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这辈子就做水利工作!"守闸43年 他走了20万公里
2025-07-08 20:52: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视频制作:潘王磊、徐嘉杰

甬派客户端记者 王佳辉 通讯员 方舟 范文颖

尽管今年第4号台风“丹娜丝”目前对宁波市区影响尚浅,但对于江北区慈江灌区的工作人员谢松武来说,他的工作依然如故。

今天早上8点不到,他顺手披上挂在门口的雨衣,带着量杯、蒸发器等各类测量装备出发。沿着官山河,他缓缓前行,他的任务是测量当地的降雨量、蒸发量和水位等数据,并上报给市级相关部门。

“尽管河边设有监测点,电脑会自动记录数据,但我们仍需进行人工测量,以确保两方数据一致。”他介绍道,“做好这些工作,是保证雨水不影响附近农田的基础。

河水泛起点点涟漪,映照着他花白头发的身影,也仿佛让他看到了年轻时那个纯粹而充满干劲的自己。

谢松武。图片除标注外均由潘王磊、王佳辉拍摄

20万公里,半生守望

慈江全长约28公里,自镇海区发源,流经江北区慈城镇,最终在余姚市丈亭镇汇入姚江。从交汇处逆流而上约15公里,矗立着1972年建成的慈江大闸。

闸墩上,“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八个大字依然清晰可见,无声诉说着它的重要作用——彼时,它不仅为沿岸居民的生活和生产用水提供了坚实保障,更是宁波重要的水利屏障之一

悠悠江水与日渐斑驳的大闸,见证着一代代守闸人的悲欢离合。

慈城镇民丰村人谢松武便是其中一员,他从小在慈江边长大,父亲在英雄水库做了一辈子水利工作。每逢假期,谢松武便去水库边找父亲。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他深知水资源的重要,也对水利工程产生了浓厚兴趣。

高中时期,一次偶然的交谈中,谢松武听父亲说起水利工程缺少年轻的接班人。没多久,他就开始考取水利工作所需的相关证书。1980年,他正式成为了一名闸站管理员。

慈江大闸(老)。

守闸的日子十分枯燥。“夏季抗旱,秋季防台,冬天维修保养设施,大闸离不开人。谢松武坦言,“尤其在抗旱和台风季节,必须保证闸站24小时有人值守,整夜不睡是家常便饭。”

这一守,便是43年。其间,他虽在英雄水库和慈江大闸之间调动多次,但始终未曾离开这片他深爱的土地和水域。

“闸口有没有生锈?”“发电机能不能发出电来?”“启闭机是否能正常工作?”……闸站人手最少时只有3名工作人员,大家每日的任务几乎相同:沿着慈江反复巡查,仔细检查,平均每天能走出2万多步。

大家的劳保雨鞋穿坏了一双又一双,衣服也常常被雨水打湿、被泥水弄脏,需要准备好几套备用。

老的闸门。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据谢松武自己估算,他在四十多年里竟然走了大约20万公里,相当于能绕地球赤道五圈。

他也有过难以坚持和心生厌倦的时刻,但只要想起父亲,便释然了。“父亲那时的条件要苦得多,父亲能做到,我也一定能。”他表示。

谢松武觉得自己就像一头“老黄牛”,不辞辛劳,默默耕耘。“我不伟大,只是在做好自己分内的事。”他说,平日里最大的精神支柱,便是心中“父亲的影子”。

暴雨里,“守闸人”的危与情

谢松武四十多年的守闸生涯并非一帆风顺。有些场景,令他刻骨铭心。

“干水利工作是没日没夜的,尤其台风来袭时。”谢松武说,“经常半夜要起来把水闸门打开,否则暴雨会让江水猛涨,淹没农田。”

暴雨里工作的谢松武和同事。宁波市慈江灌区管理服务站供图

2013年,强台风“菲特”席卷宁波,风力、雨势和潮位纷纷创下历史新高。

“外面狂风暴雨,水位不断上涨,我们都很紧张。”谢松武回忆起当时与同事们坚守在慈江大闸前的情景,“危急关头,为确保大闸顺利排水,我毫不犹豫冲进风雨,用绳子和手摇装置,小心翼翼地调整闸门。”

