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至25日,“欢喜宁波——温故·非遗展”在国家大剧院举行。这是展出的越窑青瓷日用品。记者施代伟/摄
一块普通的泥巴,经过火的淬炼,演绎出万般精彩;一块平凡的木头,经过匠人的巧手,设计出精巧的结构;一根普通的银丝,经过绣女的编织,展现出细腻入微的华美……
一代代宁波非遗人以他们的智慧和努力,延续着前辈“敢于试”“勇于闯”的品格,用现代化的创新手段,逐步寻求突破,让这些古老的艺术形式在今天依然能够绽放光彩,成为连接不同文化、促进文明交流的重要纽带。
非遗传承该怎样创新,创新到什么程度,也许是一条没有标准答案的探索之路。但毋庸置疑的是,千年“非遗”正在迎来新的生长点。
从历史来
宁波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活化石”。
千百年来,勤劳而富有才智的宁波人创造了越窑青瓷、金银彩绣、红帮裁缝技艺、朱金漆木雕、骨木镶嵌、石雕等丰富多彩的宁波非遗技艺。
这些手艺,既是千百年前的先民用具有地域特色的思想、情感、审美创作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他们千百年来维持、改善生计的重要手段……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的飘扬出海,这些手工艺品也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国文化的精彩。
“古人的文化,说到底也是古人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够领悟到的最纯真、最古朴、最有生命力的生活智慧,最直白的说法就是‘活法’。”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室主任、研究员孙国平说。
宁波的很多非遗项目,有不少是中国和世界上起源最早、传承脉络最清晰的传统文化精华,比如越窑青瓷。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倾倒于秘色瓷的风华,留下佳作。
越窑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系,其主要产地是唐代明州慈溪县(今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上林湖一带。曾经,窑工们不眠不休守着燃烧的龙窑,一件件精美瓷器浴火诞生,沿着海上丝路走向全世界。
越窑青瓷烧制技艺,2005年,入选浙江省首批非遗名录;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在慈溪上林湖、白洋湖、里杜湖、古银淀湖等地分布着近200处窑址,它们犹如璀璨的明珠,释放着新的光芒。
宁波不少非遗项目的工艺、技术、智慧,仍可以应用到当今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建筑设计、装饰、服装设计、生活器具造型设计等。
沧海桑田的变化也许长久掩埋了先民的足迹,但一代代非遗人的传承之火不熄。在这里,动人的传承故事由古及今,走向未来……
薪火相传
非遗的传承,重中之重是人才。
上林湖西南岸边,一条形似卧龙的瓷窑依坡而建,生动呈现了越窑完整的作业图景——练泥、修坯、上釉、装匣,千年前工匠们娴熟的手法在我们眼前浮现……
2001年,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孙迈华举家从龙泉迁往这里,他在心里定下一个目标——复兴越窑青瓷,让这抹“秘色”生生不息。
到达慈溪后,孙迈华没日没夜地骑着自行车找遍上林湖畔的一座座山头,不断尝试、研究,经过十年磨砺,最终于2011年烧制成功7件作品。这些作品无论是烧制工艺、器型还是釉色,都极为接近越窑青瓷巅峰之作的“秘色瓷”。
孙威,生于1981年,从小看着父亲孙迈华做陶瓷长大。耳濡目染,他也会一些拉坯、捏泥的技术。在孙迈华影响下,他也爱上了这门“泥与火”的艺术,成为匠人匠心的接棒者。
近年来,慈溪复原越窑青瓷烧制技艺,以上林湖畔全长30公里的越窑乡野风景道为主线,串起上林湖越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上林湖越窑博物馆、青瓷文化传承园等,一条独具匠心的秘色瓷文旅线路带,让人们可以穿梭于古今之间。
在许多像孙迈华父子一样的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秘色瓷的独门绝技在中断千年后再现人间。
很多非遗技艺是根植于农耕文明的文化遗产,是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凭口传心授传承至今,存在于一代代工匠们的头脑中,在一代代非遗传承人的薪火相传中,古老的技艺焕发新生。
走向未来
如何在原有的基础上,找出适应时代发展的方式,推陈出新,发展好宁波非遗,讲好宁波故事,这是一项系统工程。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站在传承的“门口”,新老碰撞需要怎样的一把火?
“父辈传下来的理念,就是踏踏实实地把产品质量做好。”对于非遗创新传承,孙威有着自己的理解,在他看来,如今的非遗产品早已跳脱出大众的刻板印象,不断年轻化、生活化。
“我们现在也在向00后喜爱的动漫IP靠近,我们也关注到一些年轻人感兴趣的东西,比如如何创新设计中式茶具。”孙威表示,“我们也在计划打造传统中式的折枝、插花、挂画,以‘生活状态’的概念设计产品,这会让我们瓷产品的市场接受度更高。”
如今,他们将秘色瓷制成各类文创产品,以工艺的极致表现细节美感,借由碗具、杯盏、口红、饰物等日用品走入寻常百姓家。斑斓迷人的古瓷风韵,使得它们一进入市场便深受追捧。
孙威认为,传承非遗文化,最重要的就是树立标杆,让更多人看到中华优秀非遗文化的亮点,吸引更多人来了解、学习、发扬。如今,孙威和他的瓷器通过新媒体走进大众视野。“我每个月有三四天要配合一些平台,进行直播带货,通过平台我们能找到真正的非遗产品的终端客户。”孙威说。
这些年,非遗传承人在继承传统风骨、坚守初心的同时,关注现代审美意趣,诉说中国人细腻婉约的情感。
曾经冷门的非遗,近年来成了热词。“非遗+文创”“非遗+旅游”“非遗+扶贫”“非遗+特色小镇”,非遗被赋予越来越重要的使命。(宁波晚报记者施代伟 袁先鸣)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