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大运河流淌的诗情画意
2024-07-02 07:03: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专题】古运新貌 行运浙江

北宋皇祐二年(1050),鄞县县令王安石三年任满还朝。舟行至姚江马渚菁江渡,他写下《离鄞至菁江东望》:“村落萧条夜气生,侧身东望一伤情。丹楼碧阁无处所,只有溪山相照明。”

日暮时分,溪山为伴,29岁的王安石于一叶小舟上,完成了与鄞县生涯的告别。

浙东运河,西起钱塘江西兴渡,东抵甬江入海口,是连接宁波及其广袤腹地的重要交通线。潮起潮落,舟来船往,熙熙攘攘,人们在这里迎送、候潮,青山排闼,流水迢迢,一路船行一路歌。

运河也是孕育宁波文学的“富矿”。翻阅地方志与地方诗歌总集,不难感受宁波“运河诗”存量之巨。其作者虽以往来官员和文人为主,但诗中对家乡的眷恋自出胸臆。

在他们笔下,甬江、姚江、慈江,驿亭、古桥、渡口,到处流淌着诗情画意。

向东是大海

从三江口到招宝山

招宝山,旧名候涛山,与对面的金鸡山一起扼守甬江入海口。涛声拍岸,风云浪卷,登高可览江海之色,自来是古人好登临处。早在唐代,便有诗人乐仁厚“蛰龙浮海出,一苇渡江沙”之句。

清代画家吴滔《山水册》中的招宝山,藏于天一阁博物院。

自宋至清,招宝山上吟诵不绝。南宋明州望族楼氏后人楼枎,曾在这里看“樯乌缥缈,帆归远浦”;明代著名文人画家徐渭,亦在这里望见“千山见日天犹夜,万国浮空水自平”。

包腊相册里的招宝山。

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招宝山担负着海防重任。和平年代,这里是“六国来王处”;战争时期,这里当仁不让地“百万貔貅屯远垒,三千戈舰列安流”,见证历代军民戍守海疆、保家卫国的决心。

沿甬江上溯,可抵宁波三江口,唐代以来,这里便是河海转运的重要港口。海船在此改换运河船,可抵内陆运河沿岸、长江沿岸。

地处往来要津的三江口也盛产诗文。宋朝,来明州就任的官员不约而同,都很热衷在三江口造亭子。

姚江北岸远眺和义门。

因反对王安石新政而被贬为明州船场监官的北宋文学家、河南人晁说之(号景迂),在战船街修了“超然亭”。他有《超然亭戏作》:“终日一杯终日醉,看潮初上看潮回。自疑前世陶贞白(陶弘景),乘兴闲游鄮县来。”尽显洒脱之意。后人为纪念他,将超然亭改作景迂先生祠,还请陆游作了祠记。

南宋绍兴年间明州知州、金华人潘良贵,看东门外“大江横其前,群山拱其外,岛屿出没,云烟有无,浪舶风帆,来自天际”,也想造个亭子供人游观。想到这里曾有三江亭,为两宋之际的兵火所坏,他让新修的亭子沿用了这个名字。

潘良贵本人的《三江亭》诗、《三江亭记》,包括同时期汪思温、王伯庠、王珩、薛朋龟、郑若谷、陈晋锡、陈栖筠、蒋璇、顾文一干人等的和诗,都留到了今天。

约40年后,出任明州知州兼沿海制置使的南宋文人范成大登临此亭,还写过《立春日陪魏丞相(魏杞)登三江亭》。“水分江北渡头去,风自海东潮外来”“一尊往酹发船鼓,我亦归帆相次开”,场景写实,如在眼前。

任伯年描绘三江口离别之景的《东津话别图》(局部),正在南京博物院展出。

候潮而行成为一种日常

不同于内陆城市的运河,浙东运河宁波段有一特点,即自然江河和人工塘河复线运行,因势取舍。

修建运河,本是为了改造自然,但宁波段运河既改造自然,也有效利用自然。一种常见情况是,到达宁波或是离开宁波,都需要候潮而行。

因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地球水体会随时间变化规律地起伏,这就是潮汐。一天内两次潮涨潮落,即每12小时有一次涨落,一次涨潮会是在夜间。

