

村民田四喜说,三亩地浇下来,需要三四个小时。中午实在太热了,所以下午才来浇

村民利用水渠里的水,给自己在路边开荒种的庄稼浇水

有村民告诉记者,麦茬玉米种下去不到20天,已经浇了两遍水,“不浇水,那小苗都旱迷糊了”。若高温持续,扛不了5到10天,就得第三次浇水。辛苦自不必言,村民们更敏感的,是种植成本提高了。

村民王喜德,利用电动车的电,使用小水泵从一条断头河里抽水。

58岁的村民王喜德,利用电动车电池的电,使用小水泵从一条断头河里抽水,浇自己在河边开荒的一二百平方米的芝麻地。他说,这点芝麻能卖一二百元,但自己已经浇了七次水。因为地基本都包出去了,年纪大也没什么收入。自己种的一点玉米,也已经浇了两遍,“不下雨,五天后还得浇一遍”。

村民邹喜梅说,两个儿子都在打工,自己和老伴累得有些受不住。

71岁的前谢村村民邹喜梅说,自己地边的水渠没有水,只能用井水浇。因为晚上不需要排队,自己和老伴凌晨两点起来,浇到九点,浇完了一块四亩的地。下午三点,又来浇这一块三亩的地。她说,两个儿子都在打工,自己和老伴累得有些受不住。

邹喜梅的老伴在地里浇水

邹喜梅的地里,正在浇水

多位村民说,用机井浇地,每度电九毛多,一亩地下来需要10多块电费。因为持续高温干旱,浇地成本会提高,这对收入来之不易的农民来说,不得不在意。有村民说,自己承包二十多亩地,种的麦茬玉米,因为种得晚一点,才浇了一遍,电费已经花了260元。

另据农业日报报道,河南省应急管理厅防汛抗旱处处长杨文涛表示,5月以来,河南省降雨量比多年平均值少了70%,半数以上的气象监测站点目前达到了中旱以上等级,重℃干旱、特旱范围不断扩大。截至6月12日,河南全省因旱不能播种面积达323万亩。

村民们浇水用的水井接头

村民们浇地用的高标准基本农田机井

用机井浇地,每℃电九毛多,一亩地下来需要10多块。

澎湃新闻多路记者将持续关注河南、山东等省份高温旱情,继续从现场发回报道。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4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小苗都旱迷糊了” 直击河南扶沟县抗旱

稿源: 澎湃新闻 2024-06-14 08:04:20

6月13日15时,记者从郑州驱车前往周口扶沟,途经开封尉氏。高速路两旁,收割后成片金黄的麦茬玉米地里,村民们正顶着40℃的高温,浇水抗旱。

13日,村民们顶着40℃的高温,浇水抗旱。

5月以来,黄淮海大部降水偏少,近期气温持续偏高,土壤失墒加快,部分地区出现旱情,对适墒适期夏播带来不利影响。据气象部门预测,未来10天黄淮海高温持续,有6-8天35℃以上高温天气,旱情可能持续发展,抗旱保夏播任务重。

6月13日,河南绿久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承包的韭菜示范基地里,农民工正在浇地。

刘顺德说,承包韭菜基地十年来,他没见到这样干旱的情况。

13日下午,周口扶沟县已拉响高温红色预警。两个月来,当地只下过一场极小的雨。

15时30分,河南绿久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承包的韭菜示范基地里,农民工正在浇地,“这一片浇了才过一个星期,现在是浇第二遍。”

这家公司的董事长刘顺德说,他承包韭菜基地十年来,没见到这样干旱的情况。自己这一块基地六百亩,除了坏掉的一口,有四口井可以用。因为持续高温,地下水位下降,原本每口井每天可以浇三四十亩,现在只能浇一二十亩。气温太高,农民工也受不住。基地从五月开始浇水,这一块还没有浇完,那一块又旱了。为节省人工,公司刚在基地投资十万元升级了150亩的滴灌。

持续浇水的电费,也让刘顺德心疼。

刘顺德的基地主要是生产韭菜种子,虽然韭菜叶黄了些,但情况还算可控。“那些种绿叶菜的,三两天浇水不及时,这样的高温可能叶就黄了,就没有了商品性。”刘顺德说,这些天,他最关注的就是天气预报,几乎一两个小时都要看一下天气预报。

扶沟县城郊乡后谢村村民王四青在用拖拉机从地头的水渠里抽水浇地。

扶沟县城郊乡后谢村村民王四青在用拖拉机从地头的水渠里抽水浇地。

周口收麦在河南不算早,麦茬玉米种下去只有二十天左右,但已经浇了两遍水。王四青上一次浇地是在三天前,浇得不是很透,“上一次是用井抽水浇的,需要排队。”七八天前,上游贾鲁河放水,两年前硬化的田边水渠里有了水,可以用拖拉机拉着水泵浇地了。

王四青说,面对这样的高温天气,浇一遍地,最多顶十天八天,不降雨的话就还得继续浇。

村民田四喜说,三亩地浇下来,需要三四个小时。中午实在太热了,所以下午才来浇

村民利用水渠里的水,给自己在路边开荒种的庄稼浇水

有村民告诉记者,麦茬玉米种下去不到20天,已经浇了两遍水,“不浇水,那小苗都旱迷糊了”。若高温持续,扛不了5到10天,就得第三次浇水。辛苦自不必言,村民们更敏感的,是种植成本提高了。

村民王喜德,利用电动车的电,使用小水泵从一条断头河里抽水。

58岁的村民王喜德,利用电动车电池的电,使用小水泵从一条断头河里抽水,浇自己在河边开荒的一二百平方米的芝麻地。他说,这点芝麻能卖一二百元,但自己已经浇了七次水。因为地基本都包出去了,年纪大也没什么收入。自己种的一点玉米,也已经浇了两遍,“不下雨,五天后还得浇一遍”。

村民邹喜梅说,两个儿子都在打工,自己和老伴累得有些受不住。

71岁的前谢村村民邹喜梅说,自己地边的水渠没有水,只能用井水浇。因为晚上不需要排队,自己和老伴凌晨两点起来,浇到九点,浇完了一块四亩的地。下午三点,又来浇这一块三亩的地。她说,两个儿子都在打工,自己和老伴累得有些受不住。

邹喜梅的老伴在地里浇水

邹喜梅的地里,正在浇水

多位村民说,用机井浇地,每度电九毛多,一亩地下来需要10多块电费。因为持续高温干旱,浇地成本会提高,这对收入来之不易的农民来说,不得不在意。有村民说,自己承包二十多亩地,种的麦茬玉米,因为种得晚一点,才浇了一遍,电费已经花了260元。

另据农业日报报道,河南省应急管理厅防汛抗旱处处长杨文涛表示,5月以来,河南省降雨量比多年平均值少了70%,半数以上的气象监测站点目前达到了中旱以上等级,重℃干旱、特旱范围不断扩大。截至6月12日,河南全省因旱不能播种面积达323万亩。

村民们浇水用的水井接头

村民们浇地用的高标准基本农田机井

用机井浇地,每℃电九毛多,一亩地下来需要10多块。

澎湃新闻多路记者将持续关注河南、山东等省份高温旱情,继续从现场发回报道。

编辑: 陈奉凤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