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城市添“绿”绘美卷
2024-10-05 07:29: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专题】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

  宁网编前语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75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牢牢抓住历史赋予的重大机遇,依托港口之利、开放之先、体制之活、民企之多,走出一条切合中国特色、富含时代特征、具有宁波特质的发展之路。

  宁波日报报网端推出“‘甬’立潮头再续华章”系列报道,透过一则则奋进的故事,触摸宁波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动。

昨天是国庆假期第4天,不少市民和游客泛舟月湖,在蓝天碧水间享受秋韵美景。(鲁巍 王鹏 摄)

国庆假期过半,奉化区莼湖街道海岸线附近再度成为帐篷的“海洋”。设置在此的奉化“海洋伙伴”环保舱,有了另一个“身份”——因为其二楼的“浠嗨咖啡”,此地成为小红书、抖音等平台上的“网红打卡点”。

通过在海滩上捡拾塑料瓶换取的碳积分,去兑换一杯咖啡。“蓝色大海搭配小渔船,随手一拍就很出片”“海边‘小垦丁’,一起来采海苔、喝咖啡吧”……不少人在平台上这样留言。

“顾客消费后,我们会捐出相应的公益金,用于海洋保护、助学等公益事业,目前已捐出逾万元公益金。”“浠嗨咖啡”负责人刘雅兰说。

这是“蓝色循环”遇上“咖啡+公益”产生的奇妙反应,更是宁波加快建设“无废城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写照。

“让蓝天常现、绿水长流”,在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之下,宁波绘出了一张“青山”“金山”共赢的高分答卷——

坚持生态优先,在顶层设计先行、政策措施的周密制定中。

早在1990年,宁波就制定了首个环境保护计划——《宁波市环境保护“八五”计划及十年规划》。

此后,宁波制(修)订了《宁波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宁波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关于加快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施意见》等;推进湾(滩)长制、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区域环评+环境标准”等改革……

一系列法规制度和生态体制改革相继出台和推进,成为美丽宁波建设的有力保障。

坚持生态优先,在锲而不舍向污染宣战、推动绿色转型中。

“为什么宁波的海鲜味道很好,秘密就藏在东海独特的海洋生态环境里。东海的海水含有丰富的天然饵料。此外,海洋生物要保持一定的渗透压,体内会产生大量氨基酸,这些氨基酸中有一部分相当于味精的成分,天时地利造就了宁波海鲜的鲜美……”这是一名海洋研究专家对于宁波海洋生态环境的生动描述。

“善待海洋”,在宁波早已不是简单的口号。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海陆统筹一盘棋,方能标本兼治。行业整治、岸线修复、生态保护……拥有全省最长海岸线和最大海域面积的宁波,近岸海域水质持续得到改善。

值得一提的,还有宁波的“无限风光”。

象山松兰山脚下的亚帆中心,除了帆影点点、波光粼粼,还有“大风车”迎风起舞。这是装机容量30万千瓦的象山涂茨海上风电场。东海的风正转化为绿色的电,源源不断,通过一座座铁塔、一条条银线涌向亚运场馆。

在距离亚帆中心不远的高塘岛乡,面积相当于422个足球场的象山长大涂滩涂光伏发电场正经历阳光的洗礼。这是我国首个大型海岸滩涂光伏工程,每年发电量约4亿千瓦时,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35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约1.2万吨,减少碳粉尘排放量约11万吨。

山海资源,双碳机遇。这些年,宁波积极主动将“无限风光”的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大手笔布局培育新能源产业,构建“风光无限”的清洁能源体系。“追风逐日”的宁波,光伏装机容量位列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

坚持生态优先,在久久为功、共绘城乡绿色同心圆中。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宁波坚持让山水资源释放更大经济价值。

得益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曙区龙观乡所有建制村年经营收入超过50万元;鄞州区湾底村打造“都市里的村庄,城市中的花园”,农民人均年收入逾7万元……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丝带”“绿手环”“绿手指”“蓝海豚”……各类生态环境志愿者组织加速涌现。在宁波,从城市到乡村,从老人到孩童,身体力行,建设美丽家园。

青山不语,绿水逶迤。东海之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数”读75年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宁波全域建成“清新空气示范区”,2023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3.7%,比2018年上升6.0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22微克/立方米,比2018年降低10微克/立方米;地表水市控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6.8%,比2013年提高60.5个百分点。

宁波入选首批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首批国家绿色出行城市,绿色建筑覆盖率达100%,省级绿色工厂数量居全省第一。余姚、象山入选省级低碳试点县,镇海区入选全市首个省级减污降碳协同试点,成功创建2家国家生态农场、25家省低碳生态农场。2023年单位GDP能耗为0.37吨标准煤、万元GDP水耗为14.8立方米,比2013年分别下降0.16吨标准煤和15.4立方米。

宁波已建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6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1个(含市本级)、国家级“两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个;已建成5个省级生物多样性体验地,数量位居全省前列,生物多样性友好指数位居全省第二。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冯瑄 通讯员刘金鑫 陈巧云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4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城市添“绿”绘美卷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2024-10-05 07:29:00