阅读诗歌的时候,经常会看到夜间开船的情况。

比如清人方劬的《甬江夜发》:“风细一帆悬,潮平坐放船。乡心上村雨,客梦接江天。”可知他正是趁着夜间的一次涨潮,沿江西行离开宁波的。

清人周文会的《经蜀山渡》也是一个意思:“风静潮生急,天高夜气凉。扁舟经古渡,百里即他乡。”顺潮而行,可以有效节省人力,挽舟过坝也会因减少落差而容易许多。

诗文中一个经典的候潮案例发生在丈亭,当事人是陆游。他的《发丈亭》可以算是运河宁波段最脍炙人口的一首诗了:“姚江乘潮潮始生,长亭却趁落潮行。参差邻舫一时发,卧听满江柔橹声。”

从“落潮”两字可以判断,陆游是从丈亭到宁波,而非丈亭到余姚。

丈亭老街资料图。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供图

也因为需要候潮,丈亭三江口“参差邻舫”“满江柔橹”的描述恐非夸张。

明代慈溪人王淮写“舟人候潮至,饭罢即扬舲”;他的同乡郑溱写“丈亭风起秋声近,蜀渡潮生夜色新”;清人桂廷骅写“舟子忽喧语,潮来月满山”;清代慈溪人孙潜写“星兼渔火参差出,愁与江潮相对生”……

一旦夜晚又赶上下雨,滋味更是独特。月湖烟屿楼主人徐时栋说“暗风吹雨打篷窗……一舟今夜泊慈江”;清代慈溪人费志云写:“满江风雨冷归舟,水涌兰桡夜不流。何处箫声吹隔岸,两三灯火映高楼。”人生旅寄,孤清凄恻的哀感一股脑儿涌上心头。

当然,也有反其道而行的,比如坐船入京赶考的宋代鄞县人陈著的诗:“昨宵北渡今西渡,系是离家第二宵。诗伴风流勤犯驿,棹郎醉饱健迎潮。丈亭浦近邻舟接,笔架峰迷故里遥。得意归来期可数,榴花如火照高标。”读完诗,好像可以看到他已经高中的样子。

江河中流淌的人文交谊

浙东运河,也被看作一条浙东学术传播之路。绍兴刘宗周的蕺山学派,影响黄宗羲们的姚江学派,黄宗羲又到西塘河边的万家白云庄上课,教出万斯同等甬上学人,有一条清晰的“水脉”。

而在黄宗羲之前,王阳明于明正德八年(1513)六月也有一次和学生们舟行江上的“研学”之旅。他们也是从丈亭出发,“月夜,乘潮上通明”,直接来到了上虞的通明坝;结束旅程时,“从宁波买舟还余姚”,加上中间上四明山、到雪窦寺,往返半月有余。

黄宗羲在浙东运河留下的,有诗也有文,诗比如《舟泊夹田桥登清道观留赠张炼师》,文比如洋洋洒洒的《余姚至省下路程沿革记》,把余姚到上虞、绍兴、杭州的水上路线记录得很清楚。

吴滔《山水册》中的夹田桥,藏于天一阁博物院。

万斯同的《鄮西竹枝词》五十首,以运河景为表达对象的俯拾皆是;黄宗羲的私淑弟子全祖望也不能忽略,他和另一座运河城市扬州城中的马氏兄弟为挚友,弥留之际还嘱咐家人学生将他的遗稿交给扬州“二马”处理,构成运河沿线生动的人文往来图景。

运河,也牵起“吴门”与浙东文人的交往。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吴门画派代表文徵明的弟子王穉登从苏州出发,取道京杭运河和浙东运河,赴慈溪吊唁武英殿大学士袁炜。1564年王穉登入太学,曾得慈溪人袁炜赏识,引为上客,不料次年袁炜病重,死于归乡途中,年仅58岁。

吴滔《山水册》中的浙东运河,摄于天一阁“大美入画图”展板。

王穉登将其沿途所见、日程均记录在了一本叫《客越志》的书中。舟过姚江时,他想起赵孟頫的《重江叠嶂图》、黄公望的《姚江晓色图》两张画,“每疑丹青过实,今观此景,乃知良苦用心”。王穉登脱口而吟:“白云舟嶂路盘盘,千里都从枕上看。何必雪中堪访戴,青山五月自生寒。”

吴滔《山水册》中的姚江和余姚城,藏于天一阁博物院。

黄公望的《姚江晓色图》据载为一扇面,今已不存,但有董其昌、王翚、王原祁、吴湖帆等人的仿本存世,亦属难得。

浙东运河宁波段上的诗文还有很多,是“歌馆酒楼山郭里,画船朱箔水云间”的姚江,是“薄雾每添空翠活,断虹时作晚霞明”的慈江,是“春涨半篙波潋滟,晓山一带色微茫”的西塘河,是“高立甬城楼上望,海船齐趁暮潮来”的甬江……据初步统计,总数在三百首以上。

