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患儿接受心理治疗相关测试。
青春期本应是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却因心理问题遭遇隐形的关卡。宁波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青少年心理门诊专家提醒,当曾经开朗的孩子变得沉默寡言、情绪剧烈波动,甚至出现厌学、沉迷网络、自我封闭等反常行为,这往往不是简单的青春期叛逆,而是孩子内心发出的强烈求救信号。
阳光少年跌入情绪深渊
16岁的小言曾是父母和老师眼中的骄傲:成绩稳居年级前列,性格开朗,对未来充满憧憬。然而,升入重点高中后,骤然加剧的学业竞争与自我期许的重压,像无形的巨石压垮了她。
曾经明亮的眼神黯淡下去,取而代之的是频繁的烦躁和莫名的忧伤。父母起初以为只是学习压力大,劝她再坚持一下。但情况急转直下,小言开始因微不足道的小事对家人大发脾气,事后又陷入深深的自责漩涡;她反复出现头痛、胃痛,常常以身体不适为由逃避上学,把自己锁在房间里,面对父母的关切,她总是说太累了、没意思。
小言的成绩断崖式下滑。一天深夜,面对书桌上一堆的作业,她彻底崩溃,向闻声赶来的父母哭喊出压抑已久的心声:活着好累啊!这句绝望的呐喊,终于撕开了“适应困难”的表象,让父母意识到孩子可能正深陷心理泥潭。
驱散阴霾的三把钥匙
在宁波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青少年心理门诊,经过系统专业的评估,小言被确诊为中度焦虑和抑郁。医生为其量身定制了综合干预方案。
心理治疗重塑认知。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小言识别并调整“必须考第一”“失败即无能”等不合理信念,学习有效的压力管理技巧。同时,引入家庭治疗,指导父母改变沟通方式,学习倾听而非施压,共同营造温暖、接纳、支持的家庭氛围,成为小言康复的后盾。
药物辅助缓解症状。在医生严格评估和指导下,小言短期内使用了抗抑郁药物。这有效缓解了剧烈的情绪波动,显著改善了困扰她已久的失眠和躯体疼痛等症状,为心理治疗提供了稳定的生理基础。
持续跟踪守护康复。医生为她建立了定期复诊跟踪方案,密切监测情绪变化、药物反应及社会功能恢复情况,并根据病情进展调整治疗方案,确保康复持续有效。
令人欣慰的是,3个月后小言的情绪明显平稳,与家人的紧张关系显著回暖。半年后,她成功重返校园,虽然学业尚未恢复巅峰状态,但学会了接纳自我、寻求平衡,甚至主动参与社团活动,脸上重现久违的笑容。
小言的母亲感慨不已,以前只盯着分数,差点毁了孩子,现在才明白,她的健康和快乐才是最该守护的。
被负面情绪困扰不是你的错
宁波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儿保科吕莹波副主任医师说,青春期心理问题高发且极易被误解或忽视。孩子的反常行为——无论是情绪突变、社交退缩、兴趣丧失、不明原因的躯体不适,还是偶尔流露的消极言语,往往是他们内心痛苦、无力独自应对时发出的无声呼救。
当孩子的情绪或行为异常持续超过2周,社会功能明显受损(如拒绝上学、严重社交回避),甚至出现自伤念头或行为,这些信号都是寻求专业帮助的明确警戒线。早期识别和科学干预是帮助孩子走出困境,避免悲剧的关键一步,家长的敏锐觉察往往是孩子的第一道曙光。她也提醒广大青少年,被负面情绪困扰不是你的错,更非软弱。主动寻求理解与专业帮助,是突破困境、找回内心阳光的勇敢者之路。
记者程鑫通讯员马蝶翼文/摄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