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恰逢宁波材料所建所20周年,结合宁波产业结构,聚焦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等领域,我们选择其中的100项授权发明专利供全市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免费许可使用。”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以下简称宁波材料所)副所长闻霞说,希望这种模式能降低企业采用新技术的风险,形成科研与应用的良性互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自2004年落地宁波至今,宁波材料所已累计获得3600多项授权专利,专利平均转化率达20%,实现了93项重大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其中65%成果落地宁波市。
深度融入地方产业特色
2004年,随着一份共建宁波材料所协议书的签署,实现了浙江省内中国科学院系统研究所“零”的突破,拉开了宁波材料所建设的序幕。
经过20年的发展,宁波材料所交出了一份可圈可点的成绩单。而深度融入地方产业特色,是它始终坚持的“初心”。
作为制造业大市,宁波历来重视新材料产业。多年来,宁波材料所在科研方向的设立上,紧紧围绕宁波的新材料产业,攻坚克难。
以稀土永磁材料为例,稀土家族由元素周期表中的17种金属元素组成,有工业“黄金”之称。其重要功用之一就是“永磁”,即磁性相对较稳定,衰减周期相对较长。宁波拥有全国约22%的稀土永磁材料企业,磁性材料产量超过全国总产量的40%。
牢牢抓住这一地方产业特色,宁波材料所联合宁波韵升、宁波复能、宁波科宁达、宁波金鸡等行业头部企业,完成技术开发转化项目50余项,涉及合同金额1.2亿元;合作开发了诸如高性能高可靠性永磁体技术、低重稀土高性能钕铁硼技术等,近3年带动社会产值新增超过50亿元;2023年,宁波材料所钐钴永磁研发成果,获得2022年度稀土永磁科学进步一等奖。
打造产学研合作范式
手持新材料的技术熟化和成果应用“名片”,宁波材料所不断扩大“朋友圈”。在深入了解头部企业技术需求后,宁波材料所加快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速度,先后与中石化镇海炼化、吉利集团、巨化集团等建立战略合作;与江铜集团、中国稀土集团、中远海运、华为公司等龙头企业形成稳定合作关系,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为万亿级产业提供了创新动能。
2019年,镇海炼化曾面临一款产品镀铝效果不好的棘手问题。无奈之下,镇海炼化委托宁波材料所解决。没想到,一年左右的时间,宁波材料所就开发出了一整套技术解决方案,找到了一种合适的镀剂,为该产品后续的工业化应用、下游的产品加工应用提供了很多指导。
科技成果的转化向来面临诸多堵点。宁波材料所在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方面一直在积极探索。截至目前,其累计实现93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2023年初,瞄准光伏产业国产装备自主可控需求,宁波材料所以技术转让形式,实施高效隧穿氧化硅钝化接触技术(TOPCon)电池工艺及成套装备转移转化,以“材料+装备”整套专利包的形式评估转让。这种成果转化思路及转化模式获得中国科学院认可,成为各研究所新时期转化工作示范。
而技术成果的转化实施,获得国科控股母基金数千万元的直接投资。由团队主导设立的初创公司——中科研和(宁波)科技有限公司,成为中国科学院体系打造自主光伏装备平台、服务国家需求的战略布局,也为宁波的光伏产业补上关键一环。
融入长三角发展格局
立足宁波,让更多人看到宁波。“引进一个高端人才、带来一个重大项目、形成一个产业集群”,宁波材料所在与城市相互成就中,人才“乘法效应”加速释放。
宁波材料所通过实施一系列有效的人才引进培养计划,从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400多人,培养了一批青年科技人才,组建了一支创新能力强、能承担高集成度研发活动的创新团队。目前,全所员工1100多人,其中院士6人、杰青7人。
立足宁波,又不止步于宁波。得益于科创资源互联互通,在融入长三角发展大格局中,宁波材料所正在不断提高自身对周边城市的影响力,宁波材料所与杭州市、台州市、金华市、舟山市等地积极开展合作,并牵头建立浙江省高校技术转移联盟。此外,还积极参与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建设,推动产学研合作,技术成果转化交易额持续增长。2018年至2022年,年均增长率达25%。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心和意同,谋无不成”。宁波这座城与宁波材料所,仍将携手并进,拥抱未来!
宁波晚报记者 王婧 史旻
实习生 钱佳妮 通讯员 龚丹宇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