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三江口。(陈乾斌 王鹏 摄)
宁波博物馆藏有三块南宋石碑,记录着800多年前旅日海商出资修路的善举。专家说,这是目前有据可查的宁波收到的最早的海外捐款。
千年风雨斑驳了岁月。似乎在那一刻,“蓝色脉动”四字一下子具象起来——当年,那些宁波人为什么选择背井离乡?他们眼中的海洋是什么意象?当经略海洋成为大国崛起的必然抉择,千年港城宁波如何在“一盘棋”中找到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我们在“回望”中“探寻”答案。日前,由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联合发起,联动全国20余家城市党媒参与的“蓝色脉动——中华海洋文明探源”全媒体采访活动,历时4个月圆满收官。
近百名记者从以宁波海洋文明的源流、传承、发展和时代价值为主线的第一阶段——“8000年回望”,到将海洋文明探源活动推向全国的第二阶段——“万里海岸行”,再到第三阶段“文明互鉴海外行”,采访团队足迹遍及大连、青岛、盐城、南京、太仓、上海、福州、泉州、广州、深圳、佛山、三亚、防城港等地,更远赴海外,走访越南的岘港、胡志明市,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以及日本的福冈、大阪、奈良、东京和韩国首尔、釜山等地,以八千年、四万里为时空经纬,寻路海洋、问计海洋,刊发原创稿件100多篇,全网传播量逾3.1亿人次,引发了广泛关注与讨论。
回望探寻,让我们看到了海洋文明的发展脉络。
海洋见证着先民的生产实践和交流交往。从8000年前宁波井头山遗址,一只木桨成为中国拥抱海洋的“起点”;到7000年前大连广鹿岛上升起的“辽南第一缕炊烟”,象征河姆渡文化的稻作农业北传至此,并继续传到朝鲜半岛、日本诸岛;到约6500年前至5000年前福建壳丘头贝丘遗址,述说太平洋岛国南岛语族的起源与扩散;再到约5000年前海南莲子湾遗址的双肩石器,记录着古人逐水而居、耕海牧渔的印迹……
数千年来,海洋活动赓续不绝。先民踏波蹈海、牵星过洋,在漫长岁月里,逐渐将中华文明播撒向远方,也为华夏大地吹来世界各地的风。
一条脉络写下多地情书。回望探寻中,我们解码了因海而立的精神原点,增强了海洋文明感召力,亦用深厚的人文底蕴铸就前行的精神锚点。
回望探寻,让我们听到了海洋开放的同频共振。
海洋是开放的象征。从古至今,各个国度的商品、技术、风物等沿着古老航道自由流动,让“海上丝绸之路”也成为“青瓷之路”“茶叶之路”“文化之路”,把宁波变成了开放路上的“活化石”。
如今,以海为媒,蓝色通道正在汇聚深化多元互信、美美与共的“蓝色力量”。
比如在韩国釜山,记者专访了釜山市前副市长、宁波茶花奖获得者郑铉珉。8年前,刚获得宁波茶花奖时,宁波日报曾为其推出整版个人专访。如今,流云远去,故人归来,当记者带上8年前的报纸重访,激荡起的不仅有蓝色涟漪,更升维开放魅力。
在以海洋为载体的技术、信息、市场等领域交流愈加紧密的当下,我们见证了越南的“丝路连山海”、印尼的千峰翠色佳话千年、日本的潮来万里浮云净……
以回望探寻之名,系牢“蓝色纽带”,让高质量发展合力愈加强大。我们也在一程程的回望探寻中一遍遍确认,中国开放的大门何以越开越大。
回望探寻,让我们触到了海洋创新的澎湃大潮。
沿着中国海岸线一路向北,我们看到了山东“逐梦蔚蓝,激荡深蓝”,看到了辽宁“山海关不住,新风扑面来”。北国海疆,全球首个南极磷虾基因组图谱在这里发布,10万吨级深远海智慧渔业养殖工船“国信1号”将深海大黄鱼送上百姓餐桌……
视线向南,我们领略了广州港把流量变增量,打造世界级港口群的壮志雄心;见证了创新之城深圳,以74个涉海创新载体叩响未来之门的行动举措;看到了“海上海南”奋楫扬帆,投入运营全球首个商用海底数据中心;目睹了福建一根海带的绿色“碳”索;听到了广西红树林间,一行行白鹭唱响的海洋生态曲……
在庞大而漫长的探寻中,一座座兄弟城市把创新提能、产业提升、平台提效、主体提质及生态保护作为经略海洋的动力引擎,不断壮大海洋新质生产力。其中,不仅有南北港口“硬核”联动合力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共同努力,更有各方融合科创力量和产业资源引发的精彩蝶变。
以竞与合的协同,弄潮儿并肩向涛头立。
应该看到,经过多年建设,宁波对海洋的开发利用已初具规模,“把海洋作为宁波最大的潜力空间”亦取得了广泛共识。然而,在海洋强国的大棋局中,对比先进城市,我们显然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向“潜力空间”要“进步空间”,意味着要以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为抓手,以数智化、新能源化、国际化转型为方向,以“港产城文”深度融合为路径,加快打造蓝绿交融、亲海乐海、产创共兴、活力涌动的北纬30°最美海岸线,全面建设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科技先进、海洋生态优良、海洋文化繁荣、海洋治理高效的海洋中心城市。
激荡“向海图强”,锻强蓝色引擎。奋楫拍浪,宁波何惧八千里路云和月!
相关新闻: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