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跨越国界的双向奔赴 一位美国奶奶在宁波的131节公益课
2025-05-01 07:08:22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Mary将课堂搬到户外。通讯员供图

  “Row row row your boat,Gently down the stream……”近日,在鄞州区首南街道雍城社区堇书房,71岁的美国奶奶Mary Whitsell兴致勃勃地教学员们哼唱英文歌曲《Row Row Row Your Boat》,她的笑容如阳光般感染着每一个人。

  Mary在宁波工作生活了12年,这是她在社区开设的第131节公益英语课。每周,这样活力满满的英语课都会在堇书房如约而至,不知不觉已经持续了三年。

  三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Mary接触到宁波诺丁汉大学孔子学院的公益中文课,在学习中文的过程中,她感受到了语言背后的文化魅力。于是,一个念头在她心底悄然种下——她要在社区开公益英语课。

  社区里的“网红课”

  “Mary, is your favorite fruit round and red?”“Yes!”

  “Is it sour?”“Yes!”

  “I see, it must be the waxberry you mentioned liking last year.”

  ……

  课堂上,Mary与学员间的互动妙趣横生。她喜欢用轻松诙谐的方式,带大家学英语。

  “在Mary的课上,学英语是一件有趣的事,这使我坚持了三年,哪怕翘班都要来听课。”学员遥遥打趣道。

  2022年5月,Mary正式加入雍城社区“一日馆长”的队伍。那以后,每周三她都风雨无阻开课。因为有这份特别的约定,她很少出远门。哪怕回美国探亲,她都会委托外国朋友来代课。

  正是这份认真,让她的公益英语课成了社区的网红课,报名基本靠“秒杀”。Mary第一次上课时,堇书房坐了30余人,甚至有学员搬来凳子旁听。

  课堂上,学员年龄跨度很大,他们中有退休老人,有渴望回归职场的宝妈,还有在职场打拼的年轻白领。因为基础参差不齐,Mary贴心地为他们量身定制课程。

  Mary还会将课堂搬到户外,公园的草坪上、河畔的步道边,都留下过学员们的身影。每逢节日临近,Mary会精心设置节日主题,让学员感受中外文化的差异,分享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悟。

  一段双向奔赴的温暖故事

  每次来上课,遥遥都会发朋友圈,时常有朋友投来羡慕的目光:“你们社区的外国友人竟然免费上英语课?”

  很多人问过Mary,为什么愿意在社区上公益课,她总是笑而不答。其实,这背后还藏着一段双向奔赴的温暖故事。

  时光回溯到2013年,Mary与丈夫来到宁波诺丁汉大学英语语言教育中心教英语,一教就是八年。2021年,Mary退休了。那时候,宁波诺丁汉大学孔子学院开设了公益中文课程。热衷中国文化的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中文学习充满挑战,但中文所蕴含的独特魅力,让我深深沉醉。”随着对中文理解的深入,一颗善意的种子在Mary心中悄然发芽:她渴望将自己的英语知识分享给中国朋友,更期待大家能在语言交流中,深入了解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

  2022年3月的一天,Mary走进雍城社区毛遂自荐:“你们需要英语老师吗?我可以免费教大家……”

  一口不太流利的中文,却让社工感受到了她的真诚。很快,公益英语课就开课了,而且一直坚持到了现在。

  “每次Mary都早早来到课堂,提前发放学习资料,布置课后作业,相当认真。她的课很受欢迎,我们完全没想到!”雍城社区党总支书记郑国画被这位外籍志愿者的投入深深打动。

  跨越国界的深情厚谊

  三年的公益英语课堂,很多学员一路追随,她和学员之间的感情也在一次次交流中升温。

  中国学员Norah年逾半百,堪称英语课上的“元老”。从2022年的第一堂课开始,就跟着Mary学英语。“她就像冬日里的一抹暖阳,在她的课上,我们有很多收获。在许多观念上,我们都很有默契,这种共鸣让我在学习过程中倍感亲切。”Norah的眼里满是赞许,每次回家乡,她都会给Mary带伴手礼,她们成了忘年交。

  “90后”学员潘大路,对Mary的授课风格情有独钟:“Mary的课堂轻松幽默,她总能用独特的方式化解我对开口说英语的恐惧,让我能够自信地表达。”

  45岁的全职妈妈张丽波去年10月刚加入英语课堂,Mary的课如同一束光,照进了她原本单调的生活。她发现,原来,除了柴米油盐,生活中还有很多小美好。

  课堂上,Mary是循循善诱的良师;课余,她是学员们亲密无间的朋友。这份真挚的情谊,日渐升温。

  前两年特殊时期,Mary和丈夫无法回到宁波,家中的小猫无人照料。学员们纷纷伸出援手,当起临时“铲屎官”。大家定期前往Mary家,细心投喂小猫、清理猫砂,还贴心地通过视频连线,让Mary实时了解小猫的生活状况。看到小猫活泼健康,Mary一颗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

