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抢救场景。
“患者呼吸心跳骤停,已复苏成功,现送往你院,请做好抢救准备,立即启动绿色通道!”7月5日清晨7时许,鄞州二院医共体总院急救医学中心抢救电话突然响起,一场跨越35公里的生命接力赛就此拉开帷幕。在鄞州二院医共体总院、咸祥分院、120急救中心与交警部门的紧密配合下,成功为一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搭建起“黄金抢救通道”。
上班时突然倒在地上
当天清晨,53岁的汪师傅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工作岗位,刚和同事打完招呼不久,就突然脸色发白、身子一歪倒在地上,意识全无。同事们惊慌失措间,立即拨打了120,并在调度员的远程指导下,轮流为他进行心肺复苏。几分钟后,汪师傅被紧急送往鄞州二院医共体咸祥分院。
咸祥分院急诊科内,一场紧张有序的抢救迅速展开:心肺复苏持续进行,气管插管精准置入,肾上腺素静脉推注、电除颤等急救措施相继实施……医护人员发现,汪师傅的血钾值仅为2.4mmol/L(正常范围3.5-5.5mmol/L),心电图显示广泛前壁ST段抬高,这是急性心肌损伤的典型表现。
经过紧急处理,汪师傅的心跳呼吸终于恢复,但病情依然危急——急性心肌梗死随时可能引发再次心脏骤停,必须尽快转入上级医院进行进一步救治。
多部门联动开启“绿色通道”
咸祥分院急诊科立即联系总院总值班,急救医学中心迅速启动应急预案。与此同时,最近的120救护车已呼啸着驶向分院,交警部门同步开启“绿波通道”,为救护车保驾护航。
此次转运启用了智能转运系统,救护车上的车载智能监护设备实时将汪师傅的血压、血氧、心电图等生命体征数据同步传输至总院急救医学中心,总院急救团队通过实时数据,提前做好多学科会诊准备,导管室、重症医学科等科室严阵以待。
在“绿波通道”的助力下,原本需要45分钟的车程,120急救车仅用30分钟就抵达了鄞州二院医共体总院。早已等候在门口的医护人员迅速将汪师傅接入抢救室,深静脉置管、ECMO(体外膜肺氧合)支持、胃肠减压、镇静镇痛、纠正酸中毒、补充电解质等治疗措施有条不紊地进行。随后,汪师傅被紧急送入DSA室(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手术室),总院心血管介入团队为其实施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前降支近端完全闭塞,立即植入支架开通血管。
术后,汪师傅转入ICU接受高级生命支持,目前生命体征趋于稳定。
打造“无缝衔接”急救网
“这次抢救的成功,得益于医共体建设带来的高效联动。”鄞州二院急救医学中心王后兴主任介绍,通过医共体内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总院与分院实现了电子病历、检验检查数据实时共享,总院还向分院下沉了除颤仪等急救设备,并每月开展急救技能轮训,让基层医护人员都能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等核心技术。
他表示,“现在,医共体内的120车辆优先保障转诊需求,真正实现了从乡镇卫生院到三级医院的‘无缝衔接式’急救,让基层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与大医院相同的医疗救治服务。通过医疗资源的整合与下沉,基层百姓的生命健康防线正变得更加坚实有力。”
记者庞锦燕
通讯员胡洁莹谢美君文/摄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