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个月亮私享度假海岛。
拉近城乡差距,破解乡村振兴难题,需要优秀的运营人才。在宁波,近年来涌现出一批热爱乡村,有理想、懂运营的乡村运营师,他们在探索乡村发展的道路上敢“啃硬骨”,通过摸索和挑战,不断盘活了乡村资源,创造了“美丽经济”,打造出属于他们心目中的“桃花源”。
从单打独斗到四村联营激活乡村
4月24日一大早,江北区慈城镇环云湖片区南联村一处山坡老弄堂,传来“叮叮咚咚”的装修声,村民废弃的一间柴房正在进行改造。
“那面石墙不要粉刷了,就让它留着青苔,自然就是美……”乡村CEO王少华与工人交流意见。
这原本是一间闲置农房,改造后将成为一家陶艺公司的工作室。这里安静、优美的自然环境是艺术家所需要的。
“我发现村里这条沿溪约800米的山路两边有不少废弃的农房,就想着如何盘活利用。”王少华说,去年陆续从村民手里租过来,打造“下溪湾文创一条溪”。目前已经有原创服装、铁艺、心理疗愈等5个工作室进驻,一个原本“空心化”的偏僻乡村能够如此吸引年轻人,这是以前想也想不到的。
王少华做外贸起家,怀着对乡村的感情,2013年回到老家江北区洪塘安山村,创办老樟树民宿。2018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她在慈城南联村又办了一家民宿——隐居云湖。
“我始终认为,乡村发展一定不能单打独斗,通过区域整合,更好地引入产业,走片区化发展道路。”2023年,她受慈城镇委托,担任乡村运营师,运营环云湖的南联、五联、公有、金沙四个组团片区村。
云湖片区地处江北区最北端,离宁波城区约40公里,比较偏僻。但王少华接手运营后,变化悄然发生。
她从云湖特色文旅入手,挖掘陶艺、竹艺等文化元素,打造了“云湖窑艺术馆”“竹韵馆”等;通过打造团建研学功能为一体的“九九云湖谣茶餐厅”,吸引客流。她还将公有村一处闲置农房改造成“一色乡创空间”,以会员共享模式吸引了不少创客入会;还每年举办杨梅音乐节、青年创业节等节庆,以此吸引人气。
运营两年来,云湖片区现已有25家业态,30多名创客入驻,盘活了30多处闲置农房,光租金每年就达100万元,乡村集体经济翻了三四倍。当地客流量每年以15%-20%的速度递增,目前年客流量已达20多万人次。

云湖景观。
昔日破败渔村,如今成了“圣托里尼”
整村运营在宁波不断上演。
随着“五一”假期的临近,象山石浦的“三个月亮私享度假海岛”,单价2000元左右的50间民宿目前已被预订一空。
三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占地近千亩的破败海岛,名叫湖礁湾渔村。因为交通不便,岛上村民大都搬到了石浦镇上居住。
乡村运营人梁哲锋,老家绍兴,公司在杭州。2021年,在公司组织的一次团建活动中路过此处,被旖旎风光所吸引。这家公司从事文旅产业,十分看好这里的文旅资源。
梁哲锋很快与象山当地政府对接,没想到此时的石浦镇正打算找文旅公司盘活这片区域,双方一拍即合。
象山县通过将乡村农房使用权、运营权和产权“三权分制”的模式,顺利解决了整村资源流转的问题,使得梁哲锋拿到了20年的乡村运营权。
2022年9月,整村启动改造,梁哲锋所在公司投入8000万元,以白色简欧的海岛风,将错落的农房建成连片的民宿。这一投资运营赋予了湖礁湾村浪漫主义色彩,海景风光与特色民宿融为一体,让人耳目一新。
2024年5月,一期民宿建成并对外营业,一下子就成为“网红”,吸引游客纷至沓来。如今湖礁湾渔村已成为炙手可热的“象山圣托里尼”,运营一年已接待游客3万多人,为村集体增加年收入400余万元,还为当地创造了40多个就业岗位。
“老家的房子本来已经荒废三四十年了,没想到现在租给民宿,每年可以收租金了。”住在石浦镇的湖礁湾村村民邱先生乐呵呵地说,而且村里旅游旺起来,还能带动周边产业发展。
人才“奔甬”,乡村成“香饽饽”
从2023年开始,宁波市农业农村部门首次面向全国发布“乡村CEO”招募令。奉化区农业农村局率先启动“乡村CEO”招募,先后两次张榜挂帅,已有13个试点村成功签约乡村运营师(团队),其中不乏来自云南、上海等国内专业运营团队。目前落地项目39个,吸引资金8700余万元,带动村集体平均年增收60万元,实现全区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6.6734亿元,比上年增长7.7%。
2024年,鄞州区农业农村局也推出了5个乡村招募“乡村CEO”,吸引50多人报名竞聘。通过驻村运营,不但吸引年轻人入村,还吸引到4000万元投资。
今年初,鄞州区农业农村局第二次面向全国招募“乡村CEO”。推出7个乡村,不到一个月就收到了近百封报名材料,其中不乏博士后、海归、研究生等高学历人才。
宁波乡村涌现出越来越多优秀的运营人才,他们有的是电商营销大咖、有的是文旅行业翘楚、有的是农业产业“领头雁”,在乡村运营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奉化区溪口镇栖霞坑村“乡村CEO”陈琳琳,从福建来到宁波,卖了老家的房产和汽车,把所有钱都投入乡村运营。她和团队打造的“沄野和光乡村联合度假社区” ,半年时间接待游客近4万人次,带动村集体年增收超30万元。
鄞州区瞻岐镇岐下洋村“乡村CEO”李娇文团队,把单一的乡村农场打造成集休闲、采摘、生产为一体的多元化乡村农文旅基地。依靠公司的营销实力,引流拓销,打造“岐美风物”特色品牌,带动农产品附加值提升52.5%。
鄞州咸祥镇芦浦村“乡村CEO”宋小赞引入一对“两岸夫妻”驻村运营,丈夫来自台湾、妻子来自广西。最近,他们在村里组织了“两岸摄影人助力乡村振兴”活动,通过摄影作品传递乡村魅力。
吸引人才离不开良好的政策服务
宁波缘何吸引这么多优秀的乡村运营人才?这与人才政策和服务导向分不开。宁波把乡村运营人才列入城市经济领域现代农业细分赛道人才建设,对入选的创新人才、创业人才,管理期内给予最高50万元个人奖补;对入选的创业团队、创新团队,管理期内按A、B、C层次,分别给予最高500万元、300万元、100万元的项目资助,持续为运营人才赋能增力。
在“乡村CEO”培育上,宁波目前已累计培育300多人次。通过赛训结合方式,举办全省“乡村CEO”路演大赛等活动,还成立了全省首家“乡村CEO联盟”。
宁波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全市已引进31位“乡村CEO(团队)”,新盘活闲置农房640余宗,招引各类乡村业态138个,吸引投资资金超13亿元,带动当地村民家门口就业超2000多人次。
接下来,宁波将在拉近城乡、区域和收入“三大差距”上下功夫,强化片区联营模式,通过融合更多资源,合力振兴乡村。
宁波晚报记者 陈善君 通讯员 穆静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