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学期开学后,课间休息从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成了家长群里备受热议的话题。
此前,浙江省教育厅鼓励各地各校从2025年春季学期开始将课间活动时间由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保障学生的综合体育活动时间。通过校园生活的适度“留白”,引导师生走出教室、拥抱阳光、快乐活动、尽情撒欢。
从去年浙江不少中小学成为“课间15分钟”试点学校,到今年浙江省两会的“厅长通道”发出倡议,再到新学期全省鼓励推行,体育运动已经成为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之一。
从10分钟到15分钟,孩子们需要怎样的课间?
校园变“松弛”
上午11点,随着下课铃声响起,杭州市钱江外国语实验学校若水校区的操场很热闹。投壶、迷宫、丢沙包、摸高等各种运动项目丰富多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课间活动方式和场地尽情嗨。

班级门口展示各种课间游戏规则。张文利 摄
“这学期我就发现了好多不一样的地方。”107班的林亦泽指着校园四周,向记者介绍这学期的新变化。
前厅广场上,一整圈跳格子图谱 “画”进空地,彩色的图案排列有序;楼道墙面上,贴上了摸高的尺子,格外引人注目;教室旁空地上,垃圾分类主题的地板飞行棋造就“多彩的校园地面游乐园”……20余处趣味锻炼地标让校园内的空地颜值爆表,迅速晋升为校园最火打卡地,成为孩子们的“新宠”。

学生们下课玩地板飞行棋。张文利 摄
“类型多样”“新鲜有趣”“时间更多了”……记者在校园里进行随机采访,提及对这些新花样有何看法,孩子们纷纷围拢,给出的回答五花八门。
“最大的感受是整个校园变得松弛了。”副校长张云云站在一旁,微笑着看着孩子们玩闹的身影。在她看来,延长的这5分钟,可以让孩子们卸掉匆忙“赶场”的压力,从容地走到户外,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愉快玩耍、自由社交。
钱江外国语实验学校的做法,只是浙江落实课间延长政策的一个缩影。随着新学期的来临,全省各地也在积极部署课间15分钟相关工作。
去年12月,杭州市上城区就组织了中小学“活力校园·健康领航”先行学校申报,目前已有50余所中小学申报;台州市鼓励各校将课间活动时间延长至15分钟,倡导实施将传统的上课铃声调整为课间轻音乐播放;温州是目前全省探索课间15分钟学校最多的设区市,在已取得积极成效的试点基础上,推动市域内所有县(市、区)筛选学校开展课间15分钟……浙江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全省范围内已有超过80%的中小学实施了课间15分钟政策。
可以预见,今年开始将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加入到“课间15分钟”行列。
把课间还给学生
其实,课间延长到15分钟,浙江并非第一个“吃螃蟹”。北京、江苏、湖南、福建……近些年,关于5分钟“微改革”的风潮已经席卷全国教育系统。
随着记者的深入走访,发现各地早已纷纷亮招,推动政策可知可视可感。
小份额挤出来大余量,做时间的“盗梦者”。为了增加五分钟,湖南长沙市高新区金桥小学大胆打破传统“40分钟一节课”的固有模式,利用下午时间探索长短课,学生上下学和午休时间总体保持不变,巧妙“盘活”课程时长。
小场地发挥大作为,做空间的“变形记”。走进北京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花园小学,楼顶空间变身运动场,音乐教室摆上折叠乒乓球台,教学楼大厅拓展为益智游戏区……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享受课间延长的快乐,小校园使尽浑身解数,展开72变。

云海学校学生通过“激光竖琴”弹奏出属于自己的乐曲。据广东教育微信公众号
小游戏玩出大趣味,做形式的“填充棉”。在广东深圳市盐田区云海学校,教学楼每层都布置了科学互动角,“发电轮”“音乐喷泉”等十几个交互式科技项目在课间对同学们开放。
放眼全国,横向对比,各地通过各种知趣交融的课间活动,正在打破课堂课间边界,将课内、课间、课后有机串联,呈现出多维立体化“快乐课间”活动体系。

在吉林长春市第一实验银河小学,学生在操场上进行课间活动。图据新华社
我们惊喜地看到,当把时间真正还给学生后,新时代的教育生态也随之重塑。
如果切换至广角模式,纵向来看,在不少国家,很多伟大的教育改革,都从“争夺课间”开始。
例如,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学校不仅提供足够的课间休息时间,还鼓励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或社交活动。在芬兰,这个以优质教育闻名的北欧国家,学生们每天拥有多个课间休息时段,每次大约为15-20分钟不等,这些时间被充分利用于放松身心、社交互动或是进行轻松的户外活动。
不论从日本的传统体验到澳大利亚的社交游戏,还是从新加坡的科技引入到英国的艺术结合,各国小学在课间安排上的创新举措,不仅让学生收获了快乐,还培养了他们的自主管理能力、社交技能和创造力,这些做法为全球教育界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正如国际教育专家玛丽亚·冈萨雷斯所总结的那样:“通过合理的安排和创新,我们可以让课间时间变得更有意义,真正实现‘把课间还给学生’的教育目标。”
守护“无用的美好”
近些年,部分学校出于安全或补课需求,限制学生课间活动范围,甚至要求“坐在座位上”,“课间圈养”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
此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针对1900余名家长做过调查,75.2%的家长认为身边中小学“安静的小课间”现象普遍,且在小学最为突出。这一串清晰的数据背后,折射出的是教育现状:看似安全,实则透支。
正视问题,先从转变观念开始。于是,“把快乐课间还给学生”的口号响了起来,来自有识之士、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呼声越来越高涨。
“延长课间是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改革。”在温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崔岐恩看来,“小课间”撬动的是育人新供给,体现着五育并举的“大文章”。短短5分钟的延长,实则是育人导向的变革,学校应当保障学生课间户外活动的权利。

图据CCTV13《朝闻天下》节目截图
近年来,教育改革逐渐深入,各地各校更加重视学生课间活动,以保障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2021年颁布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要求,学校不得设置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2023年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生课间休息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保障学生课间自由活动、走出教室的权利,并将落实情况纳入学校督导评估;2024年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年”行动的负面清单中提出,严禁以各种方式挤占学生“课间十分钟”休息。
不过,采访过程中,多位校长、老师透露出“安全焦虑”“效率至上”“管理死角”等问题,也透露出无法避忌的现实阻力。
破解困局,还需要系统性支持。比如,校方要把学生身心感受放在正中央;教师要从“管理者”转变为“设计者”和“参与者”;家长们应当放下“过度保护”的心结……各地齐发力,找到平衡点,撬动新支点,共同守护这份“无用的美好”。
课间虽短,却是窥见教育理念的一扇窗。“如何让重视课堂一样重视课间”这个问题值得持续探讨,但眼前,不妨先让疲劳的眼睛看看蓝天,让紧张的大脑吹吹清风。也许,课间就是个不错的开始。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