谢松武和同事们咬牙坚持了四五天时间。“水位开始下降,我们才终于松了口气。”谈起当时筋疲力尽的样子,谢松武记忆犹新。

在守闸的半生里,这样的情形对他而言,早已是家常便饭。

暴雨里工作的谢松武和同事。宁波市慈江灌区管理服务站供图

“暴雨淹没了通往大闸的路,就和同事向附近农户借小船划过去;闸门有地方漏水,就找农户借棉被来堵……”谢松武描述道,无论多危险,水性好的人总会义无反顾地跳入水中,因为这份“守闸人”的工作,关系着周边众多农户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虽然风险巨大,但在谢松武心中,家人始终是他最坚强的后盾。“不管情况多危急,老婆孩子从来没在我外出抢险时打过电话催我。”他回忆道,言语间充满感激。

大约在1997年,一次台风来袭时,年幼的儿子突发高烧。一边是工作,一边是家庭,他难以兼顾。然而妻子毫无怨言,执意独自一人顶着风雨带孩子外出就医,让谢松武得以安心留在水利“战场”。

“我至今仍觉得愧对老婆孩子,但这就是我们‘守闸人’的宿命,无可避免。”谢松武讲述道,“每年汛期,离家一星期是常事,孩子从小就习惯了。”如同当年父亲守护水利设施一般,四十多年来,谢松武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

慈城的青山连绵,默默注视着水边两代人奔忙的身影。

暴雨里工作的谢松武。宁波市慈江灌区管理服务站供图

白发“守闸人”搬新“家”

谢松武是老慈江大闸最后的“守闸人”。

台风“菲特”过后,宁波决心推进“治水强基”三年行动计划,随后又启动“姚江奉化江同治、上下游齐治”的“6+1”工程建设。

2017年4月,紧邻老慈江大闸,一座崭新的慈江闸站开工建设。仅用了两年多时间,闸站便顺利完工,宁波姚江二通道(慈江)工程实现全线通水。

这座新建闸站实现了降水量、水位、蒸发量等数据的自动化、智能化监测,闸门启闭也能通过电脑系统远程控制。自此,谢松武的工作不再那么危险,也稍微清闲了些。

新闸站建成投用不久,谢松武第一次走进去。“只觉得非常惊讶,以前每天要三个人值班,现在这些设备完全不用人工操作了。”他对比今昔,感到变化巨大。

慈江闸站(新)。

2023年11月,因年龄等原因,谢松武调离了原岗位,但他依然坚守在水利一线,从慈江畔的“守闸人”变成了官山河旁雨量站的观测员。在谢松武看来,如今的工作比起从前轻松了许多。

虽然工作轻松了,但谢松武觉得,他肩上的责任丝毫未减

从前,闸站是他的第二个“家”;如今,雨量站又成了他的新“家”。步入新岗位近两年以来,他全年无休,日夜住在站点里,只为第二天一早能准时开始监测工作,即使逢年过节也是如此。

“每天早上8点必须测量数据。”他补充道,“如果台风‘丹娜丝’给市区带来暴雨,我们就得每隔两小时外出测量一次,风雨无阻。”

谢松武在慈江闸站(新)旁。

日夜交替,四季更迭。曾经和谢松武一同守在大闸和水库旁的“战友”们,有的退休,有的离世,唯余谢松武一人依然每天默默地站在水边。

这些年,常有人劝他换个地方,介绍过不少条件更好的工作,但都被他一一婉拒;也常有人问他为何坚持做一名“守闸人”,他自己也说不清确切缘由。“没什么特别原因,大概就是出于对水利的这份喜爱吧。”谢松武对记者笑了笑,答案简单而真挚。

“您打算什么时候从现在的岗位离开?”记者问他。

“我当了一辈子的‘水鸭子’,无所谓。什么时候有人来接班,我就什么时候离开。”他回答道。

编辑: 郭静纠错:171964650@qq.com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市级重大新闻宣传服务平台

