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郝敬铎医生团队在手术中。
81岁奶奶常年食用隔夜菜,67岁大娘长期乱用泻药,37岁男子酷爱刺激性食物……他们的这些不良习惯,都导致了同一种疾病——消化道肿瘤。专家提醒,消化道肿瘤早已不是老年人的“专利”,从饮食防控到早筛早治,每个环节都关乎生命健康。
饮食习惯成“健康杀手”
隔夜菜不能浪费,第二天接着吃。这是81岁的周奶奶(化姓)几十年来的生活习惯。然而,这个看似节俭的行为却暗藏危机。最近半年,周奶奶发现自己的大便颜色发黑,起初以为只是普通肠胃不适,直到有一天在家中突然晕倒,被家人紧急送往镇海区人民医院,才揭开了背后的惊人真相——胃癌。
追溯周奶奶的病史,医生认为长期吃隔夜菜是其胃癌的重要诱因,因为隔夜菜中的亚硝酸盐会在胃内转化为致癌物亚硝胺,侵蚀胃黏膜。同时周奶奶还经常自行服用止痛药,加重了胃黏膜的损伤。而且她本身又有老胃病,多种因素叠加,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不仅是胃,肠道同样会受到不良饮食习惯的威胁。37岁的张先生就是一个值得警醒的例子。张先生是个“美食爱好者”,烧烤、火锅、刺身等是他餐桌上的常客。近段时间,他频繁出现便血,却以为是常见的痔疮,并未在意。直到剧烈腹痛发作,被家人送到镇海区人民医院急诊,才发现自己患上了“结肠癌伴肠梗阻”。
在镇海区人民医院消化病中心专家看来,张先生之所以患上肠癌,与他长期食用生冷辛辣食物密切相关。因为生冷辛辣食物容易破坏肠道黏膜引发慢性炎症,最终可导致癌变。此外,他对便血症状的忽视,更是耽搁了病情。
对于周奶奶和张先生来说,不幸中的万幸是,经过镇海区人民医院消化病中心郝敬铎医生团队的手术治疗,他们的病情都得到了有效控制。不过,对于这两位患者,郝医生始终觉得十分可惜。他表示,癌症并非不可战胜,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如果两位患者能早点重视身体发出的“信号”并及时就医,治疗效果会更好。
拖延治疗埋下“致命炸弹”
诚然,在消化道肿瘤的发生和进展过程中,“吃”扮演了重要角色,而除了“吃”外,还有很多因素值得警惕。比如,滥用刺激性泻药也是消化道肿瘤的一大“元凶”,67岁的李大娘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李大娘年轻时就有便秘的毛病,10年前开始用某种草药泡茶通便,剂量越用越大,后来甚至要加其他中药冲服才能排便。近年来,她发现大便越来越细,厕纸上还沾着暗红血丝,却总是心存侥幸。直到因剧烈腹痛昏倒,被送到镇海区人民医院后,才发现乙状结肠处有一个直径达5厘米的肿瘤,已经完全堵塞肠腔,术后病理结果显示为中分化腺癌(Ⅲ期),还伴有淋巴结转移,病情严重,治疗棘手。
郝敬铎医生痛心地指出,如果李大娘能在早期通过肠镜发现肠道肿瘤,完全可以用微创手术或操作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还能避免“挂造口”“做化疗”,以及后续一系列可能的再次手术。他认为,胃肠镜检查的重要性如今仍被很多人忽视,筛查不足也是胃肠道肿瘤发病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普通人群应从40岁起,每2年-3年进行1次胃肠镜检查,而有家族史的高危人群,则需提前至30岁开始筛查。”郝医生提醒,随着消化道肿瘤呈现出年轻化趋势,年轻人同样要重视早筛,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胃肠道中的隐患。
那么,大众该如何预防消化道肿瘤呢?郝医生建议:首先,要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拒绝隔夜菜,减少高盐、辛辣、生冷食物的摄入,每日应保证蔬菜摄入量,并控制红肉摄入量,还可适当补充益生菌;其次,要重视症状监测,一旦出现持续2周以上的便血、腹痛、消瘦、排便变细等症状,务必及时就医;第三,要做好肿瘤筛查,尤其是高危人群,务必定期接受胃肠镜检查。
健康饮食,科学用药,重视身体发出的每一个信号,发现问题及时就医,不要拖延,做好癌症早筛……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为消化道健康筑牢防线。
宁波晚报记者 吴正彬 通讯员 宋坤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