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兴宁院区急诊大厅。
六旬老伯突发胸痛,在救护车上、抢救室里两次心脏骤停,康复后他亲自送来了锦旗;因心脏疾病,38岁男子睡梦中脉搏全无,妻子与医护人员接力胸外按压183分钟,出院后他开着车送来老家种的水果;男子车祸后腹腔内出血达3000多毫升,又遭遇脑疝,27天后康复出院……
如果说医院是一个生死较量的战场,那么急诊科就是最前线。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急诊医学中心的“战场先锋”们反应迅速、分秒必争,在生死线上与死神搏斗,守护在生命的边缘,用专业与爱心,为每一个需要帮助的生命带去希望。
老伯经历两次心脏骤停
事后专程走着送来锦旗
清晨6点,救护车急促的叫声划破宁静,驶入李惠利医院急诊科,车上躺着60岁的秦老伯(化名)。一个小时前,正在吃早饭的他突发胸痛,大汗淋漓,随着情况越发加重,家人紧急呼叫120。
没想到,刚上车老伯就出现心脏骤停,急救医生立即实施抢救,为其进行心肺复苏、除颤,心跳终于恢复。入院后,分诊护士立即启动胸痛救治流程,心电图、肌钙蛋白等多项检查结果表明:秦老伯遭遇了急性心梗。
抢救团队一边用药稳定病情,一边联系心血管内科专家准备手术时,意外再次发生。躺在抢救室里的老伯意识不清、血压极低,医生为其进行气管插管辅助通气,然而老伯还是再次出现了心跳骤停,极可能心脏破裂,救不回来。
“我同意上ECMO,请一定要救我爸!”儿子秦先生听完医生的方案,没有一丝犹豫。这是一种暂时代替心肺功能的体外人工心肺装置,也是现在最高级别的生命支持手段。急诊医学中心ECMO团队立即上机,胸外按压同步进行。上机成功!秦老伯被送往DSA介入手术室,心血管内科专家为其开通了闭塞的动脉血管。
由于抢救及时,家属积极配合,秦老伯在EICU的第6天就成功撤去ECMO,随后转到了普通病房。出院没多久,他专程走着送来锦旗向医护团队表示感谢。
“像秦老伯这样的年龄遭遇两次心脏骤停,能够获得这么好的预后,真的很不容易。”据李惠利医院急诊医学中心主任方建江介绍,该中心去年成功为心脏骤停患者实施30例ECMO,也是全市急诊中开展最多的。

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急诊科ECMO团队正在抢救心跳骤停患者。
睡梦中突发心脏疾病
ECMO+ICD助他重返职场
“刘主任,这是我们老家的水果,感谢你们的救命之恩。”不久前,林先生(化名)开车带着家人专程来到李惠利医院向急诊科主任刘雪兰致谢。此前,他因为先天性心脏病呼吸心跳骤停,从家中到医院,妻子和医护人员接力胸外按压长达183分钟,从“鬼门关”闯关成功。
凌晨2点,睡梦中的林先生突然没了呼吸。习惯了打呼声的妻子一下子惊醒,身为护士的她下意识推了推丈夫,毫无反应,且颈动脉和桡动脉没有有效脉搏。她一边拨通120,一边实施胸外按压。很快,救护车将他送到了当地医院,反复除颤。然而,这些急救措施并没有奏效。经过联系,林先生又被送到了李惠利医院。
凌晨4点35分,在持续了整整183分钟的胸外按压后,ECMO团队成功为林先生上机,他暂时脱离危险。经过全面的检查,医生终于查明病因:林先生患有Brugada综合征,这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心脏疾病,表现为反复晕厥,严重者可发生猝死。
对于林先生这样的猝死生还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要预防猝死的再发生。在心血管内科专家的建议下,他安装了ICD(植入式心律失常治疗装置)。这相当于在患者身上安装了一个保命“利器”,可以监测心脏的活动,并在需要时通过电力冲击来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常用于猝死生还者的猝死二级预防,也就是最高级别的预防。经过治疗,他康复出院,4个月后重返工作岗位,后来和家人一起送来三面锦旗向医护团队致谢。
“多院区联动、多学科讨论是我们急诊医学中心救治的一大特色,高效协作让患者重焕新生。”据刘雪兰介绍,目前由8名医生、8名护士组成的急诊ECMO团队,24小时随时启动。该院急诊ECMO团队被浙江省医学会评为2024年《卫生应急高层次骨干培养项目之“ECMO专项人才培训”》优秀团队、优秀转运团队,在2024年浙江省医师协会ECPR案例大赛中获得优胜奖。去年11月,医院还被宁波市急诊管理质量控制中心授予高级复苏中心建设单位。
积极构建“全流程一体化一站式”
现代急诊医疗救治体系
“全院最危急的病人都在急诊,我们的团队首当其冲,集中收治创伤、复苏、脓毒血症、中毒这四类病人。”方建江提到,对于创伤重症病人的救治,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团队的救治能力。
余姚的金师傅(化名)车祸后腹腔内出血达3000多毫升,相当于人体血液总量的四分之三;胆总管断裂、胰头毁损严重、十二指肠降部前后壁贯通破裂,后腹膜有巨大血肿,第二天又突发脑疝……由于他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差,经输血科沟通协调,启用“5G+无人机”送血技术,将急需的血小板送至医院,实施两次手术后在EICU(急诊重症监护室)。入院27天后,他康复出院。
34岁的小江(化名)是一名建筑工人,一颗仅2.5厘米大小的螺钉从他的左侧后背打入身体,穿破脾脏、膈肌,划破肺部、心脏,最后卡在了心肺大血管之间,体内出血1000多毫升。3个科室的专家团队历时5个多小时完成手术。在EICU护理一周后,他成功拔除气管插管……
“近年来,我们中心不断优化流程、改进布局、提升装备,构建‘院内急救-EICU-急诊病房’全流程一体化一站式现代急诊医疗救治体系。年急诊量超过28万人次,其中危重病人3万多人次。”方建江提到,该院急诊总床位172张,其中EICU24张,抢救床59张,常态化开展ECPR等救治技术,业务能力位列全市前茅,连续多年在宁波市急诊质控检查中获得优秀。急诊人才梯队构建合理,医护人员共计260人,其中急诊医生68人,护士192人。
作为区域龙头学科,李惠利医院急诊医学中心依托宁波大学医学院,急诊科临床、教学、科研齐头并进,急诊专业基地作为2014首批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拥有国家级的胸痛中心、国家级高级卒中中心、宁波首个高分通过的国家级高级创伤中心、国家级房颤中心、国家级心衰中心、全国首批危险性上消化道出血区域救治中心、全国首批急诊高血压规范化管理项目单位等7大“国字号”,全市国家灾难急救生命支持(NDLS)培训基地、浙江省住培专业基地综合评估宁波市第一名。团队近3年获得12个省市级科研项目。
下一步,中心将在急救场景中开展数智化应用,同时加强航空医疗救治中心的建设,进一步发展医疗卫生领域的“新质生产力”。
宁波晚报记者陆麒雯通讯员徐晨燕张林霞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