扫码下载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5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这辈子就做水利工作!"守闸43年 他走了20万公里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5-07-08 20:52:00

视频制作:潘王磊、徐嘉杰

甬派客户端记者 王佳辉 通讯员 方舟 范文颖

尽管今年第4号台风“丹娜丝”目前对宁波市区影响尚浅,但对于江北区慈江灌区的工作人员谢松武来说,他的工作依然如故。

今天早上8点不到,他顺手披上挂在门口的雨衣,带着量杯、蒸发器等各类测量装备出发。沿着官山河,他缓缓前行,他的任务是测量当地的降雨量、蒸发量和水位等数据,并上报给市级相关部门。

“尽管河边设有监测点,电脑会自动记录数据,但我们仍需进行人工测量,以确保两方数据一致。”他介绍道,“做好这些工作,是保证雨水不影响附近农田的基础。

河水泛起点点涟漪,映照着他花白头发的身影,也仿佛让他看到了年轻时那个纯粹而充满干劲的自己。

谢松武。图片除标注外均由潘王磊、王佳辉拍摄

20万公里,半生守望

慈江全长约28公里,自镇海区发源,流经江北区慈城镇,最终在余姚市丈亭镇汇入姚江。从交汇处逆流而上约15公里,矗立着1972年建成的慈江大闸。

闸墩上,“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八个大字依然清晰可见,无声诉说着它的重要作用——彼时,它不仅为沿岸居民的生活和生产用水提供了坚实保障,更是宁波重要的水利屏障之一

悠悠江水与日渐斑驳的大闸,见证着一代代守闸人的悲欢离合。

慈城镇民丰村人谢松武便是其中一员,他从小在慈江边长大,父亲在英雄水库做了一辈子水利工作。每逢假期,谢松武便去水库边找父亲。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他深知水资源的重要,也对水利工程产生了浓厚兴趣。

高中时期,一次偶然的交谈中,谢松武听父亲说起水利工程缺少年轻的接班人。没多久,他就开始考取水利工作所需的相关证书。1980年,他正式成为了一名闸站管理员。

慈江大闸(老)。

守闸的日子十分枯燥。“夏季抗旱,秋季防台,冬天维修保养设施,大闸离不开人。谢松武坦言,“尤其在抗旱和台风季节,必须保证闸站24小时有人值守,整夜不睡是家常便饭。”

这一守,便是43年。其间,他虽在英雄水库和慈江大闸之间调动多次,但始终未曾离开这片他深爱的土地和水域。

“闸口有没有生锈?”“发电机能不能发出电来?”“启闭机是否能正常工作?”……闸站人手最少时只有3名工作人员,大家每日的任务几乎相同:沿着慈江反复巡查,仔细检查,平均每天能走出2万多步。

大家的劳保雨鞋穿坏了一双又一双,衣服也常常被雨水打湿、被泥水弄脏,需要准备好几套备用。

老的闸门。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据谢松武自己估算,他在四十多年里竟然走了大约20万公里,相当于能绕地球赤道五圈。

他也有过难以坚持和心生厌倦的时刻,但只要想起父亲,便释然了。“父亲那时的条件要苦得多,父亲能做到,我也一定能。”他表示。

谢松武觉得自己就像一头“老黄牛”,不辞辛劳,默默耕耘。“我不伟大,只是在做好自己分内的事。”他说,平日里最大的精神支柱,便是心中“父亲的影子”。

暴雨里,“守闸人”的危与情

谢松武四十多年的守闸生涯并非一帆风顺。有些场景,令他刻骨铭心。

“干水利工作是没日没夜的,尤其台风来袭时。”谢松武说,“经常半夜要起来把水闸门打开,否则暴雨会让江水猛涨,淹没农田。”

暴雨里工作的谢松武和同事。宁波市慈江灌区管理服务站供图

2013年,强台风“菲特”席卷宁波,风力、雨势和潮位纷纷创下历史新高。

“外面狂风暴雨,水位不断上涨,我们都很紧张。”谢松武回忆起当时与同事们坚守在慈江大闸前的情景,“危急关头,为确保大闸顺利排水,我毫不犹豫冲进风雨,用绳子和手摇装置,小心翼翼地调整闸门。”