记者顾嘉懿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4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大运河流淌的诗情画意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2024-07-02 07:03:00

北宋皇祐二年(1050),鄞县县令王安石三年任满还朝。舟行至姚江马渚菁江渡,他写下《离鄞至菁江东望》:“村落萧条夜气生,侧身东望一伤情。丹楼碧阁无处所,只有溪山相照明。”

日暮时分,溪山为伴,29岁的王安石于一叶小舟上,完成了与鄞县生涯的告别。

浙东运河,西起钱塘江西兴渡,东抵甬江入海口,是连接宁波及其广袤腹地的重要交通线。潮起潮落,舟来船往,熙熙攘攘,人们在这里迎送、候潮,青山排闼,流水迢迢,一路船行一路歌。

运河也是孕育宁波文学的“富矿”。翻阅地方志与地方诗歌总集,不难感受宁波“运河诗”存量之巨。其作者虽以往来官员和文人为主,但诗中对家乡的眷恋自出胸臆。

在他们笔下,甬江、姚江、慈江,驿亭、古桥、渡口,到处流淌着诗情画意。

向东是大海

从三江口到招宝山

招宝山,旧名候涛山,与对面的金鸡山一起扼守甬江入海口。涛声拍岸,风云浪卷,登高可览江海之色,自来是古人好登临处。早在唐代,便有诗人乐仁厚“蛰龙浮海出,一苇渡江沙”之句。

清代画家吴滔《山水册》中的招宝山,藏于天一阁博物院。

自宋至清,招宝山上吟诵不绝。南宋明州望族楼氏后人楼枎,曾在这里看“樯乌缥缈,帆归远浦”;明代著名文人画家徐渭,亦在这里望见“千山见日天犹夜,万国浮空水自平”。

包腊相册里的招宝山。

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招宝山担负着海防重任。和平年代,这里是“六国来王处”;战争时期,这里当仁不让地“百万貔貅屯远垒,三千戈舰列安流”,见证历代军民戍守海疆、保家卫国的决心。

沿甬江上溯,可抵宁波三江口,唐代以来,这里便是河海转运的重要港口。海船在此改换运河船,可抵内陆运河沿岸、长江沿岸。

地处往来要津的三江口也盛产诗文。宋朝,来明州就任的官员不约而同,都很热衷在三江口造亭子。

姚江北岸远眺和义门。

因反对王安石新政而被贬为明州船场监官的北宋文学家、河南人晁说之(号景迂),在战船街修了“超然亭”。他有《超然亭戏作》:“终日一杯终日醉,看潮初上看潮回。自疑前世陶贞白(陶弘景),乘兴闲游鄮县来。”尽显洒脱之意。后人为纪念他,将超然亭改作景迂先生祠,还请陆游作了祠记。

南宋绍兴年间明州知州、金华人潘良贵,看东门外“大江横其前,群山拱其外,岛屿出没,云烟有无,浪舶风帆,来自天际”,也想造个亭子供人游观。想到这里曾有三江亭,为两宋之际的兵火所坏,他让新修的亭子沿用了这个名字。

潘良贵本人的《三江亭》诗、《三江亭记》,包括同时期汪思温、王伯庠、王珩、薛朋龟、郑若谷、陈晋锡、陈栖筠、蒋璇、顾文一干人等的和诗,都留到了今天。

约40年后,出任明州知州兼沿海制置使的南宋文人范成大登临此亭,还写过《立春日陪魏丞相(魏杞)登三江亭》。“水分江北渡头去,风自海东潮外来”“一尊往酹发船鼓,我亦归帆相次开”,场景写实,如在眼前。

任伯年描绘三江口离别之景的《东津话别图》(局部),正在南京博物院展出。

候潮而行成为一种日常

不同于内陆城市的运河,浙东运河宁波段有一特点,即自然江河和人工塘河复线运行,因势取舍。

修建运河,本是为了改造自然,但宁波段运河既改造自然,也有效利用自然。一种常见情况是,到达宁波或是离开宁波,都需要候潮而行。

因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地球水体会随时间变化规律地起伏,这就是潮汐。一天内两次潮涨潮落,即每12小时有一次涨落,一次涨潮会是在夜间。

阅读诗歌的时候,经常会看到夜间开船的情况。

比如清人方劬的《甬江夜发》:“风细一帆悬,潮平坐放船。乡心上村雨,客梦接江天。”可知他正是趁着夜间的一次涨潮,沿江西行离开宁波的。

清人周文会的《经蜀山渡》也是一个意思:“风静潮生急,天高夜气凉。扁舟经古渡,百里即他乡。”顺潮而行,可以有效节省人力,挽舟过坝也会因减少落差而容易许多。

诗文中一个经典的候潮案例发生在丈亭,当事人是陆游。他的《发丈亭》可以算是运河宁波段最脍炙人口的一首诗了:“姚江乘潮潮始生,长亭却趁落潮行。参差邻舫一时发,卧听满江柔橹声。”