  每逢传统节日来临,学员们都会精心策划,给Mary送上惊喜。五彩斑斓的装饰、充满心意的礼物、一句句真挚的祝福,都让Mary沉浸在浓浓的节日氛围中。

  每每回忆起这些温馨瞬间,Mary总是满脸笑意,嘴角不自觉地上扬:“我从未想过,大家会给予我这般热情的关怀,这一切太珍贵了。”

  在一来一往的温暖互动中,Mary和学员们跨越了年龄、文化的界线,心与心越靠越近。

  对宁波的爱越发深沉

  在与学员们日复一日的交流互动中,Mary对宁波这座城市的热爱越发深沉,也沉浸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中。

  Mary热爱写作,经常在英文杂志上分享自己在宁波街头巷尾的见闻,大到城市地标,小到街边特色小店,这些故事都在她的笔尖流淌。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切感受,让更多远在异国他乡的人,认识一个充满魅力的宁波。”采访中,Mary频频点赞宁波的公共交通。“在宁波,我基本上不开车,这里的公共交通非常便捷,可以坐公交或地铁,随处可以骑共享单车,实在太方便了!”

  走进Mary的家,中国文化元素随处可见。墙壁上,挂着苍劲有力的书法作品,一笔一画饱含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书桌上,摆放着一盏有书法《兰亭集序》装饰的台灯,柔和的灯光透过文字,散发出古朴典雅的气息。

  “学然后知不足”“温故而知新”“骑驴找马”……Mary的书桌上放着一本学习笔记,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成语和诗词,很多词语都标注了拼音。有时,她还会对照字帖练习书法。闲暇时,她还投身公益,参与绿色环保活动,用自己的影响力带动身边更多的朋友。

  “我非常喜欢在这里教书,原以为做这件事,是在给予别人帮助,但事实上,学生们给予我的比我给予他们的还要多。”Mary常说,大家早已从师生变成了朋友。在日复一日的交流中,宁波乃至中国的形象,越来越立体化。“我有很多来自西方国家的朋友,他们对中国了解不多,我希望他们通过我看到中国,这个我每天真实生活的地方。也希望他们能有机会来中国,来到美丽宁波,他们一定会喜欢这里……”

  记者王悦宁薛曹盛通讯员麻钧晢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跨越国界的双向奔赴 一位美国奶奶在宁波的131节公益课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2025-05-01 07:08:22

Mary将课堂搬到户外。通讯员供图

  “Row row row your boat,Gently down the stream……”近日,在鄞州区首南街道雍城社区堇书房,71岁的美国奶奶Mary Whitsell兴致勃勃地教学员们哼唱英文歌曲《Row Row Row Your Boat》,她的笑容如阳光般感染着每一个人。

  Mary在宁波工作生活了12年,这是她在社区开设的第131节公益英语课。每周,这样活力满满的英语课都会在堇书房如约而至,不知不觉已经持续了三年。

  三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Mary接触到宁波诺丁汉大学孔子学院的公益中文课,在学习中文的过程中,她感受到了语言背后的文化魅力。于是,一个念头在她心底悄然种下——她要在社区开公益英语课。

  社区里的“网红课”

  “Mary, is your favorite fruit round and red?”“Yes!”

  “Is it sour?”“Yes!”

  “I see, it must be the waxberry you mentioned liking last year.”

  ……

  课堂上,Mary与学员间的互动妙趣横生。她喜欢用轻松诙谐的方式,带大家学英语。

  “在Mary的课上,学英语是一件有趣的事,这使我坚持了三年,哪怕翘班都要来听课。”学员遥遥打趣道。

  2022年5月,Mary正式加入雍城社区“一日馆长”的队伍。那以后,每周三她都风雨无阻开课。因为有这份特别的约定,她很少出远门。哪怕回美国探亲,她都会委托外国朋友来代课。

  正是这份认真,让她的公益英语课成了社区的网红课,报名基本靠“秒杀”。Mary第一次上课时,堇书房坐了30余人,甚至有学员搬来凳子旁听。

  课堂上,学员年龄跨度很大,他们中有退休老人,有渴望回归职场的宝妈,还有在职场打拼的年轻白领。因为基础参差不齐,Mary贴心地为他们量身定制课程。

  Mary还会将课堂搬到户外,公园的草坪上、河畔的步道边,都留下过学员们的身影。每逢节日临近,Mary会精心设置节日主题,让学员感受中外文化的差异,分享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悟。

  一段双向奔赴的温暖故事

  每次来上课,遥遥都会发朋友圈,时常有朋友投来羡慕的目光:“你们社区的外国友人竟然免费上英语课?”