谢松武和同事们咬牙坚持了四五天时间。“水位开始下降,我们才终于松了口气。”谈起当时筋疲力尽的样子,谢松武记忆犹新。

在守闸的半生里,这样的情形对他而言,早已是家常便饭。

暴雨里工作的谢松武和同事。宁波市慈江灌区管理服务站供图

“暴雨淹没了通往大闸的路,就和同事向附近农户借小船划过去;闸门有地方漏水,就找农户借棉被来堵……”谢松武描述道,无论多危险,水性好的人总会义无反顾地跳入水中,因为这份“守闸人”的工作,关系着周边众多农户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虽然风险巨大,但在谢松武心中,家人始终是他最坚强的后盾。“不管情况多危急,老婆孩子从来没在我外出抢险时打过电话催我。”他回忆道,言语间充满感激。

大约在1997年,一次台风来袭时,年幼的儿子突发高烧。一边是工作,一边是家庭,他难以兼顾。然而妻子毫无怨言,执意独自一人顶着风雨带孩子外出就医,让谢松武得以安心留在水利“战场”。

“我至今仍觉得愧对老婆孩子,但这就是我们‘守闸人’的宿命,无可避免。”谢松武讲述道,“每年汛期,离家一星期是常事,孩子从小就习惯了。”如同当年父亲守护水利设施一般,四十多年来,谢松武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

慈城的青山连绵,默默注视着水边两代人奔忙的身影。

暴雨里工作的谢松武。宁波市慈江灌区管理服务站供图

白发“守闸人”搬新“家”

谢松武是老慈江大闸最后的“守闸人”。

台风“菲特”过后,宁波决心推进“治水强基”三年行动计划,随后又启动“姚江奉化江同治、上下游齐治”的“6+1”工程建设。

2017年4月,紧邻老慈江大闸,一座崭新的慈江闸站开工建设。仅用了两年多时间,闸站便顺利完工,宁波姚江二通道(慈江)工程实现全线通水。

这座新建闸站实现了降水量、水位、蒸发量等数据的自动化、智能化监测,闸门启闭也能通过电脑系统远程控制。自此,谢松武的工作不再那么危险,也稍微清闲了些。

新闸站建成投用不久,谢松武第一次走进去。“只觉得非常惊讶,以前每天要三个人值班,现在这些设备完全不用人工操作了。”他对比今昔,感到变化巨大。

慈江闸站(新)。

2023年11月,因年龄等原因,谢松武调离了原岗位,但他依然坚守在水利一线,从慈江畔的“守闸人”变成了官山河旁雨量站的观测员。在谢松武看来,如今的工作比起从前轻松了许多。

虽然工作轻松了,但谢松武觉得,他肩上的责任丝毫未减

从前,闸站是他的第二个“家”;如今,雨量站又成了他的新“家”。步入新岗位近两年以来,他全年无休,日夜住在站点里,只为第二天一早能准时开始监测工作,即使逢年过节也是如此。

“每天早上8点必须测量数据。”他补充道,“如果台风‘丹娜丝’给市区带来暴雨,我们就得每隔两小时外出测量一次,风雨无阻。”

谢松武在慈江闸站(新)旁。

日夜交替,四季更迭。曾经和谢松武一同守在大闸和水库旁的“战友”们,有的退休,有的离世,唯余谢松武一人依然每天默默地站在水边。

这些年,常有人劝他换个地方,介绍过不少条件更好的工作,但都被他一一婉拒;也常有人问他为何坚持做一名“守闸人”,他自己也说不清确切缘由。“没什么特别原因,大概就是出于对水利的这份喜爱吧。”谢松武对记者笑了笑,答案简单而真挚。

“您打算什么时候从现在的岗位离开?”记者问他。

“我当了一辈子的‘水鸭子’,无所谓。什么时候有人来接班,我就什么时候离开。”他回答道。

编辑: 郭静

纠错:171964650@qq.com