从“落潮”两字可以判断,陆游是从丈亭到宁波,而非丈亭到余姚。

丈亭老街资料图。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供图

也因为需要候潮,丈亭三江口“参差邻舫”“满江柔橹”的描述恐非夸张。

明代慈溪人王淮写“舟人候潮至,饭罢即扬舲”;他的同乡郑溱写“丈亭风起秋声近,蜀渡潮生夜色新”;清人桂廷骅写“舟子忽喧语,潮来月满山”;清代慈溪人孙潜写“星兼渔火参差出,愁与江潮相对生”……

一旦夜晚又赶上下雨,滋味更是独特。月湖烟屿楼主人徐时栋说“暗风吹雨打篷窗……一舟今夜泊慈江”;清代慈溪人费志云写:“满江风雨冷归舟,水涌兰桡夜不流。何处箫声吹隔岸,两三灯火映高楼。”人生旅寄,孤清凄恻的哀感一股脑儿涌上心头。

当然,也有反其道而行的,比如坐船入京赶考的宋代鄞县人陈著的诗:“昨宵北渡今西渡,系是离家第二宵。诗伴风流勤犯驿,棹郎醉饱健迎潮。丈亭浦近邻舟接,笔架峰迷故里遥。得意归来期可数,榴花如火照高标。”读完诗,好像可以看到他已经高中的样子。

江河中流淌的人文交谊

浙东运河,也被看作一条浙东学术传播之路。绍兴刘宗周的蕺山学派,影响黄宗羲们的姚江学派,黄宗羲又到西塘河边的万家白云庄上课,教出万斯同等甬上学人,有一条清晰的“水脉”。

而在黄宗羲之前,王阳明于明正德八年(1513)六月也有一次和学生们舟行江上的“研学”之旅。他们也是从丈亭出发,“月夜,乘潮上通明”,直接来到了上虞的通明坝;结束旅程时,“从宁波买舟还余姚”,加上中间上四明山、到雪窦寺,往返半月有余。

黄宗羲在浙东运河留下的,有诗也有文,诗比如《舟泊夹田桥登清道观留赠张炼师》,文比如洋洋洒洒的《余姚至省下路程沿革记》,把余姚到上虞、绍兴、杭州的水上路线记录得很清楚。

吴滔《山水册》中的夹田桥,藏于天一阁博物院。

万斯同的《鄮西竹枝词》五十首,以运河景为表达对象的俯拾皆是;黄宗羲的私淑弟子全祖望也不能忽略,他和另一座运河城市扬州城中的马氏兄弟为挚友,弥留之际还嘱咐家人学生将他的遗稿交给扬州“二马”处理,构成运河沿线生动的人文往来图景。

运河,也牵起“吴门”与浙东文人的交往。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吴门画派代表文徵明的弟子王穉登从苏州出发,取道京杭运河和浙东运河,赴慈溪吊唁武英殿大学士袁炜。1564年王穉登入太学,曾得慈溪人袁炜赏识,引为上客,不料次年袁炜病重,死于归乡途中,年仅58岁。

吴滔《山水册》中的浙东运河,摄于天一阁“大美入画图”展板。

王穉登将其沿途所见、日程均记录在了一本叫《客越志》的书中。舟过姚江时,他想起赵孟頫的《重江叠嶂图》、黄公望的《姚江晓色图》两张画,“每疑丹青过实,今观此景,乃知良苦用心”。王穉登脱口而吟:“白云舟嶂路盘盘,千里都从枕上看。何必雪中堪访戴,青山五月自生寒。”

吴滔《山水册》中的姚江和余姚城,藏于天一阁博物院。

黄公望的《姚江晓色图》据载为一扇面,今已不存,但有董其昌、王翚、王原祁、吴湖帆等人的仿本存世,亦属难得。

浙东运河宁波段上的诗文还有很多,是“歌馆酒楼山郭里,画船朱箔水云间”的姚江,是“薄雾每添空翠活,断虹时作晚霞明”的慈江,是“春涨半篙波潋滟,晓山一带色微茫”的西塘河,是“高立甬城楼上望,海船齐趁暮潮来”的甬江……据初步统计,总数在三百首以上。

记者顾嘉懿

编辑: 陈奉凤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