  很多人问过Mary,为什么愿意在社区上公益课,她总是笑而不答。其实,这背后还藏着一段双向奔赴的温暖故事。

  时光回溯到2013年,Mary与丈夫来到宁波诺丁汉大学英语语言教育中心教英语,一教就是八年。2021年,Mary退休了。那时候,宁波诺丁汉大学孔子学院开设了公益中文课程。热衷中国文化的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中文学习充满挑战,但中文所蕴含的独特魅力,让我深深沉醉。”随着对中文理解的深入,一颗善意的种子在Mary心中悄然发芽:她渴望将自己的英语知识分享给中国朋友,更期待大家能在语言交流中,深入了解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

  2022年3月的一天,Mary走进雍城社区毛遂自荐:“你们需要英语老师吗?我可以免费教大家……”

  一口不太流利的中文,却让社工感受到了她的真诚。很快,公益英语课就开课了,而且一直坚持到了现在。

  “每次Mary都早早来到课堂,提前发放学习资料,布置课后作业,相当认真。她的课很受欢迎,我们完全没想到!”雍城社区党总支书记郑国画被这位外籍志愿者的投入深深打动。

  跨越国界的深情厚谊

  三年的公益英语课堂,很多学员一路追随,她和学员之间的感情也在一次次交流中升温。

  中国学员Norah年逾半百,堪称英语课上的“元老”。从2022年的第一堂课开始,就跟着Mary学英语。“她就像冬日里的一抹暖阳,在她的课上,我们有很多收获。在许多观念上,我们都很有默契,这种共鸣让我在学习过程中倍感亲切。”Norah的眼里满是赞许,每次回家乡,她都会给Mary带伴手礼,她们成了忘年交。

  “90后”学员潘大路,对Mary的授课风格情有独钟:“Mary的课堂轻松幽默,她总能用独特的方式化解我对开口说英语的恐惧,让我能够自信地表达。”

  45岁的全职妈妈张丽波去年10月刚加入英语课堂,Mary的课如同一束光,照进了她原本单调的生活。她发现,原来,除了柴米油盐,生活中还有很多小美好。

  课堂上,Mary是循循善诱的良师;课余,她是学员们亲密无间的朋友。这份真挚的情谊,日渐升温。

  前两年特殊时期,Mary和丈夫无法回到宁波,家中的小猫无人照料。学员们纷纷伸出援手,当起临时“铲屎官”。大家定期前往Mary家,细心投喂小猫、清理猫砂,还贴心地通过视频连线,让Mary实时了解小猫的生活状况。看到小猫活泼健康,Mary一颗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

  每逢传统节日来临,学员们都会精心策划,给Mary送上惊喜。五彩斑斓的装饰、充满心意的礼物、一句句真挚的祝福,都让Mary沉浸在浓浓的节日氛围中。

  每每回忆起这些温馨瞬间,Mary总是满脸笑意,嘴角不自觉地上扬:“我从未想过,大家会给予我这般热情的关怀,这一切太珍贵了。”

  在一来一往的温暖互动中,Mary和学员们跨越了年龄、文化的界线,心与心越靠越近。

  对宁波的爱越发深沉

  在与学员们日复一日的交流互动中,Mary对宁波这座城市的热爱越发深沉,也沉浸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中。

  Mary热爱写作,经常在英文杂志上分享自己在宁波街头巷尾的见闻,大到城市地标,小到街边特色小店,这些故事都在她的笔尖流淌。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切感受,让更多远在异国他乡的人,认识一个充满魅力的宁波。”采访中,Mary频频点赞宁波的公共交通。“在宁波,我基本上不开车,这里的公共交通非常便捷,可以坐公交或地铁,随处可以骑共享单车,实在太方便了!”

  走进Mary的家,中国文化元素随处可见。墙壁上,挂着苍劲有力的书法作品,一笔一画饱含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书桌上,摆放着一盏有书法《兰亭集序》装饰的台灯,柔和的灯光透过文字,散发出古朴典雅的气息。

  “学然后知不足”“温故而知新”“骑驴找马”……Mary的书桌上放着一本学习笔记,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成语和诗词,很多词语都标注了拼音。有时,她还会对照字帖练习书法。闲暇时,她还投身公益,参与绿色环保活动,用自己的影响力带动身边更多的朋友。

  “我非常喜欢在这里教书,原以为做这件事,是在给予别人帮助,但事实上,学生们给予我的比我给予他们的还要多。”Mary常说,大家早已从师生变成了朋友。在日复一日的交流中,宁波乃至中国的形象,越来越立体化。“我有很多来自西方国家的朋友,他们对中国了解不多,我希望他们通过我看到中国,这个我每天真实生活的地方。也希望他们能有机会来中国,来到美丽宁波,他们一定会喜欢这里……”

  记者王悦宁薛曹盛通讯员麻钧晢

编辑: 杨丹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