  宁网编前语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75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牢牢抓住历史赋予的重大机遇,依托港口之利、开放之先、体制之活、民企之多,走出一条切合中国特色、富含时代特征、具有宁波特质的发展之路。

  宁波日报报网端推出“‘甬’立潮头再续华章”系列报道,透过一则则奋进的故事,触摸宁波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动。

昨天是国庆假期第4天,不少市民和游客泛舟月湖,在蓝天碧水间享受秋韵美景。(鲁巍 王鹏 摄)

国庆假期过半,奉化区莼湖街道海岸线附近再度成为帐篷的“海洋”。设置在此的奉化“海洋伙伴”环保舱,有了另一个“身份”——因为其二楼的“浠嗨咖啡”,此地成为小红书、抖音等平台上的“网红打卡点”。

通过在海滩上捡拾塑料瓶换取的碳积分,去兑换一杯咖啡。“蓝色大海搭配小渔船,随手一拍就很出片”“海边‘小垦丁’,一起来采海苔、喝咖啡吧”……不少人在平台上这样留言。

“顾客消费后,我们会捐出相应的公益金,用于海洋保护、助学等公益事业,目前已捐出逾万元公益金。”“浠嗨咖啡”负责人刘雅兰说。

这是“蓝色循环”遇上“咖啡+公益”产生的奇妙反应,更是宁波加快建设“无废城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写照。

“让蓝天常现、绿水长流”,在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之下,宁波绘出了一张“青山”“金山”共赢的高分答卷——

坚持生态优先,在顶层设计先行、政策措施的周密制定中。

早在1990年,宁波就制定了首个环境保护计划——《宁波市环境保护“八五”计划及十年规划》。

此后,宁波制(修)订了《宁波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宁波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关于加快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施意见》等;推进湾(滩)长制、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区域环评+环境标准”等改革……

一系列法规制度和生态体制改革相继出台和推进,成为美丽宁波建设的有力保障。

坚持生态优先,在锲而不舍向污染宣战、推动绿色转型中。

“为什么宁波的海鲜味道很好,秘密就藏在东海独特的海洋生态环境里。东海的海水含有丰富的天然饵料。此外,海洋生物要保持一定的渗透压,体内会产生大量氨基酸,这些氨基酸中有一部分相当于味精的成分,天时地利造就了宁波海鲜的鲜美……”这是一名海洋研究专家对于宁波海洋生态环境的生动描述。

“善待海洋”,在宁波早已不是简单的口号。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海陆统筹一盘棋,方能标本兼治。行业整治、岸线修复、生态保护……拥有全省最长海岸线和最大海域面积的宁波,近岸海域水质持续得到改善。

值得一提的,还有宁波的“无限风光”。

象山松兰山脚下的亚帆中心,除了帆影点点、波光粼粼,还有“大风车”迎风起舞。这是装机容量30万千瓦的象山涂茨海上风电场。东海的风正转化为绿色的电,源源不断,通过一座座铁塔、一条条银线涌向亚运场馆。

在距离亚帆中心不远的高塘岛乡,面积相当于422个足球场的象山长大涂滩涂光伏发电场正经历阳光的洗礼。这是我国首个大型海岸滩涂光伏工程,每年发电量约4亿千瓦时,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35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约1.2万吨,减少碳粉尘排放量约11万吨。

山海资源,双碳机遇。这些年,宁波积极主动将“无限风光”的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大手笔布局培育新能源产业,构建“风光无限”的清洁能源体系。“追风逐日”的宁波,光伏装机容量位列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

坚持生态优先,在久久为功、共绘城乡绿色同心圆中。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宁波坚持让山水资源释放更大经济价值。

得益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曙区龙观乡所有建制村年经营收入超过50万元;鄞州区湾底村打造“都市里的村庄,城市中的花园”,农民人均年收入逾7万元……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丝带”“绿手环”“绿手指”“蓝海豚”……各类生态环境志愿者组织加速涌现。在宁波,从城市到乡村,从老人到孩童,身体力行,建设美丽家园。

青山不语,绿水逶迤。东海之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数”读75年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宁波全域建成“清新空气示范区”,2023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3.7%,比2018年上升6.0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22微克/立方米,比2018年降低10微克/立方米;地表水市控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6.8%,比2013年提高60.5个百分点。

宁波入选首批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首批国家绿色出行城市,绿色建筑覆盖率达100%,省级绿色工厂数量居全省第一。余姚、象山入选省级低碳试点县,镇海区入选全市首个省级减污降碳协同试点,成功创建2家国家生态农场、25家省低碳生态农场。2023年单位GDP能耗为0.37吨标准煤、万元GDP水耗为14.8立方米,比2013年分别下降0.16吨标准煤和15.4立方米。

宁波已建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6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1个(含市本级)、国家级“两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个;已建成5个省级生物多样性体验地,数量位居全省前列,生物多样性友好指数位居全省第二。

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记者冯瑄 通讯员刘金鑫 陈巧云

编辑: 陈奉凤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